第304章
謝瑛不回家, 這個年就過得清清寡寡的, 沒什麽滋味。
崔燮連年貨都懶得置辦,隻叫崔良棟按著往年的規矩往各處送禮, 自己家裏隻留了半扇豬肉, 幾籠雞鴨, 幾簍幹的天津海鮮,少許鮮菜水果, 備著過年沒處賣吃食時在家做著吃。
崔良棟遞來一疊疊禮單, 單把給謝府的拿了出來,問道:“今年謝大人不在, 這禮單須得添改些, 可要把鮮肉蔬食都去了, 改成幹貨醃臘?”
崔燮點了點頭:“那就少送些,但也不可全改了。他府裏用的也都是壯丁,吃的多,有些鮮菜鮮肉的好。其實該往邊關送些, 不過邊關大雪封路封得早, 咱們送過去也不方便, 還是等初春青黃不接的時候送最實用。”
他家照例送了禮,謝家也照例回了禮,還是按謝瑛在京時的慣例,送了幾壇清水一樣的上等燒酒。崔燮自己不怎麽吃酒,多半拿去給李老師和翰林院前輩們,剩的給作者們分了分, 自家隻留了一壇子過年喝。
除夕守歲,元旦進宮祭天、回家祭祖,初二又是雲姐回娘家,他這個做長兄的又要招待妹妹妹夫,也忙得腳不沾地。
將這兩天最要緊的忙過去,還沒等放鬆享受一天假日,北邊陝西行都司就傳來了緊急軍報——迤北小王子集三萬大軍直撲新築起軍鎮的陝西紅鹽池!。
幸而延綏鎮這兩年已將邊城向外修築出了數十裏地,沿城堡台林立,烽火傳得又快,隻要守在厚厚的城牆內,等一半個月就有解圍的希望。
邊書飛馬報來,求京裏立刻發兵救援。
內閣、兵部也不要過年了,急匆匆趕到宮裏商議調兵之事。
從京裏調營兵到陝西自是來不及,即便是從宣大一帶調兵也嫌慢,劉大夏便建議給楊一清與陝西守將募兵權,就地征召良家子守城,等待大軍出關圍殲小王子。
這條建議立刻通過了,天子當下便命內閣擬旨,許三邊總製楊一清與當地總兵官召募土兵在關內據守,再遣延綏、宣大等地立刻調兵抄圍北虜。
崔燮也被叫回翰林院加班擬詔。
他正安安生生地過著年,聽到這個消息,心跳“蹭”地快了幾分,按著胸口問:“槍炮怕才運抵邊關不久,火繩槍裝藥、通膛的都極麻煩,邊軍們可用得慣麽?”
張氏兄弟以戰地記者的身份,肯定是哪兒有危險往哪兒跑;謝瑛不僅不會管著他們,還得跟他們一起往前線效力,若兵器跟不上,他、他怎麽放心呢!
他心神不寧地去見了李東陽,詢問更詳細的戰況。李老師還當他是憂國憂民,拍著他的肩膀笑道:“當初製出水泥的是你,做望遠鏡的是你,上書要朝廷出海采購兵備的也是你。我看你心心念念就想打仗,怎麽到了這一刻,又怕起來了?”
當初備戰是為了改變曆史,現在擔心是擔心家裏人出事……唉,他果然不是英雄,骨子裏還藏著那個“小”字呢。
崔燮微微垂頭,慚愧地搖了搖頭:“我有親友在前線,如何能不擔心。要是達賊再晚來幾個月,叫前線軍士都能熟習火繩槍,我就能放心了。”
李老師笑道:“當初沒有弗朗機炮、沒有西班牙槍,隻仗著些水泥,咱們大明邊軍也能把虜寇攔在關外,何況如今?我知道你外祖家與國舅們都在邊關,你惦念著他們,不過多想無益,聖上不會叫你去邊關的。你若有心,就多印些《塞上英雄錄》賣往各處,叫更多百姓用心報效朝廷。”
嗯,朝廷此時正要驀兵,他還能幫著做些宣傳工作。不過延綏衛離京何止千裏,送那麽厚一套書過去路上困難重重,必定也送不了多少套,不如索性還是搞宣傳畫兒吧。
也不必賣,就到街頭巷尾貼了,憑他的人氣肯定有許多人撕回家收藏。
崔燮已然對崔美人這身份破罐子破摔了,加班擬了各色詔旨,回到家便趁著元旦、元宵兩假,連畫了十餘幅宣傳圖。
崔家的工匠們立刻開工,拿著節假日雙薪給他刻印新圖。圖中的人物都是他在《塞上英雄錄》裏畫出來的模樣,人人英偉、個個俊俏,穿著簇新的鐵甲、曳撒,手執寒光閃閃的利刃,英姿颯爽,令人豔羨。
這些人物有揮刀衝陣的,有乘馬站在城牆頭巡視遠方的,有真刀真槍殺敵的……貌若楊廷和的美顏版楊一清身著大紅孔雀補服,輕搖羽扇,充分滿足了百姓們對智將、儒將的傳統審美。
他出於私心,還是畫了張謝鎮撫為主,領著兩位國舅和一隊錦衣衛兵馬深入沙漠的宣傳畫兒。
畫中的謝瑛手捧地圖,兩位國舅拿著鉛筆和采訪本,錦衣衛卻不再是十四千戶,而是穿丹黃衣的普通緹騎。一隊人都是鮮衣怒馬,臉頰薄染血色,映著大漠上空如血殘陽,勾勒出一片動人心魄的殺機。
這一年為了加班加點地印畫,居安齋都沒辦什麽盛會,隻在宣傳畫印好之後才在書齋外張掛了幾張。
剩下的自然是裝車運往了西北重鎮。
榆林衛鎮撫使是崔燮的外祖,外孫子送來的東西豈能不好生運用?
劉鎮撫不顧年邁,親自押著車送往主管招兵的參將王戟處,特特找出那張印著他肖像的畫兒,連聲誇他英武豪邁。
王參將臉都笑開了,看著畫兒中臉龐完全不像他,但神韻卻和他心目中的自己完全一致的黃日華,連聲讚道:“多虧了兩位國舅寫得好,崔學士妙筆如神,不然怎得這樣的好圖畫?那些百姓家的好子弟們看了這畫,見識著咱們大明將士們的風采,豈有不肯從軍的?”
莫說召驀良家子當兵,就是小王子麾下的蒙古兵見了這畫兒,也得恨自己不能當大明的軍士呢!
他對著畫兒欣賞了許久,叫人滿城貼開,叫百姓們也見識見識大明官軍風采。
這畫兒不光送到榆林,也隨著榆林衛的援軍和糧草,想法兒送進了依紅鹽池而建的新城裏。謝瑛與兩位國舅隨著楊一清楊總製來到這座被套賊圍住的邊城,也看到了榆林送來的宣傳畫。
兩代錦衣衛終於同框,國舅們當了多少年下線作品的主角,終於翻身了!
張鶴齡兄弟對著宣傳畫感慨萬千,見了人就想拿畫卷給人看。
而在外奔波的楊總製回到營裏看見宣傳自己的彩圖時,卻總忍不住感歎兩聲:這都把他畫成楊廷和了,他回京以後可怎麽見楊學士?他師兄劉大夏與李東陽知不知道這模樣是國舅們亂寫的,會不會以為他自己想長成楊學士的模樣,背地裏笑話他?
若隻背地裏笑話還好,李師兄肯定是能當麵笑話他的……
楊總製白天操心著如何牽製小王子,等各鎮援軍從背後包抄上來,在此全殲套瞄,晚上又要操心儀容,可說是辛苦極了。幸而榆林鎮不光送了兵員、宣傳畫,還送了些羊肉乳酪來,他能多吃些東西滋補,還沒愁得太過消瘦。
越瘦就越顯臉長,得多吃些東西,臉龐豐腴些才好看。
他在城內用心考慮顏麵大計,城外的小王子大軍也在研究他的容貌。
去年冬日,兀良哈部心向他們的蒙人獻上了漢人所作的《塞上英雄錄》,並言大明皇帝最寵愛的兩位國舅就在邊軍中備戰。書中就畫了國舅們與三邊統製楊一清的容貌,若能得此三人,必可使明廷投鼠忌器。縱不能像當年擄了英宗時一樣打到北京城下,至少能進關搶掠一番。
這兩年他們受製於明軍一夜之間紛紛拔地而起的城、堡、台、墩,遍地石柵,每戰幾不停火的大炮……還有陝西禦史王守仁傳授給明軍的望遠神術,一直沒從漢人手中搶到什麽東西,反而連連損兵折將,丟失了無數軍械。
如今草原上鐵貴如金,千戶以上還能湊得起全套戰甲、兵器,再往下的軍士衣甲都不整齊,戰馬就更披不上馬甲。而最可怕的不是兵甲不足,而是如今的韃靼人對著明軍已不像從前那樣敢戰了。
若不能大勝明軍一回,振起士氣,隻怕這從上到下的王公軍士們都不敢再和明軍對戰,隻能灰溜溜被人逐出水草豐美的河套,往北方更寒冷貧瘠之地遷徙。
他們當年渡河入套,花了多少辛苦,豈能如此輕易就放棄這片草原,去過從前那種貧苦日子!
為了這一戰,小王子——也就是蒙古的達延汗巴圖孟克不僅帶兵穿越沙漠,潛至紅鹽池這個三十餘年前蒙古癿加思蘭部大敗於漢人之手的不詳之地,甚至要把女兒嫁給兀良哈部的阿兒乞蠻來換取支持。
可恨阿兒乞蠻首鼠兩端,不肯借兵跟他攻伐明國。此戰若勝,他們還要挾大勢吞並朵兀良哈部,叫草原諸部都知曉拒絕達延汗的後果。
小王子眯著眼看著紙上兩位十六七歲,俊秀明銳的少年,淡淡吩咐:“破城後先專心尋明國國舅,隻要捉得他們,就不怕邊軍守官不低頭!”
那兩名少年的模樣已叫諸王公、將領們牢牢記在了心裏,隻要打開紅鹽池城門,他的幾個兒子就會率兵進城,搜索二人。
韃靼軍承受著重炮轟機的損傷與大漠的幹旱苦寒,堅持攻城了近一個月。就在小王子也快承受不起這負擔時,紅鹽池新城大門豁然打開,一隊披堅甲、執怪異長槍的步軍從大門中走出,暴露在了小王子麵前。
陣中還摻了幾名衣甲下露出大紅短裙,作錦衣衛打扮的軍人,韃靼人隻在他們臉上略掃了一眼,便舉起長刀,喝道:“衝!衝進城去,活捉明國國舅!”
一片呼喝聲響起,眾人即將縱馬闖入,卻聽門洞中傳來一聲尖到破音的:“你家張爺爺在此,哪個達賊敢上來捉我們兄弟!”
領兵衝鋒的巴爾斯博羅特王子下意識勒住馬,想從一片甲兵中分辨出他們要找的兩位國舅。
但不等他找到,一片煙霧就自大門前蒸騰起來,他隻覺胸口一痛,眼前的世界就陷入了黑暗。
第一批火繩槍軍退下去裝彈,第二批交替而上,又清開了一片逼近城下的蒙軍。一隊隊訓練有素的士兵們前退交換隊型,槍彈聲與慘叫聲連綿不斷,短短一炷香的工夫,就收割了大片馬隊。
韃靼軍隻見識過明軍三眼銃、鳥銃,隻要有鐵甲在身,數十步外就可安全無虞,卻不料這場大戰遇見了明軍也是才裝備上一個冬天的西班牙火繩槍。
馬匹被槍聲嚇得躁動嘶鳴,前軍連忙後撤了一段,想避開火繩槍的射程,可這一射又把大軍暴露在了城頭長徑炮與城門推出的弗朗機炮的射程中。
弗朗機炮轟擊下,便能收割十餘條性命,而長徑炮的彈子在陣中開花,卻是肉靡血沫飛濺,猶如人間煉獄。
小王子兩個勇猛的兒子不明不白地死在陣中,軍士逃散,再也經不起這損失,隻得含恨揮軍撤退。然而此時已經不是他想退就退的時候了,有眼尖的將士看見,左右台堡的烽火連綿燒起,四下地麵微微震顫,從大軍背後的抄上來綿延數裏的明軍。
原來今日明軍出陣,並不是城內官軍無力守城,而是明軍要等的援軍已到,他們是出來內外合圍的!
可明軍又怎麽能將時間掐得如此準?
難道他們殺的叛徒不夠多,給他們傳遞消息的人又是個心向明國的韃奸?!
小王子頭腦發暈,不禁看了一眼城頭——無數甲衣士兵在城上來回巡視,一名穿著薄棉甲,內套大紅官袍,膚色微黑,十分眼熟的明國官員正手握著一管黑色的東西,目含厲色朝他看來。
那是……王守仁!能查萬裏動靜的王守仁!難怪城裏明軍恰好能在此刻出來誘敵!
小王子含恨看了頭上一眼,回頭欲呼喚殘兵隨他離開,其他看到王守仁的人卻不爭氣地叫道:“王守仁爺爺!是王爺爺在此,大汗,咱們贏不得了,快撤吧!”
達延汗被人圍在當中,沒注意城頭,便沒感覺到架在城頭的那架長徑大炮微微轉了個角度。
角度略高一點兒,彈藥順著拋物線就能飛得更遠些。
===================
五月間,這場大仗才徹底平定。
小王子所領的三萬大軍近半在紅鹽池城下被殲、被伏,小王子與長子、三子、大濟農等人皆死於槍炮下,次子烏魯斯博羅特率殘部退往東套,卻被謝瑛等錦衣衛在沙漠北方尋找到了蹤跡,終被三路大軍包圍。
小王子的次子、四子、五子力戰而亡,幼子不知所蹤,六子斡齊爾博羅特率六千餘殘部請降。
縱橫套內多年的郭勒津旗主火篩欲渡河北逃,卻被守在河邊的宣府守軍堵住,為害邊關三十餘載的套虜至此終於絕跡。
然而《錦衣衛之塞上風雲》仍在連載,百姓們也不因為朝廷劇透了小王子與火篩部覆滅的結局而不再買書,反而更舍得花錢,要看更多叫明人揚眉吐氣的故事。
六月底,楊一清等人受命進京獻俘,朝廷中也議起了該如何封賞。
謝瑛追亡逐北,領軍堵住套賊餘部;兩位國舅親手打死了小王子的次子巴爾斯博羅特,王守仁指揮城頭炮火轟死了小王子與諸子、麾下大將,楊一清主持大戰,調度諸軍,俱都該論功行賞。
楊一清因功封右都禦史,仍暫兼三邊總製之責;國舅們因功、亦因國戚身份封伯;謝瑛升任錦衣衛都指揮使,仍在京署理北鎮撫司事。王守仁的封賞卻叫朝廷吵了好一陣子——論戰功該封爵,可朝中又有文臣不封爵的祖製。
一旦封爵,也就不能入閣了。
三位閣老力主,最終不曾教他封爵,而是以副都禦史的身份主持宣大一帶的兵事,為朝廷複設開平衛做準備。
這一番封賞之後,朝中籌備此戰的官員也各有升遷,崔燮這位製造、引進戰陣利器的功臣自然不能被忘記。
他被超拔為翰林學士兼詹事府右詹事,再熬熬年資,差一步就是入閣,亦是人生得意。
他白天四處應酬,晚上就跟謝瑛到小花園裏私會,胡天胡地了好一陣子。直到又一年新年將至,朝中議起太子明年便交十六,可以準備選妃了,他才恍然意識到——
弘治朝到現在還沒結束,弘治天子不僅還活著,而且活得健健康康的,並不像曆史上那樣體弱多病,有英年早逝的危險。
朱厚照這個熊孩子能叫他父親管到長大成熟了。
等他成了親,有家人管著,就不會在豹房裏搞亂七八糟的,大概就能有兒有女,不至於身後無嗣,叫嘉靖入繼皇統了。
明朝的曆史真的叫他這個小蝴蝶的翅膀扇得有所變化了。雖不知能變得多大,但就他所知的,的確是變得比曆史書裏更好了。
他總算可以安心歇一陣子,讓這個盛世自然安穩地順延下去,自己專心跟謝瑛過過小日子了。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大家這麽久以來的支持,正文就寫到這裏了,後麵還有番外
謝瑛不回家, 這個年就過得清清寡寡的, 沒什麽滋味。
崔燮連年貨都懶得置辦,隻叫崔良棟按著往年的規矩往各處送禮, 自己家裏隻留了半扇豬肉, 幾籠雞鴨, 幾簍幹的天津海鮮,少許鮮菜水果, 備著過年沒處賣吃食時在家做著吃。
崔良棟遞來一疊疊禮單, 單把給謝府的拿了出來,問道:“今年謝大人不在, 這禮單須得添改些, 可要把鮮肉蔬食都去了, 改成幹貨醃臘?”
崔燮點了點頭:“那就少送些,但也不可全改了。他府裏用的也都是壯丁,吃的多,有些鮮菜鮮肉的好。其實該往邊關送些, 不過邊關大雪封路封得早, 咱們送過去也不方便, 還是等初春青黃不接的時候送最實用。”
他家照例送了禮,謝家也照例回了禮,還是按謝瑛在京時的慣例,送了幾壇清水一樣的上等燒酒。崔燮自己不怎麽吃酒,多半拿去給李老師和翰林院前輩們,剩的給作者們分了分, 自家隻留了一壇子過年喝。
除夕守歲,元旦進宮祭天、回家祭祖,初二又是雲姐回娘家,他這個做長兄的又要招待妹妹妹夫,也忙得腳不沾地。
將這兩天最要緊的忙過去,還沒等放鬆享受一天假日,北邊陝西行都司就傳來了緊急軍報——迤北小王子集三萬大軍直撲新築起軍鎮的陝西紅鹽池!。
幸而延綏鎮這兩年已將邊城向外修築出了數十裏地,沿城堡台林立,烽火傳得又快,隻要守在厚厚的城牆內,等一半個月就有解圍的希望。
邊書飛馬報來,求京裏立刻發兵救援。
內閣、兵部也不要過年了,急匆匆趕到宮裏商議調兵之事。
從京裏調營兵到陝西自是來不及,即便是從宣大一帶調兵也嫌慢,劉大夏便建議給楊一清與陝西守將募兵權,就地征召良家子守城,等待大軍出關圍殲小王子。
這條建議立刻通過了,天子當下便命內閣擬旨,許三邊總製楊一清與當地總兵官召募土兵在關內據守,再遣延綏、宣大等地立刻調兵抄圍北虜。
崔燮也被叫回翰林院加班擬詔。
他正安安生生地過著年,聽到這個消息,心跳“蹭”地快了幾分,按著胸口問:“槍炮怕才運抵邊關不久,火繩槍裝藥、通膛的都極麻煩,邊軍們可用得慣麽?”
張氏兄弟以戰地記者的身份,肯定是哪兒有危險往哪兒跑;謝瑛不僅不會管著他們,還得跟他們一起往前線效力,若兵器跟不上,他、他怎麽放心呢!
他心神不寧地去見了李東陽,詢問更詳細的戰況。李老師還當他是憂國憂民,拍著他的肩膀笑道:“當初製出水泥的是你,做望遠鏡的是你,上書要朝廷出海采購兵備的也是你。我看你心心念念就想打仗,怎麽到了這一刻,又怕起來了?”
當初備戰是為了改變曆史,現在擔心是擔心家裏人出事……唉,他果然不是英雄,骨子裏還藏著那個“小”字呢。
崔燮微微垂頭,慚愧地搖了搖頭:“我有親友在前線,如何能不擔心。要是達賊再晚來幾個月,叫前線軍士都能熟習火繩槍,我就能放心了。”
李老師笑道:“當初沒有弗朗機炮、沒有西班牙槍,隻仗著些水泥,咱們大明邊軍也能把虜寇攔在關外,何況如今?我知道你外祖家與國舅們都在邊關,你惦念著他們,不過多想無益,聖上不會叫你去邊關的。你若有心,就多印些《塞上英雄錄》賣往各處,叫更多百姓用心報效朝廷。”
嗯,朝廷此時正要驀兵,他還能幫著做些宣傳工作。不過延綏衛離京何止千裏,送那麽厚一套書過去路上困難重重,必定也送不了多少套,不如索性還是搞宣傳畫兒吧。
也不必賣,就到街頭巷尾貼了,憑他的人氣肯定有許多人撕回家收藏。
崔燮已然對崔美人這身份破罐子破摔了,加班擬了各色詔旨,回到家便趁著元旦、元宵兩假,連畫了十餘幅宣傳圖。
崔家的工匠們立刻開工,拿著節假日雙薪給他刻印新圖。圖中的人物都是他在《塞上英雄錄》裏畫出來的模樣,人人英偉、個個俊俏,穿著簇新的鐵甲、曳撒,手執寒光閃閃的利刃,英姿颯爽,令人豔羨。
這些人物有揮刀衝陣的,有乘馬站在城牆頭巡視遠方的,有真刀真槍殺敵的……貌若楊廷和的美顏版楊一清身著大紅孔雀補服,輕搖羽扇,充分滿足了百姓們對智將、儒將的傳統審美。
他出於私心,還是畫了張謝鎮撫為主,領著兩位國舅和一隊錦衣衛兵馬深入沙漠的宣傳畫兒。
畫中的謝瑛手捧地圖,兩位國舅拿著鉛筆和采訪本,錦衣衛卻不再是十四千戶,而是穿丹黃衣的普通緹騎。一隊人都是鮮衣怒馬,臉頰薄染血色,映著大漠上空如血殘陽,勾勒出一片動人心魄的殺機。
這一年為了加班加點地印畫,居安齋都沒辦什麽盛會,隻在宣傳畫印好之後才在書齋外張掛了幾張。
剩下的自然是裝車運往了西北重鎮。
榆林衛鎮撫使是崔燮的外祖,外孫子送來的東西豈能不好生運用?
劉鎮撫不顧年邁,親自押著車送往主管招兵的參將王戟處,特特找出那張印著他肖像的畫兒,連聲誇他英武豪邁。
王參將臉都笑開了,看著畫兒中臉龐完全不像他,但神韻卻和他心目中的自己完全一致的黃日華,連聲讚道:“多虧了兩位國舅寫得好,崔學士妙筆如神,不然怎得這樣的好圖畫?那些百姓家的好子弟們看了這畫,見識著咱們大明將士們的風采,豈有不肯從軍的?”
莫說召驀良家子當兵,就是小王子麾下的蒙古兵見了這畫兒,也得恨自己不能當大明的軍士呢!
他對著畫兒欣賞了許久,叫人滿城貼開,叫百姓們也見識見識大明官軍風采。
這畫兒不光送到榆林,也隨著榆林衛的援軍和糧草,想法兒送進了依紅鹽池而建的新城裏。謝瑛與兩位國舅隨著楊一清楊總製來到這座被套賊圍住的邊城,也看到了榆林送來的宣傳畫。
兩代錦衣衛終於同框,國舅們當了多少年下線作品的主角,終於翻身了!
張鶴齡兄弟對著宣傳畫感慨萬千,見了人就想拿畫卷給人看。
而在外奔波的楊總製回到營裏看見宣傳自己的彩圖時,卻總忍不住感歎兩聲:這都把他畫成楊廷和了,他回京以後可怎麽見楊學士?他師兄劉大夏與李東陽知不知道這模樣是國舅們亂寫的,會不會以為他自己想長成楊學士的模樣,背地裏笑話他?
若隻背地裏笑話還好,李師兄肯定是能當麵笑話他的……
楊總製白天操心著如何牽製小王子,等各鎮援軍從背後包抄上來,在此全殲套瞄,晚上又要操心儀容,可說是辛苦極了。幸而榆林鎮不光送了兵員、宣傳畫,還送了些羊肉乳酪來,他能多吃些東西滋補,還沒愁得太過消瘦。
越瘦就越顯臉長,得多吃些東西,臉龐豐腴些才好看。
他在城內用心考慮顏麵大計,城外的小王子大軍也在研究他的容貌。
去年冬日,兀良哈部心向他們的蒙人獻上了漢人所作的《塞上英雄錄》,並言大明皇帝最寵愛的兩位國舅就在邊軍中備戰。書中就畫了國舅們與三邊統製楊一清的容貌,若能得此三人,必可使明廷投鼠忌器。縱不能像當年擄了英宗時一樣打到北京城下,至少能進關搶掠一番。
這兩年他們受製於明軍一夜之間紛紛拔地而起的城、堡、台、墩,遍地石柵,每戰幾不停火的大炮……還有陝西禦史王守仁傳授給明軍的望遠神術,一直沒從漢人手中搶到什麽東西,反而連連損兵折將,丟失了無數軍械。
如今草原上鐵貴如金,千戶以上還能湊得起全套戰甲、兵器,再往下的軍士衣甲都不整齊,戰馬就更披不上馬甲。而最可怕的不是兵甲不足,而是如今的韃靼人對著明軍已不像從前那樣敢戰了。
若不能大勝明軍一回,振起士氣,隻怕這從上到下的王公軍士們都不敢再和明軍對戰,隻能灰溜溜被人逐出水草豐美的河套,往北方更寒冷貧瘠之地遷徙。
他們當年渡河入套,花了多少辛苦,豈能如此輕易就放棄這片草原,去過從前那種貧苦日子!
為了這一戰,小王子——也就是蒙古的達延汗巴圖孟克不僅帶兵穿越沙漠,潛至紅鹽池這個三十餘年前蒙古癿加思蘭部大敗於漢人之手的不詳之地,甚至要把女兒嫁給兀良哈部的阿兒乞蠻來換取支持。
可恨阿兒乞蠻首鼠兩端,不肯借兵跟他攻伐明國。此戰若勝,他們還要挾大勢吞並朵兀良哈部,叫草原諸部都知曉拒絕達延汗的後果。
小王子眯著眼看著紙上兩位十六七歲,俊秀明銳的少年,淡淡吩咐:“破城後先專心尋明國國舅,隻要捉得他們,就不怕邊軍守官不低頭!”
那兩名少年的模樣已叫諸王公、將領們牢牢記在了心裏,隻要打開紅鹽池城門,他的幾個兒子就會率兵進城,搜索二人。
韃靼軍承受著重炮轟機的損傷與大漠的幹旱苦寒,堅持攻城了近一個月。就在小王子也快承受不起這負擔時,紅鹽池新城大門豁然打開,一隊披堅甲、執怪異長槍的步軍從大門中走出,暴露在了小王子麵前。
陣中還摻了幾名衣甲下露出大紅短裙,作錦衣衛打扮的軍人,韃靼人隻在他們臉上略掃了一眼,便舉起長刀,喝道:“衝!衝進城去,活捉明國國舅!”
一片呼喝聲響起,眾人即將縱馬闖入,卻聽門洞中傳來一聲尖到破音的:“你家張爺爺在此,哪個達賊敢上來捉我們兄弟!”
領兵衝鋒的巴爾斯博羅特王子下意識勒住馬,想從一片甲兵中分辨出他們要找的兩位國舅。
但不等他找到,一片煙霧就自大門前蒸騰起來,他隻覺胸口一痛,眼前的世界就陷入了黑暗。
第一批火繩槍軍退下去裝彈,第二批交替而上,又清開了一片逼近城下的蒙軍。一隊隊訓練有素的士兵們前退交換隊型,槍彈聲與慘叫聲連綿不斷,短短一炷香的工夫,就收割了大片馬隊。
韃靼軍隻見識過明軍三眼銃、鳥銃,隻要有鐵甲在身,數十步外就可安全無虞,卻不料這場大戰遇見了明軍也是才裝備上一個冬天的西班牙火繩槍。
馬匹被槍聲嚇得躁動嘶鳴,前軍連忙後撤了一段,想避開火繩槍的射程,可這一射又把大軍暴露在了城頭長徑炮與城門推出的弗朗機炮的射程中。
弗朗機炮轟擊下,便能收割十餘條性命,而長徑炮的彈子在陣中開花,卻是肉靡血沫飛濺,猶如人間煉獄。
小王子兩個勇猛的兒子不明不白地死在陣中,軍士逃散,再也經不起這損失,隻得含恨揮軍撤退。然而此時已經不是他想退就退的時候了,有眼尖的將士看見,左右台堡的烽火連綿燒起,四下地麵微微震顫,從大軍背後的抄上來綿延數裏的明軍。
原來今日明軍出陣,並不是城內官軍無力守城,而是明軍要等的援軍已到,他們是出來內外合圍的!
可明軍又怎麽能將時間掐得如此準?
難道他們殺的叛徒不夠多,給他們傳遞消息的人又是個心向明國的韃奸?!
小王子頭腦發暈,不禁看了一眼城頭——無數甲衣士兵在城上來回巡視,一名穿著薄棉甲,內套大紅官袍,膚色微黑,十分眼熟的明國官員正手握著一管黑色的東西,目含厲色朝他看來。
那是……王守仁!能查萬裏動靜的王守仁!難怪城裏明軍恰好能在此刻出來誘敵!
小王子含恨看了頭上一眼,回頭欲呼喚殘兵隨他離開,其他看到王守仁的人卻不爭氣地叫道:“王守仁爺爺!是王爺爺在此,大汗,咱們贏不得了,快撤吧!”
達延汗被人圍在當中,沒注意城頭,便沒感覺到架在城頭的那架長徑大炮微微轉了個角度。
角度略高一點兒,彈藥順著拋物線就能飛得更遠些。
===================
五月間,這場大仗才徹底平定。
小王子所領的三萬大軍近半在紅鹽池城下被殲、被伏,小王子與長子、三子、大濟農等人皆死於槍炮下,次子烏魯斯博羅特率殘部退往東套,卻被謝瑛等錦衣衛在沙漠北方尋找到了蹤跡,終被三路大軍包圍。
小王子的次子、四子、五子力戰而亡,幼子不知所蹤,六子斡齊爾博羅特率六千餘殘部請降。
縱橫套內多年的郭勒津旗主火篩欲渡河北逃,卻被守在河邊的宣府守軍堵住,為害邊關三十餘載的套虜至此終於絕跡。
然而《錦衣衛之塞上風雲》仍在連載,百姓們也不因為朝廷劇透了小王子與火篩部覆滅的結局而不再買書,反而更舍得花錢,要看更多叫明人揚眉吐氣的故事。
六月底,楊一清等人受命進京獻俘,朝廷中也議起了該如何封賞。
謝瑛追亡逐北,領軍堵住套賊餘部;兩位國舅親手打死了小王子的次子巴爾斯博羅特,王守仁指揮城頭炮火轟死了小王子與諸子、麾下大將,楊一清主持大戰,調度諸軍,俱都該論功行賞。
楊一清因功封右都禦史,仍暫兼三邊總製之責;國舅們因功、亦因國戚身份封伯;謝瑛升任錦衣衛都指揮使,仍在京署理北鎮撫司事。王守仁的封賞卻叫朝廷吵了好一陣子——論戰功該封爵,可朝中又有文臣不封爵的祖製。
一旦封爵,也就不能入閣了。
三位閣老力主,最終不曾教他封爵,而是以副都禦史的身份主持宣大一帶的兵事,為朝廷複設開平衛做準備。
這一番封賞之後,朝中籌備此戰的官員也各有升遷,崔燮這位製造、引進戰陣利器的功臣自然不能被忘記。
他被超拔為翰林學士兼詹事府右詹事,再熬熬年資,差一步就是入閣,亦是人生得意。
他白天四處應酬,晚上就跟謝瑛到小花園裏私會,胡天胡地了好一陣子。直到又一年新年將至,朝中議起太子明年便交十六,可以準備選妃了,他才恍然意識到——
弘治朝到現在還沒結束,弘治天子不僅還活著,而且活得健健康康的,並不像曆史上那樣體弱多病,有英年早逝的危險。
朱厚照這個熊孩子能叫他父親管到長大成熟了。
等他成了親,有家人管著,就不會在豹房裏搞亂七八糟的,大概就能有兒有女,不至於身後無嗣,叫嘉靖入繼皇統了。
明朝的曆史真的叫他這個小蝴蝶的翅膀扇得有所變化了。雖不知能變得多大,但就他所知的,的確是變得比曆史書裏更好了。
他總算可以安心歇一陣子,讓這個盛世自然安穩地順延下去,自己專心跟謝瑛過過小日子了。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大家這麽久以來的支持,正文就寫到這裏了,後麵還有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