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現在。因生母卑微,從前畏畏縮縮跟在她後頭當尾巴的李蕙,就翻身做主人壓在了她的頭上。


    李芳滿心委屈,她在父親麵前爭辯說自己不是故意打人的,是因為李蕙說了過分的話……但父親一點都不喜歡她,看見她就煩,根本不會聽解釋。父親抄起竹條抽她,還怒吼著要她滾回去抄書罰跪。


    李蕙自己吊著胳膊,還很懂事地問趙寶音的傷情。趙寶音並不喜歡她,不過麵上還是做足了。


    過了一會子兩位公主告辭。李蕙還用那隻好的手拉著李芳的胳膊:「三姐姐,你不會還在生我的氣吧?我們可是親姐妹,沒有隔夜仇的啊!」


    一壁說著,笑著就走了。


    趙寶音望著她倆的身影歎一口氣。


    李芳出了長楊宮後再也忍耐不住了。她揮開了李蕙的手,惡狠狠道:「誰要你惺惺作態!你們一個個地,就是看著我沒了生母做依仗,就踩在我頭上欺負!」


    此時的李蕙竟也收了笑麵,神色平靜地道:「是啊,就是因為這樣……三姐姐說得很對,從前我娘是卑賤的人,現在想想總比你們強,你那個娘犯的罪過,可不是我娘能比的!」


    「你……」李芳氣得臉都紫了,剛想發作又強行忍住。昨天就是因為李蕙在她耳邊說了一句「你想走李榮的後路嗎?」她一下子被激怒了,控製不住才做出了不合時宜的舉動,導致父親更加厭惡自己!


    不論如何,她不能再中計。


    「你到底想怎樣!」李芳咬著嘴唇問:「落井下石感覺很開心嗎?你若就想靠著這種爽快過日子,整天欺辱我出氣,那我自認倒黴。」


    李蕙嘲諷地看著她。年僅十一歲的小女孩,眼睛裏神色卻叫人害怕。


    「三姐姐,你誤會了。我可不是因著你娘死了,才開始落井下石。」李蕙低低道:「我很早之前就在欺壓你們了,難道你沒發現?嗬,你娘那麽厲害,現在看來也不過是個繡花枕頭。你知道李榮為什麽會去和親嗎?原本國書上寫的是我的名字……」


    「我不想去吐蕃。為了逃過這一劫,我攛掇了李榮去和趙氏作對,讓她去在父親麵前大罵趙氏,為當時的秦充媛求情。」


    李蕙微笑得體,若遠遠瞧著,隻當是她在和姐姐說趣話。


    「李榮可是個貨真價實的傻子,隨便說一說,她就什麽都聽了。所以父皇才那麽厭惡她,選了她做犧牲品。」李蕙挑一挑眉頭。


    李芳震驚而恐懼地張大了嘴。


    「所以三姐姐,你最好不要和我過不去。我有本事毀一個李榮,也有本事毀了你。」


    李蕙淡笑著走了。


    李蕙並不是完全為了出口氣。她算計李芳是有目的的。


    秦氏死後,秦家還沒垮,秦家一大票人都活得好好的。隻是因著秦氏的父親反對開海禁,漸漸失去皇帝的重用。後來秦氏獲了大罪,殃及家門,皇帝將秦大將軍革職削官了。


    李純有時候想起王妙華來,就想把秦家全殺了,然而他不能。秦大將軍年輕的時候給這個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秦家的兩個兒子還死在了戰場上。不可以因為一個女人的罪過,就抵消這所有的功勞,還落得個滿門抄斬。


    那會令天下人心寒,到時候還有誰肯忠心於他這個皇帝呢?


    所以李純隻是免了所有秦家人的官,卻沒有收回爵位。秦家人還住在闊氣的府邸裏,就像那些祖上有功子孫敗家的世族一樣,守著爵位過日子。


    而且秦大將軍叱吒朝堂四十年,留下了大把人脈。不少人跟他都是過命的交情,看他家裏落魄了,就很講義氣地幫一幫。


    秦暮箏留在宮裏的幾個孩子,都是秦家人明裏暗裏地照顧著。


    如今是陽朔十二年,李芳十三歲了。秦家托關係給她找了一門好親事當朝唯一的異姓王,安王府中的世子。


    秦大將軍當年在戰場上,對安王有救命之恩。


    那個時候安王還隻是個小將軍。安王這個爵位,是後來才掙出來的。他跟著當時的太子李純攻打匈奴,立下大功。又擁立李純為帝。李純登基後封他為王。


    安王這人很講義氣啊。他如今權勢煊赫,聽說是娶秦氏的公主,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與此同時,李蕙的親事也有了眉目。


    陽朔十二年的新科狀元,是一位出身寒門的十八歲少年,長得眉清目秀。皇帝如今正拉攏寒門子弟,想開個好頭吸納更多忠心與他的人才,某日喝多了酒說要把李蕙配給狀元郎。


    李蕙嚇了個半死,特麽的泥腿子出身的窮小子啊!家裏窮得飯都吃不飽受全村人的資助才去學堂念書,懸梁苦讀終於成了狀元……可狀元又怎麽樣呢?受皇上看重又怎麽樣呢?一個出身平民的年輕人,肯定要從小官做起。如今狀元郎就在吏部當個小文員,正七品!


    他的年俸才幾十兩銀子,家裏有臥床不起的老母和一間漏風漏雨的破房子,在京郊的農村!就算是狀元,他一個沒有任何人脈依仗、全憑自己闖蕩的窮小子,在這個家世重於一切的世界上他啥時候能闖出個天地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說好的宮鬥呢 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煙迷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煙迷雲並收藏說好的宮鬥呢 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