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她吧。」錢三貴說道。
吳氏無法,隻得連著荷包一起遞給了錢亦繡。
錢亦繡高興地接過荷包,看到小姑姑羨慕的眼神,十分大方地拿出一個銀錁子給她說,「姑姑拿去買花戴。」
說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錢滿霞小姑娘長這麽大,這是第一次擁有銀子。樂得眉眼彎彎,忙不迭地跑回自己的小屋。她把一個舊木箱子打開,從裏麵拿出一個小布包,裏麵裝了四文大錢。她又數了一遍錢,再把銀錁子放進去。
她長這麽大,得的最多的就是大哥大嫂成親時給她的五文錢紅包。不過,當她看到大嫂大公無私地把紅包捐出來後,也把自己的五文錢交給了吳氏。其實,每年過年她都會得到幾文爺奶及親戚給的壓歲錢,但家裏一有困難她就毫不猶豫地貢獻出來。有兩次進鎮辦事還給錦娃和繡兒買過一次饅頭一次糖人,所以盡管沒舍得給自己花過一文,存到還在還是隻有四文錢。
現在,裏麵竟然多了一個亮錚錚的銀錁子,她喜滋滋地看了又看。
吳氏按照孫女的要求,買的碎布也不是很碎,大的有半尺大小,小的也有成人的巴掌大,而且都是綢緞。這些碎布要貴些,足足花了五十文錢,讓吳氏心疼了半天。
錢亦繡把碎布和繡線都抱回了左廂房,美其名曰給大家一個驚喜。其實,她還是怕萬一小娘親浪費碎布繡線被吳氏嘮叨。
她先把荷包放進大紅櫃子最下麵的一個小格裏,這格是專門裝她衣裳的地方。還對程月說,「娘,繡兒的私房錢放在那個格子的最裏邊,娘和哥哥若有想買的東西,就拿出來用。」
又把碎布和繡線拿出來交待小娘親。
錢亦繡雖然不會做針線,前世連縫扣子這些最簡單的針線活都要拿去裁縫鋪子做。但不妨礙她會欣賞,又記得許多樣式。
她連說帶比劃,讓小娘親做幾個玩偶小老虎,程月竟然搞懂了,不停地點著頭。
不通人情事故的程月對針線活的理解能力超強。雖然剛開始的確浪費了一些線和布,但慢慢就做順了。之後的程月過得很充實,不再像原來那樣不是跟著忙碌的女兒轉,就是看著學習的兒子發呆。
晚上,錢亦繡又把自己放私房錢的地方跟錢亦錦說了。
錢亦錦有些臉紅,「妹妹比哥哥還能幹。」
錢亦繡說,「哥哥現在是讀書,等將來考了進士當了官,掙的銀子就比妹妹多了。」
小正太點頭說道,「今兒先生又表揚哥哥了。說哥哥天賦異稟,長相俊俏。還讓哥哥發憤努力,像翟大人那樣,不僅考上進士,還被皇上點了探花。」
然後又老生常談地念叨了一些書中自有黃金屋之類的話。
錢亦繡不耐聽他那些念叨,心裏在想,大概連翟大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大乾朝草根勵誌典範加眾多農家子弟的偶像。真當了翟大人,其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天晌午,從地裏回來的吳氏氣咻咻地直奔正在房簷下編籃子的錢三貴,「當家的,我有事跟你說。」
然後進了她的臥房,錢三貴也跟著進去了。
錢亦繡跟她打招呼她也沒理,錢亦繡直覺有情況,便跑到他們小窗下偷聽。
隻聽吳氏低聲對錢三貴說,「那唐氏真是把我們家吃順了,先打主意賣月兒,現在又把主意打到秀兒身上了。死婆娘,閻王咋不收了她。」
錢三貴一驚,「怎麽回事?」
吳氏氣道,「她剛才在路上把我攔住,說是想親上加親,把秀兒說給她的外孫財娃當童養媳。還說繡兒就是一個吃白食的丫頭片子,反正都要嫁人,不如早些嫁進婆家,還省了咱們家的口糧。」
錢三貴氣得拿著拐棍敲了幾下,罵道,「貪得無厭的惡婦,太可惡了!若不是看在二哥的麵上,我真想一拐棍打死她。」
吳氏說道,「那天在大院吃飯,你們說霞草是繡兒想出的法子,朵娘就聽了一耳朵。她定是那時打上了繡兒的主意,讓唐氏來當說客。」
錢三貴咬牙切齒地罵道,「別說李栓子和朵娘兩個是爛泥糊不上牆的東西,財娃又小小年紀到處惹事生非。就是再好的人家,我也舍不得把繡兒這麽小就送出去。呸,虧他們想得出來。」
吳氏見錢三貴氣著了,趕緊勸道,「當家的快別生氣了,因為那個惡婦把身子氣壞了不值當。我已經拒了,告訴唐氏,我家的閨女可是寶貝得緊,舍不得小小年紀就嫁出去。若是她想跟李家親上加親,就趕緊讓王氏生個吃白食的丫頭片子,一生下來就送進李家當童養媳,也好給她家省口糧……」
兩口子嘰嘰咕咕一陣罵,才出了房。
他們大概覺得孫女才六歲,跟她說嫁不嫁人的事不太好。也不敢跟程月說,怕把她嚇著。隻是把錢亦繡叫到身邊,隱晦地告誡她離唐氏及錢滿朵的家人遠著些,這幾個都不是好人。
錢亦繡鼻子酸酸的,她的爺爺奶奶真好。
還有那個唐氏,想把小娘親賣給方閻王的帳還沒跟她算,如今又把壞主意打到她身上,真是叔可忍嬸不可忍。以後得找個契機好好收拾她一番,讓她長長記性。
第二天下晌,多多小盆友突然造訪,她在家裏呆得無聊,便跑來找找錢亦繡玩。這是她第一次一個人跑出村外玩。
被小蘿莉喜歡也是一件愁人的事,錢亦繡帶著她扯完花戴,又玩了過家家,還請她吃了兩顆糖,喝了一碗糖水。因為她沒有跟家裏說她來了這裏,吳氏怕大房擔心,玩了一陣後,便讓錢亦繡送她回家。
兩個小人兒手牽手向村裏走去。快到村口時,便看到一個髒兮兮黑墩墩的男孩向她們跑過來。
這個小男孩就是錢滿朵的大兒子李阿財。他和爹娘去外婆家蹭吃食,爹娘半路碰上熟人拌住了,他先跑來花溪村玩。正好看見錢亦繡小姐妹,便跑了來。
吳氏無法,隻得連著荷包一起遞給了錢亦繡。
錢亦繡高興地接過荷包,看到小姑姑羨慕的眼神,十分大方地拿出一個銀錁子給她說,「姑姑拿去買花戴。」
說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錢滿霞小姑娘長這麽大,這是第一次擁有銀子。樂得眉眼彎彎,忙不迭地跑回自己的小屋。她把一個舊木箱子打開,從裏麵拿出一個小布包,裏麵裝了四文大錢。她又數了一遍錢,再把銀錁子放進去。
她長這麽大,得的最多的就是大哥大嫂成親時給她的五文錢紅包。不過,當她看到大嫂大公無私地把紅包捐出來後,也把自己的五文錢交給了吳氏。其實,每年過年她都會得到幾文爺奶及親戚給的壓歲錢,但家裏一有困難她就毫不猶豫地貢獻出來。有兩次進鎮辦事還給錦娃和繡兒買過一次饅頭一次糖人,所以盡管沒舍得給自己花過一文,存到還在還是隻有四文錢。
現在,裏麵竟然多了一個亮錚錚的銀錁子,她喜滋滋地看了又看。
吳氏按照孫女的要求,買的碎布也不是很碎,大的有半尺大小,小的也有成人的巴掌大,而且都是綢緞。這些碎布要貴些,足足花了五十文錢,讓吳氏心疼了半天。
錢亦繡把碎布和繡線都抱回了左廂房,美其名曰給大家一個驚喜。其實,她還是怕萬一小娘親浪費碎布繡線被吳氏嘮叨。
她先把荷包放進大紅櫃子最下麵的一個小格裏,這格是專門裝她衣裳的地方。還對程月說,「娘,繡兒的私房錢放在那個格子的最裏邊,娘和哥哥若有想買的東西,就拿出來用。」
又把碎布和繡線拿出來交待小娘親。
錢亦繡雖然不會做針線,前世連縫扣子這些最簡單的針線活都要拿去裁縫鋪子做。但不妨礙她會欣賞,又記得許多樣式。
她連說帶比劃,讓小娘親做幾個玩偶小老虎,程月竟然搞懂了,不停地點著頭。
不通人情事故的程月對針線活的理解能力超強。雖然剛開始的確浪費了一些線和布,但慢慢就做順了。之後的程月過得很充實,不再像原來那樣不是跟著忙碌的女兒轉,就是看著學習的兒子發呆。
晚上,錢亦繡又把自己放私房錢的地方跟錢亦錦說了。
錢亦錦有些臉紅,「妹妹比哥哥還能幹。」
錢亦繡說,「哥哥現在是讀書,等將來考了進士當了官,掙的銀子就比妹妹多了。」
小正太點頭說道,「今兒先生又表揚哥哥了。說哥哥天賦異稟,長相俊俏。還讓哥哥發憤努力,像翟大人那樣,不僅考上進士,還被皇上點了探花。」
然後又老生常談地念叨了一些書中自有黃金屋之類的話。
錢亦繡不耐聽他那些念叨,心裏在想,大概連翟大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大乾朝草根勵誌典範加眾多農家子弟的偶像。真當了翟大人,其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天晌午,從地裏回來的吳氏氣咻咻地直奔正在房簷下編籃子的錢三貴,「當家的,我有事跟你說。」
然後進了她的臥房,錢三貴也跟著進去了。
錢亦繡跟她打招呼她也沒理,錢亦繡直覺有情況,便跑到他們小窗下偷聽。
隻聽吳氏低聲對錢三貴說,「那唐氏真是把我們家吃順了,先打主意賣月兒,現在又把主意打到秀兒身上了。死婆娘,閻王咋不收了她。」
錢三貴一驚,「怎麽回事?」
吳氏氣道,「她剛才在路上把我攔住,說是想親上加親,把秀兒說給她的外孫財娃當童養媳。還說繡兒就是一個吃白食的丫頭片子,反正都要嫁人,不如早些嫁進婆家,還省了咱們家的口糧。」
錢三貴氣得拿著拐棍敲了幾下,罵道,「貪得無厭的惡婦,太可惡了!若不是看在二哥的麵上,我真想一拐棍打死她。」
吳氏說道,「那天在大院吃飯,你們說霞草是繡兒想出的法子,朵娘就聽了一耳朵。她定是那時打上了繡兒的主意,讓唐氏來當說客。」
錢三貴咬牙切齒地罵道,「別說李栓子和朵娘兩個是爛泥糊不上牆的東西,財娃又小小年紀到處惹事生非。就是再好的人家,我也舍不得把繡兒這麽小就送出去。呸,虧他們想得出來。」
吳氏見錢三貴氣著了,趕緊勸道,「當家的快別生氣了,因為那個惡婦把身子氣壞了不值當。我已經拒了,告訴唐氏,我家的閨女可是寶貝得緊,舍不得小小年紀就嫁出去。若是她想跟李家親上加親,就趕緊讓王氏生個吃白食的丫頭片子,一生下來就送進李家當童養媳,也好給她家省口糧……」
兩口子嘰嘰咕咕一陣罵,才出了房。
他們大概覺得孫女才六歲,跟她說嫁不嫁人的事不太好。也不敢跟程月說,怕把她嚇著。隻是把錢亦繡叫到身邊,隱晦地告誡她離唐氏及錢滿朵的家人遠著些,這幾個都不是好人。
錢亦繡鼻子酸酸的,她的爺爺奶奶真好。
還有那個唐氏,想把小娘親賣給方閻王的帳還沒跟她算,如今又把壞主意打到她身上,真是叔可忍嬸不可忍。以後得找個契機好好收拾她一番,讓她長長記性。
第二天下晌,多多小盆友突然造訪,她在家裏呆得無聊,便跑來找找錢亦繡玩。這是她第一次一個人跑出村外玩。
被小蘿莉喜歡也是一件愁人的事,錢亦繡帶著她扯完花戴,又玩了過家家,還請她吃了兩顆糖,喝了一碗糖水。因為她沒有跟家裏說她來了這裏,吳氏怕大房擔心,玩了一陣後,便讓錢亦繡送她回家。
兩個小人兒手牽手向村裏走去。快到村口時,便看到一個髒兮兮黑墩墩的男孩向她們跑過來。
這個小男孩就是錢滿朵的大兒子李阿財。他和爹娘去外婆家蹭吃食,爹娘半路碰上熟人拌住了,他先跑來花溪村玩。正好看見錢亦繡小姐妹,便跑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