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背後的人可惡,弄死許斧子把責任都推給了他。但許斧子死了,錢家一家人,以及附近幾個村的人都高興。這就是個禍害,該死。
席上的人喝酒喝得更暢快了。
第二天晌午。錢滿川突然跑來宣布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說許斧子的娘杜氏,竟然在昨天夜裏把醉酒後的許閻王和許老大殺了,現在衙門裏的捕快、仵作都去了許家大院。
錢三貴一聽,就讓錢華和黃鐵去大榕村,看看怎麽回事。
下晌他們回來說,現場嚇死個人。血流得滿屋都是。許閻王和許老大兩父子被剝得精光。刀是從脖子處捅進去的,而且還被開膛破肚,完全是那父子平時殺豬的手法。刀也是殺豬刀。
捕快把杜氏押往縣城,大榕村的一大半村民都出來為杜氏說情,說許閻王父子如何壞事做絕,害了幾條人命。如何欺辱杜氏等等,請求縣太爺能夠輕判。還說。等到審問杜氏的時候,他們都會去給杜氏做證……
審問杜氏那天,不止大榕村的大多數村民去了縣衙聽審,連著花溪村的一些村民。還有被許閻王害死的幾個婆娘的娘家人都去了,把審堂堵得水泄不通。他們幫杜氏求情,曆數著許家父子的罪孽。
一時之間。這個最被無視的婦人成了溪山縣城街頭項尾談論最多的人。
經醫婆檢查,杜氏身上的傷痕層層疊疊。有舊傷,也有新痕,可謂觸目經心。
而且,杜氏已經瘋癲了。不停地說自己會殺豬了,還殺了兩頭大肥豬,可以自己掙錢養兒子了,可以把兒子帶出那個狼窩了……
讓人掬了一捧同情的淚。
縣太爺楊大人判了她無罪,當場釋放。
杜氏被同村的幾個婦人帶回大榕村,又送回許家。不久,人們就看到她披頭披發赤著腳,抱著一個枕頭到處跑,嘴裏還邊笑邊說,「斧子,斧子,娘終於把你帶出來了……哈哈哈哈,真好,娘也學會殺豬了,能養活你了……咱們離開那個狼窩,離得遠遠的,讓他們找不到你……」
人們也終於明白,為什麽別的女人進了許家院子都活不過幾年就死了。唯獨杜氏,竟然在那裏活了十六年。她是因為她的兒子,忍辱含恨在那裏生活了這麽久。隻可惜,許斧子被許閻王父子也教成了一個禽獸,可憐了她的一腔愛子之情。
而且,她也不回許家院子了。晚上,她在村外被廢棄的一間破草房裏睡,白天就出來到處跑。餓了,會去別人家的門口要,甚至還跟狗搶過吃食。
村民們看她可憐,都會給她一些剩飯剩菜。
第三天,杜氏就失足掉進洪河淹死了。
由於不知道杜氏的娘家在哪裏,大榕村的村民們出錢買了副薄棺,才把她葬了。
杜氏下葬後的那天夜裏,許家無故起了場大火,把整個院子都燒光了。令人稱奇的是,那火隻把許家大院燒了,挨著許家的地方連棵樹都沒傷及。聽說,那幾天夜裏,大榕村的許多人都能聽到上空響著一個婦人淒慘的哭聲。而且,許家院子遺址上還刮起了陰風,把灰盡一圈一圈地卷上天空。
大榕村的萬裏正又請了道士來許家院子的遺址抄渡亡靈,說惡人已經死了,該報的也報了,請她安安心心去投胎吧,那個哭聲才沒有了。
至此,許家在世上的一切一切,就如那座院子,灰飛煙滅。甚至許閻王的那個在縣城當衙役的親戚都不知道去了哪裏,連縣衙裏的人都沒有再見過他。
村裏傳著許閻王父子作的孽,說著杜氏的可憐可悲和最後的那把鬼火。都一致認為,杜氏死了也是一種解脫,但願她來生能嫁個心疼她的好人家。
錢亦繡覺得或許有可能,自己都當了七年孤魂野鬼,有個怨鬼點鬼火也是有可能的。
錢家三房遠離村裏,依舊過著自己平靜的小日子。
此時已是冬月中旬,荒原上的草已經全部枯黃,許許多多的小石頭也裸露出來。
錢三貴的身子雖然依舊不好,卻遠沒有往年嚴重。他蓋著厚厚的被子倚在枕頭上,被子裏有暖暖的湯婆子,一天幾次的補藥湯滋潤著,還能給吳氏和錢華、黃鐵分派事情。
點心鋪子還在開,老兄弟點心依然大受歡迎。不過因為那場禍事,三兄弟好像心裏有了些芥蒂。特別是錢二貴和錢三貴兩人,遠不如以前親熱。但因為錢滿河幫了三房良多,許多事錢三貴都忍了。
汪氏和唐氏也不像原來那樣無事就來大院子「巡視」工作,再順手拿幾塊點心了。特別是唐氏,一般不敢來三房,因為三房的所有人都不再給她一點好臉麵,包括幾個下人。
她就讓王氏每天回家給她帶幾塊。王氏也會帶,但不多,也就兩三塊。她嫌不夠,因為幾乎每天錢滿朵和李阿財都會來家吃幾塊。隻要王氏帶少了,她就會找由子罵王氏一頓。
錢老太的病好些了,隻是半邊身子不太靈活,走路要有人扶,反應也比往常慢些。能說話,隻是特別慢,有些含混不清,嘴角還有些歪。
她沒癱在床上,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這還得感謝張仲昆,不僅保和堂那位專治痰症的大夫經常來給她施針,連張央都來過兩次。
小神醫很招人喜歡,俊俏,靦腆,多才,溫文爾雅,一笑還有兩個小酒窩。他一來,村裏一些小姑娘就會找理由來錢家三房找錢滿霞說幾句話,然後在張央離開的時候偷偷瞄他幾眼,其中還包括錢滿蝶和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錢曉雨。
若是那些貴公子,哪怕再俊俏這些小姑娘肯定也不敢來看「美男「。那些人霸道蠻橫,高高在上。而這位小神醫就不同了,平易近人,隨時都笑咪咪的,多看他兩眼他也不會沉臉或者發脾氣。或許是他從小就經常跟著父親給人家看病,被看習慣了吧。
錢亦繡知道她們沒有其它的歪心思,就是純粹的欣賞小帥哥。不禁偷著樂,小姑娘們喜歡欣賞美男,無論哪朝哪代都一樣呀。
席上的人喝酒喝得更暢快了。
第二天晌午。錢滿川突然跑來宣布了一件聳人聽聞的事,說許斧子的娘杜氏,竟然在昨天夜裏把醉酒後的許閻王和許老大殺了,現在衙門裏的捕快、仵作都去了許家大院。
錢三貴一聽,就讓錢華和黃鐵去大榕村,看看怎麽回事。
下晌他們回來說,現場嚇死個人。血流得滿屋都是。許閻王和許老大兩父子被剝得精光。刀是從脖子處捅進去的,而且還被開膛破肚,完全是那父子平時殺豬的手法。刀也是殺豬刀。
捕快把杜氏押往縣城,大榕村的一大半村民都出來為杜氏說情,說許閻王父子如何壞事做絕,害了幾條人命。如何欺辱杜氏等等,請求縣太爺能夠輕判。還說。等到審問杜氏的時候,他們都會去給杜氏做證……
審問杜氏那天,不止大榕村的大多數村民去了縣衙聽審,連著花溪村的一些村民。還有被許閻王害死的幾個婆娘的娘家人都去了,把審堂堵得水泄不通。他們幫杜氏求情,曆數著許家父子的罪孽。
一時之間。這個最被無視的婦人成了溪山縣城街頭項尾談論最多的人。
經醫婆檢查,杜氏身上的傷痕層層疊疊。有舊傷,也有新痕,可謂觸目經心。
而且,杜氏已經瘋癲了。不停地說自己會殺豬了,還殺了兩頭大肥豬,可以自己掙錢養兒子了,可以把兒子帶出那個狼窩了……
讓人掬了一捧同情的淚。
縣太爺楊大人判了她無罪,當場釋放。
杜氏被同村的幾個婦人帶回大榕村,又送回許家。不久,人們就看到她披頭披發赤著腳,抱著一個枕頭到處跑,嘴裏還邊笑邊說,「斧子,斧子,娘終於把你帶出來了……哈哈哈哈,真好,娘也學會殺豬了,能養活你了……咱們離開那個狼窩,離得遠遠的,讓他們找不到你……」
人們也終於明白,為什麽別的女人進了許家院子都活不過幾年就死了。唯獨杜氏,竟然在那裏活了十六年。她是因為她的兒子,忍辱含恨在那裏生活了這麽久。隻可惜,許斧子被許閻王父子也教成了一個禽獸,可憐了她的一腔愛子之情。
而且,她也不回許家院子了。晚上,她在村外被廢棄的一間破草房裏睡,白天就出來到處跑。餓了,會去別人家的門口要,甚至還跟狗搶過吃食。
村民們看她可憐,都會給她一些剩飯剩菜。
第三天,杜氏就失足掉進洪河淹死了。
由於不知道杜氏的娘家在哪裏,大榕村的村民們出錢買了副薄棺,才把她葬了。
杜氏下葬後的那天夜裏,許家無故起了場大火,把整個院子都燒光了。令人稱奇的是,那火隻把許家大院燒了,挨著許家的地方連棵樹都沒傷及。聽說,那幾天夜裏,大榕村的許多人都能聽到上空響著一個婦人淒慘的哭聲。而且,許家院子遺址上還刮起了陰風,把灰盡一圈一圈地卷上天空。
大榕村的萬裏正又請了道士來許家院子的遺址抄渡亡靈,說惡人已經死了,該報的也報了,請她安安心心去投胎吧,那個哭聲才沒有了。
至此,許家在世上的一切一切,就如那座院子,灰飛煙滅。甚至許閻王的那個在縣城當衙役的親戚都不知道去了哪裏,連縣衙裏的人都沒有再見過他。
村裏傳著許閻王父子作的孽,說著杜氏的可憐可悲和最後的那把鬼火。都一致認為,杜氏死了也是一種解脫,但願她來生能嫁個心疼她的好人家。
錢亦繡覺得或許有可能,自己都當了七年孤魂野鬼,有個怨鬼點鬼火也是有可能的。
錢家三房遠離村裏,依舊過著自己平靜的小日子。
此時已是冬月中旬,荒原上的草已經全部枯黃,許許多多的小石頭也裸露出來。
錢三貴的身子雖然依舊不好,卻遠沒有往年嚴重。他蓋著厚厚的被子倚在枕頭上,被子裏有暖暖的湯婆子,一天幾次的補藥湯滋潤著,還能給吳氏和錢華、黃鐵分派事情。
點心鋪子還在開,老兄弟點心依然大受歡迎。不過因為那場禍事,三兄弟好像心裏有了些芥蒂。特別是錢二貴和錢三貴兩人,遠不如以前親熱。但因為錢滿河幫了三房良多,許多事錢三貴都忍了。
汪氏和唐氏也不像原來那樣無事就來大院子「巡視」工作,再順手拿幾塊點心了。特別是唐氏,一般不敢來三房,因為三房的所有人都不再給她一點好臉麵,包括幾個下人。
她就讓王氏每天回家給她帶幾塊。王氏也會帶,但不多,也就兩三塊。她嫌不夠,因為幾乎每天錢滿朵和李阿財都會來家吃幾塊。隻要王氏帶少了,她就會找由子罵王氏一頓。
錢老太的病好些了,隻是半邊身子不太靈活,走路要有人扶,反應也比往常慢些。能說話,隻是特別慢,有些含混不清,嘴角還有些歪。
她沒癱在床上,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這還得感謝張仲昆,不僅保和堂那位專治痰症的大夫經常來給她施針,連張央都來過兩次。
小神醫很招人喜歡,俊俏,靦腆,多才,溫文爾雅,一笑還有兩個小酒窩。他一來,村裏一些小姑娘就會找理由來錢家三房找錢滿霞說幾句話,然後在張央離開的時候偷偷瞄他幾眼,其中還包括錢滿蝶和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錢曉雨。
若是那些貴公子,哪怕再俊俏這些小姑娘肯定也不敢來看「美男「。那些人霸道蠻橫,高高在上。而這位小神醫就不同了,平易近人,隨時都笑咪咪的,多看他兩眼他也不會沉臉或者發脾氣。或許是他從小就經常跟著父親給人家看病,被看習慣了吧。
錢亦繡知道她們沒有其它的歪心思,就是純粹的欣賞小帥哥。不禁偷著樂,小姑娘們喜歡欣賞美男,無論哪朝哪代都一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