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駙馬拿出一厚撂紙交給錢亦繡說,「這是給你娘準備的嫁妝,有她娘留下的,也有我給她準備的。」
在歸園呆久了的潘子安知道潘月的家是外孫女當的,便把嫁妝單子交給了錢亦繡,連女婿都沒給。他到現在還有些瞧不起錢滿江,但自己閨女喜歡,他也不敢說女婿一個不字。
錢亦繡翻著厚厚的嫁妝單子,手都要些發顫。
暗道,潘姥爺,你太有錢了。小娘親,你發了。江爹爹,你有福了。
裏麵良田一千畝,莊子兩個,宅子一個,商鋪四個(其中兩個在江南),畫舫船一條。古玩擺件若幹,名畫名字古籍若幹,金銀珠寶首飾若幹,錦緞絲綢若幹,珍貴藥材若幹,金絲楠木家具一套,嫁妝銀子二萬兩。另注,家具已經擺在惜月樓,少量古玩擺件等東西也已經先期拿到了錢府。
這些加在一起,近二十萬兩銀子。
潘駙馬見錢亦繡看完了,說道,「繡兒看看,若可行,我就讓人去衙門上檔,明天就把嫁妝都拉過來。」
這麽多嫁妝,錢亦繡當然沒有意見了。小娘親還有一張三萬兩的銀票,加起來她的身家就有二十幾萬兩銀子。這在前世就是上億的富婆,躺著吃都吃不完。
她那兩個京郊的莊子,每個都在二十畝以上,正可以為自己所用。
錢亦繡又把嫁妝單子遞給錢滿江,錢滿江沒有細看,略略地掃了幾眼,也被嚇了一跳。他把嫁妝單子還給錢亦繡,對潘駙馬和潘陽笑道,「讓嶽父和舅兄破費了,謝謝。」
錢亦繡也笑道,「謝謝姥爺,謝謝舅舅。」
潘陽笑道,「我爹和我也是希望我妹妹的下半輩子能過得幸福。」
之後,潘陽帶著嫁妝單子去衙門上檔,潘駙馬卻沒有要回去的意思。錢亦繡見小娘親不理他,他似乎又有些不待見江爹爹。麵對他,江爹爹也是惶慌惶恐。
錢亦繡暗道,其實自己爹爹也挺優秀,出身伯府,年紀輕輕就當了四品官,還一表人材。隻可惜潘姥爺本身太優秀,對女婿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些。
見幾人相處實在尷尬,錢亦繡便請潘姥爺去自己院子玩玩,晚上在家裏吃飯。潘駙馬極喜歡這個外孫女,巴不得跟去她的院子,晚上吃飯的時候再見見閨女,欣然同意。
路上,潘駙馬對錢亦繡說道,「繡兒是個大姑娘了,以後多做做針線,多跟嬤嬤學學禮儀和主持中饋,為將來嫁人作準備。咱們家不缺銀子,就不需要那麽辛苦了。姥爺還給繡兒準備了一筆嫁妝,等你出嫁的時候再給你。」
錢亦繡笑道,「我知道姥爺心疼我娘和我,但給了我娘這麽多東西,已經夠了。劼哥兒和弈哥兒還小,姥爺也得為他們的將來著想啊。」
潘駙馬說道,「劼哥兒和弈哥兒少不了。」
他看看明顯沒把自己話聽進去的外孫女,深深歎了口氣。都怪自己當初把女兒弄丟了,否則他潘子安的外孫女怎麽會為了生活出去掙銀子。而且,一掙還掙上了癮。
又說道,「那繡兒跟姥爺學丹青如何?想跟姥爺學丹青的人可多得緊,姥爺都沒答應,就想教繡兒。」
錢亦繡覺得現在的潘姥爺其實也挺可愛,咯咯笑起來,伸手拉著他的袖子撒嬌道,「姥爺,你知道人家坐不住,還故意這麽說……」
潘駙馬並沒有因為被拒絕而沮喪,相反還被錢亦繡明媚溫暖的笑聲所感染,也勾了勾唇角,又繼續說服著她。最後,兩人達成協議,若潘駙馬在京城,每兩天錢亦繡就要跟他學一個時辰的畫。
後來錢亦繡才知道,餘先生也是大乾朝的名士,他的字和潘字安的畫堪稱大乾雙絕。隻不過餘先生的家世和相貌比不潘子安,所以名氣沒有潘子安大。
同時是這兩位名士的學生,或許大乾朝不會出現第二人,這可是一份巨大的福利。那些所謂的貴女、才女又如何,教她們的先生不過是些落地的舉人,可教自己的卻是最有才華的狀元郎和前國子監祭酒。
想到這個好處,錢亦繡又雀躍起來。
第二天,潘月的嫁妝便拉來了錢府,裝了整整三間庫房。
嫁妝單子交給黃嫂子管,庫房鑰匙由閔嬤嬤管,錢亦繡也有一份備份帳本。
九月三十日,潘家宴請錢家,離開十四年的潘月終於要回娘家了。
其實潘駙馬開始想在自己的榮恩伯府請客,但想想又改在了潘府。因為隻有潘府才算自己真正的家,也是潘月真正的娘家。
榮恩伯府再好,潘駙馬死了以後也會被皇家收回去。因為榮恩伯府也是長公主府,紫陽長公主歿了以後,潘駙馬就應該帶著兒女搬回潘府居住的。
潘子安提出來過,但太後不同意,說他還是紫陽的駙馬,理應住在這裏。後來,他又提出想摘掉頭上這頂紫陽長公主駙馬的帽子,再重新娶個妻子。這樣的先例前朝本朝都有,公主歿了,隻要駙馬提出,朝庭便收回駙馬的一切待遇,原駙馬也可以再娶妻生子。
可這個提議卻徹底惹怒了太後,說他想摘掉這頂帽子除非去死。又給潘月和潘陽賜了爵位,讓他時刻沐浴在皇家的「恩寵」裏。
這又激起了潘駙馬更大的傲氣和氣性,內心不高興太後的同時,跟長公主生的一雙兒女也徹底疏離了……
可憐的潘陽和潘月,就成了這兩人鬥氣的犧牲品。
請客的前一天,潘老太爺一再告誡潘老夫人和二兒子、三兒子,對錢家人務必要以禮相侍,把關係搞好。哪怕外麵把錢家傳得再不堪,但他們救了潘月,就是潘家的恩人。
潘老太爺隻說了這一個原因,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沒明說。他相信兒子們都知道,回去必定會提醒他們的媳婦和兒媳。
那就是,自從潘家全家集體辭官後,就已經惹怒了五皇子和其他四大世家。再加上寧王世子成了潘家女兒的養子,他們潘家也就徹底被打上了寧王一黨的印記。
在歸園呆久了的潘子安知道潘月的家是外孫女當的,便把嫁妝單子交給了錢亦繡,連女婿都沒給。他到現在還有些瞧不起錢滿江,但自己閨女喜歡,他也不敢說女婿一個不字。
錢亦繡翻著厚厚的嫁妝單子,手都要些發顫。
暗道,潘姥爺,你太有錢了。小娘親,你發了。江爹爹,你有福了。
裏麵良田一千畝,莊子兩個,宅子一個,商鋪四個(其中兩個在江南),畫舫船一條。古玩擺件若幹,名畫名字古籍若幹,金銀珠寶首飾若幹,錦緞絲綢若幹,珍貴藥材若幹,金絲楠木家具一套,嫁妝銀子二萬兩。另注,家具已經擺在惜月樓,少量古玩擺件等東西也已經先期拿到了錢府。
這些加在一起,近二十萬兩銀子。
潘駙馬見錢亦繡看完了,說道,「繡兒看看,若可行,我就讓人去衙門上檔,明天就把嫁妝都拉過來。」
這麽多嫁妝,錢亦繡當然沒有意見了。小娘親還有一張三萬兩的銀票,加起來她的身家就有二十幾萬兩銀子。這在前世就是上億的富婆,躺著吃都吃不完。
她那兩個京郊的莊子,每個都在二十畝以上,正可以為自己所用。
錢亦繡又把嫁妝單子遞給錢滿江,錢滿江沒有細看,略略地掃了幾眼,也被嚇了一跳。他把嫁妝單子還給錢亦繡,對潘駙馬和潘陽笑道,「讓嶽父和舅兄破費了,謝謝。」
錢亦繡也笑道,「謝謝姥爺,謝謝舅舅。」
潘陽笑道,「我爹和我也是希望我妹妹的下半輩子能過得幸福。」
之後,潘陽帶著嫁妝單子去衙門上檔,潘駙馬卻沒有要回去的意思。錢亦繡見小娘親不理他,他似乎又有些不待見江爹爹。麵對他,江爹爹也是惶慌惶恐。
錢亦繡暗道,其實自己爹爹也挺優秀,出身伯府,年紀輕輕就當了四品官,還一表人材。隻可惜潘姥爺本身太優秀,對女婿的要求自然也就高了些。
見幾人相處實在尷尬,錢亦繡便請潘姥爺去自己院子玩玩,晚上在家裏吃飯。潘駙馬極喜歡這個外孫女,巴不得跟去她的院子,晚上吃飯的時候再見見閨女,欣然同意。
路上,潘駙馬對錢亦繡說道,「繡兒是個大姑娘了,以後多做做針線,多跟嬤嬤學學禮儀和主持中饋,為將來嫁人作準備。咱們家不缺銀子,就不需要那麽辛苦了。姥爺還給繡兒準備了一筆嫁妝,等你出嫁的時候再給你。」
錢亦繡笑道,「我知道姥爺心疼我娘和我,但給了我娘這麽多東西,已經夠了。劼哥兒和弈哥兒還小,姥爺也得為他們的將來著想啊。」
潘駙馬說道,「劼哥兒和弈哥兒少不了。」
他看看明顯沒把自己話聽進去的外孫女,深深歎了口氣。都怪自己當初把女兒弄丟了,否則他潘子安的外孫女怎麽會為了生活出去掙銀子。而且,一掙還掙上了癮。
又說道,「那繡兒跟姥爺學丹青如何?想跟姥爺學丹青的人可多得緊,姥爺都沒答應,就想教繡兒。」
錢亦繡覺得現在的潘姥爺其實也挺可愛,咯咯笑起來,伸手拉著他的袖子撒嬌道,「姥爺,你知道人家坐不住,還故意這麽說……」
潘駙馬並沒有因為被拒絕而沮喪,相反還被錢亦繡明媚溫暖的笑聲所感染,也勾了勾唇角,又繼續說服著她。最後,兩人達成協議,若潘駙馬在京城,每兩天錢亦繡就要跟他學一個時辰的畫。
後來錢亦繡才知道,餘先生也是大乾朝的名士,他的字和潘字安的畫堪稱大乾雙絕。隻不過餘先生的家世和相貌比不潘子安,所以名氣沒有潘子安大。
同時是這兩位名士的學生,或許大乾朝不會出現第二人,這可是一份巨大的福利。那些所謂的貴女、才女又如何,教她們的先生不過是些落地的舉人,可教自己的卻是最有才華的狀元郎和前國子監祭酒。
想到這個好處,錢亦繡又雀躍起來。
第二天,潘月的嫁妝便拉來了錢府,裝了整整三間庫房。
嫁妝單子交給黃嫂子管,庫房鑰匙由閔嬤嬤管,錢亦繡也有一份備份帳本。
九月三十日,潘家宴請錢家,離開十四年的潘月終於要回娘家了。
其實潘駙馬開始想在自己的榮恩伯府請客,但想想又改在了潘府。因為隻有潘府才算自己真正的家,也是潘月真正的娘家。
榮恩伯府再好,潘駙馬死了以後也會被皇家收回去。因為榮恩伯府也是長公主府,紫陽長公主歿了以後,潘駙馬就應該帶著兒女搬回潘府居住的。
潘子安提出來過,但太後不同意,說他還是紫陽的駙馬,理應住在這裏。後來,他又提出想摘掉頭上這頂紫陽長公主駙馬的帽子,再重新娶個妻子。這樣的先例前朝本朝都有,公主歿了,隻要駙馬提出,朝庭便收回駙馬的一切待遇,原駙馬也可以再娶妻生子。
可這個提議卻徹底惹怒了太後,說他想摘掉這頂帽子除非去死。又給潘月和潘陽賜了爵位,讓他時刻沐浴在皇家的「恩寵」裏。
這又激起了潘駙馬更大的傲氣和氣性,內心不高興太後的同時,跟長公主生的一雙兒女也徹底疏離了……
可憐的潘陽和潘月,就成了這兩人鬥氣的犧牲品。
請客的前一天,潘老太爺一再告誡潘老夫人和二兒子、三兒子,對錢家人務必要以禮相侍,把關係搞好。哪怕外麵把錢家傳得再不堪,但他們救了潘月,就是潘家的恩人。
潘老太爺隻說了這一個原因,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沒明說。他相信兒子們都知道,回去必定會提醒他們的媳婦和兒媳。
那就是,自從潘家全家集體辭官後,就已經惹怒了五皇子和其他四大世家。再加上寧王世子成了潘家女兒的養子,他們潘家也就徹底被打上了寧王一黨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