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兒瘦了……”
張秦氏不知道是眼瞎還是心理作用,明明張正書已經胖了不少——這都要歸功於他每天鍛煉。確實,誠然和係統說的,雖然鍛煉見效慢,但還是有效果的。鍛煉加上合理的飲食,張正書在這個長身體的年紀,總算是長出了一點點腱子肉。
可不管怎麽吃,在做娘親的眼裏,都還是瘦的。可張正書去汴梁城,不過幾日而已啊!
“嗯……”
含糊其辭的張正書,被張秦氏直接選擇性的忽略了。
“聽聞吾兒相中了曾家小娘子?”果然不出張正書所料,這做娘親的,總是最關心兒子的終身大事。
不過,被張秦氏這麽一說,張正書的腦海裏立馬浮現了曾瑾菡那充滿膠原蛋白的秀麗臉蛋,還有那冰雪聰明的勁頭,都讓張正書從心底裏發出一陣笑意。“嗯!”
“與娘親說說看,那小娘子長得怎麽樣?”張秦氏果然和後世的老媽子一個樣,總是對這些東西非常上心。不過也是,人之常情嘛!
張正書想了想,說道:“我挺中意。”
“中意就好……”張秦氏還以為張正書是在害羞,殊不知張正書是詞窮了,不知道怎麽形容。
若是說漂亮,那曾瑾菡確實不夠李師師驚豔,畢竟是千年名妓,非同一般。在張正書看來,李師師可惜生錯了時代,如果是在後世,僅僅憑她的美貌,都可以穩坐女明星的頭號交椅了,更別說李師師的歌喉琴技了,簡直就是實力派加美貌於一身啊!
至於曾瑾菡,她的容貌隻能算清秀。怎麽說呢,就跟張正書在中學暗戀的女同學一樣,鄰家妹妹的模樣。而且眼中透露出來的靈氣,最是吸引人。那雙似乎會說話的眼眸,第一眼的時候,就能深深吸引人了。特別是在談話的時候,她的美目流盼,好似能瞧見世間最純淨的黑寶石一樣。這樣好似一泓清水的眼睛,張正書禁不住升起了一陣保護欲。更別說,曾瑾菡在舉手投足間,眉宇顧盼之際,有一股特別的清貴淡雅的氣質,這是別人學都學不來的。
也許隻有讀書多的女子,才會有這種氣質。
更別說曾瑾菡還精通琴棋書畫,詩詞茶香,在這種情況下,要是還不能培養出一個大家閨秀,那才是奇了怪了。然而,曾瑾菡也不是那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深閨千金。相反,她對外麵的世界具備強烈的好奇心,不然也不會每次出去都必定著儒袍,扮成秀才模樣了。
可以說,張正書覺得能遇見這樣的女子,是他的幸運。
因為張正書知道,可能在這個年代,能理解他想法的,估計就隻有曾瑾菡了。
絮絮叨叨的,張秦氏又講了好多,幾乎是幫著張正書回憶了一遍那倒黴蛋從小到大的事情。當然,在做娘親的記憶裏,記著的全都是張正書做的好事,這就是所謂的選擇性失憶吧?然而,張正書卻聽得不耐煩了,因為這不是他的童年記憶,是那倒黴蛋的。
好不容易脫身出來,已經日過晌午。
“小官人,你可算出來了……”
來財連忙說道:“那些木匠一個勁的問,到底該在何處將水車裝起來……”
張正書點了點頭,說道:“你且去尋些綠豆,摻雜些薏仁,煮些湯羹來村頭。”
這麽毒辣的太陽,張正書還真的怕那些木匠中暑了。綠豆湯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最是適合不過。要知道,這綠豆是北宋初年才傳入中原的,因為能發綠豆芽,所以立即風靡起來。很多百姓家中,冬日的蔬菜都是各種豆芽,也包括了綠豆芽。隻不過,因為時日尚短,宋人還不知道綠豆的功效。
“是,小官人……”
來財離去後,張正書才一個人慢悠悠地來到了張家莊的村頭。
張家莊,其實離著汴河有些遠。但不礙事,有一條溪流自村裏流過,匯入汴河之中。這條溪流,因為水土流失不算嚴重,保有的水量還是很大的。這時候,張正書就要利用反向思維了,從溪流這裏提水到官府修築的灌渠,然後形成一個自動的灌溉係統。
“小官人,你可算來了!”
那老木匠已經等得心焦了,不過他也知道,張正書是被張秦氏叫去了,一時半會脫不得身。
張正書其實一路走來的時候,已經用係統在腦海中來個了“全景預演”了,自然是胸有成竹。來到了溪邊,張正書說道:“這水車,就放到這裏吧。自溪裏提水,也足夠灌溉了。至於翻車,則放置在這……”
張正書指導著十幾個木匠勞作,便是他拿著折扇擋著太陽,也有些吃不消了。
好在,這時候來財和幾個家仆抬著一瓦鍋綠豆湯過來,張正書讓他們放置在樹蔭下晾涼,然後招呼這些木匠依序過來吃。這種體恤工匠的舉動,自然是被這些木匠交口稱讚的,紛紛都說張正書是“大善人”。
有了激勵士氣的綠豆湯,這水車很快就豎起來了。
龐大的水車,讓來財仰著脖子看,都覺得一陣酸疼。
“小官人,這水車……也太大了吧?”
來財喃喃地說道,有點覺得自己渺小的感覺。
張正書卻不以為意,說道:“不大,我還嫌小了。”水車越大,提起的水量才會越多;提起的水量越多,灌溉的農田才會越多。張家莊的田地,幾乎有一半是張家的,這種事對於張家來說是好事,起碼會節省很多人力去灌溉了。張正書可是打算雇傭工人開展紡織工業的,人口全被限製在了耕田上,哪裏來人做工?
“小官人,吃綠豆湯……”
這時候,一個家仆獻殷勤地把一碗綠豆湯遞給了張正書。
張正書點了點頭,接了過來,然後加了一勺餳糖。餳糖就是宋朝的麥芽糖,也隻有富貴人家才用得起。普通人家,想要吃甜的,也隻能省吃儉用,從牙縫裏擠出百十文錢來,才能買到一斤餳糖。若是把麥芽糖做成“花餳”,也就是花式糖果,那就更貴了。
像張正書這樣,直接在綠豆湯裏加了一勺麥芽糖,絕對是奢侈的行為。因為這一勺麥芽糖,已經值個幾十文錢了。來財看得口幹舌燥,他也想嚐嚐這麥芽糖的味道——記憶中,他能吃到的甜,都是張正書賞給他的蜜餞,至於餳糖,花餳什麽的,他都是沒有這個口福的。
張秦氏不知道是眼瞎還是心理作用,明明張正書已經胖了不少——這都要歸功於他每天鍛煉。確實,誠然和係統說的,雖然鍛煉見效慢,但還是有效果的。鍛煉加上合理的飲食,張正書在這個長身體的年紀,總算是長出了一點點腱子肉。
可不管怎麽吃,在做娘親的眼裏,都還是瘦的。可張正書去汴梁城,不過幾日而已啊!
“嗯……”
含糊其辭的張正書,被張秦氏直接選擇性的忽略了。
“聽聞吾兒相中了曾家小娘子?”果然不出張正書所料,這做娘親的,總是最關心兒子的終身大事。
不過,被張秦氏這麽一說,張正書的腦海裏立馬浮現了曾瑾菡那充滿膠原蛋白的秀麗臉蛋,還有那冰雪聰明的勁頭,都讓張正書從心底裏發出一陣笑意。“嗯!”
“與娘親說說看,那小娘子長得怎麽樣?”張秦氏果然和後世的老媽子一個樣,總是對這些東西非常上心。不過也是,人之常情嘛!
張正書想了想,說道:“我挺中意。”
“中意就好……”張秦氏還以為張正書是在害羞,殊不知張正書是詞窮了,不知道怎麽形容。
若是說漂亮,那曾瑾菡確實不夠李師師驚豔,畢竟是千年名妓,非同一般。在張正書看來,李師師可惜生錯了時代,如果是在後世,僅僅憑她的美貌,都可以穩坐女明星的頭號交椅了,更別說李師師的歌喉琴技了,簡直就是實力派加美貌於一身啊!
至於曾瑾菡,她的容貌隻能算清秀。怎麽說呢,就跟張正書在中學暗戀的女同學一樣,鄰家妹妹的模樣。而且眼中透露出來的靈氣,最是吸引人。那雙似乎會說話的眼眸,第一眼的時候,就能深深吸引人了。特別是在談話的時候,她的美目流盼,好似能瞧見世間最純淨的黑寶石一樣。這樣好似一泓清水的眼睛,張正書禁不住升起了一陣保護欲。更別說,曾瑾菡在舉手投足間,眉宇顧盼之際,有一股特別的清貴淡雅的氣質,這是別人學都學不來的。
也許隻有讀書多的女子,才會有這種氣質。
更別說曾瑾菡還精通琴棋書畫,詩詞茶香,在這種情況下,要是還不能培養出一個大家閨秀,那才是奇了怪了。然而,曾瑾菡也不是那種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深閨千金。相反,她對外麵的世界具備強烈的好奇心,不然也不會每次出去都必定著儒袍,扮成秀才模樣了。
可以說,張正書覺得能遇見這樣的女子,是他的幸運。
因為張正書知道,可能在這個年代,能理解他想法的,估計就隻有曾瑾菡了。
絮絮叨叨的,張秦氏又講了好多,幾乎是幫著張正書回憶了一遍那倒黴蛋從小到大的事情。當然,在做娘親的記憶裏,記著的全都是張正書做的好事,這就是所謂的選擇性失憶吧?然而,張正書卻聽得不耐煩了,因為這不是他的童年記憶,是那倒黴蛋的。
好不容易脫身出來,已經日過晌午。
“小官人,你可算出來了……”
來財連忙說道:“那些木匠一個勁的問,到底該在何處將水車裝起來……”
張正書點了點頭,說道:“你且去尋些綠豆,摻雜些薏仁,煮些湯羹來村頭。”
這麽毒辣的太陽,張正書還真的怕那些木匠中暑了。綠豆湯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的功效,最是適合不過。要知道,這綠豆是北宋初年才傳入中原的,因為能發綠豆芽,所以立即風靡起來。很多百姓家中,冬日的蔬菜都是各種豆芽,也包括了綠豆芽。隻不過,因為時日尚短,宋人還不知道綠豆的功效。
“是,小官人……”
來財離去後,張正書才一個人慢悠悠地來到了張家莊的村頭。
張家莊,其實離著汴河有些遠。但不礙事,有一條溪流自村裏流過,匯入汴河之中。這條溪流,因為水土流失不算嚴重,保有的水量還是很大的。這時候,張正書就要利用反向思維了,從溪流這裏提水到官府修築的灌渠,然後形成一個自動的灌溉係統。
“小官人,你可算來了!”
那老木匠已經等得心焦了,不過他也知道,張正書是被張秦氏叫去了,一時半會脫不得身。
張正書其實一路走來的時候,已經用係統在腦海中來個了“全景預演”了,自然是胸有成竹。來到了溪邊,張正書說道:“這水車,就放到這裏吧。自溪裏提水,也足夠灌溉了。至於翻車,則放置在這……”
張正書指導著十幾個木匠勞作,便是他拿著折扇擋著太陽,也有些吃不消了。
好在,這時候來財和幾個家仆抬著一瓦鍋綠豆湯過來,張正書讓他們放置在樹蔭下晾涼,然後招呼這些木匠依序過來吃。這種體恤工匠的舉動,自然是被這些木匠交口稱讚的,紛紛都說張正書是“大善人”。
有了激勵士氣的綠豆湯,這水車很快就豎起來了。
龐大的水車,讓來財仰著脖子看,都覺得一陣酸疼。
“小官人,這水車……也太大了吧?”
來財喃喃地說道,有點覺得自己渺小的感覺。
張正書卻不以為意,說道:“不大,我還嫌小了。”水車越大,提起的水量才會越多;提起的水量越多,灌溉的農田才會越多。張家莊的田地,幾乎有一半是張家的,這種事對於張家來說是好事,起碼會節省很多人力去灌溉了。張正書可是打算雇傭工人開展紡織工業的,人口全被限製在了耕田上,哪裏來人做工?
“小官人,吃綠豆湯……”
這時候,一個家仆獻殷勤地把一碗綠豆湯遞給了張正書。
張正書點了點頭,接了過來,然後加了一勺餳糖。餳糖就是宋朝的麥芽糖,也隻有富貴人家才用得起。普通人家,想要吃甜的,也隻能省吃儉用,從牙縫裏擠出百十文錢來,才能買到一斤餳糖。若是把麥芽糖做成“花餳”,也就是花式糖果,那就更貴了。
像張正書這樣,直接在綠豆湯裏加了一勺麥芽糖,絕對是奢侈的行為。因為這一勺麥芽糖,已經值個幾十文錢了。來財看得口幹舌燥,他也想嚐嚐這麥芽糖的味道——記憶中,他能吃到的甜,都是張正書賞給他的蜜餞,至於餳糖,花餳什麽的,他都是沒有這個口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