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書也聽出了他們的擔憂,笑道:“你們可是擔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其中年紀稍長的匠人,小心翼翼地說道:“難道不是?”
張正書笑道:“絕非如此,敝帚自珍隻是閉門造車,技術得不到發展的。如果大家交流心得,技術發展了,那麽新技術帶來的收益,是舊技術的好幾倍。若是爾等不信,且靜待一段時間再看看,我說得是對是錯。再說了,我並不是貪圖你們的技術,而是貪圖你們的經驗。為何?因為你們都是熟練的工匠,要培養一個熟練的工匠,那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若說到技術,說不得你們還要學我的技術!”
這些匠人有點不樂意了,這是在質疑他們的技術啊!要知道,他們可是官匠,可不是尋常市井匠人來的!
“你們要是不相信,跟我過來吧!”
張正書帶著他們,走進了鑄幣作坊裏。這裏麵,早就有張正書挖來的冶銅匠人了,而且給的薪資還不低。
“小官人,你來得正好,這銅冶出來了,隻是顏色有些不對……”這時候,一個匠人渾身是汗地走過來,“似乎變得黑了些……”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張正書想著在銅裏提高鉛含量呢?
“黑一些沒事。”張正書無奈地說道,“這些匠人乃是官匠,他們或許知曉為何。”
“倒是冶出來的鐵塊,似乎質地上乘了不少……”
這匠人有點不太明白,他是冶金匠人,銅冶煉過,鐵也冶煉過,但他不明白為何用木炭煉出來的鐵,會比用煤炭煉出來的鐵在質量上要好很多。甚至已經接近鋼的標準了,這讓熟稔“灌鋼術”、“百煉鋼”、“炒鋼”等技術的這個匠人十分不解。
張正書卻笑道:“木炭和石炭(宋朝對煤炭的稱呼),差別太大了。石炭裏含有大量的硫,會影響鐵的質量的。”這是係統告訴張正書的,不然張正書一介文科生,哪裏知道煤炭裏有什麽元素?甚至張正書都不知道鐵裏麵硫含量增加了會有什麽差異,要不是係統提示鐵裏硫元素增加會使得金屬延展性、韌性降低,不適合做兵刃,張正書還不是一樣用煤炭來煉鋼?
“石炭裏有硫磺?”
不僅是在場的匠人,就連還在冶煉的匠人都驚愕地看向張正書,眼神裏充滿了疑問。
張正書理所當然地點了點頭,說道:“肯定有,而且含量還不少。”
雖然宋朝這時候的產鐵量已經超過了十萬噸之多,但是卻沒有人能明白燃料對鋼鐵品質的影響。經過張正書這麽一說,他們才恍然大悟。甚至有人想了,如果知道這個秘密,是不是就能把鐵製品賣出天價來?
但一想到用木炭煉鐵的花費,這些匠人就退縮了。
開什麽玩笑,這樣的成本大大增加,也就是張正書這個敗家子才做得出來。
“冶銅可以用煤炭,但冶鐵必須用焦炭。我已經讓人去定製焦炭了……”
其實宋人已經大量使用煤炭了,隻不過還沒發現焦炭而已。但張正書的出現,幹餾技術就提前被“發明”了。幹餾其實沒啥技術含量的,建一個窯,上麵隻留一個小門。然後下麵是可以燒火的坑,把煤炭放進窯裏密封好之後,在下麵燒火就行了。
可惜的是,用這種土辦法製成的焦炭,收集不了煤炭幹餾時產生的煤焦油和煤氣。但沒辦法了,張正書隻是想拿來試驗而已,也沒弄太多。
幹餾的技術,自然也是係統提醒的。要不然以張正書的“淵博”的知識,怎麽會知道煉鋼需要焦炭,焦炭需要煤炭幹餾才能得到?
“如果你們不信,大可自己用焦炭來冶煉一番。是了,煉鋼時,溫度越高,煉出的鐵品質越是上乘。”張正書補充了一句,“若是得到經驗,要將這法子寫成文字,我有大用……”
這些匠人沒吭聲,其實他們也知道,以張家的家世,這種可以一輩子營生秘密,卻毫無保留。他們也是感慨,如果他們知道這個秘密,那肯定是秘不示人,流傳子孫的。
“小官人,寫成文字,是要公諸於眾麽?”
那個年紀稍長的匠人非常不解地問道,“若是小官人保守這個秘密,豈不是能賺更多錢銀?”
張正書說道:“我可沒那麽大方,要公諸於眾。我隻是要獻給官家罷了,這可是關乎家國安危之技術,堪稱屠龍之技,豈能輕易示人?是了,你們也莫要外傳,傳給子孫徒弟尚可,但若流傳到外國,那可別怪皇城司,安撫司無情了。是了,等下你們這些‘差雇匠’一樣要簽下保密契約。”
“保密契約?”
那些“差雇匠”有點發愣,他們可從沒遇到這種事。
“自然要簽保密契約了,我這技校裏,秘密眾多,被你們泄密了怎麽辦?我們先小人,後君子,日後就免卻很多麻煩了……”
麵對強勢的張正書,這些“差雇匠”也無話可說了。
這也是技校的規矩,不管是哪個進來做事,都簽了保密協議。別說“差雇匠”了,之前招來的冶金匠人,道士,哪個不是簽了保密協議的?張正書讓道士郭騫拿來保密契約,讓那些差雇匠簽了。簽了契約,張正書才能保證他們的薪資不會短缺。
完了之後,張正書吩咐他們開始鑄錢。反正宋朝鑄幣權分散天下,隻要含銅量足夠就是標準的貨幣了,這個是沒問題的。
拿著簽好的保密契約,張正書走出了這個鑄幣作坊。道士郭騫跟在後麵,感慨道:“若是貧道知曉有技校這般傳道之法,何愁清風觀香火斷絕?”
“哦?”張正書問道:“怎麽你們清風觀沒人去進香祭神了嗎?”
“藏在深山老林中,如何有人會去?”道士郭騫歎了一聲,“但如果我們當時知道免費傳道的法子,也是能聚攏一批信眾的……”
張正書笑笑不說話,宋朝的道教經過了晉代的發展,已經變得神神化化了,一心想著長生不死,卻偏偏作死煉丹。更奇怪的是,居然還真的有人信,包括皇帝。要是用這個免費傳道的法子,確實能聚攏一批信眾,但問題是這些信眾能供養你們麽?說到底,你們還不是要找個金主,來支撐你們的偉大的“煉丹”事業?
其中年紀稍長的匠人,小心翼翼地說道:“難道不是?”
張正書笑道:“絕非如此,敝帚自珍隻是閉門造車,技術得不到發展的。如果大家交流心得,技術發展了,那麽新技術帶來的收益,是舊技術的好幾倍。若是爾等不信,且靜待一段時間再看看,我說得是對是錯。再說了,我並不是貪圖你們的技術,而是貪圖你們的經驗。為何?因為你們都是熟練的工匠,要培養一個熟練的工匠,那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若說到技術,說不得你們還要學我的技術!”
這些匠人有點不樂意了,這是在質疑他們的技術啊!要知道,他們可是官匠,可不是尋常市井匠人來的!
“你們要是不相信,跟我過來吧!”
張正書帶著他們,走進了鑄幣作坊裏。這裏麵,早就有張正書挖來的冶銅匠人了,而且給的薪資還不低。
“小官人,你來得正好,這銅冶出來了,隻是顏色有些不對……”這時候,一個匠人渾身是汗地走過來,“似乎變得黑了些……”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張正書想著在銅裏提高鉛含量呢?
“黑一些沒事。”張正書無奈地說道,“這些匠人乃是官匠,他們或許知曉為何。”
“倒是冶出來的鐵塊,似乎質地上乘了不少……”
這匠人有點不太明白,他是冶金匠人,銅冶煉過,鐵也冶煉過,但他不明白為何用木炭煉出來的鐵,會比用煤炭煉出來的鐵在質量上要好很多。甚至已經接近鋼的標準了,這讓熟稔“灌鋼術”、“百煉鋼”、“炒鋼”等技術的這個匠人十分不解。
張正書卻笑道:“木炭和石炭(宋朝對煤炭的稱呼),差別太大了。石炭裏含有大量的硫,會影響鐵的質量的。”這是係統告訴張正書的,不然張正書一介文科生,哪裏知道煤炭裏有什麽元素?甚至張正書都不知道鐵裏麵硫含量增加了會有什麽差異,要不是係統提示鐵裏硫元素增加會使得金屬延展性、韌性降低,不適合做兵刃,張正書還不是一樣用煤炭來煉鋼?
“石炭裏有硫磺?”
不僅是在場的匠人,就連還在冶煉的匠人都驚愕地看向張正書,眼神裏充滿了疑問。
張正書理所當然地點了點頭,說道:“肯定有,而且含量還不少。”
雖然宋朝這時候的產鐵量已經超過了十萬噸之多,但是卻沒有人能明白燃料對鋼鐵品質的影響。經過張正書這麽一說,他們才恍然大悟。甚至有人想了,如果知道這個秘密,是不是就能把鐵製品賣出天價來?
但一想到用木炭煉鐵的花費,這些匠人就退縮了。
開什麽玩笑,這樣的成本大大增加,也就是張正書這個敗家子才做得出來。
“冶銅可以用煤炭,但冶鐵必須用焦炭。我已經讓人去定製焦炭了……”
其實宋人已經大量使用煤炭了,隻不過還沒發現焦炭而已。但張正書的出現,幹餾技術就提前被“發明”了。幹餾其實沒啥技術含量的,建一個窯,上麵隻留一個小門。然後下麵是可以燒火的坑,把煤炭放進窯裏密封好之後,在下麵燒火就行了。
可惜的是,用這種土辦法製成的焦炭,收集不了煤炭幹餾時產生的煤焦油和煤氣。但沒辦法了,張正書隻是想拿來試驗而已,也沒弄太多。
幹餾的技術,自然也是係統提醒的。要不然以張正書的“淵博”的知識,怎麽會知道煉鋼需要焦炭,焦炭需要煤炭幹餾才能得到?
“如果你們不信,大可自己用焦炭來冶煉一番。是了,煉鋼時,溫度越高,煉出的鐵品質越是上乘。”張正書補充了一句,“若是得到經驗,要將這法子寫成文字,我有大用……”
這些匠人沒吭聲,其實他們也知道,以張家的家世,這種可以一輩子營生秘密,卻毫無保留。他們也是感慨,如果他們知道這個秘密,那肯定是秘不示人,流傳子孫的。
“小官人,寫成文字,是要公諸於眾麽?”
那個年紀稍長的匠人非常不解地問道,“若是小官人保守這個秘密,豈不是能賺更多錢銀?”
張正書說道:“我可沒那麽大方,要公諸於眾。我隻是要獻給官家罷了,這可是關乎家國安危之技術,堪稱屠龍之技,豈能輕易示人?是了,你們也莫要外傳,傳給子孫徒弟尚可,但若流傳到外國,那可別怪皇城司,安撫司無情了。是了,等下你們這些‘差雇匠’一樣要簽下保密契約。”
“保密契約?”
那些“差雇匠”有點發愣,他們可從沒遇到這種事。
“自然要簽保密契約了,我這技校裏,秘密眾多,被你們泄密了怎麽辦?我們先小人,後君子,日後就免卻很多麻煩了……”
麵對強勢的張正書,這些“差雇匠”也無話可說了。
這也是技校的規矩,不管是哪個進來做事,都簽了保密協議。別說“差雇匠”了,之前招來的冶金匠人,道士,哪個不是簽了保密協議的?張正書讓道士郭騫拿來保密契約,讓那些差雇匠簽了。簽了契約,張正書才能保證他們的薪資不會短缺。
完了之後,張正書吩咐他們開始鑄錢。反正宋朝鑄幣權分散天下,隻要含銅量足夠就是標準的貨幣了,這個是沒問題的。
拿著簽好的保密契約,張正書走出了這個鑄幣作坊。道士郭騫跟在後麵,感慨道:“若是貧道知曉有技校這般傳道之法,何愁清風觀香火斷絕?”
“哦?”張正書問道:“怎麽你們清風觀沒人去進香祭神了嗎?”
“藏在深山老林中,如何有人會去?”道士郭騫歎了一聲,“但如果我們當時知道免費傳道的法子,也是能聚攏一批信眾的……”
張正書笑笑不說話,宋朝的道教經過了晉代的發展,已經變得神神化化了,一心想著長生不死,卻偏偏作死煉丹。更奇怪的是,居然還真的有人信,包括皇帝。要是用這個免費傳道的法子,確實能聚攏一批信眾,但問題是這些信眾能供養你們麽?說到底,你們還不是要找個金主,來支撐你們的偉大的“煉丹”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