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眼下形勢比人強,隻能捏著鼻子認了。你不服軟?行,你敢賭那堆證據裏,沒有你的把柄?
幸虧皇帝再厲害都好,也還是要指派官員去管理的。不管怎麽說,都還算是文官的地盤。正所謂自己人好說話,滿朝的貪官們想通了這個關節,都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
雨過天晴,總算是過了這一關。
雖然折了一個蔡承旨,但保住了大多數重要的官職,對於文官來說這就足夠了。其他的都是身外物,官職在身,那就什麽都有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反正宋朝就是一個官本位很重的朝代,畢竟數千年的影響不是蓋的。
大朝會進行到這,其實已經完成了使命,接下來就是一些關乎西夏、遼國等等的事情,還有趙煦再順道提了提興建城池的事。不出意外的,建城一事也算是定下來了。隻是苦了戶部,不知道要怎麽削減開支才能興建這麽一個城池了。
趙煦嘴角揚起一個弧度:“好了,那些貪官汙吏,該把吃進去的全都吐出來了!”
於此同時,趙煦捏緊了手中那張紙片。
沒有人發現趙煦的小動作,因為這張紙片是在狀詞那裏夾帶著的,也是張正書給趙煦的一點建議。
至於內容,就是上麵那些了。
不外乎是張正書給了趙煦一點建議,從哪裏獲得建城的錢銀罷了。
說實話,朝廷真的是有資本都不知道怎麽用。皇城司白白握著那麽多的證據了,要是給張正書,早就威逼利誘那些貪官,把錢銀全都吐出來。然後,一個個踢出汴梁城,貶官流放的那種。
這些貪官,還會不會再次貪汙受賄?張正書覺得他們絕對不會了。
注意,是不會,而不是不敢。
想想看,如果趙煦夠狠,把他們的俸祿也好,貪來的錢銀也罷,全都搜刮幹淨,這些貪官哪裏還會繼續貪汙受賄?繼續貪汙受賄,不就是等於把自己的俸祿都賠進去嗎?說實話,宋朝的高官俸祿並不低,甚至可以說太高了。隻要有官階,也就是寄祿官身在,就不愁會餓死。額,當然了,前提是你別犯事,沒有在黨爭中失敗被流放。
當然了,宋朝的小官俸祿並不高,所以他們更加不敢貪汙了。要是貪汙的話,說不定真的會被餓死的。
趙煦仔細琢磨著,這一招實在是太狠了。
你認罪?行,把家財全都掏出來,皇帝赦免你無罪;你要是不認罪?可以,證據放出去,叫你身敗名裂不單止,朝廷還會給你來一個貶官流放套餐。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不管怎麽說都好,貪官都不傻,貪汙行不通了,那就隻能乖乖做官了。
說實話,趙煦是不相信這些官員會乖乖不貪汙的,但張正書用一句話說服了他。
“準許官員親屬經商。”
就是這麽一句話,等於解決了趙煦的所有問題。
官員經商,危害大不大?當然大,要不然宋太祖會命令禁止官員經商了。宋太祖趙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經商,勢必難以勤政,而且會助長惡劣之風,導致政治腐敗。於是,宋太祖指令刑部製定了嚴禁官員經商的法律,詔令各地官吏不許經商貿易,“違者論如律”,並采取嚴厲措施對那些壟斷貿易、與民爭利、非法經商的官吏,嚴刑峻法加以懲辦,以“塞濁亂之源”。
但是,人性本貪,區區一道禁令,怎麽可能禁得住那些利令智昏的官員?
看看蔡京,看看那些朝廷高官就知道了。家族裏麵,哪個不經商的?
嗯,沒有經商的,肯定是寒門子弟出身,沒有來得及經營家族,也沒有餘財經商。當然了,寒門子弟出身的官員要是貪汙,那也就另說了。別以為這很少見,事實上在宋朝層出不窮。
禁止不住,那就利用起來,當做皇帝默許,這個條件還算不錯的。
反正趙煦打算扶持朝廷的產業了,比如蜂窩煤作坊,還有張正書支招的冶煉作坊,甚至還可以修建一條平坦的水泥“官道”,攔路收錢……隻要皇帝插手,以國家的資本,那些官員能拚得過國家嗎?
再說了,看張正書的語氣,銀行似乎是扼製官員經商獲利的最好途徑。官員經商,不外乎以權謀私。比如提前知道什麽東西能賺錢,哪裏缺少什麽。黃河水患,他們經營囤積糧食;鹽價升高,他們屯鹽;茶價高漲,他們賣茶……
信息和提前知道政策,是官員們經商最大的利器。
但是,有了“新聞署”,趙煦根本不怕這個。報紙的消息一刊登,再好的賺錢路子,都會被民間商賈占據了。官員所倚仗的“以權謀私”,“強買強賣”,在報紙麵前都行不通了。這樣的話,官員經商還有什麽可怕的?
好吧,也不能排除官員的親屬中有商業天才。可這樣的商業天才,張正書也有法子,把他“招安”了,封一個官身納入戶部,嗬嗬,他還能分神去經商?要知道,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商業越來越繁榮,商場就更加波詭雲譎,更加瞬息萬變。而戶部的工作量,也會越來越大。這些個商業天才,能把戶部的事做好,已經很不容易了,還有精力去給親屬支招?!反正張正書是不相信的。
反正隻要有銀行在手,張正書就能讓趙煦立於不敗之地。而那些官員的親屬,翻不起什麽大浪來。
其實,在任何朝代,官商勾結都是存在的。想要杜絕太難太難了,用一個默許的潛規則去換取大量的貪官錢銀,張正書覺得這絕對是大賺特賺。
事實上,也算是證明了張正書的“先見之明”。
第二天,當那些皇城司的親事官拿著證據上門,那些貪官傻眼了。
第一次,終歸是有人不舍得錢銀,要做白老鼠的。可以,皇城司也不客氣。轉眼間,大理寺也來了,抓拿了貪官下獄,罪名赤裸裸就是“誣陷”!但是,這些貪官沒辦法啊,人家大理寺的證據十足十,算起來都足夠他抄家流放的了。
有了第一位,第二位,那些貪官總算是明白過來了,最後都乖乖就範,幾乎掏出了全部家財。
不用五日,趙煦就驚愕的發現,建造一座城池的資金有了,多達三百多萬貫!
這還是隻是京官的,其他地方官的呢?
趙煦倒吸了一口涼氣:“看來那姓張的小子沒說錯啊,大宋真的從根基開始腐爛了……”
幸虧皇帝再厲害都好,也還是要指派官員去管理的。不管怎麽說,都還算是文官的地盤。正所謂自己人好說話,滿朝的貪官們想通了這個關節,都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
雨過天晴,總算是過了這一關。
雖然折了一個蔡承旨,但保住了大多數重要的官職,對於文官來說這就足夠了。其他的都是身外物,官職在身,那就什麽都有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反正宋朝就是一個官本位很重的朝代,畢竟數千年的影響不是蓋的。
大朝會進行到這,其實已經完成了使命,接下來就是一些關乎西夏、遼國等等的事情,還有趙煦再順道提了提興建城池的事。不出意外的,建城一事也算是定下來了。隻是苦了戶部,不知道要怎麽削減開支才能興建這麽一個城池了。
趙煦嘴角揚起一個弧度:“好了,那些貪官汙吏,該把吃進去的全都吐出來了!”
於此同時,趙煦捏緊了手中那張紙片。
沒有人發現趙煦的小動作,因為這張紙片是在狀詞那裏夾帶著的,也是張正書給趙煦的一點建議。
至於內容,就是上麵那些了。
不外乎是張正書給了趙煦一點建議,從哪裏獲得建城的錢銀罷了。
說實話,朝廷真的是有資本都不知道怎麽用。皇城司白白握著那麽多的證據了,要是給張正書,早就威逼利誘那些貪官,把錢銀全都吐出來。然後,一個個踢出汴梁城,貶官流放的那種。
這些貪官,還會不會再次貪汙受賄?張正書覺得他們絕對不會了。
注意,是不會,而不是不敢。
想想看,如果趙煦夠狠,把他們的俸祿也好,貪來的錢銀也罷,全都搜刮幹淨,這些貪官哪裏還會繼續貪汙受賄?繼續貪汙受賄,不就是等於把自己的俸祿都賠進去嗎?說實話,宋朝的高官俸祿並不低,甚至可以說太高了。隻要有官階,也就是寄祿官身在,就不愁會餓死。額,當然了,前提是你別犯事,沒有在黨爭中失敗被流放。
當然了,宋朝的小官俸祿並不高,所以他們更加不敢貪汙了。要是貪汙的話,說不定真的會被餓死的。
趙煦仔細琢磨著,這一招實在是太狠了。
你認罪?行,把家財全都掏出來,皇帝赦免你無罪;你要是不認罪?可以,證據放出去,叫你身敗名裂不單止,朝廷還會給你來一個貶官流放套餐。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不管怎麽說都好,貪官都不傻,貪汙行不通了,那就隻能乖乖做官了。
說實話,趙煦是不相信這些官員會乖乖不貪汙的,但張正書用一句話說服了他。
“準許官員親屬經商。”
就是這麽一句話,等於解決了趙煦的所有問題。
官員經商,危害大不大?當然大,要不然宋太祖會命令禁止官員經商了。宋太祖趙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經商,勢必難以勤政,而且會助長惡劣之風,導致政治腐敗。於是,宋太祖指令刑部製定了嚴禁官員經商的法律,詔令各地官吏不許經商貿易,“違者論如律”,並采取嚴厲措施對那些壟斷貿易、與民爭利、非法經商的官吏,嚴刑峻法加以懲辦,以“塞濁亂之源”。
但是,人性本貪,區區一道禁令,怎麽可能禁得住那些利令智昏的官員?
看看蔡京,看看那些朝廷高官就知道了。家族裏麵,哪個不經商的?
嗯,沒有經商的,肯定是寒門子弟出身,沒有來得及經營家族,也沒有餘財經商。當然了,寒門子弟出身的官員要是貪汙,那也就另說了。別以為這很少見,事實上在宋朝層出不窮。
禁止不住,那就利用起來,當做皇帝默許,這個條件還算不錯的。
反正趙煦打算扶持朝廷的產業了,比如蜂窩煤作坊,還有張正書支招的冶煉作坊,甚至還可以修建一條平坦的水泥“官道”,攔路收錢……隻要皇帝插手,以國家的資本,那些官員能拚得過國家嗎?
再說了,看張正書的語氣,銀行似乎是扼製官員經商獲利的最好途徑。官員經商,不外乎以權謀私。比如提前知道什麽東西能賺錢,哪裏缺少什麽。黃河水患,他們經營囤積糧食;鹽價升高,他們屯鹽;茶價高漲,他們賣茶……
信息和提前知道政策,是官員們經商最大的利器。
但是,有了“新聞署”,趙煦根本不怕這個。報紙的消息一刊登,再好的賺錢路子,都會被民間商賈占據了。官員所倚仗的“以權謀私”,“強買強賣”,在報紙麵前都行不通了。這樣的話,官員經商還有什麽可怕的?
好吧,也不能排除官員的親屬中有商業天才。可這樣的商業天才,張正書也有法子,把他“招安”了,封一個官身納入戶部,嗬嗬,他還能分神去經商?要知道,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商業越來越繁榮,商場就更加波詭雲譎,更加瞬息萬變。而戶部的工作量,也會越來越大。這些個商業天才,能把戶部的事做好,已經很不容易了,還有精力去給親屬支招?!反正張正書是不相信的。
反正隻要有銀行在手,張正書就能讓趙煦立於不敗之地。而那些官員的親屬,翻不起什麽大浪來。
其實,在任何朝代,官商勾結都是存在的。想要杜絕太難太難了,用一個默許的潛規則去換取大量的貪官錢銀,張正書覺得這絕對是大賺特賺。
事實上,也算是證明了張正書的“先見之明”。
第二天,當那些皇城司的親事官拿著證據上門,那些貪官傻眼了。
第一次,終歸是有人不舍得錢銀,要做白老鼠的。可以,皇城司也不客氣。轉眼間,大理寺也來了,抓拿了貪官下獄,罪名赤裸裸就是“誣陷”!但是,這些貪官沒辦法啊,人家大理寺的證據十足十,算起來都足夠他抄家流放的了。
有了第一位,第二位,那些貪官總算是明白過來了,最後都乖乖就範,幾乎掏出了全部家財。
不用五日,趙煦就驚愕的發現,建造一座城池的資金有了,多達三百多萬貫!
這還是隻是京官的,其他地方官的呢?
趙煦倒吸了一口涼氣:“看來那姓張的小子沒說錯啊,大宋真的從根基開始腐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