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百裏無忌年長了幾歲之後,霸氣充盈,或許是登基稱帝之後,威儀四射。
更或許是百裏無忌這番威脅之語嚇到了盧小翠。
盧小翠磨嘰地哼道:“小娘子在小翠成婚一年之後,派人送來了一份厚禮。”
百裏無忌一喜,趕緊追問道:“可有給我的物事或者書信?”
盧小翠偷看了百裏無忌一眼,答道:“這個……真沒有。”
百裏無忌見盧小翠不象是撒謊的樣,也可憐其多年不見阿仁的苦楚,不想再難為她了,揮揮手讓其退下。
百裏無忌還在想盧小翠的話,韻兒竟是在小翠成婚一年之後,才送禮給小翠,這說明她得知小翠成婚的消息已經很晚,晚到至少需要半年後才知道,然後又花了近半年時間才把禮物送到金陵,這隻能說明,韻兒已經離金陵很遠很遠了。
想至此,百裏無忌的心開始抽痛。
……。
周、明二國皇帝的相互交好,令兩國的臣民開始來往密切。
而明國的新奇製度更吸引著鄰接州縣的百姓向往。
百姓的流失令郭威大感頭痛,不得已再次會晤百裏無忌。
光複元年十二月十八。
郭威與百裏無忌在徐州城會晤。
進入徐州城之後,郭威明顯感覺到徐州城與在自己治下時的不同。
除了拓寬的道路和興盛的店麵,最主要的是隨處可見的百姓,臉上所露出的不禁意的笑容,讓郭威感歎,徐州這才僅僅歸入明國六七個月。
這百裏無忌難道內政也如打仗那麽得心應手?
如果真是這樣,那周國該如何應對?
見到百裏無忌的第一句話,郭威就問道:“子青如此好手段,令威佩服。”
百裏無忌以為郭威是在嘲諷自己收留周國百姓,微笑道:“陛下取笑了。若陛下不同意百姓南下遷移明國,無忌下令封鎖邊境就是,絕不再讓一個周國百姓滯留明國境內。若陛下還不滿意,無忌可令已經遷移的百姓遣返周國。”
郭威揮揮手坐下道:“某不是這意思。某隻是見徐州城的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心中感歎而已。”
百裏無忌笑道:“陛下不必介懷,周國隻是戰亂方平,以陛下之才略,不久就能使周國境內一片祥和。”
“但願如此。”郭威歎息道,是的,郭威心中確是有一番計較,郭威自信,在他的治理下,周國未必會輸給明國。
百裏無忌自然知道郭威的來意。說道:“陛下請放心,無忌已經嚴令,即日起明國所有邊境不得收留周國百姓定居。隻是,無忌還請陛下允準,這兩國百姓間的貿易還得持續。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郭威輕輕點頭道:“你有心了,某托大稱你字,你不會介意吧?”
百裏無忌笑道:“陛下年長無忌許多,此時亦無兩國大臣在側,僅是私晤,陛下稱無忌字,理所應當。”
郭威也笑道:“如此子青勿須口口聲聲的喊陛下。如今你亦是明國皇帝,不用生份,喊某一聲威就是了。”
百裏無忌應道:“這無忌可不敢,陛下年長無忌許多。”
郭威聞言歎息道:“是啊,歲月不鐃人,轉眼威已經年近半百了。後繼無人啊。”
百裏無忌知道郭威在緬懷他的柴皇後和兒女,對於一個為帝者來說,身下沒有子嗣,無論是從私還是公,都不是一件好事。
百裏無忌勸慰道:“陛下不必傷感。無忌聞聽陛下有一義子名叫郭榮,文武雙全,想來陛下一定後繼有人。”
郭威眼睛一亮,欣慰地說道:“這倒是真事,郭榮確是有一番才幹,威也想立他為太子,隻是朝中老人意見不齊啊。”
百裏無忌說道:“天下乃陛下之天下,陛下之意立誰就立誰,若有人敢阻攔,殺之。”
郭威一凜,這小子好大的殺氣。其實郭威錯怪了百裏無忌,這些日子百裏無忌也陷入了朝臣的奏折圍攻之中,郭威的一席話正中了百裏無忌心中的痛楚,一時氣急,便說出了這等血腥的話語。
百裏無忌不想解釋,說道:“立嫡乃陛下的家務事,何須別人饒舌。”
郭威甩甩頭,笑道:“難得與子青一晤,你就不來點好酒?”
百裏無忌也笑了,這郭大倒也是個爽直之人,不愧是行伍出身。
於是,喚人進來,醉仙酒侍候。
“子青,某此次前來,有一事相求。”
“陛下請說,但有所請,必盡力可為。”
“某上次與子青決戰徐州城外,親見明軍火器犀利,若子青願意,某想購買一些,以抗契丹。”
百裏無忌道:“此事好說,無忌這就令人與周國洽談購買地雷和手榴彈一事。”
“不,不,某想要的是子青當日擊退我騎兵的火器。”
“呃……。”百裏無忌被郭威的話噎住了。
百裏無忌愣了好一會,苦笑道:“陛下,這事還真不行。”
郭威詫異道:“子青為明帝,若子青願意,此來不行之說,莫不是子青有難處?若有難處,某自不會強人所難。”
百裏無忌搖搖頭,沉吟良久,方才開口道:“陛下誤會了,你說的火器叫火槍,其槍管乃精鋼所鑄,遠勝於鐵,隻是製造相當困難,且產量稀少。不瞞陛下,無忌曆經數年,才攢集了九千餘杆,而在徐州城下,卻被陛下騎兵折損了二千火槍兵,毀壞火槍近千杆。”
郭威沉吟道:“原來如此。”
隨即舉杯道:“某感謝子青坦承,來,飲盡此杯。”
百裏無忌知道,郭威是感動自己能將火槍弱點相告,遂應聲舉杯,飲盡杯中酒。
飲完此杯酒之後,郭威臉色變得古怪。
百裏無忌心中奇怪,但不想追問,隻是靜靜地看著他。
郭威想必是心中猶豫,許久,郭威將酒杯重重往桌上一頓,開口道:“子青,某有一言,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望子青坦承相告。”
百裏無忌見郭威如此莊重,便輕輕將手中酒杯放落在桌,正容道:“陛下請講,無忌必坦承相告。”
更或許是百裏無忌這番威脅之語嚇到了盧小翠。
盧小翠磨嘰地哼道:“小娘子在小翠成婚一年之後,派人送來了一份厚禮。”
百裏無忌一喜,趕緊追問道:“可有給我的物事或者書信?”
盧小翠偷看了百裏無忌一眼,答道:“這個……真沒有。”
百裏無忌見盧小翠不象是撒謊的樣,也可憐其多年不見阿仁的苦楚,不想再難為她了,揮揮手讓其退下。
百裏無忌還在想盧小翠的話,韻兒竟是在小翠成婚一年之後,才送禮給小翠,這說明她得知小翠成婚的消息已經很晚,晚到至少需要半年後才知道,然後又花了近半年時間才把禮物送到金陵,這隻能說明,韻兒已經離金陵很遠很遠了。
想至此,百裏無忌的心開始抽痛。
……。
周、明二國皇帝的相互交好,令兩國的臣民開始來往密切。
而明國的新奇製度更吸引著鄰接州縣的百姓向往。
百姓的流失令郭威大感頭痛,不得已再次會晤百裏無忌。
光複元年十二月十八。
郭威與百裏無忌在徐州城會晤。
進入徐州城之後,郭威明顯感覺到徐州城與在自己治下時的不同。
除了拓寬的道路和興盛的店麵,最主要的是隨處可見的百姓,臉上所露出的不禁意的笑容,讓郭威感歎,徐州這才僅僅歸入明國六七個月。
這百裏無忌難道內政也如打仗那麽得心應手?
如果真是這樣,那周國該如何應對?
見到百裏無忌的第一句話,郭威就問道:“子青如此好手段,令威佩服。”
百裏無忌以為郭威是在嘲諷自己收留周國百姓,微笑道:“陛下取笑了。若陛下不同意百姓南下遷移明國,無忌下令封鎖邊境就是,絕不再讓一個周國百姓滯留明國境內。若陛下還不滿意,無忌可令已經遷移的百姓遣返周國。”
郭威揮揮手坐下道:“某不是這意思。某隻是見徐州城的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心中感歎而已。”
百裏無忌笑道:“陛下不必介懷,周國隻是戰亂方平,以陛下之才略,不久就能使周國境內一片祥和。”
“但願如此。”郭威歎息道,是的,郭威心中確是有一番計較,郭威自信,在他的治理下,周國未必會輸給明國。
百裏無忌自然知道郭威的來意。說道:“陛下請放心,無忌已經嚴令,即日起明國所有邊境不得收留周國百姓定居。隻是,無忌還請陛下允準,這兩國百姓間的貿易還得持續。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郭威輕輕點頭道:“你有心了,某托大稱你字,你不會介意吧?”
百裏無忌笑道:“陛下年長無忌許多,此時亦無兩國大臣在側,僅是私晤,陛下稱無忌字,理所應當。”
郭威也笑道:“如此子青勿須口口聲聲的喊陛下。如今你亦是明國皇帝,不用生份,喊某一聲威就是了。”
百裏無忌應道:“這無忌可不敢,陛下年長無忌許多。”
郭威聞言歎息道:“是啊,歲月不鐃人,轉眼威已經年近半百了。後繼無人啊。”
百裏無忌知道郭威在緬懷他的柴皇後和兒女,對於一個為帝者來說,身下沒有子嗣,無論是從私還是公,都不是一件好事。
百裏無忌勸慰道:“陛下不必傷感。無忌聞聽陛下有一義子名叫郭榮,文武雙全,想來陛下一定後繼有人。”
郭威眼睛一亮,欣慰地說道:“這倒是真事,郭榮確是有一番才幹,威也想立他為太子,隻是朝中老人意見不齊啊。”
百裏無忌說道:“天下乃陛下之天下,陛下之意立誰就立誰,若有人敢阻攔,殺之。”
郭威一凜,這小子好大的殺氣。其實郭威錯怪了百裏無忌,這些日子百裏無忌也陷入了朝臣的奏折圍攻之中,郭威的一席話正中了百裏無忌心中的痛楚,一時氣急,便說出了這等血腥的話語。
百裏無忌不想解釋,說道:“立嫡乃陛下的家務事,何須別人饒舌。”
郭威甩甩頭,笑道:“難得與子青一晤,你就不來點好酒?”
百裏無忌也笑了,這郭大倒也是個爽直之人,不愧是行伍出身。
於是,喚人進來,醉仙酒侍候。
“子青,某此次前來,有一事相求。”
“陛下請說,但有所請,必盡力可為。”
“某上次與子青決戰徐州城外,親見明軍火器犀利,若子青願意,某想購買一些,以抗契丹。”
百裏無忌道:“此事好說,無忌這就令人與周國洽談購買地雷和手榴彈一事。”
“不,不,某想要的是子青當日擊退我騎兵的火器。”
“呃……。”百裏無忌被郭威的話噎住了。
百裏無忌愣了好一會,苦笑道:“陛下,這事還真不行。”
郭威詫異道:“子青為明帝,若子青願意,此來不行之說,莫不是子青有難處?若有難處,某自不會強人所難。”
百裏無忌搖搖頭,沉吟良久,方才開口道:“陛下誤會了,你說的火器叫火槍,其槍管乃精鋼所鑄,遠勝於鐵,隻是製造相當困難,且產量稀少。不瞞陛下,無忌曆經數年,才攢集了九千餘杆,而在徐州城下,卻被陛下騎兵折損了二千火槍兵,毀壞火槍近千杆。”
郭威沉吟道:“原來如此。”
隨即舉杯道:“某感謝子青坦承,來,飲盡此杯。”
百裏無忌知道,郭威是感動自己能將火槍弱點相告,遂應聲舉杯,飲盡杯中酒。
飲完此杯酒之後,郭威臉色變得古怪。
百裏無忌心中奇怪,但不想追問,隻是靜靜地看著他。
郭威想必是心中猶豫,許久,郭威將酒杯重重往桌上一頓,開口道:“子青,某有一言,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望子青坦承相告。”
百裏無忌見郭威如此莊重,便輕輕將手中酒杯放落在桌,正容道:“陛下請講,無忌必坦承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