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柴榮新帝的一任班底組合完成,就等著柴榮發號施令了。


    而如今柴榮卻在郭威臨終前與百裏無忌結拜為兄弟,柴榮就有帶趙匡胤、鄭恩會會百裏無忌的意思,同時這剛剛登基,柴榮威望不足,想聽聽百裏無忌的意見,讓他幫著出出主意。


    於是,書信一封,派人送至金陵,約百裏無忌徐州城相見。


    ……。


    被百裏無忌救回金陵的李澣等人,見到明國繁榮昌盛,也感激明帝救命大恩,不願再去周國,而懇求留在明國,被百裏無忌應允,將數人安置在楚地,並任李澣為衡州刺史。


    百裏無忌回到金陵,朝會之上,將與周國現任皇帝柴榮結拜為兄弟之事一說,招致明國群臣的一致責難。


    明國群臣以為,明軍收複燕雲,占領高麗、東瀛,滅亡北漢,其士氣正盛,理應揮師北上,統一中原,而百裏無忌如今唱了如此一出蹩腳之戲,將好好一步妙棋下成了殘局。


    百裏無忌自知此舉不妥,也就任大臣們口誅筆伐,出出悶氣算了。


    事情已成定局,明國群臣自然不知道百裏無忌對郭威、柴榮天生就有一份欽佩之心,況且明國與周國本為一體,百裏無忌自然下意識中避免兩國交戰,再則百裏無忌知道柴榮壽命不久,到時有趙匡胤篡位在先,自己自然可以篡位在後,也不至於落人口實。


    但這些肯定是無法向大臣們解釋的。


    百裏無忌竟撇下群臣,自己回到hou宮。逗弄靖北玩耍去了。


    天下恐怕也隻有百裏無忌可以不發一言扔下文武百官,顧自走了的皇帝。


    其實,百裏無忌心中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周國此時已經陷入明國疆土包圍之中,北邊燕雲,西邊蜀地,東邊大海,南邊就是明國了。


    如此,所有的外族壓力皆被明國所負擔,百裏無忌需要周國分擔壓力。不然以遼國若真的統一或者聯合北方阻卜(韃靼)、回鶻、吐番等民族,這種壓力,明國恐怕負擔不下來。何況西邊的大理已經建國多年。實力也不容小覷。


    這一點讓百裏無忌最為擔心,最好的辦法是讓周國向北邊突破,這樣,北邊的壓力可以讓周國分擔一半。


    百裏無忌在書房中盯著地圖。開始謀劃。


    數日的思索。百裏無忌的眼睛漸漸集中了在原北漢西邊的黨項定難軍的夏州,如果讓周國取其宥、夏、銀、綏、靜五州之地,周國就能將獨立在外的勝、府、麟三州連接,如此就能與明國一起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進犯了。


    黨項定難軍,夏綏(銀)節度使,拓跋族起源於唐朝。


    拓跋思恭因為替唐朝鎮壓黃巢起義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為李。


    之後李家世代領有定難軍,且一直割據於中原之外。


    百裏無忌知道。它就是西夏王朝的前身。


    所以,更堅定了百裏無忌借周國之手。將禍害消滅在搖籃之中的決心。


    ……。


    人算不如天算。


    遼國上京,耶律璟也在煩惱。


    他隻想好好的睡覺,奈何遼國中一些宵小不容他安睡。


    與明國簽訂和約之後,一直隱忍不發的耶律婁國又想自立為帝,欲起自己部落內數萬騎兵謀反,但消息泄露,數日內,被耶律璟及時率大軍撲滅,耶律婁國被穆宗絞殺,同謀耶律敵獵被淩遲處死。


    遼國自與扶桑血拚,接著與明國交戰,如今內亂複起,實力消退過快,已經無力向南進犯。


    但遼國這種大國強盛,居高臨下慣了,自然不甘心淪落。


    在朝中大臣們的唆使下,耶律璟同意向阻卜、回鶻派遣使者聯絡,共同應對南方明、周二國。


    同時向周國西北的定難軍黨項族派去了使者,密謀一起對抗明、周二國。


    百裏義已經改名叫耶律敵祿,耶律撒剌幫他取得名。


    遼國除耶律之姓,隻有蕭姓了。


    耶律撒剌為了方便,自然選了耶律之姓。因為她繼承了耶律屋質的部落,同時掌控著遼國唯一的鐵騎兵,讓百裏義隱姓埋名並不是什麽難事。


    百裏義自從隨了耶律撒剌之後,那整一個度日如年。


    這耶律撒剌雖是女人,但真不象是女人,不是說沒女人的樣子,而是太跋扈。


    也許喝羊奶吃牛肉長大的女人都這樣。這是百裏義的心裏話。


    他已經不敢象剛認識時那樣嘲諷耶律撒剌了,因為這個女人不分場合地對他施暴。


    甚至連床上時也無絲毫忌憚。


    百裏義自然不會忘記自己要幹什麽,但每次提起,都被耶律撒剌拒絕。


    鬱悶之下,百裏義除了喝酒就是喝酒還是喝酒。


    好不容易這次耶律婁國謀反,被耶律璟絞殺,百裏義以為機會來了,這耶律婁國可是耶律阮的親弟弟,也是耶律撒剌的親叔。


    而當百裏義以此事向耶律撒剌勸說的時候,依舊被耶律撒剌拒絕。


    耶律撒剌說,在遼國,這樣的事時常發生,誰強那就讓誰當皇帝,很正常。但耶律撒剌沒說的是,這種換皇帝的事在契丹族是很正常,但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殺了謀反的叔伯兄弟,而這次耶律璟殺了耶律婁國,卻還是在耶律撒剌心中留下了陰影。


    百裏義無奈之下,隻能隱忍,自己的話對耶律撒剌沒有多大的影響力,這耶律撒剌雖然喜歡百裏義,但這種生死悠關的大事,耶律撒剌又怎會輕易地聽從百裏義有擺布。


    沒過多久,耶律撒剌奉命率鐵騎兵前往臚朐河(今克魯倫河),一則是因為鐵騎兵經過與明軍交戰後,有兩成多的戰損需要增補,再則是對敵律八部進行震懾。


    敵律八部有迪烈、敵烈、敵刺、敵拉、迪烈、迪烈德、迭烈德、達裏底得諸譯,與烏古為姊妹民族,分布在臚朐河下遊南北,西接阻卜(韃靼),東鄰烏古,有八部,故又有敵烈八部或八部敵烈和八石烈敵烈之稱。


    敵律八部自天顯五年(930)降遼,此後敵烈與烏古對遼朝叛服不定。


    遼國朝廷派耶律撒剌率鐵騎兵北上,在臚朐河對鐵騎兵進行增補訓練,那就是展現武力,震懾敵律八部。


    百裏義自然就跟隨耶律撒剌離開上京前往臚朐河了。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代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無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無和尚並收藏代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