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被所有遼軍斥候和士兵們都看在眼裏,耶律璟自然也看在眼裏了,耶律璟不擔心明軍有多少伏兵,他最擔心的就是在遷州城外重演一次薊州城的悲劇。
所以他沒有下令進攻,隻要百裏無忌和柴榮依舊在城中,他就有耐心等下去。
可現在百裏無忌和柴榮二人作勢要乘船離開,耶律璟就等不下去了。
其實耶律璟心中知道,這是百裏無忌在作秀,要走早就走了,何必等到現在。但耶律璟依舊無法拋舍活捉百裏無忌和柴榮的奢望,明知有詐,依舊如飛蛾撲火。
在耶律璟的心中,當年高麗之戰,與明軍在遼陽府一戰之後,就已經深深地將百裏無忌這個人刻在心裏,時不時地拿自己與之比較,而往往結果都是負麵的。這讓耶律璟無法忍受,他發誓,要徹底將百裏無忌擊敗,將人的明國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
而眼下,這就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管百裏無忌有何埋伏,自己二十五萬大軍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任何敢擋我去路者,都將灰飛煙滅。
耶律璟隨即下令,耶律倌錫、耶律惕剌分別由西、北兩個方向對遷州城發動進攻,他自己依舊在原地坐觀其變。
耶律璟的方法非常有效,從西、北兩路各十萬大軍進逼,縱然百裏無忌真有伏兵之類的後著,也應該被自己這二十萬大軍逼出來了,如此。耶律璟還有八萬皮室軍做為後盾,隨時能將戰場主動掌握在自己手中。
已經走出東城門的百裏無忌和柴榮,聞訊大驚。二人立即返回,再次登上城牆眺望。
西、北二路遼軍正緩緩向遷州城壓來,慢但穩,儼然一副擋我者死的態勢。
耶律璟的這一策略正中的百裏無忌計劃的破綻之處。
百裏無忌原是打算將遼軍主力引至遷州然後一勺燴,可如今耶律璟和他的八萬嫡係正在隔岸觀火,火炮根本無法夠得著。
這就與百裏無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去甚遠了。皮室軍做為遼國的宮帳軍,是耶律璟的堅強後盾。無論從個人的忠誠和裝備的軍械、馬匹都是遼軍中最好的。將這八萬皮室軍完好無損地留給耶律璟,那就等於給了耶律璟東山再起的機會。
隻要耶律璟一回到上京,憑借這八萬皮室軍和上京的七萬皮室軍。足以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再次集結起數十萬軍隊,如此,戰爭的結束就會了了無期。
僅僅消滅西、北兩門外的二十萬遼軍。不能滿足百裏無忌的期望。如果僅是這樣,那與任何一次擊潰遼軍的結果都一樣,遼軍可以四散奔逃,可數日之後,又在大漠的某一處集結,再次成為中原頭頂的一把刀。
百裏無忌見事態緊急,隨即召來陳延正,令其率其部出北門。阻擋耶律惕剌的十萬大軍靠近,雖然以五萬對十萬。聽起來兵力差了一半,但做為防守方,背後有戰壕中的火槍兵策應,陳延正還是覺得想贏難,頂住卻容易。
遼軍數次與明軍戰鬥,對明軍的火器有了一定的認識,所謂戰場永遠是學習的好地方,這句話放哪個朝代都是對的。
遼軍現在就是針對著明軍的火器而排兵列陣。為對付火槍射擊,陣列采用鬆散式,也就是士兵與士兵之間間隔兩騎距離,這使得明軍火槍兵不容易擊中,同時采用縱列式陣列,利用火槍的發射間隙,向前推進。另外,這種鬆散、縱列的隊形也是對付地雷時,減少傷亡的好方法。
遼軍有備而來,而北門有陳延正去阻敵,也能讓百裏無忌放心,但西門如何應對,傷透了百裏無忌的腦筋,在不暴露火炮威力的情況下,僅憑三萬火槍兵對付十萬遼騎的衝鋒,確實有些勉為其難,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要想完成目標,隻有冒險一賭。
百裏無忌轉向柴榮,正容懇求道:“二弟,莫怪我強人所難,要解眼下困局,隻能勉力一試了。”
柴榮微笑道:“哥哥但講無妨,榮無不從命。”
百裏無忌點點頭道:“我欲將三千親衛與二弟的三千親衛合編為一營,用作後備隊,以策應西門戰局。”
柴榮道:“當然可以。隻是,單憑三萬火槍兵和這六千親衛,也難擋十萬遼騎啊,況且,三萬火槍兵分散在西、北兩個方向,力量更為薄弱。哥哥還請三思啊,若不得已,提前動用火炮才是退敵之策。”
百裏無忌輕輕搖搖頭道:“火炮一旦提前動用,耶律璟必然下令撤兵,如此就算我們能將西、北二十萬遼軍留在這裏,也不過是單純的一場戰術勝利。而之後,耶律璟逃回上京,繼續征兵,戰爭就會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所要的,是將耶律璟的八萬皮室軍也留下,至少是擊潰,如此,耶律璟就是逃回上京,失去了皮室軍做後盾,他也坐不穩遼國皇位,遼國各部族酋長,都會趁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一旦局勢發展下去,遼國朝廷很可能因此而分裂。二弟,這個機會來之不易,如果這次輕易讓耶律璟逃回上京,可能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百裏無忌這時向柴榮坦露了他自己的真正意圖。那就是,戰,血戰。
柴榮沒得選擇,隻能將自己與百裏無忌綁在一起。
於是,百裏無忌從北門抽調了一些火槍兵充實到西門,同時令所有火槍兵進入射擊點,令六千親衛營攜帶大量手榴彈,準備堵缺口。堵缺口的意思其實親衛們都明白,那就是如果西門防線哪個地方被遼軍突破,他們就衝上去,用血肉之軀引爆手榴彈,為明軍填補這個缺口贏得時間。沒有人有異意,做為親衛,他們早就有著舍身效主的覺悟。
大戰就在雙方都各作好準備後,開始了。
遼軍一直慢慢推進,直到即將進入明軍射擊範圍時,才開始加速,由此來爭取更多的從火槍射擊下突破的時間。
。
。,
所以他沒有下令進攻,隻要百裏無忌和柴榮依舊在城中,他就有耐心等下去。
可現在百裏無忌和柴榮二人作勢要乘船離開,耶律璟就等不下去了。
其實耶律璟心中知道,這是百裏無忌在作秀,要走早就走了,何必等到現在。但耶律璟依舊無法拋舍活捉百裏無忌和柴榮的奢望,明知有詐,依舊如飛蛾撲火。
在耶律璟的心中,當年高麗之戰,與明軍在遼陽府一戰之後,就已經深深地將百裏無忌這個人刻在心裏,時不時地拿自己與之比較,而往往結果都是負麵的。這讓耶律璟無法忍受,他發誓,要徹底將百裏無忌擊敗,將人的明國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中。
而眼下,這就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管百裏無忌有何埋伏,自己二十五萬大軍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任何敢擋我去路者,都將灰飛煙滅。
耶律璟隨即下令,耶律倌錫、耶律惕剌分別由西、北兩個方向對遷州城發動進攻,他自己依舊在原地坐觀其變。
耶律璟的方法非常有效,從西、北兩路各十萬大軍進逼,縱然百裏無忌真有伏兵之類的後著,也應該被自己這二十萬大軍逼出來了,如此。耶律璟還有八萬皮室軍做為後盾,隨時能將戰場主動掌握在自己手中。
已經走出東城門的百裏無忌和柴榮,聞訊大驚。二人立即返回,再次登上城牆眺望。
西、北二路遼軍正緩緩向遷州城壓來,慢但穩,儼然一副擋我者死的態勢。
耶律璟的這一策略正中的百裏無忌計劃的破綻之處。
百裏無忌原是打算將遼軍主力引至遷州然後一勺燴,可如今耶律璟和他的八萬嫡係正在隔岸觀火,火炮根本無法夠得著。
這就與百裏無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去甚遠了。皮室軍做為遼國的宮帳軍,是耶律璟的堅強後盾。無論從個人的忠誠和裝備的軍械、馬匹都是遼軍中最好的。將這八萬皮室軍完好無損地留給耶律璟,那就等於給了耶律璟東山再起的機會。
隻要耶律璟一回到上京,憑借這八萬皮室軍和上京的七萬皮室軍。足以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再次集結起數十萬軍隊,如此,戰爭的結束就會了了無期。
僅僅消滅西、北兩門外的二十萬遼軍。不能滿足百裏無忌的期望。如果僅是這樣,那與任何一次擊潰遼軍的結果都一樣,遼軍可以四散奔逃,可數日之後,又在大漠的某一處集結,再次成為中原頭頂的一把刀。
百裏無忌見事態緊急,隨即召來陳延正,令其率其部出北門。阻擋耶律惕剌的十萬大軍靠近,雖然以五萬對十萬。聽起來兵力差了一半,但做為防守方,背後有戰壕中的火槍兵策應,陳延正還是覺得想贏難,頂住卻容易。
遼軍數次與明軍戰鬥,對明軍的火器有了一定的認識,所謂戰場永遠是學習的好地方,這句話放哪個朝代都是對的。
遼軍現在就是針對著明軍的火器而排兵列陣。為對付火槍射擊,陣列采用鬆散式,也就是士兵與士兵之間間隔兩騎距離,這使得明軍火槍兵不容易擊中,同時采用縱列式陣列,利用火槍的發射間隙,向前推進。另外,這種鬆散、縱列的隊形也是對付地雷時,減少傷亡的好方法。
遼軍有備而來,而北門有陳延正去阻敵,也能讓百裏無忌放心,但西門如何應對,傷透了百裏無忌的腦筋,在不暴露火炮威力的情況下,僅憑三萬火槍兵對付十萬遼騎的衝鋒,確實有些勉為其難,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要想完成目標,隻有冒險一賭。
百裏無忌轉向柴榮,正容懇求道:“二弟,莫怪我強人所難,要解眼下困局,隻能勉力一試了。”
柴榮微笑道:“哥哥但講無妨,榮無不從命。”
百裏無忌點點頭道:“我欲將三千親衛與二弟的三千親衛合編為一營,用作後備隊,以策應西門戰局。”
柴榮道:“當然可以。隻是,單憑三萬火槍兵和這六千親衛,也難擋十萬遼騎啊,況且,三萬火槍兵分散在西、北兩個方向,力量更為薄弱。哥哥還請三思啊,若不得已,提前動用火炮才是退敵之策。”
百裏無忌輕輕搖搖頭道:“火炮一旦提前動用,耶律璟必然下令撤兵,如此就算我們能將西、北二十萬遼軍留在這裏,也不過是單純的一場戰術勝利。而之後,耶律璟逃回上京,繼續征兵,戰爭就會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所要的,是將耶律璟的八萬皮室軍也留下,至少是擊潰,如此,耶律璟就是逃回上京,失去了皮室軍做後盾,他也坐不穩遼國皇位,遼國各部族酋長,都會趁此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一旦局勢發展下去,遼國朝廷很可能因此而分裂。二弟,這個機會來之不易,如果這次輕易讓耶律璟逃回上京,可能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百裏無忌這時向柴榮坦露了他自己的真正意圖。那就是,戰,血戰。
柴榮沒得選擇,隻能將自己與百裏無忌綁在一起。
於是,百裏無忌從北門抽調了一些火槍兵充實到西門,同時令所有火槍兵進入射擊點,令六千親衛營攜帶大量手榴彈,準備堵缺口。堵缺口的意思其實親衛們都明白,那就是如果西門防線哪個地方被遼軍突破,他們就衝上去,用血肉之軀引爆手榴彈,為明軍填補這個缺口贏得時間。沒有人有異意,做為親衛,他們早就有著舍身效主的覺悟。
大戰就在雙方都各作好準備後,開始了。
遼軍一直慢慢推進,直到即將進入明軍射擊範圍時,才開始加速,由此來爭取更多的從火槍射擊下突破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