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江都府訓練場經過八個月訓練的新征士兵正在被雲揚、丁思覲遴選,然後編入新軍。
當百裏無忌從來自開封柴榮的信使口中得知柴榮欲立即北伐的消息時,心中甚為不安。一則以周國國力而言,與遼、阻卜戰爭停息還不足一年,就要再揮師北伐,甭說禁軍戰力是否恢複,單就大軍所需要供給的糧秣,也不是周國能輕鬆保障得了的。再則,百裏無忌自然知道柴榮大限將止的事情,隻是不知道現在究竟會不會按原來的曆史記載那麽準時而已。
百裏無忌覺得既然無法拯救柴榮的性命,那也應該讓他死在床上,而不是戰場上。
考慮到此處,百裏無忌很想親自去一趟開封府與柴榮麵談。
但皇帝離京,這不是想走就走得了的,百裏無忌掐指一算,就算自己三天後趕往開封府,必未必能在五月十五日趕到,縱然趕到,柴榮也未必能聽從自己的勸說。
百裏無忌隻好讓周國信使先帶自己的親筆書信趕回開封府,以便先拖延柴榮北伐的日期,自己則安排妥當金陵事宜之後,再出發去開封府會晤柴榮。
百裏無忌信中隻是以明國尚未做好準備,新軍正在訓練為理由,勸說柴榮能延遲北伐的時間,以便兩軍能共同出兵北伐阻卜。
百裏無忌待周國信使離開後,便召見了雲揚、丁思覲二人,令他們加緊新軍整訓,因為北伐阻卜的戰爭很有可能會提前爆發。
這一天,做為明國欽差的種放從靺鞨的率賓府回到了金陵府,與他一同前來的是靺鞨七部首領的全權使者。
種放稟告百裏無忌,靺鞨七部同意等到遼國解體後再宣布歸附明國。由明國皇帝冊封其國大王。但也提出了條件,那就是每年歲貢要低於目前靺鞨向遼國進貢的七成,同時明國向靺鞨七部派駐的明軍不可以超過三萬人。
百裏無忌笑著對靺鞨使者說。“回去告訴你的首領,朕隻要他們目前向遼國歲貢的五成。也同意派不超過三萬人的駐軍。但靺鞨七部必須做到三點,一渤海國必須由明國朝廷冊封;二明國駐軍不超過三萬人的同時,靺鞨七部軍隊也不得超過此數;三明國商人往來靺鞨,要得到靺鞨七部的共同保護。”
靺鞨使者走了,種放被百裏無忌留了下來。
“種放,此次在潢河以北你立下大功,朕還沒有好好賞你,說說吧。你想要些什麽?”百裏無忌笑著問種放。
種放卻微笑著說道:“我讀書寫文章,實來自於師父的教誨,學古人嗜好隱退,本是求得山水的歡樂。思慮遵循天性以事奉最高的道術,有意於隱居,無心於做官。陛下若無別的事,便放我回華山就是了。”
百裏無忌心中一愣,原以為種放會如其師陳摶醉心於政事,不想這種放相貌粗放,人卻是向往隱居之士。
百裏無忌感念種放在遼國的功勞。挽留道:“朕欲授你在朝廷宗教署分理道教事務,以表彰你的功勞,不知道你可願意?”
種放道:“我此生願望就是能看到國家教化成功。疆場停止打仗,百姓鼓舞,萬類歡悅。君王現在要聘用我,寵愛我這來自山穀之人,君王之命,我本應恭敬的聆聽與領受。但入朝為官,必慚愧自己出身於山野。皇帝明察秋毫,我這些粗淺無見識的話也是於事無補。道教自然由師父署理,我不敢僭越。”
百裏無忌有些喜歡這個外表粗放的道人。
但考慮到種放的道人身份。不想授其重要官職。百裏無忌不願意讓明國官員誤會自己要振興道教,這不符合百裏無忌的治國理念。
百裏無忌道:“如此。朕賞賜你大量錢財,讓你帶回華山。如何?”
這次種放倒沒有拒絕,但從種放的神色中百裏無忌發現,對於錢財,此人也是表現的平平淡淡。看來此人還真是一個天生的隱士。
百裏無忌隨意問道:“種放。這次你走遍了遼國北地,可有什麽治國見解,不妨與朕說說。”
種放回答道:“君王向我谘詢為政的方法,對我這種小器微材,還打算重用。我想延續和變革還是適宜的,曆經三五年而出現變化,這種有鬆有弛的狀態,也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國家想建設好天下,躋納富壽,隻有靠儒家二聖的廣有天下,總結曆史上百王的缺漏才行,而不是我這種粗鄙之人敢預論述的。當今德義顯明,鳳凰出而暴戾之氣止,像我這樣的才能,儼然並列。希望陛下洞察我的話,憐惜我守節之誌向,考察並確定我這不循軌轍之馬沒有使主人覆壓的危險,使我這器皿免去製造溢蕩的咎責,是我的心願。”
百裏無忌微微頜首,此人話中雖然依舊脫離不了道家無為的範疇,但其見解還是迎合了自己的治國理念。
百裏無忌輕歎道:“你說得很好。如此,朕就不勉強你了。你回去之後告訴令師,朕會記得自己的承諾,也希望他能明白該怎麽做。”
種放應道:“謝陛下保全恩惠,我定將陛下話語帶到。”
種放走了,百裏無忌有些失落,此人有才能,但卻不是為官之料。正如他說的,他不適合官場,在官場中,他根本無法生存,也許放任他在江湖之中,才是保全他最好的去處。
……。
信使回到開封府向柴榮稟報時,已經是五月二十一日。
柴榮這些天病情稍有好轉,在看了百裏無忌的信之後,苦笑不已。
百裏無忌擔心柴榮意氣用事先行北伐,卻不想柴榮此時根本已經無力北伐。
過了數日,柴榮經再三思索之後,召來範質、李穀、王溥、魏仁浦四個宰相並讓王樸列席,召開了一次關乎周國前途的閉門會議。
“朕深感精疲力竭,恐無力再行北伐。諸位愛卿應該都已經知曉,趙賊出走定難之事,朕為北伐忍辱負重,不與之計較。但周國由太祖創立,朕不想斷在我手中,今日召諸位愛卿前來,是想立下旨意,已應不測之變。”(未完待續)
當百裏無忌從來自開封柴榮的信使口中得知柴榮欲立即北伐的消息時,心中甚為不安。一則以周國國力而言,與遼、阻卜戰爭停息還不足一年,就要再揮師北伐,甭說禁軍戰力是否恢複,單就大軍所需要供給的糧秣,也不是周國能輕鬆保障得了的。再則,百裏無忌自然知道柴榮大限將止的事情,隻是不知道現在究竟會不會按原來的曆史記載那麽準時而已。
百裏無忌覺得既然無法拯救柴榮的性命,那也應該讓他死在床上,而不是戰場上。
考慮到此處,百裏無忌很想親自去一趟開封府與柴榮麵談。
但皇帝離京,這不是想走就走得了的,百裏無忌掐指一算,就算自己三天後趕往開封府,必未必能在五月十五日趕到,縱然趕到,柴榮也未必能聽從自己的勸說。
百裏無忌隻好讓周國信使先帶自己的親筆書信趕回開封府,以便先拖延柴榮北伐的日期,自己則安排妥當金陵事宜之後,再出發去開封府會晤柴榮。
百裏無忌信中隻是以明國尚未做好準備,新軍正在訓練為理由,勸說柴榮能延遲北伐的時間,以便兩軍能共同出兵北伐阻卜。
百裏無忌待周國信使離開後,便召見了雲揚、丁思覲二人,令他們加緊新軍整訓,因為北伐阻卜的戰爭很有可能會提前爆發。
這一天,做為明國欽差的種放從靺鞨的率賓府回到了金陵府,與他一同前來的是靺鞨七部首領的全權使者。
種放稟告百裏無忌,靺鞨七部同意等到遼國解體後再宣布歸附明國。由明國皇帝冊封其國大王。但也提出了條件,那就是每年歲貢要低於目前靺鞨向遼國進貢的七成,同時明國向靺鞨七部派駐的明軍不可以超過三萬人。
百裏無忌笑著對靺鞨使者說。“回去告訴你的首領,朕隻要他們目前向遼國歲貢的五成。也同意派不超過三萬人的駐軍。但靺鞨七部必須做到三點,一渤海國必須由明國朝廷冊封;二明國駐軍不超過三萬人的同時,靺鞨七部軍隊也不得超過此數;三明國商人往來靺鞨,要得到靺鞨七部的共同保護。”
靺鞨使者走了,種放被百裏無忌留了下來。
“種放,此次在潢河以北你立下大功,朕還沒有好好賞你,說說吧。你想要些什麽?”百裏無忌笑著問種放。
種放卻微笑著說道:“我讀書寫文章,實來自於師父的教誨,學古人嗜好隱退,本是求得山水的歡樂。思慮遵循天性以事奉最高的道術,有意於隱居,無心於做官。陛下若無別的事,便放我回華山就是了。”
百裏無忌心中一愣,原以為種放會如其師陳摶醉心於政事,不想這種放相貌粗放,人卻是向往隱居之士。
百裏無忌感念種放在遼國的功勞。挽留道:“朕欲授你在朝廷宗教署分理道教事務,以表彰你的功勞,不知道你可願意?”
種放道:“我此生願望就是能看到國家教化成功。疆場停止打仗,百姓鼓舞,萬類歡悅。君王現在要聘用我,寵愛我這來自山穀之人,君王之命,我本應恭敬的聆聽與領受。但入朝為官,必慚愧自己出身於山野。皇帝明察秋毫,我這些粗淺無見識的話也是於事無補。道教自然由師父署理,我不敢僭越。”
百裏無忌有些喜歡這個外表粗放的道人。
但考慮到種放的道人身份。不想授其重要官職。百裏無忌不願意讓明國官員誤會自己要振興道教,這不符合百裏無忌的治國理念。
百裏無忌道:“如此。朕賞賜你大量錢財,讓你帶回華山。如何?”
這次種放倒沒有拒絕,但從種放的神色中百裏無忌發現,對於錢財,此人也是表現的平平淡淡。看來此人還真是一個天生的隱士。
百裏無忌隨意問道:“種放。這次你走遍了遼國北地,可有什麽治國見解,不妨與朕說說。”
種放回答道:“君王向我谘詢為政的方法,對我這種小器微材,還打算重用。我想延續和變革還是適宜的,曆經三五年而出現變化,這種有鬆有弛的狀態,也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國家想建設好天下,躋納富壽,隻有靠儒家二聖的廣有天下,總結曆史上百王的缺漏才行,而不是我這種粗鄙之人敢預論述的。當今德義顯明,鳳凰出而暴戾之氣止,像我這樣的才能,儼然並列。希望陛下洞察我的話,憐惜我守節之誌向,考察並確定我這不循軌轍之馬沒有使主人覆壓的危險,使我這器皿免去製造溢蕩的咎責,是我的心願。”
百裏無忌微微頜首,此人話中雖然依舊脫離不了道家無為的範疇,但其見解還是迎合了自己的治國理念。
百裏無忌輕歎道:“你說得很好。如此,朕就不勉強你了。你回去之後告訴令師,朕會記得自己的承諾,也希望他能明白該怎麽做。”
種放應道:“謝陛下保全恩惠,我定將陛下話語帶到。”
種放走了,百裏無忌有些失落,此人有才能,但卻不是為官之料。正如他說的,他不適合官場,在官場中,他根本無法生存,也許放任他在江湖之中,才是保全他最好的去處。
……。
信使回到開封府向柴榮稟報時,已經是五月二十一日。
柴榮這些天病情稍有好轉,在看了百裏無忌的信之後,苦笑不已。
百裏無忌擔心柴榮意氣用事先行北伐,卻不想柴榮此時根本已經無力北伐。
過了數日,柴榮經再三思索之後,召來範質、李穀、王溥、魏仁浦四個宰相並讓王樸列席,召開了一次關乎周國前途的閉門會議。
“朕深感精疲力竭,恐無力再行北伐。諸位愛卿應該都已經知曉,趙賊出走定難之事,朕為北伐忍辱負重,不與之計較。但周國由太祖創立,朕不想斷在我手中,今日召諸位愛卿前來,是想立下旨意,已應不測之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