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嬤嬤便沒有推辭,隻是又對薛氏屈膝行了個禮,說著:「那老婆子就多謝二太太的賞賜了。」
薛氏笑著讓她快起來。一麵聽著文鴛說帶回來的那些土儀都在箱籠裏,還沒有來得及整理出來。薛氏便囑咐著文鴛,讓她待會兒別忘了拿一壇子惠泉酒和一包麻餅送到馮嬤嬤的屋子裏去。文鴛應了,薛氏這才轉過頭來,問著馮嬤嬤到這裏來的緣故。
馮嬤嬤就說道:「方才我聽得老太太說要讓五姑娘住在這泠雪軒裏。我想著這泠雪軒一向是沒人住的,隻怕荒蕪的很,便領了幾個婆子和丫鬟過來,幫著二太太您一起收拾收拾這裏。」
葉明月聞言,止不住的就留神多望了馮嬤嬤兩眼,心裏隻想著,這個馮嬤嬤倒是個有心的,且做事也全麵,難怪母親心裏會一直念著她的好。
而薛氏聽了馮嬤嬤的話,當下也將要去找蔣氏的念頭給忘了,立時就喜道:「我方才還愁著,就我身邊的這幾個丫鬟婆子不成事,不曉得什麽時候才能將這屋子收拾出來呢。可巧嬤嬤就帶了人來了。」
馮嬤嬤隻說這原是老太太的意思,她不過奉命跑一趟腿罷了。隨後便開口作辭,說是老太太還吩咐了她做其他的事。薛氏也沒有留她,隻是讓身邊的小丫鬟好生的送了她出去。
待得馮嬤嬤離開,薛氏便輕哼了一聲,轉頭對葉明月說著:「你祖母先時那樣羞辱我們,現下倒又讓馮嬤嬤帶了丫鬟婆子過來幫咱們收拾屋子,可不就是打一棒子,給一甜棗?她這個情我是不會領的。」
葉明月伸手指了指院子和屋子裏已經忙開的那些馮嬤嬤帶過來的丫鬟婆子,又伸了食指豎在唇邊,意思是讓薛氏悄聲些兒,不要讓這些人聽到了,回去告知了蔣氏,到時蔣氏若是又開始興妖作怪的,可實在是煩人的緊。
薛氏會意,便不再說什麽,隻是吩咐著所有的婆子和丫鬟將這屋子和院子裏裏外外的好好兒的收拾幹淨,又讓文鴛去東小院那裏喚了歡嫂和柳嫂過來。
歡嫂和柳嫂是薛氏出嫁之時陪嫁的兩房家人。當初她隨著葉賢嘉去外地赴任的時候,有些不好攜帶的嫁妝沒有帶走,依然是放在了東小院正房的兩邊耳房裏。雖然是每間耳房門外她都親自的上了兩道鎖,可到底還是不放心,便留了歡嫂一家人還有柳嫂一家人在這裏看守著。
文鴛應了,轉身忙忙的去了。但不過片刻的功夫她又轉了回來,身後正跟著一個身著駝色綾襖的婦人。
「太太,」文鴛垂手笑道,「我方才出門就正好碰到了這個自稱是您身邊以往伺候的人——她說她叫做歡嫂——急急的向這裏來,說是聽得您現下在這裏,所以趕過來見您呢。」
歡嫂此時忙搶上來向薛氏磕頭。抬起頭來的時候,她眼中有著淚水。
「太太,」歡嫂望著薛氏,熱淚盈眶的說著,「奴婢盼了您十六年,您這可算是回來了。」
歡嫂比薛氏大了個三歲。她原是薛氏身旁伺候的丫鬟,薛氏出閣的頭一年,由著薛老夫人做主,將歡嫂指給了薛家的一個小廝。等到薛氏出閣的時候,歡嫂一家人便做了薛氏的陪房。也正是因著信任,所以薛氏才將看護自己嫁妝這樣重要的事交給了她。
當年薛氏離開武安伯府的時候,歡嫂才剛二十出頭,現下卻是快要四十歲了。薛氏心中也覺頗多感慨,忙彎腰俯身親自扶了歡嫂起來,主仆兩個人對著垂了一會兒淚,說了一會兒別後之情,然後薛氏又讓歡嫂見過了葉明月。
歡嫂忙對著葉明月行禮,趕著叫她五姑娘。葉明月因著曉得這歡嫂是以往在伺候母親身旁的老人,於是言語之間對著她便甚為的客氣。
一時薛氏又問著歡嫂,她走後,耳房裏的嫁妝沒人進去動過的吧?
歡嫂便回道:「太太放心,奴婢這些年一直好生的守著您的這些嫁妝,再不讓人靠近那兩間耳房的。隻是前幾年,大太太倒是去了您的東小院幾次。太太您也曉得,老太爺和大爺慣是個散漫、花錢如流水的性子,一早就已是將這武安伯府的家業敗的差不多了。後來您隨了二爺去外地赴任,大爺又求了老太爺和老太太,拿了好些銀子出來給他在錦衣衛裏捐了個校尉的官兒,這下子這武安伯府可真的是隻剩了個花架子了。大太太雖然掌著家,可手裏沒銀子,日子也難過,於是她就打起了您那些嫁妝的主意。前幾年她見天兒的就去您的那東小院裏轉悠,又請著奴婢和柳嫂子喝酒。太太也曉得奴婢的,酒是一滴也不沾的,更不領大太太的這個情。到底她說想進耳房裏去瞧瞧您的嫁妝,好見識見識一番的時候,奴婢隻冷著臉說兩邊耳房門上四把鎖的鑰匙都是太太臨走的時候帶走了的,大太太也沒得辦法。隻是有一件事奴婢要告知太太,有兩次我見著柳嫂子在用手撥弄耳房上的那幾把鎖。當時我問了,她卻說她是見著那耳房的門和上麵的銅鎖有些髒了,拿了抹布要擦呢。隻是奴婢心裏覺得這事有蹊蹺的,白來告訴太太一聲,讓您往後多留意留意柳嫂子一些。」
柳嫂同著歡嫂一樣,以前也是在薛氏身邊伺候的二等丫鬟,後來年歲大了,便配了小廝。等到薛氏出閣的時候,便也帶了他們一家人過來做了陪房。
薛氏笑著讓她快起來。一麵聽著文鴛說帶回來的那些土儀都在箱籠裏,還沒有來得及整理出來。薛氏便囑咐著文鴛,讓她待會兒別忘了拿一壇子惠泉酒和一包麻餅送到馮嬤嬤的屋子裏去。文鴛應了,薛氏這才轉過頭來,問著馮嬤嬤到這裏來的緣故。
馮嬤嬤就說道:「方才我聽得老太太說要讓五姑娘住在這泠雪軒裏。我想著這泠雪軒一向是沒人住的,隻怕荒蕪的很,便領了幾個婆子和丫鬟過來,幫著二太太您一起收拾收拾這裏。」
葉明月聞言,止不住的就留神多望了馮嬤嬤兩眼,心裏隻想著,這個馮嬤嬤倒是個有心的,且做事也全麵,難怪母親心裏會一直念著她的好。
而薛氏聽了馮嬤嬤的話,當下也將要去找蔣氏的念頭給忘了,立時就喜道:「我方才還愁著,就我身邊的這幾個丫鬟婆子不成事,不曉得什麽時候才能將這屋子收拾出來呢。可巧嬤嬤就帶了人來了。」
馮嬤嬤隻說這原是老太太的意思,她不過奉命跑一趟腿罷了。隨後便開口作辭,說是老太太還吩咐了她做其他的事。薛氏也沒有留她,隻是讓身邊的小丫鬟好生的送了她出去。
待得馮嬤嬤離開,薛氏便輕哼了一聲,轉頭對葉明月說著:「你祖母先時那樣羞辱我們,現下倒又讓馮嬤嬤帶了丫鬟婆子過來幫咱們收拾屋子,可不就是打一棒子,給一甜棗?她這個情我是不會領的。」
葉明月伸手指了指院子和屋子裏已經忙開的那些馮嬤嬤帶過來的丫鬟婆子,又伸了食指豎在唇邊,意思是讓薛氏悄聲些兒,不要讓這些人聽到了,回去告知了蔣氏,到時蔣氏若是又開始興妖作怪的,可實在是煩人的緊。
薛氏會意,便不再說什麽,隻是吩咐著所有的婆子和丫鬟將這屋子和院子裏裏外外的好好兒的收拾幹淨,又讓文鴛去東小院那裏喚了歡嫂和柳嫂過來。
歡嫂和柳嫂是薛氏出嫁之時陪嫁的兩房家人。當初她隨著葉賢嘉去外地赴任的時候,有些不好攜帶的嫁妝沒有帶走,依然是放在了東小院正房的兩邊耳房裏。雖然是每間耳房門外她都親自的上了兩道鎖,可到底還是不放心,便留了歡嫂一家人還有柳嫂一家人在這裏看守著。
文鴛應了,轉身忙忙的去了。但不過片刻的功夫她又轉了回來,身後正跟著一個身著駝色綾襖的婦人。
「太太,」文鴛垂手笑道,「我方才出門就正好碰到了這個自稱是您身邊以往伺候的人——她說她叫做歡嫂——急急的向這裏來,說是聽得您現下在這裏,所以趕過來見您呢。」
歡嫂此時忙搶上來向薛氏磕頭。抬起頭來的時候,她眼中有著淚水。
「太太,」歡嫂望著薛氏,熱淚盈眶的說著,「奴婢盼了您十六年,您這可算是回來了。」
歡嫂比薛氏大了個三歲。她原是薛氏身旁伺候的丫鬟,薛氏出閣的頭一年,由著薛老夫人做主,將歡嫂指給了薛家的一個小廝。等到薛氏出閣的時候,歡嫂一家人便做了薛氏的陪房。也正是因著信任,所以薛氏才將看護自己嫁妝這樣重要的事交給了她。
當年薛氏離開武安伯府的時候,歡嫂才剛二十出頭,現下卻是快要四十歲了。薛氏心中也覺頗多感慨,忙彎腰俯身親自扶了歡嫂起來,主仆兩個人對著垂了一會兒淚,說了一會兒別後之情,然後薛氏又讓歡嫂見過了葉明月。
歡嫂忙對著葉明月行禮,趕著叫她五姑娘。葉明月因著曉得這歡嫂是以往在伺候母親身旁的老人,於是言語之間對著她便甚為的客氣。
一時薛氏又問著歡嫂,她走後,耳房裏的嫁妝沒人進去動過的吧?
歡嫂便回道:「太太放心,奴婢這些年一直好生的守著您的這些嫁妝,再不讓人靠近那兩間耳房的。隻是前幾年,大太太倒是去了您的東小院幾次。太太您也曉得,老太爺和大爺慣是個散漫、花錢如流水的性子,一早就已是將這武安伯府的家業敗的差不多了。後來您隨了二爺去外地赴任,大爺又求了老太爺和老太太,拿了好些銀子出來給他在錦衣衛裏捐了個校尉的官兒,這下子這武安伯府可真的是隻剩了個花架子了。大太太雖然掌著家,可手裏沒銀子,日子也難過,於是她就打起了您那些嫁妝的主意。前幾年她見天兒的就去您的那東小院裏轉悠,又請著奴婢和柳嫂子喝酒。太太也曉得奴婢的,酒是一滴也不沾的,更不領大太太的這個情。到底她說想進耳房裏去瞧瞧您的嫁妝,好見識見識一番的時候,奴婢隻冷著臉說兩邊耳房門上四把鎖的鑰匙都是太太臨走的時候帶走了的,大太太也沒得辦法。隻是有一件事奴婢要告知太太,有兩次我見著柳嫂子在用手撥弄耳房上的那幾把鎖。當時我問了,她卻說她是見著那耳房的門和上麵的銅鎖有些髒了,拿了抹布要擦呢。隻是奴婢心裏覺得這事有蹊蹺的,白來告訴太太一聲,讓您往後多留意留意柳嫂子一些。」
柳嫂同著歡嫂一樣,以前也是在薛氏身邊伺候的二等丫鬟,後來年歲大了,便配了小廝。等到薛氏出閣的時候,便也帶了他們一家人過來做了陪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