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呂榮得了趙淵的回話,等旁聽完今日的朝會就起身準備離開禦書房。


    「國師大人請留步,還請國師大人給我們交個底,陛下的病情猶如懸在我們脖上的刀,好似時刻都會落下來,陛下的龍體關係國家安危,隻要陛下一日未愈我們便也食不能咽夜不能寐。」


    「曹首輔說的是,眼見著除夕在即,每年都是由陛下帶著百官祭祀,若是陛下除夕還未醒那可如何是好。」


    這幾日關於趙淵的傳聞甚多,其中最為逼真的就是有人說趙淵醒了是高呂榮放的假消息,乾清宮裏早就是一具屍首了,不敢讓人知道是因為高呂榮想借此一直攝政。


    尤其是那日太皇太後去了乾清宮後就病了,這些日子也一直待在慈寧宮,莫不是撞了邪見了鬼。


    不然為何陛下醒了也不肯召見群臣,曹首輔等人每日都要去乾清宮外苦等,可既不傳召也沒一絲消息傳出來的,不就顯得這個說法越發的真實。


    「諸位大人莫要擔心,陛下已經醒了,不召諸位大人覲見自有他的理由,這些折子不就是陛下禦筆親書,陛下的身子自然是一日比一日好,距離除夕還有十幾日,到時陛下一定能親自主持大典。」


    說完就直接揚長而去,留下其餘官員麵麵相覷。


    溫遠道等人離宮之後轉過幾道彎就直接進了越王府,越王已經換下了朝服在書房等他們了。


    「高呂榮這不男不女的東西真是可惡,嘴裏沒有一句實話,什麽禦筆親書,誰知道那是不是他模仿狗皇帝寫的筆跡。」


    「稍安勿躁,莫要在王爺麵前失禮。」


    他們原本已經謀劃好了,趙淵一直不醒他們便可按照計劃推選越王主持大祭,隻要能順利主持大祭朝中那些舉棋不定的人自然就都會倒戈支持越王了。


    「現如今見過陛下那日醒來的人不是死了便是被禁了,整個乾清宮連一隻鳥都進不去,誰都不知道他的病情到底如何,依臣看王爺還是得慎重。」


    「你這是什麽意思,咱們等了一年多,好不容易才等到這昏君病重,難不成是要讓我們放棄這個機會。」


    溫遠道的情緒有些激動,他是原先太子的派係,當初可是有機會入閣拜相的,太子出事後他在朝堂的地位一落千丈,他是最想讓趙淵出事也是最早投靠越王的人。


    其他人都沒說話,他們自然是知道這個機會難得,但他們對心裏對趙淵忌憚頗深,唯恐這次棋差一招就會搭上全家的性命。


    溫遠道見沒人附和他隻能去看越王,「王爺如何看待此事?」


    「本王年輕沒有經驗自然是聽諸位大人的意見,不過就此事本王想問溫大人,若是陛下真的醒了,我們可還有退路。」


    是啊,他們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若是趙淵病死了最好,他們名正言順的輔佐越王登基,若是趙淵沒死……


    「那就想辦法讓他死!」


    不知是誰咬著牙低聲道,如此大逆不道的話,眾人都忍不住的心驚,就聽那人繼續道:「他能不顧倫常弑兄奪位,吾等為何不能用同樣的辦法誅之。」


    然後就是其他人的附和聲,「臣也覺得應當破釜沉舟。」


    越王聽到了滿意的答案才順勢起身,「本王能得諸位大人相助實乃本王之幸北趙之幸,本王以茶代酒先敬諸位大人。」


    再就是讓他們各自回去想辦法,就算真的是要讓趙淵死又該如何讓他死的神不知鬼不覺。


    等到眾人離府,外頭下人才匆忙的來報,說是沈德楠求見。


    沈思琪昏迷不醒被打腫了臉由王百慶帶人親自送了回來,沈德楠這次是真的嚇傻了。


    尤其是王百慶還拉著他輕聲說了幾句,「陛下最不喜歡不懂規矩的人,這次是看在沈主子的份上隻是賞了罰好讓沈四姑娘長長記性,若還有下次隻怕不是掌嘴這麽簡單了。」


    沈德楠聽到這腿都軟了險些當場跪下去,再有下次他的腦袋可就不保了。


    等王百慶一走孫氏就喊來了大夫把沈思琪給弄醒了,沈思琪醒來先是哭然後就是一臉的恐慌。


    沈德楠趕緊摒退了所有下人一問才知道真是趙淵親自罰的,當下急得在屋裏團團轉,恨不得把沈思琪給一棍子打死。


    「我讓你進宮是打探消息,誰讓你直接問陛下的病情了,現在我沈家是真的大難臨頭了,我怎麽會有你這麽個不爭氣的女兒。」


    要不是方才王百慶說了沈主子不見人,他都想拉下父親的麵子親自去見沈如年了。


    還是孫氏沉穩,趕緊哄住了沈德楠,「老爺,咱們琪兒雖然是受了苦但也不是什麽消息都沒打探到啊,至少陛下的消息是真的。」


    沈德楠趕緊拉著沈思琪讓她回憶見到的趙淵是什麽樣子的。


    沈思琪其實根本沒見到趙淵的真麵目,隻是看到了屏風上的倒影,她怕給出的消息不夠會被父親繼續責罰,隻能說是親眼所見的,而且還編了許多她的臆想。


    「陛下病懨懨的臉色慘白,聲音也很虛弱根本就聽不清,像個活死人一般,他走動的時候全靠人攙扶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奉旨衝喜 卷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雀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雀喜並收藏奉旨衝喜 卷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