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菜還有個故事呢,當初禦廚於三海在宴會上陳上這道湯,被那些王公大臣嫌棄太素淨,於三海卻說,‘天下大旱,民生疾苦,唯有茼蒿耐寒耐幹,還能端上平常百姓家的飯桌,這道菜正是陛下心係萬民,與天下同甘共苦的決心’。”“然後呢,陛下有沒有生氣呀?”“沒有,陛下聽了非常高興,說於三海講的正是他的心思,還給這道湯賜了禦名,叫‘千秋雪’。從此以後,千秋雪就在長安時興起來了。”吳議咬一口胡餅喝一口湯,聽故事聽得比李璟還要津津有味。武後實在赫赫有名,她的丈夫李治反被顯得過於仁弱,但從這個時代的老百姓看,這個愛民如子的皇帝還是非常可敬可愛的。一桌人正吃得有滋有味,一家之主才姍姍來遲。蕭氏替他拂去肩角的落葉,李素節在妻兒麵前素無架子,隨手撿個位置坐下,不講究座次。“茼蒿有菜裏君子的美譽,因為它耐得嚴寒,淩得風霜。”他抓住機會就要教育李璟,“你要學習它這樣的品格,知道嗎?”李璟一張小臉被塞成碩大一個包子,兩隻耳朵呼啦一扇,聽不見聽不見。冬天裏還有一地窖白菜呢,也沒見誰稱讚白菜有傲雪淩霜的風範。吳議在心底微嘲一句,這果然是個連菜都要看臉的時代。吃過晚飯,天色漸漸黯淡下去,滿天繁星從夜幕中一閃一閃鑽了出來,如一雙雙睨著的眼睛,悄無聲息地俯瞰著人間晚色。吳議和李璟並排坐在李府院裏的台階上,淡淡星輝落地便結成一地寒霜,吳議在上頭橫一筆豎一筆,歪歪扭扭畫出個北鬥七星。“你畫的是什麽呀?”李璟撐著下巴,抬頭望望天,又低頭看看地,最終不解地望著吳議。“這個嘛……”吳議自己也知道這印象派的畫作實在入不得眼,笑眯眯地往後一躺,“這是神仙舀湯用的勺子。”李璟有樣學樣地往後一躺:“那神仙都吃什麽呢?”“當然是吃丸子啦。”吳議有模有樣地編下去,“你看旁邊的那枚星星,就是神仙的眼睛,他隻要看到你這樣皮肉嫩嫩的小孩,就伸出勺子一舀,然後喂進嘴巴裏……”“不要不要,我不要被神仙吃掉!”李璟馬上一咕隆滾到吳議身邊,緊緊挨著他的手臂,大一副要死一起死的壯烈架勢。吳議給他逗得嘴角一顫,強忍著沒笑出來:“你要不被神仙吃掉,就隻有快點長大囉。”“我有辦法叫神仙不吃我!”依偎在身邊的小團子馬上跳了起來,從地上抹上一手的灰,往自個兒臉上左右一塗,得意洋洋地叉起腰。“你瞧,我現在這麽髒,神仙肯定不想吃髒東西!”借著清朗星光一打量,李璟白乎乎的小臉上貓爪子撓過似的,左三撇又三撇,還挺對稱。嗯……這個思路雖然清奇了點,好像也不能反駁。小髒貓歪著脖子和天公鬥智鬥勇了一會,很快給磨光了精神頭,縮成一團偎在吳議腿上,睡眼朦朧地望著靛紫的夜空。眼皮都上下打架了,嘴裏還迷迷糊糊地念著“別吃我”。可惜這個時代沒有可以照相的玩意兒,不然把這場景拍下來,李璟絕對能一睡成名。吳議把手掌蓋在李璟的眼睛上,學著長輩哄小孩的童謠:“呼擼呼擼毛,嚇不著……”很快,便傳來一陣小水泡似的鼾聲,吳議揭開手掌一看,小家夥嘴角掛著幾顆口水豆子,不知道夢裏又在吃什麽好吃的了。——日頭在漸冷的秋風裏漸漸縮短,吳議日日護著李璟去上學,閑暇時便趴在窗柩上偷學一二。袁州官學窗柩上的灰塵很快被他的食指挨著擦遍,一劃蓋過一劃,孔夫子的大道理和神農氏的百草論筆畫交織,也唯有吳議自己還能看出其中的文字。四書五經、醫科典籍常用的字大多都爛熟於心,其餘生僻怪字就隻有遇一個學一個,遇到先生也不會讀寫的,就隻有認字認半邊混過去。唐朝用的字典基本還是許慎那本《說文解字》,隻是價格頗為昂貴,吳議摸摸包裏那幾顆祖傳的銀碎,還是按住了躁動的手指頭。這一日,吳議方把李璟送進學堂,便聽見遠遠傳來一陣車馬喧囂的聲音。幾匹神氣十足的黑馬拖著一架馬車慢慢碾過來,後頭遙遙跟著一隊人馬,馬蹄和車輪幾乎都要把路旁的野草踏平。一位錦衣玉帶的年輕武官騎在前頭,翻身下馬,對吳議一揚下巴:“命醫科官學的夫子出來接見博士。”話音剛落,便聽得馬車裏的人輕咳一聲:“不可無禮,我們是客,自該我們登門。”那武官一邊應了聲“是”,一邊往後一退,撩開簾子,小心翼翼地把馬車裏的人請下來。吳議在旁悄悄望去,隻見馬車裏慢慢伸出一支堅硬結實的紅木手杖,生根般穩穩拄在地上,挺直的線條上閃過一絲凜冽的寒光,威儀萬分地展示著主人不可撼動的地位。手杖的主人探出身來,周遭許多圍觀群眾早已驚叫出聲:“張博士!”吳議心下一震,腦海裏頓時浮現出一個姓張的名字。東宮太醫,張起仁。張起仁頗有涵養地緩緩一笑,側身對那青年吩咐:“你去知會這裏的夫子,我要親自考查生徒。”青年領命而去,隻一炷香的功夫,全體生徒便被趕羊似的吆進院裏,時不時有人偷偷抬眼窺去,猜度著這位名滿天下的老太醫究竟是什麽脾氣。“《神農本草經》中經裏對茅根一藥是如何講的?”低沉穩重的聲音如蕭瑟秋風裏的一道高牆,把周遭數雙仰望的目光與一院紛飛落葉分隔開來。一陣目目相覷的沉寂之後,終於有人緩緩舉起了手。張起仁拿書點了點他的指尖。“茅根味甘,寒。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其苗,主下水。一名蘭根,一名茹根。生山穀、田野。”吳栩逐字逐句地背完,又略一思忖,補充道:“茅根一名地管,一名地筋,一名兼杜。生楚地,六月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