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原本安靜的汀蘭苑熱鬧起來,將寒冬都襯得暖融融的。


    ☆☆☆


    周氏得知顧君昊要去涼州的時候嚇了一跳,臉色難看:「好端端的為何要去涼州?那邊的災情不是已經緩解了嗎?」


    「我聽說是你自己上折子主動提出要過去的,為什麽?」


    因為晉王幾年後要造反,而涼州是從他的封地彤郡通往京城最便捷的一條路,也可以說是他唯一的選擇。


    他不是不可以繞路,但除了涼州,無論哪條路都太慢了。


    如今大齊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並非那亂世災年,他若想造反成功,必須一擊即中,用最快的速度兵臨城下,不能給朝廷反應的機會。


    否則還不等他抵達京城,就會被朝廷調遣的兵馬攔住,勢必折戟沉沙。


    前世晉王就是利用涼州之便,趁陛下和太子南巡時,將其圍困,打了眾人一個措手不及,不然他便是再如何兵強馬壯,也不可能和朝廷對抗。


    去歲涼州大旱,朝廷撥下無數賑災糧款,與涼州緊鄰的彤郡也給予了他們諸多幫助,使得晉王在朝中和涼州都獲得一片讚譽。


    但他本人未曾踏入涼州半步,沒有半點逾矩,就連幫忙賑災,用的也是朝廷的名義,看上去仍舊跟以前一樣恪守規矩,絲毫不惹人懷疑。


    跟那些因為懼怕朝廷,擔心自己多此一舉而引來猜忌的皇室宗親相比,他甚至有些風光霽月的坦然了。


    如若不是有前世的記憶,顧君昊也不會對這件事多想,因為彤郡地界不大,又四麵平原,沒有什麽深山老林,不具備藏匿私兵的條件,晉王封地上這些年有多少兵馬,朝廷一清二楚。


    憑這些兵馬,他別說是打到京城了,想出涼州都難。


    而且當年先帝陷入奪嫡之爭時,晉王是唯一一個始終未曾參與其中的人,他甚至關在王府數月,未曾踏出過府門半步,直到一切塵埃落定,先帝登基,他才走了出來,恭祝先帝榮登大寶。


    那時京城亂象四起,他都沒有想過要爭奪皇位。如今京城固若金湯,當今天子深得人心,而他年事已高,半隻腳都踏入棺材了,怎麽會忽然想要爭奪皇位呢?


    所以從來沒有人懷疑他有不臣之心,一是因為他看上去實在不像是有這種野心的人,二是因為他就是想謀逆,也沒有那個條件。


    可前世晉王確實是謀逆了,而且他帶兵圍困文劭帝和太子時,手中兵馬分明遠超朝廷所知,不然也不會這麽輕易得手,害了文劭帝的性命。


    有了這一遭經曆,顧君昊再回想去年的賑災之事,就覺得晉王別有用心了。


    涼州與彤郡緊鄰,彤郡四麵平原,涼州卻山多林密,很是適合藏匿兵馬。


    上一世文劭帝被圍困的前兩年,涼州還曾鬧出過山賊,但很快就被鎮壓了。


    如果……那些根本就不是山賊呢?


    如果晉王的私兵根本就不在彤郡,而是在涼州呢?


    那他的賑災之舉,就不是為了賑災,而是為了豢養他的私兵。


    涼州與彤郡離的雖近,但到底不是同一個地方,如若每年都有大批糧草從彤郡流入涼州,那很容易被朝廷發現。


    所以晉王若真的在涼州養了私兵,那這些兵馬的糧草應該大部分還是來自涼州本地或是其他地方。


    涼州受了災,他的私兵自然也會受影響。雖說朝廷派了人去賑災,但他的私兵是見不得人的,如若忽然冒出這麽多人來領賑災糧,那不是明擺著告訴朝廷事情不對嗎?


    這件事一個處理不好,便是死無葬身之地。怎樣才能妥善解決,既安撫了因災情惴惴不安的私兵,又不讓人發現呢?


    沒有比幫忙賑災更合適的辦法了。


    借著賑災之名,運糧草入涼州,涼州當地定會大開方便之門,想在這時做點手腳也相對簡單。


    說不定涼州官場也有他安排的人,不然要在那裏豢養私兵多年而不被發現也不大容易。


    顧君昊覺得自己的猜測應該是沒錯的,不然他實在想不出晉王的兵馬還能從哪來,總不能是天上掉下來的吧?


    但他不確定晉王手中如今到底有多少私兵,這些兵馬又囤積在涼州何處,於是重生之後便讓觀湖觀海前往涼州,偽裝成商戶幫他暗中查訪了。


    他本是想等兩人查探出明確的消息之後再稟明文劭帝,準他前往涼州與他們匯合,聯絡當地官員,調遣兵馬,圍剿這些私兵,並給晉王定罪。


    但因為阮芷曦的突然出現,以及他心中產生了不該有的心思,便想提前離京,親自去調查此事,也好離阮芷曦遠些。


    於是他對文劭帝表達了自己的隱憂,提出想去涼州確定晉王是否真有謀逆之心。


    文劭帝起初聽時覺得不可置信,畢竟晉王年事已高,而且這些年一直老實本分,怎麽看都不像是會謀逆的樣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福妻休不得 卷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霜並收藏福妻休不得 卷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