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太妃和淩家。
肅王的母族是淩家,但這位淩太妃卻並非是肅王的生母,肅王的生母是成武帝的皇後淩皇後,這位淩太妃隻是淩皇後的堂妹,肅王的堂姨母。
當年成武帝和淩皇後感情甚篤,隻是淩皇後在生長女之後傷了身子,太醫說再難有孕,調養了兩年仍是無望,便從一個妃嬪手中抱養了先帝,結果不想十多年後竟然又意外有了肅王趙铖,但當時皇後抱養的養子也就是先帝已經被封為太子,成武帝雖想改立太子,但當時他的身體不好,在淩皇後的勸說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之後淩皇後於肅王七歲的時候病逝,成武帝便又納了淩皇後的堂妹照顧肅王 , 也就是這位淩太妃,但成武帝在兩年後也病逝了,他這幾年雖然一直想改立幼子,但也知道幼子太小,當時大魏外憂內困,北邊有北鶻,西邊有西域諸國,南邊有南越,邊境時有戰亂,朝內異姓藩王西蕃王府坐大,幼子雖然十分聰慧又有習武天賦,但到底年幼,而太子並無不賢,若是廢太子改立幼子必會引起朝廷動蕩,因此權衡再三後仍是讓太子繼了位。
不過此舉對幼子卻十分凶險 , 太子雖然還算忠厚,對淩皇後也算感情深厚,但幼子的出身就是一根刺,就算太子不想拔,他身邊的人也定會生事。所以成武帝在臨終前冊封了幼子為肅王,封地遠在西寧,並且繼西蕃王府之外又是一個唯一可以有兵權的藩王府,然後派了親信大將親自護送了幼子就藩 , 而在西寧,那裏是對抗西域重地,坐擁了大魏朝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兵權,首領大將都是成武帝的親信大將,並且下詔讓先帝無故不得召幼子回京,如此以保幼子無虞。
成武帝知道自己此舉可能會引來什麽後患,但為保得幼子周全仍是這麽做了。
至於淩太妃。
當年淩太妃說是照顧了肅王兩年 , 但其實因著出身,為讓幼子有自保能力,成武帝和淩皇後都對肅王要求十分嚴苛,從他會走路時就已經開始拖著劍習劍,淩太妃入宮之時肅王已經七歲,每日裏習武射箭讀書,身邊都是高手侍衛,淩太妃幾乎都沒什麽機會近他的身 , 淩太妃入宮照顧「病弱」的小皇子,不過是做給外人看的罷了。
所以肅王和淩太妃還有淩家都算不得親近,此次回京,也並無去特意去看望淩太妃和招呼淩家。
但淩家卻想親近肅王 , 這麽多年來,從先帝開始,淩家就受到壓製,境況一日不如一日,若是再不能起來,淩家很快就要從京城的勳貴世家中退出去了,因此當太後試探淩太妃,可有意將淩二姑娘許為肅王妃之時,淩家和淩太妃雖心中有所疑慮,但仍是喜大於慮。
且說回前殿。
太後說完這話看肅王仍是不動聲色,就笑了笑,把目光調向了慶安帝。
慶安帝神情蔫蔫的 , 這幾年來他和太後的關係並不怎麽和諧,一是因為朝政的關係,慶安帝大了,身邊的聲音也嘈雜了,也有了自己的主意和親切的人,可朝政卻一直由車祿和太後把持著,太後管他管得還格外嚴格,他早就被壓得心中滿是怨憤,二來便是因著他的親事 , 這又是一樁陳年舊事。
說起來也是太後的一樁煩心事。
先帝臨終前定下的太子妃其實並不是太後的侄女明琇,而是當時內閣大學士兼太子太傅鄭成徽的嫡長孫女,鄭家的大姑娘。
鄭成徽人品端方,正直能幹,是先帝特地留下給小皇帝將來助他親政之人,那鄭大姑娘也自小就聰慧伶俐,生得更是秀麗端莊,明太後不欲輔政大臣車祿獨攬朝政,需要內閣製衡車祿的勢力,對這樁婚事也很滿意。
大約是自小定下的婚事,先帝在臨終前也反複囑咐了小皇帝,小皇帝便也認定了那位鄭大姑娘。
可偏偏看中小皇帝皇後位置的人還很多,三年前,也就是鄭大姑娘十二歲那年和小皇帝還有幾個皇帝的伴讀以及宗室重臣公子貴女在獵場玩耍,一時不慎被人暗算,從馬上摔了下來,沒過多少日就香消玉殞了。
這事不難查,很快就查出是吏部侍郎吳家人所為 , 先帝臨終前除了定下了一個太子妃,還定下了一個太子良媛,便是吳家女,這聽起來也挺合情合理,太後心裏其實還有些疑惑,但深查下去,她也怕查出些什麽不該查出來的 , 真的假的不重要,隻要有人想栽贓,有些東西就洗不白的了,所以這事兒也就這樣結案了。
先帝定下的皇後身亡,當時太後為了安撫鄭家,一年未議新的皇後人選 , 但過了一年,這事還是提上了議程,當時禮部和宗務府挑選一番後遞上來的名單有五位小姐,其中就有輔政大臣車祿的嫡長孫女,明家的二姑娘明琇,異姓藩王西蕃王的嫡次女以及另外兩位大臣家的女兒。
明家暗地裏是自幼就把明琇當皇後養的,但起初明太後還真沒有讓明琇直接為後的意思 , 但不管怎麽樣,到現在這個局麵,車祿的權勢已經越來越大,明太後不可能選車家女,而西蕃王府傭兵自重,已經威脅到朝廷,且西蕃王府還有異族血統,更不可能為後,至於另外兩位大臣,都和車祿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肅王的母族是淩家,但這位淩太妃卻並非是肅王的生母,肅王的生母是成武帝的皇後淩皇後,這位淩太妃隻是淩皇後的堂妹,肅王的堂姨母。
當年成武帝和淩皇後感情甚篤,隻是淩皇後在生長女之後傷了身子,太醫說再難有孕,調養了兩年仍是無望,便從一個妃嬪手中抱養了先帝,結果不想十多年後竟然又意外有了肅王趙铖,但當時皇後抱養的養子也就是先帝已經被封為太子,成武帝雖想改立太子,但當時他的身體不好,在淩皇後的勸說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之後淩皇後於肅王七歲的時候病逝,成武帝便又納了淩皇後的堂妹照顧肅王 , 也就是這位淩太妃,但成武帝在兩年後也病逝了,他這幾年雖然一直想改立幼子,但也知道幼子太小,當時大魏外憂內困,北邊有北鶻,西邊有西域諸國,南邊有南越,邊境時有戰亂,朝內異姓藩王西蕃王府坐大,幼子雖然十分聰慧又有習武天賦,但到底年幼,而太子並無不賢,若是廢太子改立幼子必會引起朝廷動蕩,因此權衡再三後仍是讓太子繼了位。
不過此舉對幼子卻十分凶險 , 太子雖然還算忠厚,對淩皇後也算感情深厚,但幼子的出身就是一根刺,就算太子不想拔,他身邊的人也定會生事。所以成武帝在臨終前冊封了幼子為肅王,封地遠在西寧,並且繼西蕃王府之外又是一個唯一可以有兵權的藩王府,然後派了親信大將親自護送了幼子就藩 , 而在西寧,那裏是對抗西域重地,坐擁了大魏朝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兵權,首領大將都是成武帝的親信大將,並且下詔讓先帝無故不得召幼子回京,如此以保幼子無虞。
成武帝知道自己此舉可能會引來什麽後患,但為保得幼子周全仍是這麽做了。
至於淩太妃。
當年淩太妃說是照顧了肅王兩年 , 但其實因著出身,為讓幼子有自保能力,成武帝和淩皇後都對肅王要求十分嚴苛,從他會走路時就已經開始拖著劍習劍,淩太妃入宮之時肅王已經七歲,每日裏習武射箭讀書,身邊都是高手侍衛,淩太妃幾乎都沒什麽機會近他的身 , 淩太妃入宮照顧「病弱」的小皇子,不過是做給外人看的罷了。
所以肅王和淩太妃還有淩家都算不得親近,此次回京,也並無去特意去看望淩太妃和招呼淩家。
但淩家卻想親近肅王 , 這麽多年來,從先帝開始,淩家就受到壓製,境況一日不如一日,若是再不能起來,淩家很快就要從京城的勳貴世家中退出去了,因此當太後試探淩太妃,可有意將淩二姑娘許為肅王妃之時,淩家和淩太妃雖心中有所疑慮,但仍是喜大於慮。
且說回前殿。
太後說完這話看肅王仍是不動聲色,就笑了笑,把目光調向了慶安帝。
慶安帝神情蔫蔫的 , 這幾年來他和太後的關係並不怎麽和諧,一是因為朝政的關係,慶安帝大了,身邊的聲音也嘈雜了,也有了自己的主意和親切的人,可朝政卻一直由車祿和太後把持著,太後管他管得還格外嚴格,他早就被壓得心中滿是怨憤,二來便是因著他的親事 , 這又是一樁陳年舊事。
說起來也是太後的一樁煩心事。
先帝臨終前定下的太子妃其實並不是太後的侄女明琇,而是當時內閣大學士兼太子太傅鄭成徽的嫡長孫女,鄭家的大姑娘。
鄭成徽人品端方,正直能幹,是先帝特地留下給小皇帝將來助他親政之人,那鄭大姑娘也自小就聰慧伶俐,生得更是秀麗端莊,明太後不欲輔政大臣車祿獨攬朝政,需要內閣製衡車祿的勢力,對這樁婚事也很滿意。
大約是自小定下的婚事,先帝在臨終前也反複囑咐了小皇帝,小皇帝便也認定了那位鄭大姑娘。
可偏偏看中小皇帝皇後位置的人還很多,三年前,也就是鄭大姑娘十二歲那年和小皇帝還有幾個皇帝的伴讀以及宗室重臣公子貴女在獵場玩耍,一時不慎被人暗算,從馬上摔了下來,沒過多少日就香消玉殞了。
這事不難查,很快就查出是吏部侍郎吳家人所為 , 先帝臨終前除了定下了一個太子妃,還定下了一個太子良媛,便是吳家女,這聽起來也挺合情合理,太後心裏其實還有些疑惑,但深查下去,她也怕查出些什麽不該查出來的 , 真的假的不重要,隻要有人想栽贓,有些東西就洗不白的了,所以這事兒也就這樣結案了。
先帝定下的皇後身亡,當時太後為了安撫鄭家,一年未議新的皇後人選 , 但過了一年,這事還是提上了議程,當時禮部和宗務府挑選一番後遞上來的名單有五位小姐,其中就有輔政大臣車祿的嫡長孫女,明家的二姑娘明琇,異姓藩王西蕃王的嫡次女以及另外兩位大臣家的女兒。
明家暗地裏是自幼就把明琇當皇後養的,但起初明太後還真沒有讓明琇直接為後的意思 , 但不管怎麽樣,到現在這個局麵,車祿的權勢已經越來越大,明太後不可能選車家女,而西蕃王府傭兵自重,已經威脅到朝廷,且西蕃王府還有異族血統,更不可能為後,至於另外兩位大臣,都和車祿有千絲萬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