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鐵血兵王】第八百零七章:戰爭前的準備(求訂閱!、求月票、求一切!)
很多時候我們國人關於九一八事變總是要痛罵日本政府一番,實際上,九一八事變並非日本政府刻意製造的,而是由關東軍一些有野心的家夥揣摩了天皇的意圖背著政府私自製造的,政府隻是默認了事態的發展。
當然了,他們也沒有權力來管理關東軍。後來,日本發生了兩次兵變,終於將內閣的政治家徹底清理出了政治舞台,內閣徹底由軍部來操縱。比如軍部的一些極端分子,如寺內壽一、彬山元、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等人。
這些人雖然雖然很壞,但是都是很狂熱的忠君愛國分子,始終在忠心耿耿地執行著天皇的命令。所以,戰後包括國人在內的很多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要求嚴懲裕仁天皇那是有道理的,因為天皇實際上是日本最大的戰犯,不過美國因為種種原因饒恕了他。
而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那也是極為尖銳的,這種矛盾起源於明治維新時期,當時擁護明治維新的主力軍是薩摩藩和長洲藩,比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伊藤博,山縣有朋等人都是出自薩摩藩和長洲藩。
而日本維新開始後建立新軍隊的基礎是從薩摩和長洲召集的,薩摩成為海軍,長洲成為陸軍。而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沒有議會,沒有憲法,完全是藩閥政治。薩摩藩和長洲藩各自擁兵自重,左右日本政局。陸軍和海軍成為各個派係的工具。在順利奪取國家政權消滅幕府之後,日本很快就形成了兩大派係,並且彼此間齷蹉不斷。
其次是日本海軍學習英國,日本陸軍先學習法國,普法戰爭後改學德國。所以造成日本陸海軍分立,因為西方老師們就是這樣。
在學習德國創建總參謀部並以此建立內閣國防部成為全國武裝的最高機關前,西方各國陸海軍都分別是內閣的陸軍部與海軍部,君主國由陸軍大臣與海軍大臣管理直接對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共和製就稱之為陸軍部長與海軍部長可以把陸軍部與海軍部看成是主管一個軍種的“國防部長”,因為其級別就是內閣部長級別。
日本同樣學習了這一套,而且由於發展海軍和陸軍都要耗費資源,而海軍和陸軍有分別代表了不同藩閥的利益,所以在爭奪發展資源,比如鋼鐵,石油上矛盾很多。
以至於陸海軍的兵器不能再同一車間生產,必須是分別的陸軍主管車間與海軍主管車間分別生產。但這最大的好處在於,即使一個兵種背叛了軍閥財閥利益,還有另一軍種有著足夠的實力可以壓製。
比如二二六事件,陸軍嘩變,日本海軍陸戰隊喊著為海軍大前輩們報仇的口號聽從天皇命令迅速平叛。甚至於為了不形成第三大軍事集團,因此日本不設立獨立的空軍,日本陸海軍分設陸軍航空兵與海軍航空兵,日本海軍的陸戰隊好不弱於陸軍地麵部隊,甚至於一般在各國大多隸屬陸軍的空降兵,日本不僅陸軍有空降兵,還有海軍空降兵部隊所以。
事實上,單純從協同作戰的角度上而言,日本陸海軍任一軍種都屬於一種另類的全能軍種,完全可以在本軍種內部完成大多數作戰任務當然,這種弊病太嚴重了。
不過美國人也是這種體製,美國人之所以能勝利,完全在於美國陸海軍好歹還能坐下來協商各軍種的利益,日本陸海軍基本上從不坐下來談,而是總想著從背後給對方捅刀子。
現在之所以外表看起來還算不錯,彼此間合作的形式還是比較喜人,完全是因為日本天皇居做了大量的調停,將政府與軍部以及軍隊內部的矛盾暫時擱置一邊,大家一條心謀發展。再加上德軍在歐洲創造的輝煌把整個日本的利益集團都羨慕壞了,所以大家夥才有了合作的可能。
在暫時擱置了分歧矛盾之後,日本國內以大本營為首的昭和軍閥集團開始加強對國內政黨以及其它政治團體的管理,實行強有力的政治,一時間一些反戰團體和進步人士紛紛遭到迫害,甚至是暗殺。整個日本的輿論出奇的一致,全都是歌頌政府和軍隊的,而美化戰爭的宣傳報紙漫畫遍布整個日本城鎮。
而此時日本國內的媒體也完全背棄社會使命,大力迎合法西斯戰爭的需要,不顧日本此時隱藏在華麗表麵下的巨大危機,大肆宣傳“大東亞戰爭”的成功,給戰爭加上正當化的理由。
日本廣播則表現更為極端,為了鼓吹其所謂的“日本精神”,維護日本政府的軍國主義形象,完全不顧新聞真實性的本質要求,甚至大肆宣揚在戰鬥精神可以戰勝死亡的論調。
從日本媒體步調一致地服務於法西斯的內外政策,竭力吹噓日本“皇軍”的“節節勝利”等一係列表現可見,它在製造戰爭輿論,使日本民眾滋生盲目的戰爭意識方麵,起了重大的作用,成為發動戰爭時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抓住時機大力宣傳征服國以及政府亞洲的大東亞理論,廣泛的發動日本民眾,並且還修改了38年頒布了《國家總動員法》,與之前頒布的《臨時資金調整法》、《關於進出口商品等臨時措置的法律》並稱“戰時三法”,這三部法律的頒布旨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幹預,使之走上戰時軌道。
其中《國家總動員法》是日本戰時國家主義統製立法的核心,它將科技、教、新聞報道、工業、交通運輸、金融貿易等都置於政府控製之下。隨後日本政府又根據此法頒布了各種統製法令,將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麵納入國家統製範圍。
同時日本政府開始大量囤積船舶和艦艇,一大批的海軍主力戰艦列入政府軍費開支預算,積極加強海軍戰鬥力。
另外在內閣以及軍部的支持下,日本政府開始積極與蘇聯進行聯係,雙方經過半個多月的秘密交涉,試圖和解。
日本政府這一通組合拳下來,不但迅速將國內的危機暫時化解,同時將國內所有的力量全都集起來,積極為可能出現的更大規模的戰爭做準備。
日本的這一係列動作都是在為以後的大戰做準備,在德國人的刺激下,日本人顯然已經忘記了國內的危局,也忘記了中國戰場上的對手到底有多強大。在他們眼中,現在隻有赤裸裸的利益,有的隻是為稱霸世界而不顧一切的瘋狂和野心。
在這種野心和欲望的驅使下他們敢做任何事情,即便是明知道有危險也在所不惜,哪怕是國運盡毀。
正如社會主義發現人、共產黨的締造者卡爾·馬克思驚奇發現、並經典強調的那樣:“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
顯然德國一本萬利的舉動已經讓同樣想要成功的日本紅了眼睛,他們不但活躍了起來,而且正在鋌而走險的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然了,他們的結局也是可以預料的,那就是最終被送上絞刑台。(未完待續。)
很多時候我們國人關於九一八事變總是要痛罵日本政府一番,實際上,九一八事變並非日本政府刻意製造的,而是由關東軍一些有野心的家夥揣摩了天皇的意圖背著政府私自製造的,政府隻是默認了事態的發展。
當然了,他們也沒有權力來管理關東軍。後來,日本發生了兩次兵變,終於將內閣的政治家徹底清理出了政治舞台,內閣徹底由軍部來操縱。比如軍部的一些極端分子,如寺內壽一、彬山元、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等人。
這些人雖然雖然很壞,但是都是很狂熱的忠君愛國分子,始終在忠心耿耿地執行著天皇的命令。所以,戰後包括國人在內的很多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要求嚴懲裕仁天皇那是有道理的,因為天皇實際上是日本最大的戰犯,不過美國因為種種原因饒恕了他。
而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的矛盾那也是極為尖銳的,這種矛盾起源於明治維新時期,當時擁護明治維新的主力軍是薩摩藩和長洲藩,比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伊藤博,山縣有朋等人都是出自薩摩藩和長洲藩。
而日本維新開始後建立新軍隊的基礎是從薩摩和長洲召集的,薩摩成為海軍,長洲成為陸軍。而明治維新初期日本沒有議會,沒有憲法,完全是藩閥政治。薩摩藩和長洲藩各自擁兵自重,左右日本政局。陸軍和海軍成為各個派係的工具。在順利奪取國家政權消滅幕府之後,日本很快就形成了兩大派係,並且彼此間齷蹉不斷。
其次是日本海軍學習英國,日本陸軍先學習法國,普法戰爭後改學德國。所以造成日本陸海軍分立,因為西方老師們就是這樣。
在學習德國創建總參謀部並以此建立內閣國防部成為全國武裝的最高機關前,西方各國陸海軍都分別是內閣的陸軍部與海軍部,君主國由陸軍大臣與海軍大臣管理直接對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共和製就稱之為陸軍部長與海軍部長可以把陸軍部與海軍部看成是主管一個軍種的“國防部長”,因為其級別就是內閣部長級別。
日本同樣學習了這一套,而且由於發展海軍和陸軍都要耗費資源,而海軍和陸軍有分別代表了不同藩閥的利益,所以在爭奪發展資源,比如鋼鐵,石油上矛盾很多。
以至於陸海軍的兵器不能再同一車間生產,必須是分別的陸軍主管車間與海軍主管車間分別生產。但這最大的好處在於,即使一個兵種背叛了軍閥財閥利益,還有另一軍種有著足夠的實力可以壓製。
比如二二六事件,陸軍嘩變,日本海軍陸戰隊喊著為海軍大前輩們報仇的口號聽從天皇命令迅速平叛。甚至於為了不形成第三大軍事集團,因此日本不設立獨立的空軍,日本陸海軍分設陸軍航空兵與海軍航空兵,日本海軍的陸戰隊好不弱於陸軍地麵部隊,甚至於一般在各國大多隸屬陸軍的空降兵,日本不僅陸軍有空降兵,還有海軍空降兵部隊所以。
事實上,單純從協同作戰的角度上而言,日本陸海軍任一軍種都屬於一種另類的全能軍種,完全可以在本軍種內部完成大多數作戰任務當然,這種弊病太嚴重了。
不過美國人也是這種體製,美國人之所以能勝利,完全在於美國陸海軍好歹還能坐下來協商各軍種的利益,日本陸海軍基本上從不坐下來談,而是總想著從背後給對方捅刀子。
現在之所以外表看起來還算不錯,彼此間合作的形式還是比較喜人,完全是因為日本天皇居做了大量的調停,將政府與軍部以及軍隊內部的矛盾暫時擱置一邊,大家一條心謀發展。再加上德軍在歐洲創造的輝煌把整個日本的利益集團都羨慕壞了,所以大家夥才有了合作的可能。
在暫時擱置了分歧矛盾之後,日本國內以大本營為首的昭和軍閥集團開始加強對國內政黨以及其它政治團體的管理,實行強有力的政治,一時間一些反戰團體和進步人士紛紛遭到迫害,甚至是暗殺。整個日本的輿論出奇的一致,全都是歌頌政府和軍隊的,而美化戰爭的宣傳報紙漫畫遍布整個日本城鎮。
而此時日本國內的媒體也完全背棄社會使命,大力迎合法西斯戰爭的需要,不顧日本此時隱藏在華麗表麵下的巨大危機,大肆宣傳“大東亞戰爭”的成功,給戰爭加上正當化的理由。
日本廣播則表現更為極端,為了鼓吹其所謂的“日本精神”,維護日本政府的軍國主義形象,完全不顧新聞真實性的本質要求,甚至大肆宣揚在戰鬥精神可以戰勝死亡的論調。
從日本媒體步調一致地服務於法西斯的內外政策,竭力吹噓日本“皇軍”的“節節勝利”等一係列表現可見,它在製造戰爭輿論,使日本民眾滋生盲目的戰爭意識方麵,起了重大的作用,成為發動戰爭時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抓住時機大力宣傳征服國以及政府亞洲的大東亞理論,廣泛的發動日本民眾,並且還修改了38年頒布了《國家總動員法》,與之前頒布的《臨時資金調整法》、《關於進出口商品等臨時措置的法律》並稱“戰時三法”,這三部法律的頒布旨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幹預,使之走上戰時軌道。
其中《國家總動員法》是日本戰時國家主義統製立法的核心,它將科技、教、新聞報道、工業、交通運輸、金融貿易等都置於政府控製之下。隨後日本政府又根據此法頒布了各種統製法令,將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麵納入國家統製範圍。
同時日本政府開始大量囤積船舶和艦艇,一大批的海軍主力戰艦列入政府軍費開支預算,積極加強海軍戰鬥力。
另外在內閣以及軍部的支持下,日本政府開始積極與蘇聯進行聯係,雙方經過半個多月的秘密交涉,試圖和解。
日本政府這一通組合拳下來,不但迅速將國內的危機暫時化解,同時將國內所有的力量全都集起來,積極為可能出現的更大規模的戰爭做準備。
日本的這一係列動作都是在為以後的大戰做準備,在德國人的刺激下,日本人顯然已經忘記了國內的危局,也忘記了中國戰場上的對手到底有多強大。在他們眼中,現在隻有赤裸裸的利益,有的隻是為稱霸世界而不顧一切的瘋狂和野心。
在這種野心和欲望的驅使下他們敢做任何事情,即便是明知道有危險也在所不惜,哪怕是國運盡毀。
正如社會主義發現人、共產黨的締造者卡爾·馬克思驚奇發現、並經典強調的那樣:“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資本就能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資本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潤,資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絞首的危險。”
顯然德國一本萬利的舉動已經讓同樣想要成功的日本紅了眼睛,他們不但活躍了起來,而且正在鋌而走險的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然了,他們的結局也是可以預料的,那就是最終被送上絞刑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