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絕塵的攻伐如是狂風暴雨一般,溫良恭本就是主修攻伐,一直秉承著以攻為守的道理,崇尚絕對的力量麵前所有的一切都是虛無,以至於溫良恭在麵對蘭絕塵的攻伐之術,相型見拙。
蘭絕塵則恰恰相反,跑路,防守,這都是蘭絕塵最先教授於自己學生的技能,唯有知道跑路和防守,你才會更加能夠捕捉到戰機,你唯有了解了跑路和防守的技能,你才能夠更容易的預判對方下一個動作。
蘭絕塵練成心眼並非隻是偶然,他的這種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心眼的修行上他走在最前麵,並非沒有任何的道理。
“哢擦!”一聲輕響,蘭絕塵一掌印在溫良恭的胸口,如是按壓豆腐一般,溫良恭胸口凹陷,差點被洞穿。
溫良恭順勢飛出,未等溫良恭反應過來,蘭絕塵雙手在溫良恭身上遊走,抓住溫良恭的雙腿,梁華宇他們看到這一幕,渾身不由得打了一個寒顫,他們深受其害,沒有哪一招比這一招更血腥暴力了。
以人為錘,以地為鼓。
“砰!”
“砰!”
“砰!”
“……”
饒是強大若斯的溫良恭也被掄得天昏地暗,頭暈目眩,渾身上下沒有一處的完好的,此時強悍的自愈能力反而給溫良恭帶來更多的痛苦,這才剛剛自愈到一大半,下一輪又開始了,身體上的痛苦還不止這些,心靈上的創傷讓溫良恭更是羞愧不已。
一開始自己如此高調,信誓旦旦,誰也想不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這麽大,自己被虐得一點反擊的機會都沒有。
“哢哢哢……”
蘭絕塵以溫良恭為錘,掄了大地數百次,覺得有些乏味了,施展分筋錯骨手,將溫良恭捏成了一個圓球。
“砰砰砰……”
伴隨著溫良恭一陣陣慘叫聲和咒罵聲。溫良恭被蘭絕塵當成了足球,不斷瞬移踢來踢去,又是踢了幾百次覺得膩歪了,奮力一腳。竟然將溫良恭提出了角鬥場的入口。
“……”溫良恭還未來得及說什麽,便暈死過去了。
“無敵是多麽,多麽寂寞……無敵是多麽,多麽空虛……無敵是多麽,多麽寂寞……無敵是多麽。多麽空虛……”
蘭絕塵一邊哼唱著歌兒,一邊拍著身上的塵土,隨後笑吟吟的走向角鬥場入口處,示意梁華宇他們一起離開。
“蘭執事!”角鬥士們恭敬的叫道。
“嗯,你們將溫長老帶去醫護室讓醫者看一看,溫長老此次傷的不輕,怕是沒有個兩三天是無法徹底恢複過來。”蘭絕塵微笑道。
“是!”角鬥士後勤部很快將溫良恭帶走。
地下角鬥場的效率一如既往的高,蘭絕塵他們剛剛走出角鬥場,迎麵而來的便是讓石和朱洗兩人。
讓石和朱洗兩人細細的打量著蘭絕塵他們幾秒鍾之後,相互對視一眼。不由得輕輕的歎了一口氣,眼中藏不住的羨慕和惋惜。
很顯然蘭絕塵他們簡直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弟子,可是他們更是清楚蘭絕塵他們並非是他們能夠教授得了的。
唯見讓石緩緩開口道:“正如老朱所說,諸位執事的武台比我想象之中要大很多很多,想不到我縱橫玉宇多年,成神之路不知走了多少遍,講過少年俊才無數,卻依然會看走了眼。”
“讓場長說笑了,溫長老以後的成就大於我們都說不定呢。”蘭絕塵笑道。
“哈哈哈……蘭執事真是見笑了,老朽將你這份恩情記下了。謝謝你對我這癲徒兒的再造之恩。”讓石豪爽的笑道。
現如今能夠使得讓石這般說話的人已經沒有了,一尊半神記下了人情,回報率驚人。
“應該的,應該的。再怎麽說,你也算是我大姨子半個徒孫,我也隻不過舉手之勞罷了。”蘭絕塵委婉道。
未等讓石應聲,朱洗已經不耐煩道:“老家夥,你虛偽寒暄完了,可以去看你寶貝徒弟了。”
朱洗一臉嫌棄的樣子。絲毫不給讓石一點兒麵子,讓石麵露怪異和尷尬,最後還是與蘭絕塵寒暄了幾句,便離去。
“不知當下,蘭執事可有閑空?”朱洗微笑道。
“哈哈哈……怎會沒空?我一直很期待與朱前輩的論禪言道呢。”蘭絕塵謙遜道。
論禪說道,就不得不說另一個神奇的宇宙,因為一次佛緣,造就了兩個世俗界僅存的古老國度之間多了一層羈絆,然而這兩個國度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佛不知自己的經給凡人們留下了多少啟示,從而令凡人開蒙,走上修真大道。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眾生萬靈的一種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係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佛本是道這一句話並非隻是瞎說而已。
隻是後來,人們漸漸將修佛之道呼其為禪,修真之道呼其為道,從而將天下修行全都歸類於這兩種之中。
地球上世俗界關於佛的起源頗為有趣。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隻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麽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麵來說。梁武帝所得的隻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麵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隻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裏。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準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我們一般稱達摩為中國禪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後來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誌,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四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裏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乃著人將偈拭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隻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船送你。』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曆史記載,可知禪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禪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禪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
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禪門本源?
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宏願和實踐了。
其實世俗終歸是世俗,若論其正統,那麽便是修行界,若問佛在何方,眾人皆知靈山大雷音寺。
可惜蘭絕塵前世都沒有進入過大雷音寺,他曾請求鬥戰勝佛孫悟空帶他前去靈山一遊,可惜孫悟空說他並無佛緣,無法踏入靈山之界,更是曾與他言道:“心中有佛,靈山自現。”
靈山之界?
現如今蘭絕塵想來,這靈山該不會如是這神之界域一樣,自成一界吧。
仙界,佛界,妖界,地府,其中最為神秘的莫過於蹤跡莫測的佛界,哪怕是蘭絕塵當初的身份,哪怕是應龍都沒有進去過,更別說是靈山。
宇宙之中,佛教無數,佛門弟子遍宇,聞道坐化高僧方能進入靈山之界。
佛的來曆,並非凡人界那樣的神話傳說,佛的來曆始終是一個謎。
前世的蘭絕塵是一個有些偏執的人,或許是從小家庭環境所致,別人越是說不行,他便要做出來給別人看,於是蘭絕塵花費了大把的時間去參禪修佛。
奈何未等蘭絕塵進入這傳說之中的極樂世界,便來到了這一個與自己更為密切的時空。
蘭絕塵花費那麽多的經曆去參禪並非沒有任何的用處,至少現如今一個水蓮漪竟然被他折服,朱洗想要蘭絕塵一起參禪論道。
何謂禪?禪就是自然而然,禪與大自然同在,禪並無隱藏任何東西。
什麽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
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這種禪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來鬆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禪機。
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感覺,其實,禪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
佛順應天道而為,修真多是逆天道而行,其中自然也不乏修自然之道者。
“禪”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他如天上的白雲,讓你飄流四方,任運逍遙。
為何水蓮漪的氣質這麽的出塵,不輸於王紫薇她們眾女,便是這般道與理。(未完待續。)
蘭絕塵則恰恰相反,跑路,防守,這都是蘭絕塵最先教授於自己學生的技能,唯有知道跑路和防守,你才會更加能夠捕捉到戰機,你唯有了解了跑路和防守的技能,你才能夠更容易的預判對方下一個動作。
蘭絕塵練成心眼並非隻是偶然,他的這種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心眼的修行上他走在最前麵,並非沒有任何的道理。
“哢擦!”一聲輕響,蘭絕塵一掌印在溫良恭的胸口,如是按壓豆腐一般,溫良恭胸口凹陷,差點被洞穿。
溫良恭順勢飛出,未等溫良恭反應過來,蘭絕塵雙手在溫良恭身上遊走,抓住溫良恭的雙腿,梁華宇他們看到這一幕,渾身不由得打了一個寒顫,他們深受其害,沒有哪一招比這一招更血腥暴力了。
以人為錘,以地為鼓。
“砰!”
“砰!”
“砰!”
“……”
饒是強大若斯的溫良恭也被掄得天昏地暗,頭暈目眩,渾身上下沒有一處的完好的,此時強悍的自愈能力反而給溫良恭帶來更多的痛苦,這才剛剛自愈到一大半,下一輪又開始了,身體上的痛苦還不止這些,心靈上的創傷讓溫良恭更是羞愧不已。
一開始自己如此高調,信誓旦旦,誰也想不到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這麽大,自己被虐得一點反擊的機會都沒有。
“哢哢哢……”
蘭絕塵以溫良恭為錘,掄了大地數百次,覺得有些乏味了,施展分筋錯骨手,將溫良恭捏成了一個圓球。
“砰砰砰……”
伴隨著溫良恭一陣陣慘叫聲和咒罵聲。溫良恭被蘭絕塵當成了足球,不斷瞬移踢來踢去,又是踢了幾百次覺得膩歪了,奮力一腳。竟然將溫良恭提出了角鬥場的入口。
“……”溫良恭還未來得及說什麽,便暈死過去了。
“無敵是多麽,多麽寂寞……無敵是多麽,多麽空虛……無敵是多麽,多麽寂寞……無敵是多麽。多麽空虛……”
蘭絕塵一邊哼唱著歌兒,一邊拍著身上的塵土,隨後笑吟吟的走向角鬥場入口處,示意梁華宇他們一起離開。
“蘭執事!”角鬥士們恭敬的叫道。
“嗯,你們將溫長老帶去醫護室讓醫者看一看,溫長老此次傷的不輕,怕是沒有個兩三天是無法徹底恢複過來。”蘭絕塵微笑道。
“是!”角鬥士後勤部很快將溫良恭帶走。
地下角鬥場的效率一如既往的高,蘭絕塵他們剛剛走出角鬥場,迎麵而來的便是讓石和朱洗兩人。
讓石和朱洗兩人細細的打量著蘭絕塵他們幾秒鍾之後,相互對視一眼。不由得輕輕的歎了一口氣,眼中藏不住的羨慕和惋惜。
很顯然蘭絕塵他們簡直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弟子,可是他們更是清楚蘭絕塵他們並非是他們能夠教授得了的。
唯見讓石緩緩開口道:“正如老朱所說,諸位執事的武台比我想象之中要大很多很多,想不到我縱橫玉宇多年,成神之路不知走了多少遍,講過少年俊才無數,卻依然會看走了眼。”
“讓場長說笑了,溫長老以後的成就大於我們都說不定呢。”蘭絕塵笑道。
“哈哈哈……蘭執事真是見笑了,老朽將你這份恩情記下了。謝謝你對我這癲徒兒的再造之恩。”讓石豪爽的笑道。
現如今能夠使得讓石這般說話的人已經沒有了,一尊半神記下了人情,回報率驚人。
“應該的,應該的。再怎麽說,你也算是我大姨子半個徒孫,我也隻不過舉手之勞罷了。”蘭絕塵委婉道。
未等讓石應聲,朱洗已經不耐煩道:“老家夥,你虛偽寒暄完了,可以去看你寶貝徒弟了。”
朱洗一臉嫌棄的樣子。絲毫不給讓石一點兒麵子,讓石麵露怪異和尷尬,最後還是與蘭絕塵寒暄了幾句,便離去。
“不知當下,蘭執事可有閑空?”朱洗微笑道。
“哈哈哈……怎會沒空?我一直很期待與朱前輩的論禪言道呢。”蘭絕塵謙遜道。
論禪說道,就不得不說另一個神奇的宇宙,因為一次佛緣,造就了兩個世俗界僅存的古老國度之間多了一層羈絆,然而這兩個國度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佛不知自己的經給凡人們留下了多少啟示,從而令凡人開蒙,走上修真大道。
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眾生萬靈的一種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係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
佛本是道這一句話並非隻是瞎說而已。
隻是後來,人們漸漸將修佛之道呼其為禪,修真之道呼其為道,從而將天下修行全都歸類於這兩種之中。
地球上世俗界關於佛的起源頗為有趣。
佛陀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浩瀚無涯,可是,這些無數的文字般若,與禪宗的起源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隻有大迦葉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付囑大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印度禪師代代相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到中國來,時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篤信佛法,曾經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眾,造橋建廟,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問他說:“我所做的這些佛教事業有無功德?”
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被潑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勞。怎麽會毫無功德?所以,他對達摩祖師的回答,並不滿意。
其實,從深一層麵來說。梁武帝所得的隻是人天果報,應屬福德,並非功德。在禪的立場看,達摩祖師所說,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卻不得梁武帝的欣賞,因此,達摩乃轉往嵩山少林寺麵壁。
從這一段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禪的高妙,確實不能以一般的見解去論斷的。像梁武帝的這種用心,隻求為善得福,並不是禪宗的究竟目標,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報而已,在禪師的眼裏。是與開悟的道無關。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學,壯年在龍門香山出家,後入嵩山少林寺,拜謁達摩,要求開示,並請為入室弟子,達摩不準許,神光遂在門外佇候。時值風雪漫天。過了很久,雪深及腰。達摩見他確實真誠求法,允許入內。並問他:『汝究竟來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
達摩喝道:“將心拿來。吾為汝安!”
神光愕然地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這時居然說道:“吾與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煩惱本空,罪業無體,識心寂滅,無妄想動念處,是即正覺,就是佛道。若能會心。佛性當下開顯。
我們一般稱達摩為中國禪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後來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
神秀博通三藏,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說法,教化四方,當時的人,莫不以其為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根性甚利,雖處南蠻猶獦獠之地,求法熱忱,並不落人之後。
當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
當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
五祖經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頓根種姓,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誌,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
後來,四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若是見性,即得衣缽,成為五祖傳人。這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
當時,神秀日夜思量,終於提出一偈: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一偈子,五祖認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
惠能在柴房裏得悉此事,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牆上。這偈語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見性。為恐其招忌,乃著人將偈拭去。然後到柴房敲門。問道:“米熟了沒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隻等著篩耳。”
五祖遂又在門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請他開示。
五祖傳授他《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頓然大悟。五祖遂將衣缽傳他,並命他南行,以待時機。五祖送到江邊說:『****船送你。』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終成為震爍古今的六祖。
從這些曆史記載,可知禪的風格確是相當獨特的,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但是由於禪門宗旨,並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禪的機鋒教化,都是明心見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
所以進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這一層的意義?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報,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嗎?至於今天誰才能直探禪門本源?
這就要靠眾生求法的宏願和實踐了。
其實世俗終歸是世俗,若論其正統,那麽便是修行界,若問佛在何方,眾人皆知靈山大雷音寺。
可惜蘭絕塵前世都沒有進入過大雷音寺,他曾請求鬥戰勝佛孫悟空帶他前去靈山一遊,可惜孫悟空說他並無佛緣,無法踏入靈山之界,更是曾與他言道:“心中有佛,靈山自現。”
靈山之界?
現如今蘭絕塵想來,這靈山該不會如是這神之界域一樣,自成一界吧。
仙界,佛界,妖界,地府,其中最為神秘的莫過於蹤跡莫測的佛界,哪怕是蘭絕塵當初的身份,哪怕是應龍都沒有進去過,更別說是靈山。
宇宙之中,佛教無數,佛門弟子遍宇,聞道坐化高僧方能進入靈山之界。
佛的來曆,並非凡人界那樣的神話傳說,佛的來曆始終是一個謎。
前世的蘭絕塵是一個有些偏執的人,或許是從小家庭環境所致,別人越是說不行,他便要做出來給別人看,於是蘭絕塵花費了大把的時間去參禪修佛。
奈何未等蘭絕塵進入這傳說之中的極樂世界,便來到了這一個與自己更為密切的時空。
蘭絕塵花費那麽多的經曆去參禪並非沒有任何的用處,至少現如今一個水蓮漪竟然被他折服,朱洗想要蘭絕塵一起參禪論道。
何謂禪?禪就是自然而然,禪與大自然同在,禪並無隱藏任何東西。
什麽是道?“雲在青天水在瓶”,“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
用慧眼來看,大地萬物皆是禪機,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前後的山水的內容不同了,悟道後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任我取用,物我合一,相入無礙,這種禪心是何等的超然。
“偶來鬆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隨地覓取,都是禪機。
一般人誤以為禪機奧秘,深不可測,高不可攀,這是門外看禪的感覺,其實,禪本來就是自家風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處充斥,俯拾即得。
佛順應天道而為,修真多是逆天道而行,其中自然也不乏修自然之道者。
“禪”就如山中的清泉,它可以洗滌心靈的塵埃;他如天上的白雲,讓你飄流四方,任運逍遙。
為何水蓮漪的氣質這麽的出塵,不輸於王紫薇她們眾女,便是這般道與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