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冷豔中擔著一絲嫵媚,高傲中帶著一絲柔和,除了花綺羅這磨人的花中妖姬還有誰?
七彩璀璨,花綺羅幻化而出,輕輕吹一口氣,滿是雜草的早地上迅速的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花兒,清風微微吹過,帶來一陣陣芬芳,花瓣隨風飄揚,給這一片小天地帶來了勃勃生機。【ㄨ】
“總是感覺少了一些什麽。”淩瑄摸著自己光滑的下巴嘀咕道。
“小動物。”淩滅冰冷道。
淩瑄聽到淩滅的話,頓時恍然,轉過頭看向自己大姐,臉上笑容有些怪異,看得淩滅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唯見淩瑄伸出玉指,虛空點綴,一隻隻蝴蝶,蜂蜜,鳥兒,各種小動物憑空而生,它們可都是實實在在的小生命。
生命樂章,生命本源,實至名歸。
“哈哈哈……”
“嘻嘻嘻……”
小雨和蘭雪兒興奮的在草地上奔跑,追逐著飛過的蝴蝶。
“呀,這可愛的小丫頭是你和哪個姐妹的女兒?”
“淩瑄,這是你和塵的女兒?!”
花綺羅被蘭雪兒可愛的模樣給吸引住了,饒是殺人如麻的花中妖姬看到蘭雪兒都不禁被蘭雪兒那可愛的樣貌,身上那空靈的氣質給吸引住了。
“你們兩個可真是夠快的,泣血姐估計被你們給氣哭了吧。”花綺羅開口笑道。
花綺羅的話,頓時引起眾女的“戰爭”,蘭絕塵再一次被華麗的無視了,蘭絕塵和門衛兩人仿佛成為了空氣一般。
門衛對於蘭絕塵可謂是崇拜到了極點,不明白蘭絕塵究竟是如有何其強大的魅力能夠讓這些風華絕代的女子都傾心於他。
門衛是除了自己的家主之外,第一次這麽佩服另一個男人。
一眼無際的花海,仿若人間仙境,彩蝶紛飛,蜜蜂起舞,一個個忙碌而又歡快的精靈,在花叢間穿梭往來,處處充滿了一種奔放、自由令人沉醉神往的勃勃生機。
一陣陣的幽香環繞著你的身周,挑逗你的味蕾,直至沁人心脾。
花海早已經把雜草掩蓋得七七八八,剩餘的不過是襯托花的美麗和芳香罷了。
“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擁有的心。”蘭絕塵喃喃笑道。
看似屋子很近,蘭絕塵他們縮地成寸,依然走了一刻鍾,門口早已站著一人,正是罪欲。
“恭候諸位多時,請進。”罪欲微笑道,比之前第一次見麵,此時的罪欲越發的高深莫測。
罪欲雙眸毫不畏懼的與蘭絕塵對視幾秒之中,兩人相視一笑。
“請。”
“請。”
兩人之前還在猜測誰是獵人,現在就像是兩個好久不見的好友一般,熱情,真摯,讓人看不出真假,摸不著頭腦。
石桌,石凳且是混天然,坐上石凳,一股清涼的力量湧入心頭,讓人的心平靜下來。
“絕塵道友能否將我那三個弟弟的屍身還給我。”罪欲開門見山道。
“我能夠得到什麽好處,別跟我說你們兄弟情深這句話,我也不是什麽善類,跟我交易就需要給我同等的利益。”蘭絕塵嘴角微微上揚,微笑道。
“看來你已經看出來了。”罪欲開口道,臉上也泛起了淡淡的笑容。
“若不是我眼睛不同尋常,我甚至以為你是蓮藕,你竟然擁有如此大覺悟走上了這一條路,你敬你是一個真正的修士,來幹了這一杯茶,我欣賞你。”蘭絕塵舉起手中的茶杯道。
“老三和老四已經被我吸收同化,所有老二和老五,老六,老七他們這才抱團在一起,他們四人沒有把握鎮殺我,我也沒有把握鎮殺他們,於是僵持了很多年。
我等的就是你這個變數出現。”罪欲倒也是實誠,毫不隱瞞自己所做過的事情。
“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倒是深諳其理。難道你想要像天帝一般的存在?成為一尊妖佛。”蘭絕塵笑道。
“人皆有佛性,作惡之人棄惡從善,即可成佛。”水漣漪淡淡道。
“謝謝菩薩的寬慰。”罪欲恭敬道。
“相對於你的罪,你對麵的這個男人罪孽滔天,你這並不算什麽。”水漣漪應聲道。
“哦?”罪欲對蘭絕塵投向好奇的目光,麵前這個謎一般的男子。
“在女人的眼中,一夫多妻就是罪孽滔天。”蘭絕塵咧嘴一笑,回答罪欲的疑惑。
罪欲卻是搖了搖頭露出了笑容,他自然是不相信蘭絕塵的話,隻不過他也知道蘭絕塵並不願意說出。
“放下屠刀,真的能夠成佛嗎?”罪欲跳過了自己想要討回三個弟弟屍身的話題,直接請教蘭絕塵他們這一個更加深奧的話題。
這是罪欲目前最為迷茫的事情,可是他沒有一個指明燈,一個領路人,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一個人在無盡的黑暗之中,懷揣著一顆向往光明的心,跌跌撞撞,步履蹣跚的前行。
這麽多年堅持下來了,可是自己一直停留在原地,哪怕自己看再多的佛經,參悟再多的法則,一點用處都沒有。
可是蘭絕塵他們進入他的道場所作所為,他們所說的話,卻讓罪欲的境界產生了動搖,原本的堅冰似乎裂開了一條縫。
罪欲迫切的需要蘭絕塵他們的認同,這才是他能夠堅持下去的理由。
蘭絕塵和水漣漪兩人相互對視一眼,麵部表情不變,可是他們心裏早已經千流玩轉。
“我從你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的背影,走出去,你一定要走出去,不要死死的呆在一個地方,你這樣永遠都不會成長的。”蘭絕塵輕輕的歎了一口氣道。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麽意思呢?佛教認為,人皆有佛性,作惡之人棄惡從善,即可成佛。於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常成為勸導作惡之人停止作惡的經典語句。
但事實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如此簡單的意義。佛門的“放下屠刀”,並非指的是真正殺人的屠刀。這裏的“屠刀”,指的是惡意、惡言、惡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顛倒、分別、執著。
還有阿羅漢,含有殺賊之義,殺賊不是真的把賊給殺了,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的意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
“屠刀”的本質就是“人對自身”的迷惑;人使自我癡迷,並癡迷於自我,因此人才是成佛的最後一道障礙,隻有超脫了人,舍棄了人,不再是人,才能是佛。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神通廣大的黑齒梵誌,可以上天入地,預知未來。他算出自己隻有幾天壽命,很是苦惱,因為神通也不能幫他解決生死問題。
在他痛苦彷徨之際,另一位天人讓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著兩朵花前去見佛,請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訴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說:放下。
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對生死的執著。
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後來常常被用來勸導罪惡之徒停止罪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裏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謂的屠刀,並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著。
這一切,並不是我們說放就能放下的。當我們苦惱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讓我們苦惱不堪的事嗎?我們想念親人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把那個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嗎?
若非平日訓練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辦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經不成問題,那麽,成就也是不成問題的。
因此,在佛教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特指罪惡之人,但凡是生活中能夠讓人產生煩惱和業障的東西,都是那把屠刀,而你若能放下屠刀,自然就能立地成佛。
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這麽簡單的事,難道可以使我們成佛嗎?須知我們要放下的不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內在的殺心、內在的惡念。
如果我們能將所有惡念轉化為善念,將所有殺心轉化為悲心,當下的心就與佛菩薩無異。所以說,佛和眾生之間並不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關鍵就是對念頭的把握。
稱念佛號的意義也在於此:持名念佛、念念不離,目的也是為了訓練散亂的念頭,同時通過觀想將彌陀功德念念融入心行,最終與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感應道交。
而不是一天到晚喊阿彌陀佛來救我,喊阿彌陀佛來幫我;通過這句佛號,將念頭專注於此,從而訓練心念。
若能做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續”,貪、嗔、癡三毒就沒機會來造成困擾。
一旦煩惱根除、妄心息滅,智慧也能朗然顯現。所以說,念佛也是樹立正念的有效途徑。
對於在家居士來說,六念法門的修行非常重要。所謂六念,分別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一是念佛,憶念佛陀的無量功德,並以佛陀為榜樣,見賢思齊,努力使自身行為向諸佛菩薩靠攏。
二是念法,時時憶念無常、因果、緣起之理,從而以佛法正見觀照世間、指導人生。
三是念僧,憶念賢聖僧的清淨德行,從而激發希求解脫之心。
四是念戒,經常以戒律對照自身行為,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如法,是否符合戒律規範。
五是念施,保持對眾生的慈悲心、布施心,將眾生的困難視為自己的困難,將眾生的需要視為自己的需要。
六是念天,明了天人的福德來自何方,也像他們那樣持戒培福、止惡行善。
修習六念法門,可以幫助我們將念頭安住於正見。隻有這樣,學佛才能相應。反之,若是念頭被無明煩惱纏繞,被貪、嗔、癡三毒支配,就會在起心動念間造下諸多惡業。
應“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使心時刻與善法相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個信佛修煉的人能不能成佛其實就是在一念之間。用佛教的術語講,盡管你可能造過許多“業“,甚至做過常人沒有做過的壞事,但隻要在一念之間看破紅塵,就可以成佛。
佛教的最高目標是實現涅磐成佛,佛教不同的宗派對如何成佛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有通過苦行途徑進行修煉的,也有主張實行禁欲來實現的,而佛教的禪宗認為成佛的關鍵在於“心“,也就是在於人的觀念。
隻要人的“心“的問題解決了,人按照釋迦牟尼佛所說在意識上“覺悟“了,人就成佛了.
但在如何解決“心“的問題,禪宗內部曾經有過激烈的論戰,這就是著名的六祖惠能和神秀的爭論。神秀是眾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寫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而慧能則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
這兩個偈子是針鋒相對的,是對於如何解決“心“的問題兩個完全不同的方法。
神秀提出的是一個漸進修行的方式,意思是說心中的雜染如同鏡上的灰塵,需要時刻念佛排除雜念,就像需要經常擦拭鏡子上的灰塵一樣。
而惠能則提出,什麽鏡子不鏡子的,這本來是不存在的東西。你認為心裏有鏡子是你在心裏造出了一麵鏡子。隻要你認識到實際沒有這麵鏡子,你就覺悟了,你就成佛了。
惠能進一步導出的結論是,能不能成佛其實就是一個認識問題,甚至就是一念之間。
惠能的這個觀點,是把釋迦牟尼佛的頓悟思想闡述的淋漓盡致,因為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而且在釋迦牟尼佛看來這種覺悟是一種對人生的頓悟。
但對於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後來的佛教各派也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方法,但惠能的觀點最能表達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未完待續。)
七彩璀璨,花綺羅幻化而出,輕輕吹一口氣,滿是雜草的早地上迅速的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花兒,清風微微吹過,帶來一陣陣芬芳,花瓣隨風飄揚,給這一片小天地帶來了勃勃生機。【ㄨ】
“總是感覺少了一些什麽。”淩瑄摸著自己光滑的下巴嘀咕道。
“小動物。”淩滅冰冷道。
淩瑄聽到淩滅的話,頓時恍然,轉過頭看向自己大姐,臉上笑容有些怪異,看得淩滅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唯見淩瑄伸出玉指,虛空點綴,一隻隻蝴蝶,蜂蜜,鳥兒,各種小動物憑空而生,它們可都是實實在在的小生命。
生命樂章,生命本源,實至名歸。
“哈哈哈……”
“嘻嘻嘻……”
小雨和蘭雪兒興奮的在草地上奔跑,追逐著飛過的蝴蝶。
“呀,這可愛的小丫頭是你和哪個姐妹的女兒?”
“淩瑄,這是你和塵的女兒?!”
花綺羅被蘭雪兒可愛的模樣給吸引住了,饒是殺人如麻的花中妖姬看到蘭雪兒都不禁被蘭雪兒那可愛的樣貌,身上那空靈的氣質給吸引住了。
“你們兩個可真是夠快的,泣血姐估計被你們給氣哭了吧。”花綺羅開口笑道。
花綺羅的話,頓時引起眾女的“戰爭”,蘭絕塵再一次被華麗的無視了,蘭絕塵和門衛兩人仿佛成為了空氣一般。
門衛對於蘭絕塵可謂是崇拜到了極點,不明白蘭絕塵究竟是如有何其強大的魅力能夠讓這些風華絕代的女子都傾心於他。
門衛是除了自己的家主之外,第一次這麽佩服另一個男人。
一眼無際的花海,仿若人間仙境,彩蝶紛飛,蜜蜂起舞,一個個忙碌而又歡快的精靈,在花叢間穿梭往來,處處充滿了一種奔放、自由令人沉醉神往的勃勃生機。
一陣陣的幽香環繞著你的身周,挑逗你的味蕾,直至沁人心脾。
花海早已經把雜草掩蓋得七七八八,剩餘的不過是襯托花的美麗和芳香罷了。
“這才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擁有的心。”蘭絕塵喃喃笑道。
看似屋子很近,蘭絕塵他們縮地成寸,依然走了一刻鍾,門口早已站著一人,正是罪欲。
“恭候諸位多時,請進。”罪欲微笑道,比之前第一次見麵,此時的罪欲越發的高深莫測。
罪欲雙眸毫不畏懼的與蘭絕塵對視幾秒之中,兩人相視一笑。
“請。”
“請。”
兩人之前還在猜測誰是獵人,現在就像是兩個好久不見的好友一般,熱情,真摯,讓人看不出真假,摸不著頭腦。
石桌,石凳且是混天然,坐上石凳,一股清涼的力量湧入心頭,讓人的心平靜下來。
“絕塵道友能否將我那三個弟弟的屍身還給我。”罪欲開門見山道。
“我能夠得到什麽好處,別跟我說你們兄弟情深這句話,我也不是什麽善類,跟我交易就需要給我同等的利益。”蘭絕塵嘴角微微上揚,微笑道。
“看來你已經看出來了。”罪欲開口道,臉上也泛起了淡淡的笑容。
“若不是我眼睛不同尋常,我甚至以為你是蓮藕,你竟然擁有如此大覺悟走上了這一條路,你敬你是一個真正的修士,來幹了這一杯茶,我欣賞你。”蘭絕塵舉起手中的茶杯道。
“老三和老四已經被我吸收同化,所有老二和老五,老六,老七他們這才抱團在一起,他們四人沒有把握鎮殺我,我也沒有把握鎮殺他們,於是僵持了很多年。
我等的就是你這個變數出現。”罪欲倒也是實誠,毫不隱瞞自己所做過的事情。
“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倒是深諳其理。難道你想要像天帝一般的存在?成為一尊妖佛。”蘭絕塵笑道。
“人皆有佛性,作惡之人棄惡從善,即可成佛。”水漣漪淡淡道。
“謝謝菩薩的寬慰。”罪欲恭敬道。
“相對於你的罪,你對麵的這個男人罪孽滔天,你這並不算什麽。”水漣漪應聲道。
“哦?”罪欲對蘭絕塵投向好奇的目光,麵前這個謎一般的男子。
“在女人的眼中,一夫多妻就是罪孽滔天。”蘭絕塵咧嘴一笑,回答罪欲的疑惑。
罪欲卻是搖了搖頭露出了笑容,他自然是不相信蘭絕塵的話,隻不過他也知道蘭絕塵並不願意說出。
“放下屠刀,真的能夠成佛嗎?”罪欲跳過了自己想要討回三個弟弟屍身的話題,直接請教蘭絕塵他們這一個更加深奧的話題。
這是罪欲目前最為迷茫的事情,可是他沒有一個指明燈,一個領路人,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一個人在無盡的黑暗之中,懷揣著一顆向往光明的心,跌跌撞撞,步履蹣跚的前行。
這麽多年堅持下來了,可是自己一直停留在原地,哪怕自己看再多的佛經,參悟再多的法則,一點用處都沒有。
可是蘭絕塵他們進入他的道場所作所為,他們所說的話,卻讓罪欲的境界產生了動搖,原本的堅冰似乎裂開了一條縫。
罪欲迫切的需要蘭絕塵他們的認同,這才是他能夠堅持下去的理由。
蘭絕塵和水漣漪兩人相互對視一眼,麵部表情不變,可是他們心裏早已經千流玩轉。
“我從你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前的背影,走出去,你一定要走出去,不要死死的呆在一個地方,你這樣永遠都不會成長的。”蘭絕塵輕輕的歎了一口氣道。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麽意思呢?佛教認為,人皆有佛性,作惡之人棄惡從善,即可成佛。於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常成為勸導作惡之人停止作惡的經典語句。
但事實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是如此簡單的意義。佛門的“放下屠刀”,並非指的是真正殺人的屠刀。這裏的“屠刀”,指的是惡意、惡言、惡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顛倒、分別、執著。
還有阿羅漢,含有殺賊之義,殺賊不是真的把賊給殺了,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的意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
“屠刀”的本質就是“人對自身”的迷惑;人使自我癡迷,並癡迷於自我,因此人才是成佛的最後一道障礙,隻有超脫了人,舍棄了人,不再是人,才能是佛。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神通廣大的黑齒梵誌,可以上天入地,預知未來。他算出自己隻有幾天壽命,很是苦惱,因為神通也不能幫他解決生死問題。
在他痛苦彷徨之際,另一位天人讓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著兩朵花前去見佛,請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訴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說:放下。
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還是叫他放下。他說:我已沒東西可放了。佛陀這才對他說: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對生死的執著。
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後來常常被用來勸導罪惡之徒停止罪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裏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謂的屠刀,並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們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的執著。
這一切,並不是我們說放就能放下的。當我們苦惱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讓我們苦惱不堪的事嗎?我們想念親人時,說一聲放下,就能立刻把那個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嗎?
若非平日訓練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辦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經不成問題,那麽,成就也是不成問題的。
因此,在佛教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不特指罪惡之人,但凡是生活中能夠讓人產生煩惱和業障的東西,都是那把屠刀,而你若能放下屠刀,自然就能立地成佛。
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這麽簡單的事,難道可以使我們成佛嗎?須知我們要放下的不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內在的殺心、內在的惡念。
如果我們能將所有惡念轉化為善念,將所有殺心轉化為悲心,當下的心就與佛菩薩無異。所以說,佛和眾生之間並不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關鍵就是對念頭的把握。
稱念佛號的意義也在於此:持名念佛、念念不離,目的也是為了訓練散亂的念頭,同時通過觀想將彌陀功德念念融入心行,最終與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感應道交。
而不是一天到晚喊阿彌陀佛來救我,喊阿彌陀佛來幫我;通過這句佛號,將念頭專注於此,從而訓練心念。
若能做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續”,貪、嗔、癡三毒就沒機會來造成困擾。
一旦煩惱根除、妄心息滅,智慧也能朗然顯現。所以說,念佛也是樹立正念的有效途徑。
對於在家居士來說,六念法門的修行非常重要。所謂六念,分別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一是念佛,憶念佛陀的無量功德,並以佛陀為榜樣,見賢思齊,努力使自身行為向諸佛菩薩靠攏。
二是念法,時時憶念無常、因果、緣起之理,從而以佛法正見觀照世間、指導人生。
三是念僧,憶念賢聖僧的清淨德行,從而激發希求解脫之心。
四是念戒,經常以戒律對照自身行為,觀察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如法,是否符合戒律規範。
五是念施,保持對眾生的慈悲心、布施心,將眾生的困難視為自己的困難,將眾生的需要視為自己的需要。
六是念天,明了天人的福德來自何方,也像他們那樣持戒培福、止惡行善。
修習六念法門,可以幫助我們將念頭安住於正見。隻有這樣,學佛才能相應。反之,若是念頭被無明煩惱纏繞,被貪、嗔、癡三毒支配,就會在起心動念間造下諸多惡業。
應“常念思維,觀察善法”,使心時刻與善法相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個信佛修煉的人能不能成佛其實就是在一念之間。用佛教的術語講,盡管你可能造過許多“業“,甚至做過常人沒有做過的壞事,但隻要在一念之間看破紅塵,就可以成佛。
佛教的最高目標是實現涅磐成佛,佛教不同的宗派對如何成佛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有通過苦行途徑進行修煉的,也有主張實行禁欲來實現的,而佛教的禪宗認為成佛的關鍵在於“心“,也就是在於人的觀念。
隻要人的“心“的問題解決了,人按照釋迦牟尼佛所說在意識上“覺悟“了,人就成佛了.
但在如何解決“心“的問題,禪宗內部曾經有過激烈的論戰,這就是著名的六祖惠能和神秀的爭論。神秀是眾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寫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而慧能則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
這兩個偈子是針鋒相對的,是對於如何解決“心“的問題兩個完全不同的方法。
神秀提出的是一個漸進修行的方式,意思是說心中的雜染如同鏡上的灰塵,需要時刻念佛排除雜念,就像需要經常擦拭鏡子上的灰塵一樣。
而惠能則提出,什麽鏡子不鏡子的,這本來是不存在的東西。你認為心裏有鏡子是你在心裏造出了一麵鏡子。隻要你認識到實際沒有這麵鏡子,你就覺悟了,你就成佛了。
惠能進一步導出的結論是,能不能成佛其實就是一個認識問題,甚至就是一念之間。
惠能的這個觀點,是把釋迦牟尼佛的頓悟思想闡述的淋漓盡致,因為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而且在釋迦牟尼佛看來這種覺悟是一種對人生的頓悟。
但對於如何頓悟,釋迦牟尼佛沒說,後來的佛教各派也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方法,但惠能的觀點最能表達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