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慕容複大婚,娶王語嫣、阿碧等女,得數子女。開儒武一脈,結交士林,聲名大震。期間未達天人時,寄情琴棋書畫、佛道儒經、醫卜風水並暗中籌謀複國之事,創立並完善許多武功。遇石泰,探索玄關之秘。
2.又5年(約1199年)稱王建製,國號燕。慕容複執念初消,入天人。次年(約1100年)底尋少林老僧,未遇。敗盡少林諸人,少林被迫不再相助大宋,武林也慢慢承認燕國。功力日深,恢複前世之境界。其時慕容複已達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境界,準備抱丹。
3.初慕容博為王,時年六十九歲。次年北宋得知消息,宋哲宗已病重,無暇理會,宋徽宗即位後,更不理會。慕容博雖功力深厚,但為攻略南洋諸島,多年奔波,損耗心力,於十六年後(1215年)亡,享年八十五歲,後被尊為高祖。在位期間攻略南洋,並趁花石綱等亂政收攏、遷移江南人口,充實實力。
背景:1105年宋徽宗刻元祐黨人碑,章惇卒;宋哲宗1077-1100,1085年9歲即位,1093年高太皇太後死親政,宋哲宗年少多病,而高太後卻嚴令太醫不得醫治,後來更是縱欲過度,病死。1215年,金國建立。
4.又5年,1120年,方臘起事,以安南為跳板趁方臘起兵時得兩廣之地,向西滅高氏,吞並大理,段譽避位出家,以其子為鎮南公。後乘方臘失敗,占據江南之地。並暗中在山東、高麗布置人手,根據破金要訣練兵。
派人保護黃裳家人,黃裳得知後,心中感懷,不再參與紛爭,退而歸隱。
5.金兵起,滅遼(1125),南下滅宋(1127年),慕容複稱帝北上,一戰敗之,以宋欽宗為安樂公。繼續北上伐金,收複燕雲十六州等地,定都燕京。而後掃蕩草原,滅西夏、西遼、吐蕃等,開海陸絲綢之路。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筆隨口動,慕容複在紙上寫下這段話,向著侍立在旁的孫兒道:“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話,其中的意思你可明白?”
聽到慕容複的問話,太孫慕容庭沉吟片刻,回道:“回皇爺爺,這段話是說治理一個國家最上等的境界,是讓百姓不知道是在被統治;次一等的境界,是讓百姓感到親切和讚美;再次一等的境界,則是讓百姓感到敬畏;而到了最下等的境界,就會被百姓肆意欺侮。孫兒這樣理解,不知皇爺爺覺得可對?”
微微點頭,慕容複道:“你能理解這段話,爺爺把這個天下交給你也就放心了。我大燕雖然軍威鼎盛,不但平定南番諸國,更是掃平了大理、宋國、金國、夏國,甚至就連逃到西域的契丹餘孽,不久前也已經獻土歸降。但這些說到底,不過是第三等的‘畏之’而已。因此你即為後,爺爺隻盼你施仁政、行仁德,恩澤天下萬民,讓世人都記得慕容家的好處。這樣順其自然,就能慢慢地能還政於朝,給慕容家留條後路。切不可肆意妄為,自掘墳墓1
“皇爺爺,您說的還政於朝,莫非就是‘太上’之路?為何您沒有一開始就推行呢?”慕容庭道。
“嗬嗬1搖了搖頭,慕容複道:“不興刀兵,豪傑不知敬畏;不施仁義,百姓不知感恩。處在什麽樣的位置,便該施行什麽樣的道理。昔日我慕容氏弱小之時,區區少林一門派便可派人侮之;而自興兵之後,天下又有何人膽敢不敬?但到了你這一輩,放眼四顧,四海之內已無半個敵人,正當加恩天下,讓萬民親而譽之。”
“不過正所謂欲壑難填,如今天下初定,四海窮困,略施恩惠便可造就盛世,百姓也都會感念聖恩。而到了安定之後,再施恩惠就會被認為理所應當,甚至稍有偏差,還有可能引發民亂。因此到了那時,應該退而隱之,還政於朝,立下綱憲,使外臣、貴戚、民權相製衡,帝皇執禁軍居中而決。如此功歸於上,過歸於下,遇亂則裁汰外朝,下民不知帝皇之過,方為‘太上’之道。”慕容複道。
如同醍醐灌頂,慕容庭心中大喜過望,隻覺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從來沒有這樣清晰。當即長拜道:“謝皇爺爺教誨,皇爺爺所言,真乃萬世之法也!孫兒謹受教1
“萬世之法?”微微搖頭,慕容複心中想道:“天下又哪裏當真有萬世之法呢?我這條政策,脫胎自後世英吉利之君主立憲,但到底是否能行,還是看後人的造化吧!我在這個世界已經停留太久了,是時候去了!去了1自動汴梁被金國攻破時登基稱帝,到如今已經三十六年,慕容複執掌天下氣運,收攬四方絕學,到了如今,他的期望已經全部達到,是時候繼續追尋下一步了。
“語嫣、阿碧”眼前一陣恍惚,慕容複似乎又看到了兩人俏麗的身影。如今,他已經又是一個百歲的老人了,不但慕容博、四家將這些人早已故去,就連王語嫣、阿碧,甚至是他和兩人的兒女,都已經開始離他而去了。至於當年相交的故人,如蕭峰、虛竹、段譽等等,也都陸續傳來了死訊,這也是他今日和慕容庭講這一番話,決議退位的原因。
“功名富貴非我所願,長生久視方是所求。我這些年耽擱太多,都已經快要忘記自己的誌向了。”想著,慕容複心中漸漸平靜,多年帝皇生涯養成的威勢驟然一收,似乎成為了一個寧靜淡泊的道人,向慕容庭道:“以後,這天下可就交給你打理了1
次日,傳位大典之後,慕容複在幫助孫兒理順朝政後,眼看再無它事,當即消失在皇宮之中。從此,皇宮中再無他的足跡,三山五嶽則流遍了他的傳說。有人說曾見到太祖爺在洞庭留下足跡,也有人說他在華山舉霞飛升,更有終南山重陽真人者,言其曾得太祖所賜一部先天陰陽秘法,自此琴瑟和諧,生活圓滿幸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卻又不足為信了!(全書完)
(https:///biquge/22734/c34828103.html</a>)
<script>chaptererror();</script>
2.又5年(約1199年)稱王建製,國號燕。慕容複執念初消,入天人。次年(約1100年)底尋少林老僧,未遇。敗盡少林諸人,少林被迫不再相助大宋,武林也慢慢承認燕國。功力日深,恢複前世之境界。其時慕容複已達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境界,準備抱丹。
3.初慕容博為王,時年六十九歲。次年北宋得知消息,宋哲宗已病重,無暇理會,宋徽宗即位後,更不理會。慕容博雖功力深厚,但為攻略南洋諸島,多年奔波,損耗心力,於十六年後(1215年)亡,享年八十五歲,後被尊為高祖。在位期間攻略南洋,並趁花石綱等亂政收攏、遷移江南人口,充實實力。
背景:1105年宋徽宗刻元祐黨人碑,章惇卒;宋哲宗1077-1100,1085年9歲即位,1093年高太皇太後死親政,宋哲宗年少多病,而高太後卻嚴令太醫不得醫治,後來更是縱欲過度,病死。1215年,金國建立。
4.又5年,1120年,方臘起事,以安南為跳板趁方臘起兵時得兩廣之地,向西滅高氏,吞並大理,段譽避位出家,以其子為鎮南公。後乘方臘失敗,占據江南之地。並暗中在山東、高麗布置人手,根據破金要訣練兵。
派人保護黃裳家人,黃裳得知後,心中感懷,不再參與紛爭,退而歸隱。
5.金兵起,滅遼(1125),南下滅宋(1127年),慕容複稱帝北上,一戰敗之,以宋欽宗為安樂公。繼續北上伐金,收複燕雲十六州等地,定都燕京。而後掃蕩草原,滅西夏、西遼、吐蕃等,開海陸絲綢之路。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筆隨口動,慕容複在紙上寫下這段話,向著侍立在旁的孫兒道:“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話,其中的意思你可明白?”
聽到慕容複的問話,太孫慕容庭沉吟片刻,回道:“回皇爺爺,這段話是說治理一個國家最上等的境界,是讓百姓不知道是在被統治;次一等的境界,是讓百姓感到親切和讚美;再次一等的境界,則是讓百姓感到敬畏;而到了最下等的境界,就會被百姓肆意欺侮。孫兒這樣理解,不知皇爺爺覺得可對?”
微微點頭,慕容複道:“你能理解這段話,爺爺把這個天下交給你也就放心了。我大燕雖然軍威鼎盛,不但平定南番諸國,更是掃平了大理、宋國、金國、夏國,甚至就連逃到西域的契丹餘孽,不久前也已經獻土歸降。但這些說到底,不過是第三等的‘畏之’而已。因此你即為後,爺爺隻盼你施仁政、行仁德,恩澤天下萬民,讓世人都記得慕容家的好處。這樣順其自然,就能慢慢地能還政於朝,給慕容家留條後路。切不可肆意妄為,自掘墳墓1
“皇爺爺,您說的還政於朝,莫非就是‘太上’之路?為何您沒有一開始就推行呢?”慕容庭道。
“嗬嗬1搖了搖頭,慕容複道:“不興刀兵,豪傑不知敬畏;不施仁義,百姓不知感恩。處在什麽樣的位置,便該施行什麽樣的道理。昔日我慕容氏弱小之時,區區少林一門派便可派人侮之;而自興兵之後,天下又有何人膽敢不敬?但到了你這一輩,放眼四顧,四海之內已無半個敵人,正當加恩天下,讓萬民親而譽之。”
“不過正所謂欲壑難填,如今天下初定,四海窮困,略施恩惠便可造就盛世,百姓也都會感念聖恩。而到了安定之後,再施恩惠就會被認為理所應當,甚至稍有偏差,還有可能引發民亂。因此到了那時,應該退而隱之,還政於朝,立下綱憲,使外臣、貴戚、民權相製衡,帝皇執禁軍居中而決。如此功歸於上,過歸於下,遇亂則裁汰外朝,下民不知帝皇之過,方為‘太上’之道。”慕容複道。
如同醍醐灌頂,慕容庭心中大喜過望,隻覺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從來沒有這樣清晰。當即長拜道:“謝皇爺爺教誨,皇爺爺所言,真乃萬世之法也!孫兒謹受教1
“萬世之法?”微微搖頭,慕容複心中想道:“天下又哪裏當真有萬世之法呢?我這條政策,脫胎自後世英吉利之君主立憲,但到底是否能行,還是看後人的造化吧!我在這個世界已經停留太久了,是時候去了!去了1自動汴梁被金國攻破時登基稱帝,到如今已經三十六年,慕容複執掌天下氣運,收攬四方絕學,到了如今,他的期望已經全部達到,是時候繼續追尋下一步了。
“語嫣、阿碧”眼前一陣恍惚,慕容複似乎又看到了兩人俏麗的身影。如今,他已經又是一個百歲的老人了,不但慕容博、四家將這些人早已故去,就連王語嫣、阿碧,甚至是他和兩人的兒女,都已經開始離他而去了。至於當年相交的故人,如蕭峰、虛竹、段譽等等,也都陸續傳來了死訊,這也是他今日和慕容庭講這一番話,決議退位的原因。
“功名富貴非我所願,長生久視方是所求。我這些年耽擱太多,都已經快要忘記自己的誌向了。”想著,慕容複心中漸漸平靜,多年帝皇生涯養成的威勢驟然一收,似乎成為了一個寧靜淡泊的道人,向慕容庭道:“以後,這天下可就交給你打理了1
次日,傳位大典之後,慕容複在幫助孫兒理順朝政後,眼看再無它事,當即消失在皇宮之中。從此,皇宮中再無他的足跡,三山五嶽則流遍了他的傳說。有人說曾見到太祖爺在洞庭留下足跡,也有人說他在華山舉霞飛升,更有終南山重陽真人者,言其曾得太祖所賜一部先天陰陽秘法,自此琴瑟和諧,生活圓滿幸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卻又不足為信了!(全書完)
(https:///biquge/22734/c34828103.html</a>)
<script>chaptererror();</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