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旨,昭告天下,討伐劉家父子。


    此事天下矚目。


    天下世家,各路兵馬,甚至是田間地頭的鄉野村夫,都在關注著事情地發展。


    糧草運輸,兵馬出動……


    很顯然,這一回朝廷和皇帝不是在放嘴炮,是正兒八經要發兵攻打劉家父子。


    得知石溫出征,天下皆感歎,皇帝的決心很大啊!


    為了攻打劉章,不惜重新啟用石溫。


    石溫可不是個老實人,一肚子花花腸子,頭生反骨。


    朝廷和皇帝就不怕石溫反水,跟著劉章一起反了朝廷?


    “本侯當然不會反朝廷!打劉章多有意思,本侯早就想和涼州兵馬較量一番,如今難得的機會,先讓本侯打痛快了再說。”


    “侯爺仁義!皇帝得侯爺相助,必定心想事成。”


    “皇帝那小子是否心想事成,本侯不關心。本侯就是要向天下人證明,本侯才是當之無愧的忠臣良將。一群眼瘸的瞎子,推崇劉家,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人人都說本侯頭生反骨,可是眼下本侯沒有反。反倒是所謂的忠臣良將造反。哈哈哈……天和元年最大的笑話,莫過於此。”


    “侯爺言之有理!”


    “侯爺英明!”


    “少拍馬屁!攻打劉章不可大意。不要以為劉章的兵馬被司馬鬥牽製,就可以放心。當心劉章同司馬鬥聯手,那樣一來,本侯這一趟恐怕是個灰頭土臉的結果。”


    “劉章當真拉得下臉麵,對司馬鬥稱臣?”


    “不稱臣,可以合作嘛!再說了,司馬鬥好歹也算是‘大齊’的皇帝,劉章和司馬鬥合作不丟人。”


    世家都自視甚高。


    即便司馬鬥已經稱帝,在天下世家的眼裏,依舊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司馬鬥。


    這也是司馬鬥治下,世家數量稀少的原因。


    大世家可拉不下臉麵投靠司馬鬥,丟人啊!


    隻有中小世家,三流世家,願意投靠司馬鬥,為家族爭取一條出路。


    說不定多年後,小世家也能發展成為大世家,稱霸一地。


    這些選擇投靠司馬鬥的世家,在天下各大世家眼裏,已經失去了世家應有的操守,默認被世家圈子除名。


    世家不是個東西。


    但……


    世家也有令人稱道的地方。


    否則,一個家族也不可能延續十幾代人,幾百年的時光,數個王朝。


    石溫替劉家父子開脫,認為同司馬鬥合作不丟人。


    然而,劉家父子可不這麽想。


    他們眼中,司馬鬥隻配被押在地上往死裏打,根本沒資格同劉家合作。


    一個泥腿子,在有心人的謀劃下,久窮乍富,其行事手段,心胸格局可想而知。


    司馬鬥手底下,一幫子兄弟,封侯拜相,就是“大齊”王朝的禍亂源頭。


    一個個無法無天,耽於享樂,儼然是要坐享成果,就這麽混著吧。


    至於開疆拓地,南征北戰,除了少數人外,“大齊”大部分文臣武將都沒那個想法。


    守著自家一畝三分地不好嗎?


    眼下的局麵不錯啊。


    大魏打不過來。


    邊關前線有幽州兵馬阻擋,烏恒基本上應該打不過來。


    至於隔壁的劉家父子,正忙著應付大魏朝廷地討伐,肯定是無暇他顧。


    要不要趁著劉家父子被大魏討伐的時候,出兵進攻,收回之前丟失的土地?


    “大齊”朝堂為了此事,爭吵不休。


    有人主張出兵,趁著豫州兵馬出動之際,說不定能撿漏。


    有人反對出兵。


    與其勞民傷財,不如坐山觀虎鬥。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司馬鬥拿不定主意。


    如果他是一個野心勃勃,誌存高遠的皇帝,想都不用想,肯定要出兵,趁機占領地盤,擴張勢力。


    然而……


    司馬鬥從山溝溝一個鄉野小民,短短數年時間走到今天,大部分時候都是被大勢推著往前走,而非他本心。


    局麵越做越大,他的野心也跟著變大。


    但是……


    刻在骨血裏麵的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依舊深刻得影響著他。


    畢竟,他能稱帝建國,更像是一個撿漏,運氣爆棚,這個機會正好砸在他頭上。


    於是乎,他就成了“大齊”皇帝,帶著一幫老兄弟,開始享受起稱王稱霸的生活。


    征戰天下,統一南北,他腦子隱約有這個念頭想法,但是還沒有足夠的決心。


    說到底,他的野心,還支撐不起他的成就,應付不了當下的局麵。


    別人是實力配不上野心。


    他全反過來,野心配不上現有的實力。


    有種關起門來過小日子的想法,而且這個想法還挺強烈。


    當著皇帝,紙醉金迷,這日子多好過啊!


    打仗,太苦太累。


    世上,沒有比打仗更苦更累的活,整日裏擔驚受怕。


    但他的身份,天下大勢,又不允許他關起門來過小日子,必須得往前衝。


    不衝,就有可能被人淘汰,身首異處。


    類似這種現實局麵同內心真實想法的拉鋸戰,隨著大魏皇帝一紙詔書,他煎熬得都瘦了兩斤。


    “鄧先生,你說朕到底該怎麽做?出兵,還是不出兵?”


    “是否出兵,就得看陛下是否誌在天下江山社稷,一統南北!”


    司馬鬥蹙眉。


    這不是等於沒說嗎。


    “鄧先生,我們想不討論統一南北的事情,就說這一次石溫攻打劉章,我們不出兵,壞處是什麽,好處是什麽?到底是出兵好,還是不出兵好?”


    鄧少監微微一躬身,“老夫知道陛下擔心什麽,出兵勞民傷財,朝中反對者眾。將士常年征戰,損耗極大,需要休養生息。


    但,不出兵,關閉國門關口,作壁上觀。一旦劉家父子打贏了石溫,氣勢如虹,民心所向,一轉頭就會攻打大齊。


    對方士氣高漲,此消彼長,加上我們的武將耽於享樂,恐怕會有不勘言的後果。”


    “先生的意思,是主張出兵?”


    司馬鬥明顯不太想出兵,他想作壁上觀。


    石溫攻打劉章,或許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大齊的機會。


    可是,司馬鬥自家知自家事,兵力有限啊。


    否則,偌大的一個“大齊”,也不會被劉章搶去一半河西地盤。


    鄧少監鄭重說道:“無論如何,陛下應該出兵。就算隻是做做樣子,也勝過作壁上觀。如果石溫贏了,劉家父子敗退,陛下就可以趁機出兵收回失地。”


    司馬鬥遲疑不決。


    打仗啊,兵馬從何而來。


    他的確稱帝,做了皇帝,可他底子薄啊!可謂是毫無底蘊可言。


    短短幾年時間,就從山溝溝鄉野小民,成為一方霸主,稱帝建國,底蘊太差了。


    過去……


    大部分時候靠劫掠支撐戰爭。


    來得快去得快,也不心疼。


    如今,得靠自己積攢糧草財物,拿家底子去打仗,不能再靠劫掠支撐戰爭,壓力瞬間大了百倍不止。


    這就是做山匪很瀟灑,做朝廷官兵束手束腳的原因。


    並非全是朝廷官兵無能,大部分時候朝廷官兵受到的限製太多。


    光是糧草一事,就很艱難。


    總不能去鄉村劫掠,搶了糧食再去攻打山匪吧。


    那豈不是成了賊!


    鄧少監一力鼓吹出兵。


    甚至建議司馬鬥親自領兵,鼓舞士氣。


    “將士耽於享樂,陛下有必要以身作則,重振士氣。而且,所謂出兵,首先是要窺探時機。等到劉章露出敗相,兵力不足的時候,陛下領兵攻打,斃其一役,確定大局。屆時,陛下赫赫威名傳遍天下,堪稱天下名將!”


    司馬鬥被蠱惑得有些頭腦發熱,“依著先生的意思,此戰沒有危險?”


    “劉章敗落之時,陛下再摔兵攻打。肯定沒有危險。有禦前兵馬保護陛下安危,陛下無虞!”


    司馬鬥連連點頭。


    之後,他和心腹文臣武將們連續開了幾天的小朝會。


    都是一群老鄉,說著旁人難懂的方言,吵吵鬧鬧,終於拿定了主意。


    出兵!


    禦駕親征!


    先坐山觀虎鬥,之後看準時機,果斷出擊,收回失地,鼓舞人心!


    對於這個結果,鄧少監極為滿意。


    沒有枉費他一番良苦用心。


    三方勢力出動,聚集北方大地。


    天下為之紛紛側目。


    偏偏這個時候,烏恒再度揮兵南下,扣關劫掠。


    燕守戰以及幽州兵馬被拖在前線邊關,抵抗烏恒南下,抽不出兵力加入北地劉,石,司馬,三家混戰。


    甚至連燕守戰的女婿,蕭逸,也被拉上戰場,領兵出征,同烏恒兵馬麵對麵,打騎兵攻防戰。


    戰事之慘烈,隻能用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來形容。


    烏恒兵馬強壯,幽州騎兵也不弱,而且占據地利。


    一開打,就是野戰,直接放棄守城。


    烏恒左王,烏恒實際的權利掌控者,有點懵。


    幽州兵馬,為何變得如此凶悍?


    為何不打守城戰,反而要打野戰?


    兩軍對壘,直接玩兒衝鋒,燕守戰有那麽多兵馬嗎?


    燕守戰:“……”


    嚶嚶嚶……


    他是有苦難言啊!


    正因為兵馬不足,他才采取了謀士的建議,反其道行之,求斃其一功。


    一開始就猛烈反攻,將烏恒打怕了,打慫了,後麵的戰事才容易。


    之所以敢傾其全力這麽幹,就因為烏恒是左王掌權,各個部落並非鐵板一塊。


    隻要打出一個缺口,烏恒兵馬人心必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侯府小啞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吃元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吃元寶並收藏侯府小啞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