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悠不禁問:「這幾年不罵了?」
「不是不罵了,是罵不動了,估計身體不太好,中氣不足,罵起來沒勁兒。可老爺子雖然不罵了,寧王他舅舅卻接替了老爺子,成了新一任禦史台諫司之首,接著罵。」韓霽說。
林悠明白韓霽想告訴她的意思了,說:「有這樣到處罵人,到處樹敵的清流外祖和舅舅,寧王想韜光養晦估計都不行吧。」
他這邊韜光養晦,身為諫言禦史的外公和舅舅天天在外麵罵人,寧王這邊招攬官員的難度指數直接爆表。
韓霽抿唇一笑,算是認同了林悠的觀點。
正式開席後,眾人恭祝太子妃生辰吉祥,然後便是積善堂和濟世會的兩人主理夫人講話,眾人這才知道,原來今日太子妃生辰宴的主辦人是積善堂和濟世會。
何謂積善堂和濟世會。
說白了就是慈善機構,福利社區和福利醫院的性質。
積善堂是專門收留一些貧苦百姓之所,為他們免費提供食物和衣物等,濟世堂則是免費為窮苦百姓診病、治病之所。
積善堂的主理人是太師夫人郝氏,元貴妃的生母;
濟世堂的主理人是永平侯老夫人樊氏,賢妃的生母,也是薛若蘭的嫡親祖母。
這兩位老夫人算是京中老一輩夫人中的領頭羊,在貴婦人間具有十足號召力,地位超然。
太子妃生辰宴,原本隻是想在太子府簡單辦一場,請一些素日交好之人,誰知郝氏與樊氏得知後,竟然主動承辦下太子妃生辰宴的各項事宜。
林悠看著在台上慷慨激昂說著民生艱難,哪裏哪裏有天災,哪裏哪裏有人禍,總之民生艱難。
她們積善堂和濟世堂在賑災接濟這條路上做了多少多少事情。
林林總總匯成一句話……希望今日出席的各位貴客能慷慨解囊,支持一下她們積善堂和濟世堂的工作。
話音落下,宴客場中之人麵麵相覷,很顯然誰也沒想到他們隻是來參加個太子妃的生辰宴,除了給太子妃準備壽禮之外,還要慷慨解囊,資助積善堂和濟世堂。
雖說兩位主理人說了,捐多捐少都隨意,可這被人在後麵攆著,不捐不行,人家都說是用來接濟災民,元老夫人和薛老夫人這些年做的就是這些事情,要是明說不捐,豈非直接告訴別人,自家府邸獨善其身,沒有同情心嗎?
所以一定要捐。
可捐多捐少也是個問題啊。
捐多了自己吃虧,捐少又怕丟了府裏顏麵,還怕引起上頭那些權貴們的不悅,左右為難,紛紛後悔今日來參加太子妃的生辰宴了。
林悠和韓霽對望一眼,林悠輕聲問:「太子和太子妃事先知道她們搞這一出嗎?」
韓霽往麵色鐵青的太子和太子妃看去,回道:「約莫是不知道的。」
那也就是說,元老夫人和薛老夫人是故意承辦了太子妃的生辰宴,為的就是在生辰宴上搞這麽一出。
這個時候,太子和太子妃就算心中不悅,除非撕破臉,否則無法扭轉局麵,這個鍋他們就背定了,因為在座的人都是衝著太子妃生辰而來,往後人們談論起來,也隻會談論這是太子妃的意思。
可太子妃何其冤枉。
她隻是被借了個名,積善堂和濟世堂的錢不會到她的手上,但人們卻會永遠記得他們曾在太子妃的生辰宴上捐過錢。
很快就有幾列統一服飾的婢女走出,兩兩一列,拿著募捐箱到各個席位旁收取善款。
一個收錢,一個記錄,並且記錄之後還會高聲吟唱出來府邸與金額。
「宣春伯府,五千兩。」
席麵中一陣交頭接耳的討論:
【宣春伯府都出五千兩?瘋了不成?】
【一來就這麽高,讓後麵的人怎麽出啊?】
「永嘉侯府,八千兩。」
又是一陣討論:
【謔!八千兩了。這這這……】
【這不要人命嘛不是。】
「臨川伯府,三百兩。」
【喲!來了個正常的!要不咱家也出個三五百兩意思意思得了。。】
「奉順公府,一萬兩。」
【喝!一萬……】
「忠勤伯府,三千兩。」
「不是不罵了,是罵不動了,估計身體不太好,中氣不足,罵起來沒勁兒。可老爺子雖然不罵了,寧王他舅舅卻接替了老爺子,成了新一任禦史台諫司之首,接著罵。」韓霽說。
林悠明白韓霽想告訴她的意思了,說:「有這樣到處罵人,到處樹敵的清流外祖和舅舅,寧王想韜光養晦估計都不行吧。」
他這邊韜光養晦,身為諫言禦史的外公和舅舅天天在外麵罵人,寧王這邊招攬官員的難度指數直接爆表。
韓霽抿唇一笑,算是認同了林悠的觀點。
正式開席後,眾人恭祝太子妃生辰吉祥,然後便是積善堂和濟世會的兩人主理夫人講話,眾人這才知道,原來今日太子妃生辰宴的主辦人是積善堂和濟世會。
何謂積善堂和濟世會。
說白了就是慈善機構,福利社區和福利醫院的性質。
積善堂是專門收留一些貧苦百姓之所,為他們免費提供食物和衣物等,濟世堂則是免費為窮苦百姓診病、治病之所。
積善堂的主理人是太師夫人郝氏,元貴妃的生母;
濟世堂的主理人是永平侯老夫人樊氏,賢妃的生母,也是薛若蘭的嫡親祖母。
這兩位老夫人算是京中老一輩夫人中的領頭羊,在貴婦人間具有十足號召力,地位超然。
太子妃生辰宴,原本隻是想在太子府簡單辦一場,請一些素日交好之人,誰知郝氏與樊氏得知後,竟然主動承辦下太子妃生辰宴的各項事宜。
林悠看著在台上慷慨激昂說著民生艱難,哪裏哪裏有天災,哪裏哪裏有人禍,總之民生艱難。
她們積善堂和濟世堂在賑災接濟這條路上做了多少多少事情。
林林總總匯成一句話……希望今日出席的各位貴客能慷慨解囊,支持一下她們積善堂和濟世堂的工作。
話音落下,宴客場中之人麵麵相覷,很顯然誰也沒想到他們隻是來參加個太子妃的生辰宴,除了給太子妃準備壽禮之外,還要慷慨解囊,資助積善堂和濟世堂。
雖說兩位主理人說了,捐多捐少都隨意,可這被人在後麵攆著,不捐不行,人家都說是用來接濟災民,元老夫人和薛老夫人這些年做的就是這些事情,要是明說不捐,豈非直接告訴別人,自家府邸獨善其身,沒有同情心嗎?
所以一定要捐。
可捐多捐少也是個問題啊。
捐多了自己吃虧,捐少又怕丟了府裏顏麵,還怕引起上頭那些權貴們的不悅,左右為難,紛紛後悔今日來參加太子妃的生辰宴了。
林悠和韓霽對望一眼,林悠輕聲問:「太子和太子妃事先知道她們搞這一出嗎?」
韓霽往麵色鐵青的太子和太子妃看去,回道:「約莫是不知道的。」
那也就是說,元老夫人和薛老夫人是故意承辦了太子妃的生辰宴,為的就是在生辰宴上搞這麽一出。
這個時候,太子和太子妃就算心中不悅,除非撕破臉,否則無法扭轉局麵,這個鍋他們就背定了,因為在座的人都是衝著太子妃生辰而來,往後人們談論起來,也隻會談論這是太子妃的意思。
可太子妃何其冤枉。
她隻是被借了個名,積善堂和濟世堂的錢不會到她的手上,但人們卻會永遠記得他們曾在太子妃的生辰宴上捐過錢。
很快就有幾列統一服飾的婢女走出,兩兩一列,拿著募捐箱到各個席位旁收取善款。
一個收錢,一個記錄,並且記錄之後還會高聲吟唱出來府邸與金額。
「宣春伯府,五千兩。」
席麵中一陣交頭接耳的討論:
【宣春伯府都出五千兩?瘋了不成?】
【一來就這麽高,讓後麵的人怎麽出啊?】
「永嘉侯府,八千兩。」
又是一陣討論:
【謔!八千兩了。這這這……】
【這不要人命嘛不是。】
「臨川伯府,三百兩。」
【喲!來了個正常的!要不咱家也出個三五百兩意思意思得了。。】
「奉順公府,一萬兩。」
【喝!一萬……】
「忠勤伯府,三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