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按平時飯量吃就是了。”榮蓮姑姑看出她的糾結,掩著嘴笑個不停,眼角的細紋都笑出來了:“能吃是福。老奴這是前些年餓出來的毛病,姑娘可別與我學。”  唐宛宛又開開心心吃八珍麵了。  簡簡單單一個吃麵,唐宛宛學了三天,才勉強做到全程不發出任何輕微動靜的境界。麵條入口不能有聲音也罷了;咀嚼的聲音也要做到最小,要保證齒關輕叩的聲音隻能被自己聽到;還不能為了不發出動靜而一手執筷一手拿勺,該是什麽就是什麽。  再有,一次隻能挑三根麵,一根一根吃太難看,量再多又會因吃不下從而必須得從半中間把麵咬斷,這就更不好看了;吃麵的速度要以鼻尖不能出汗為宜——鼻尖出了汗,說明吃得太快了;喝湯隻能喝五勺,不能不喝,因為一碗麵的精髓就在湯裏,這表示對高湯的讚美,當然還是不能發出聲音。  來來回回折騰了三天,唐宛宛覺得自己這輩子再也不想看見麵條了……  *  八月十五正是中秋,宮裏慣例會在中秋佳節安排一場宮宴,又為了將十五當日留給百官家人團聚,每年都將宮宴定在十四晚上。  以往唐家隻有唐老爺一人能入宮,這回宛宛封了妃,唐夫人又有誥命在身,自然收到了帖子。大約是為了彰顯皇恩浩蕩,帖子上還寫了讓宛宛兩位嫡兄與嫂嫂跟著一起入宮。  這是不是陛下有心提攜的暗示?唐老爺丁點不敢想。放在別人家定要額手稱慶的事,他卻和兩兒子憂愁了好幾天,生怕禍福相依。  到了宮宴當日,大清早天剛蒙蒙亮,唐夫人和唐老爺就被一陣敲門聲給吵醒了。老兩口睡眼惺忪地起了身,唐宛宛便把她娘拉走了,路上一疊聲地問:“娘,我上個月做的幾套新衣裳呢?小芷說您給我收起來了,您收哪兒去了?”  唐夫人無奈,晚上才開始的宮宴,這孩子大清早就惦記上了。她將簇新的衣裳從衣箱裏拿出來,唐宛宛換了一身又一身,衣裳鞋子搭出了十幾套,半個時辰過去了也沒換好。  “這不都挺好看的,你挑揀什麽呢?”唐夫人看得心累。  唐宛宛停住動作,睜著黑白分明的杏眼看著自家娘親,悄悄紅了耳朵尖。她還挺認真給唐夫人舉例:“我大嫂在大哥麵前會穿得好看些;二嫂在二哥麵前會穿得好看些;大姐在大姐夫麵前會穿得好看些;二姐在二姐夫麵前……”  “成成成。”唐夫人噗嗤一聲笑了:“女為悅己者容的道理是吧?你直說想好好打扮就是了,還什麽大嫂二嫂大姐二姐的跟我繞!”  唐宛宛紅著臉哼了一聲,又去搗騰自己的衣箱了。第22章 宮宴  忙了一個時辰才將自家閨女打扮起來,唐宛宛在等身高的西洋鏡前照了好半晌,總算合了心意。  唐夫人心中感慨良多:去年六月底,宛宛跟馮家定了親。那年的中秋、還有今年的上元節、清明和端午,兩人也常常跟哥姐幾個出去玩,卻還是頭回見宛宛這樣認真打扮。  “宛宛也是大姑娘啦。”唐夫人摸摸她一頭光亮的烏發,眼中濕了一瞬,忙側過身抹了抹眼睛。  她見女兒從妝奩裏揀出一支猴子捧桃金簪就要戴,忙說:“這些太孩子氣了,會顯得不穩重。宛宛你都要入宮了,再戴這些猴子兔兒的會被陛下笑話。”  “怎麽還得要穩重啊……”唐宛宛咕噥一句,戀戀不舍地合上自己的妝奩,從梳妝台最下層另拿出一個精致的葡萄木妝奩來,裏頭的首飾都是這個月新打的,唐夫人給她挑了一支金梅花垂絲步搖戴上了,左看右看甚為滿意。  *  宮宴設在外廷的保和殿,乘車到了太和門便得下馬車,再換乘宮裏候著的小轎,以防有心之人夾帶東西。  太和門前已經停了十幾輛車馬,正在挨個查檢,唐夫人和兩位兒媳都是頭回進宮,不由有些局促。等到了太和門前,幾人下了車,卻見道己公公打著笑臉迎了上前,口中道:“陛下怕夫人和兩位少夫人識不得路,特意派老奴來迎。”  這話說得極為討巧,從太和門到保和殿統共也沒多遠,抬轎的又是宮裏的太監,哪裏會認不得路?陛下叫身邊的得意人來迎,不過是要在周圍的世家眼中給宛宛做臉麵。  唐夫人心道陛下真是心思細致,竟連此等小事都能想得周到。若不是陛下乃九五至尊,身份實在貴重,唐夫人都要厚著臉皮想這是不是女婿討好丈母娘的手段了。  另一旁,鍾家老夫人扶著孫女的手下了馬車,隔著約莫十步距離,冷眼望著這一幕,瞧見幾人與一個公公說話都麵露局促的模樣,不由低嗤了一聲:“當真是上不得台麵的。”  前幾年鍾家老太爺剛從右相之位上退下來,如今在朝為官的鍾虞大人是鍾老夫人的長子,官至三品太常卿,再有宮裏的鍾昭儀是她嫡親孫女,老夫人的底氣真是十足十的。  這等簪纓世家向來瞧不上唐家這般的落魄門第,這“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情形看在她眼中與賣女求榮無異。  話落,鍾老夫人又輕輕歎了一聲:“芬丫頭,你可想好了,踏出這一步,日後就再沒有回頭路了。”  鍾宜芬望著遠處燈火通明的大殿,仿佛普通的絲竹之樂聽在她耳中都成了嫋嫋仙音。眸底愈添了幾分堅定,收回了視線淺淺笑說:“祖母您放心,今日該做什麽該說什麽,宜芬都想妥了,這回定能得償所願。隻是……回頭您得勸著點祖父大人,我怕氣著他老人家。”  鍾老夫人拍拍她的手笑說:“你祖父就是性子拗,等你真能入了宮,他高興還來不及,又哪裏會怪責?”  “祖母能體諒,宜芬真是再歡喜不過了。”一老一小相視一笑,又上了宮裏備著的小轎。  太和殿中男女客分座東西兩側,麵前的小案上擺著茶盞與點心,另有民間難見的時令瓜果。在這座次之上,晏回倒是沒給唐家開後門,幾乎坐在殿尾的位置了。  因著唐夫人是頭回以誥命夫人的身份來參加宮宴,身旁的夫人們哪個都麵生,一時倒有些局促。好在有唐宛宛這麽塊招牌,旁坐的夫人各個笑意和善,把她誇出了花兒來,唐夫人總算能搭上話。  正宴要等到天黑以後,能放焰火那時候才開。越是官位低的往往來得越早,都得這麽幹坐著等。  唐宛宛摩挲著自己腕上的平安扣玩,正這麽神遊天外,身側行來兩位年輕宮女,附耳過來與她輕聲說:“姑娘,陛下召您至後殿一聚。”  “在哪兒?”唐宛宛喜上眉梢,跟自家娘親說了一聲便跟著兩個丫鬟走了。唐夫人都沒來得及問她去見誰,宛宛就走遠了,一時哭笑不得,尋思著不是陛下就是太後,也就放下心來。  出了後殿又行不遠,便見前頭有一片明晃晃的燈海。初時以為是燈籠,行得近了才看清這些竟全是各種模樣的花燈。纏在樹上的燈繩拉了長長一條,數千盞別致的花燈挨挨擠擠掛在繩上,將從景運門到隆宗門之間這小半裏地照得恍如白晝,一眼望去幾乎看不到邊。  唐宛宛一眼就看清了陛下,周圍樁子一樣的太監侍衛都被她的眼睛自動忽視掉了,眼裏隻剩下自己想看的人。她有那麽一瞬間都想連跑帶跳上前去,可下一瞬,這幾日來學的規矩通通湧入腦海,腳下打了個絆,立馬改成了嫋嫋婷婷的小碎步。  晏回站在不遠處看著,燈火點點映在他臉上,眉眼愈顯溫和。待人走近了,這才輕笑道:“怕你在殿裏呆得無趣,不如來猜燈謎玩。”  宮裏頭寂靜,一年到頭難得有什麽活動,每年元宵與中秋兩個燈節就算得上是最熱鬧的了,許多巧手的宮女太監都會做這些個花燈。燈上還寫了謎題,唐宛宛讀書多年,自然不會被這些簡單的謎題難住,大半瞧一眼就能猜出謎底,一路走來幾乎沒停過腳步。  每隻花燈下頭都吊著一隻小小荷包,裏頭裝著的便是答對謎題的獎賞,有時是一根漂亮的絡子,有時是一顆小小玉珠,有時是包在紙裏的幾顆薄荷糖、有時甚至是一隻草螞蚱……什麽匪夷所思的東西都有。  都是太監宮女能拿得出手的,自然沒有什麽貴重之物。唐宛宛也絲毫不嫌棄,挨個取出裏邊的獎勵,笑眯眯塞進自己的荷包裏,沒一會兒就塞滿了。可很快地,不知她想到了什麽,又回頭走了好長一段路,將拿到手的獎勵都一一放回燈下吊著的空荷包去了。  晏回如今瞧她做什麽都有意思,見狀便問:“為何又放回去了?”  “因為我聰明呀!”唐宛宛振振有詞:“這一條道從頭走到尾都沒有能難得倒我的謎題,豈不是要把人家的獎勵都拿完了?別的來猜燈謎的宮女太監猜完謎題,卻發現荷包裏邊什麽都沒有,他們得多失望啊?”  可她接下來猜對了燈謎,還是會將荷包打開,探頭看看裏頭裝的是什麽,又挨個放回去係好。晏回又是不解:“既然不要燈謎的獎賞,為何還要打開荷包來看?”  “因為好奇裏邊裝的是什麽呀。”唐宛宛仰著頭看他,眉眼滿是笑意。  晏回聽罷靜默須臾,仿佛被這麽幾句話碰到了心底最柔軟之處,一時竟有些發怔。  宮裏這中秋燈會的習俗已經有好些年頭了,每年宮宴那天,這條燈街都會出現在保和殿後頭,從景運門到隆宗門,其間怕是有不下兩千盞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娃是國之大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宣藍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宣藍田並收藏生娃是國之大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