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參與議事的人都到來了。
“這些日子我不在,辛苦大家了。既然都到齊了,那就開始吧,公達,你來說說,出了什麽狀況?”見人到齊了,劉風問道。
“冀州牧韓馥麾下大將鞠義叛變了。”荀攸一句話震驚了劉風,“還有就是,青州黃巾活躍異常,再度集結於北海國,似有大動作。此外,青州刺史焦和病故,袁紹以關東盟主的身份,任命臧洪為青州刺史。”
“這個信息量有點大,一件件來說吧!”劉風說道,“就先說青州黃巾的問題吧!”
“去歲青徐兗豫黃巾複起,其中豫州汝南黃巾被袁術擊破,還有一部分是我們擊破的,這一路算是消失了;徐州刺史陶謙收服了泰山賊臧霸等人,以其在故鄉招募的丹陽兵為主力,鎮壓了徐州的黃巾,這又去了一路;兗州之地,數位諸侯為討伐董卓征召了大量士兵,所以兗州黃巾之患也被幾位諸侯相繼擊破;隻有青州,刺史病重不能理事,各郡國太守也是無能,無法剿滅匪徒,而青州北海國,因為在討董戰爭中損失大將武安國和眾多的士兵,實力大減,黃巾賊張饒看到機會,就秘密召集各處的黃巾,集結於北海國,準備攻破劇縣。據我們得知的消息,孔文舉有意出城作戰。”荀攸說道。
“出城作戰?他腦子不是有毛病吧,黃巾勢大,還想再上演一次當初的情形嗎?”白建說道,“北海去了武安國,還有什麽優秀將領?再說了,北海的郡兵,實力也不怎麽樣,以少擊多,簡直是找死。”
“誰讓人家是聖人之後呢?或許在他眼裏,我們這些當初參與會盟的諸侯已經成為亂臣賊子了。國家有難,一力報之,人家這是求仁得仁。”劉風說道。
雖然大漢的未來很多人都看在眼裏,但是數百年來在儒家的影響下,“仁”和“義”成了某些士人評判是非的標準,即便知道大漢已經沒有了,卻依舊忠心於大漢。
作為孔聖人後裔的孔融就是其中之一。
“兵敗是必然的,就看他能撐到什麽時候了!”虞翻也說道,“而且青州之事,我們無能為力。”
劉風記得,孔融是被黃巾逼到了朱虛縣,困守好久,後來管亥上位圍城,是太史慈前去平原郡請劉備解圍,這才得以保全。
但現在,時間提前了,太史慈在會稽,劉備也沒有在平原了。而且黃巾軍的實力更強,可不是隻會圍著孔融打了,其他各縣被黃巾攻破的幾率很大,就是不知道孔融會有什麽抉擇。
青州其他郡國是指望不上了,臧洪信任刺史,單騎上任,能不能執掌一郡還不一定呢?可沒有兵去救北海。
“我們不參與,但是青州的局勢要時刻關注,他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那麽為什麽臧洪會成為青州刺史?難道就是因為他沒有兵嗎?”劉風又問道。
“很可能就是如此,因為他手裏沒人,就算去了青州,也無法掌控全郡。而袁紹想要擴大地盤,青州是個絕好的選擇,他絕不會推薦一個有實力的人去。”荀攸說道。
“袁紹欣賞臧洪,也是想趁機收買他。但是臧洪和他的理念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他們的關係未必能長久。”
“那麽,袁紹進兵青州的幾率有多大?”劉風問道。曆史不同了,他可不會依照曆史的進程去判斷,而是讓眼前的這些人才根據情報分析可能出現的結局。
“若是沒有鞠義的叛亂,袁本初絕對會進兵青州,但對他來說,還是冀州更重要些,這就不一定了。若是冀州戰事能盡早結束,那就有可能。”荀攸分析道。
“就是無論怎樣,袁紹這會就必須動了。”劉風總結道。
“是的,除非他甘心窩在渤海。”荀攸道。
“那是不可能的,他的野心大著呢。”劉風說道,“既然如此,我們也該準備了。平越校尉,平的可不僅僅是會稽的山越。白校尉,說說軍隊的情況吧!”
“是,主公,除去夷洲,現在我們共1郡14縣,外加一個中型城市歸雲城,有兵420萬,其中陸軍370萬,水軍50萬人。陸軍之中,騎兵2萬人,精銳軍隊的數量達到10萬。”白建說道,“如果出征的話,水軍隻能做運輸之用,每個縣留5萬軍隊,再留下100萬守衛郡城,我們能出動的軍隊有200萬人。當然,這不包括那數萬異人。”
“200萬,不少了,足夠我們奪下幾個縣了,然後以戰養戰,壯大自己。可以動員下去了,一旦袁紹動手,我們就進兵丹陽。”劉風命令道。
“進兵丹陽,還是要經過吳郡的錢塘,這豈不是得罪了兩家,為什麽不先打吳郡?”太史慈問道。
“自古丹陽出精兵,拿下丹陽,我們才能招募更多更強的軍隊,若是周昕控製了整個丹陽,對我們就太不利了。所以必須趁著丹陽一盤散沙的時候,快速拿下一部分丹陽之地。相對的,吳郡富庶,地方大族實力強健,各自為政,不成氣候,再加上盛太守無意於全郡一統,就不用擔心吳郡成為我們的大敵。再者,就算打下吳郡,整合全郡所需的時間也太長了。”見劉風將目光投向自己,荀攸解釋道。
“沒錯,吳郡再富庶,也不在官府手裏,而是在地方大族。這些人,空有實力,卻隻懂自保,隱藏在暗處,也不會為守城出力,無論太守換了誰,都對他們沒有影響,他們依舊是實際上的控製者。我們奪下各自為戰的吳郡不成問題,但是想消化的卻很難,隻有以雷霆之勢將他們掃清,吳郡才是我們的吳郡。而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我們有強大的實力。”劉風補充道,“奪下丹陽之後,我們才有機會積累這種壓倒性的實力。還有問題嗎?”
“沒有了,屬下遵命。”太史慈道。
“都回去準備吧,異人方麵,我來協調。越是在這個是時候,我們越不能放鬆對周邊的偵查。”劉風說道。
……
眾人散去之後,隻留下荀攸、虞翻、闞澤和白建幾人。
“公達,別的地方還有什麽消息嗎?”劉風問道。
“益州局勢開始緊張,當初劉焉在一些當地大族的支持下平定黃巾,又借助其力鎮壓了一批反對自己的人,但現在,雙方的矛盾開始激化,或許不久後就有一場決定益州最終歸屬的戰爭了。”荀攸說道。
“益州據我們太遠,鞭長莫及,不過我相信,君郎叔父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的。”劉風說道,“荊州的情況如何?”
“荊南的實力遠不如荊北,劉表的人馬壓著蘇代打。但是蘇代集結了荊南四郡所有的力量,還得到了一部分宗族的支持,短時間裏不會有結果。但是一旦劉表取得勝利,立馬就能控製除南陽外的全州。”虞翻說道。
“這就要我們跟他搶時間了,督促我們盡快將豫章收入囊中,否則等到劉表擴張完畢,就一定會把目光投向揚州。北部的南陽、豫州和西部的益州,他都不可能去打的。”劉風說道,“看來,這天下大亂的時代真的來臨了。”(未完待續。)
“這些日子我不在,辛苦大家了。既然都到齊了,那就開始吧,公達,你來說說,出了什麽狀況?”見人到齊了,劉風問道。
“冀州牧韓馥麾下大將鞠義叛變了。”荀攸一句話震驚了劉風,“還有就是,青州黃巾活躍異常,再度集結於北海國,似有大動作。此外,青州刺史焦和病故,袁紹以關東盟主的身份,任命臧洪為青州刺史。”
“這個信息量有點大,一件件來說吧!”劉風說道,“就先說青州黃巾的問題吧!”
“去歲青徐兗豫黃巾複起,其中豫州汝南黃巾被袁術擊破,還有一部分是我們擊破的,這一路算是消失了;徐州刺史陶謙收服了泰山賊臧霸等人,以其在故鄉招募的丹陽兵為主力,鎮壓了徐州的黃巾,這又去了一路;兗州之地,數位諸侯為討伐董卓征召了大量士兵,所以兗州黃巾之患也被幾位諸侯相繼擊破;隻有青州,刺史病重不能理事,各郡國太守也是無能,無法剿滅匪徒,而青州北海國,因為在討董戰爭中損失大將武安國和眾多的士兵,實力大減,黃巾賊張饒看到機會,就秘密召集各處的黃巾,集結於北海國,準備攻破劇縣。據我們得知的消息,孔文舉有意出城作戰。”荀攸說道。
“出城作戰?他腦子不是有毛病吧,黃巾勢大,還想再上演一次當初的情形嗎?”白建說道,“北海去了武安國,還有什麽優秀將領?再說了,北海的郡兵,實力也不怎麽樣,以少擊多,簡直是找死。”
“誰讓人家是聖人之後呢?或許在他眼裏,我們這些當初參與會盟的諸侯已經成為亂臣賊子了。國家有難,一力報之,人家這是求仁得仁。”劉風說道。
雖然大漢的未來很多人都看在眼裏,但是數百年來在儒家的影響下,“仁”和“義”成了某些士人評判是非的標準,即便知道大漢已經沒有了,卻依舊忠心於大漢。
作為孔聖人後裔的孔融就是其中之一。
“兵敗是必然的,就看他能撐到什麽時候了!”虞翻也說道,“而且青州之事,我們無能為力。”
劉風記得,孔融是被黃巾逼到了朱虛縣,困守好久,後來管亥上位圍城,是太史慈前去平原郡請劉備解圍,這才得以保全。
但現在,時間提前了,太史慈在會稽,劉備也沒有在平原了。而且黃巾軍的實力更強,可不是隻會圍著孔融打了,其他各縣被黃巾攻破的幾率很大,就是不知道孔融會有什麽抉擇。
青州其他郡國是指望不上了,臧洪信任刺史,單騎上任,能不能執掌一郡還不一定呢?可沒有兵去救北海。
“我們不參與,但是青州的局勢要時刻關注,他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那麽為什麽臧洪會成為青州刺史?難道就是因為他沒有兵嗎?”劉風又問道。
“很可能就是如此,因為他手裏沒人,就算去了青州,也無法掌控全郡。而袁紹想要擴大地盤,青州是個絕好的選擇,他絕不會推薦一個有實力的人去。”荀攸說道。
“袁紹欣賞臧洪,也是想趁機收買他。但是臧洪和他的理念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他們的關係未必能長久。”
“那麽,袁紹進兵青州的幾率有多大?”劉風問道。曆史不同了,他可不會依照曆史的進程去判斷,而是讓眼前的這些人才根據情報分析可能出現的結局。
“若是沒有鞠義的叛亂,袁本初絕對會進兵青州,但對他來說,還是冀州更重要些,這就不一定了。若是冀州戰事能盡早結束,那就有可能。”荀攸分析道。
“就是無論怎樣,袁紹這會就必須動了。”劉風總結道。
“是的,除非他甘心窩在渤海。”荀攸道。
“那是不可能的,他的野心大著呢。”劉風說道,“既然如此,我們也該準備了。平越校尉,平的可不僅僅是會稽的山越。白校尉,說說軍隊的情況吧!”
“是,主公,除去夷洲,現在我們共1郡14縣,外加一個中型城市歸雲城,有兵420萬,其中陸軍370萬,水軍50萬人。陸軍之中,騎兵2萬人,精銳軍隊的數量達到10萬。”白建說道,“如果出征的話,水軍隻能做運輸之用,每個縣留5萬軍隊,再留下100萬守衛郡城,我們能出動的軍隊有200萬人。當然,這不包括那數萬異人。”
“200萬,不少了,足夠我們奪下幾個縣了,然後以戰養戰,壯大自己。可以動員下去了,一旦袁紹動手,我們就進兵丹陽。”劉風命令道。
“進兵丹陽,還是要經過吳郡的錢塘,這豈不是得罪了兩家,為什麽不先打吳郡?”太史慈問道。
“自古丹陽出精兵,拿下丹陽,我們才能招募更多更強的軍隊,若是周昕控製了整個丹陽,對我們就太不利了。所以必須趁著丹陽一盤散沙的時候,快速拿下一部分丹陽之地。相對的,吳郡富庶,地方大族實力強健,各自為政,不成氣候,再加上盛太守無意於全郡一統,就不用擔心吳郡成為我們的大敵。再者,就算打下吳郡,整合全郡所需的時間也太長了。”見劉風將目光投向自己,荀攸解釋道。
“沒錯,吳郡再富庶,也不在官府手裏,而是在地方大族。這些人,空有實力,卻隻懂自保,隱藏在暗處,也不會為守城出力,無論太守換了誰,都對他們沒有影響,他們依舊是實際上的控製者。我們奪下各自為戰的吳郡不成問題,但是想消化的卻很難,隻有以雷霆之勢將他們掃清,吳郡才是我們的吳郡。而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我們有強大的實力。”劉風補充道,“奪下丹陽之後,我們才有機會積累這種壓倒性的實力。還有問題嗎?”
“沒有了,屬下遵命。”太史慈道。
“都回去準備吧,異人方麵,我來協調。越是在這個是時候,我們越不能放鬆對周邊的偵查。”劉風說道。
……
眾人散去之後,隻留下荀攸、虞翻、闞澤和白建幾人。
“公達,別的地方還有什麽消息嗎?”劉風問道。
“益州局勢開始緊張,當初劉焉在一些當地大族的支持下平定黃巾,又借助其力鎮壓了一批反對自己的人,但現在,雙方的矛盾開始激化,或許不久後就有一場決定益州最終歸屬的戰爭了。”荀攸說道。
“益州據我們太遠,鞭長莫及,不過我相信,君郎叔父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的。”劉風說道,“荊州的情況如何?”
“荊南的實力遠不如荊北,劉表的人馬壓著蘇代打。但是蘇代集結了荊南四郡所有的力量,還得到了一部分宗族的支持,短時間裏不會有結果。但是一旦劉表取得勝利,立馬就能控製除南陽外的全州。”虞翻說道。
“這就要我們跟他搶時間了,督促我們盡快將豫章收入囊中,否則等到劉表擴張完畢,就一定會把目光投向揚州。北部的南陽、豫州和西部的益州,他都不可能去打的。”劉風說道,“看來,這天下大亂的時代真的來臨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