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是當初呂布在袁術麾下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從陸康手中奪下來的。如果當時袁術不那麽吝嗇,直接讓呂布做廬江太守,或許就能拴住呂布的心,讓他不至於那麽早背叛,在關鍵的時候捅了袁術一刀,導致袁術北上失敗。


    現任廬江太守劉勳,琅琊人氏,是一直追隨袁術的老人了,年少之時,就和袁術、曹操等人熟識,是袁術比較倚重之人。但讓人疑惑的是,曆史上袁術自壽春敗亡,死在逃亡的路上時,身在廬江的劉勳依舊是手握重兵,為孫策所忌憚。後來孫策用計將劉勳騙走,這才奪取了劉勳,逼得劉勳北上投靠曹操。


    也就是說,劉勳這位袁術的心腹,是坐視袁術敗亡的。


    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勳為什麽這麽做,但可以肯定的是,袁術後來接連被呂布、曹操所敗時,已經失去了對劉勳的控製。以劉風的猜測,劉勳之所以這麽做,要麽是不看好袁術稱帝,對大漢還存在那麽一絲敬畏,從側麵給袁術致命一擊,不過這種可能性不大;要麽就是不滿袁術對其的封賞,畢竟橋蕤張勳都成了大將軍,偏偏他這個老人依舊隻能鎮守前線,這對“貴寵驕豪”的劉勳來說是無法忍受的,於是有了自立的心思;或者劉勳早就和老相識曹操聯係上了,在袁術這邊就是做內應的,為的是幫曹操謀取淮南之地,因為劉勳在到了許都之後,還曾囂張了好一陣,顯然是對曹操有功,並不隻是依仗舊識的身份,但有可能他玩的過火,然後把曹操到手的廬江丟給了孫策。


    曆史上,陸康在擔任廬江太守期間,為避戰亂,將廬江郡治從舒縣遷往皖縣,但遊戲中,因為各種原因,陸康從一開始就處於各種威脅之下,根本沒有機會實施這個計劃,所以到目前為止,廬江的郡治依舊在舒縣。


    拿下廬江,在劉風看來並不簡單。之前劉風進攻吳郡、丹陽、豫章等地,都隻是各自為戰的局麵,太守甚至無法控製局麵。但廬江不同,有袁術為後盾,如果袁術願意,隨時都可能有大軍前來支援。相比於袁術,劉風此次出征的500萬大軍根本不算什麽。


    慶幸的是,袁術不止劉風一個敵人,可以說是四麵皆敵,他不可能全力來對付自己,相比之下,曹操的威脅大的多,甚至孫堅在袁術眼中都比劉風重要。


    而劉勳,則是劉風不折不扣的敵人。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是的,劉勳就是之前在贛水之戰時坑了劉風一把的那人,那一次,差點讓劉風折於贛水之上。對劉勳來說,隻是延誤了兩個時辰而已,但是對劉風可不是如此,而是意味著更大的傷亡,以及豫章攻略的差點夭折。此仇此恨,又豈是輕易能放下的。更何況,事後袁術隻是無關痛癢的責備了幾句,一點懲罰都沒有。


    身為廬江太守,劉勳當然不會輕易上前線,在得知劉風大軍已經登陸阻擋不住時,果斷下令後撤,然後拒城而守。


    更換了攻擊目標之後,之前在曲阿的屯兵就顯得不智了,劉風花了半個多月,晝夜不停,才終於將出征的人馬以及各項物資運過長江,而此刻,前鋒大軍已經開始攻城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的先鋒將領,是劉風新近收到麾下的祖郎。


    是的,就是那個曆史上差點讓孫策殞命的祖郎,丹陽的山賊頭領,最初劉風進入丹陽的時候,他提前從城中溜走,數年來一直不見蹤跡。而今,卻投到劉風麾下。


    實際上,自劉風入主丹陽之後,一直就沒放下對地方的整頓,不說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吧,但至少,能保證大部分的公平,隻有有勞,就能生活的下去,所以從賊的現象逐漸減少,也就斷了祖郎麾下山賊的來源。


    自劉風入主丹陽以後,祖郎的日子就不那麽好過了,隻能坐吃山空。雖然劉風治下每個縣的軍隊不多,但每個郡城至少也有百萬之眾,剩下的數百萬大軍,集結起來分布於各處,以防備有可能出現的叛亂。祖郎也不是沒有再出山過,隻不過每次出山雖然能夠得手,但劉風的部下反應能力很強,尤其是丹陽新定,山賊頻發,這裏的駐軍也就更多,每次都不等祖郎劫掠到足夠的財物、糧草,就已經感到,讓祖郎避無可避,不得不為了生存下去而戰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祖郎手下的山賊一天天減少,丹陽郡的山賊也逐漸減少。


    終於有一次,祖郎不甘失敗,集數股山賊一起出山劫掠,這次倒是很快攻破了涇縣,掠奪了大量的財物,這也是劉風開始擴張以來,第一次丟掉一個縣城。但結果卻是讓人意想不到,已經漸趨穩定的丹陽開始了隆重的剿匪,祖郎一頭紮了進去,被剿匪的大軍包圍。雖然最後仗著自己的強悍實力在親軍的護衛下逃走,但勢力較之之前,已經大為不如。而那次剿匪,也清剿了大部分丹陽的山賊,直到劉風開啟了豫章攻略才結束。


    劫後餘生的祖郎自此不敢再冒頭,哪怕是迫不得已出山劫掠,也是來去匆匆,後來堅持不下去了,他甚至想逃出丹陽前往他處,但彼時豫章已經被劉風攻下,除了交州再無路可走,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隻是處境越來越艱難。


    建安元年的時候,趁著各路諸侯都在修養生息,劉風也是為戰爭全力準備,為此他派出幾支兵馬專程前去清剿各郡為數不多的山賊,給自己創造一個穩固的大後方。


    祖郎就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投降,或者說他也有意投降,因為他不甘就這麽沉寂下去。當最終率部投降的時候,劉風親自趕到丹陽接受祖郎的效忠,以示自己的重視。當祖郎投降時,麾下的山賊已經不到三千之數。堂堂7階武將混成這樣,劉風也是無語了,但這也說明了劉風在丹陽統治的穩固。


    此次出征,是祖郎在劉風麾下的第一次征戰,此前他沒有寸功,投降後就被劉風授予校尉之職。劉風的麾下還沒有具體的職位劃分,統兵將領除了校尉就是中郎將了,祖郎一來就任校尉職,自然有人不服,所以他迫切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


    進攻的縣城,當然不會是舒縣,自春穀出發,渡江後最近的縣是襄安,而襄安也舒縣之間,也隻隔著一個臨湖。


    充任先鋒,祖郎帶著三十萬大軍以及為數眾多的玩家,一路上覆滅無數亭裏,還攻破了兩個鄉,當然玩家的領地也沒少被摧毀,一直抵達襄安城下,拉開劉風和袁術之間的大戰序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坐斷東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邊隅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邊隅人並收藏三國之坐斷東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