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麵朝南方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了九個頭,“爹!娘!獻策兄!你們的大仇,終於要有個了結了。”


    說罷,也不理其他人好奇的目光,站起身抬起筆,唰唰唰的,一連寫了好幾封信。


    留在涿鹿山的人都很懂規矩,知道那是密信,若是宋獻策不對大夥兒說,大家也不會追著問。


    待宋獻策寫好信,裝好信封,抬手叫了個護衛的隊員進來,“你將此信,立即飛奴傳書給賀大人...算了。”


    宋獻策想想又改口,“還是安排一個小隊,一人雙馬,親自送到賀大人的府上,記住,人在信在,人亡信亡。”


    卻是想到中原不比塞外,人煙終究要稠密些,飛奴難免不會出什麽意外,而此信卻是不容有失,幹脆派戰隊隊員親自前往還把穩些。


    護衛拱手行禮,正欲退走,卻被宋獻策喊住,又拿出了一封信,“此信也派一個小隊送去張家口。”


    護衛點頭,“也是一人雙馬?”


    “不,一人三馬!”宋獻策鄭重交待,“片刻不可停歇,送到張家口,到了張家口,務必潛行進入,不得驚動以範氏為首的八家糧商。”


    “是!”


    ......


    初冬小雪,收完秋糧,賀文瑞也難得的清閑了下來,正和幕僚飲酒聊天,屋內生著火,暖意融融。


    眼下保安州已經被他完全掌控,同知尤鴻遠也異常配合,不但沒有絲毫阻礙,反而成了他的一大助力,原因嘛,賀文瑞也十分清楚,在自己到任前,被涿鹿商社好好敲打過一番,是以現在乖巧無比。


    這涿鹿商社還真是一大福星啊!


    賀文瑞感慨完,卻又想到恩師臨走之前給他透露過的訊息,耿如杞雖然如願做上了宣大總督,初登大位,卻並不太樂觀。


    除了大同總兵,他的老搭檔張鴻功,還有就是自己能全力支持外,其他大小官員,總有那麽點陽奉陰違的味道,想做點什麽事,掣肘太多。


    整個宣大一帶的大小官員,盤根錯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想要拿幾個人開刀,以便建立總督權威,一時都難以施行。


    耿如杞坦言,此次保安之行,看似排場不小,威風凜凜,但若真有那不開眼的人,視賀文瑞事先打的招呼於不顧,還真不好動手。


    好在總督的官威仍在,保安州收秋糧的過程沒有出事,不過到了明年,若還打不開局麵,耿如杞成為眾所周知的泥塑木雕的總督,那賀文瑞這裏,恐怕也會起波折。


    “篤篤篤!”門外長隨敲門,“大人,涿鹿山有急信送到。”


    “快快拿進來。”賀文瑞急忙吩咐道,涿鹿山本就是他最為重要的盟友,在這種天氣送急信來,定然是有要事。


    賀文瑞放下酒杯,匆匆看完密信後,有些拿不定主意。


    涿鹿山向他通報的謀劃,說膽大包天那是一點不為過,信中還建議他與耿總督同涿鹿山一道行事,隻是此事事關重大,賀文瑞有些猶疑不決。


    “大人,何事?”幕僚問道。


    “無事,你且先下去吧。”不論做與不做,賀文瑞都不想將此事宣揚出去。


    待幕僚走後,賀知州一個人在房內左思右想,到底參不參與呢?


    涿鹿山的計劃看上去完美無缺,滴水不漏,真有可能成事,可賀文瑞明白,牽一發而動全身,他們要挑動的,是整個晉北的文武官場,這些人利益受損之後,不知道會有什麽樣的瘋狂反撲。


    信中分明暗示,自己等人若是不參與,涿鹿山也會全力以赴,獨力完成此事,隻是手段恐怕會更加暴烈,頗有種將他和耿如杞小瞧的意味。


    這不是趕鴨子上架麽,賀文瑞心裏有點不太痛快,這麽大的事,難道不應該先征求一下自己等人的意見?


    不痛快歸不痛快,賀文瑞靜下心來細想,涿鹿山此舉,倒不失為一個快刀斬亂麻的辦法,尤其是對耿如杞執掌宣大實權更有幫助,如若不然,耿總督還真有可能被架空,有名無實。


    那就...幹了?賀文瑞的心裏漸漸堅定起來,反正已經和涿鹿商社綁在一起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想要大規模將紅薯土豆推及開來,成為青史留名的人物,離不開總督耿如杞的強力支持,而要想讓恩師支持,就得讓他掌控實權,不得不說,青史留名的念頭,已經成了賀文瑞的執念,大有誰攔路,誰就是仇敵的感覺。


    而且賀文瑞相信,恩師心裏對青史留名的願望,恐怕一點也不會比他小,在親眼目睹了紅薯土豆的豐收之後,臨走前,賀文瑞同樣看到了耿如杞眼裏那不同尋常的光亮。


    最為重要的,就是涿鹿商社本身的實力了,賀文瑞相信,此事沒有他們幫忙收尾,涿鹿商社也能全身而退,將他們的責任撇得幹幹淨淨,要是雙方心裏有了罅隙,賀文瑞覺得得不償失。


    那紅薯土豆需要他們挑揀一事,賀文瑞還不太相信,即便此事不真,但在安撫任用保安州外來難民的這件事上,也離不開涿鹿商社,一旦他們撂了蹶子,這些難民就是隱患,保安州這麽多的糧食,反而是禍根。


    罷罷罷,就幹他一票大的,想到這裏,賀文瑞緩緩在桌上鋪開紙張,準備寫信給耿如杞。


    ......


    陽和城位於晉西東北部,西與大同毗鄰,北邊隔著長城就是塞外插漢部的草場。


    其城牆高壕深,有三個城門,東門成安,西門成武,南門迎暄,城門外各建有甕城,城門上有城樓,還有14個窩鋪,都是藏兵的地方。


    全城分別於洪武二十六年,三十一年,及萬曆二十年,經曆了三次磚包,稱得上是銅牆鐵壁,因最早是陽和衛的駐地,故稱陽和城。


    宣德元年移高山衛同駐,城東屬陽和,城西屬高山。


    隆慶四年,宣大總督成為常設的地方官,由宣化移駐陽和,陽和城自此成為宣大一帶的最高行政及指揮中心。


    另外,還有大同副總兵也在此駐紮,乃是一個純粹的大兵營,普通居民很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求生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自身小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自身小卒並收藏明末求生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