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棣是第一次參加省試,這是國家最重要的“掄才大典”,是各路的取解試不能夠比擬的。便是一向豪邁的唐棣,進了考場也不禁變得拘謹起來。
禮部的考場非常之大,每個考生各有一桌一屜,桌子之間隔開一尺以上,並有木板相隔,每個人完全是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之內考試。首先發下來的考卷是特製的宣紙,寬一尺二寸,長一丈零八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二尺二寸,考生將在此填自己的姓名、籍貫、祖宗三代的情況,寫好之後便加以密封,不能讓人知道是誰的卷子,謂之“糊名製”。似唐棣這樣出身於商人之家的,寫這部分就顯得底氣不足,而如石越這樣忘記了自己許多記憶的人,除非有人做保,否則根本不可能被允許參加考試。第二部分六尺八寸,是考生寫策論的地方,必須用楷書做答,否則難免前途不妙。因為這一部的答題在交上去之後,會有專門的人另行抄寫一遍交給考官判卷,防止考官認出筆跡來循私。若是字跡讓那些抄寫的人不認識,倒黴的終究是考生自己,那可是申訴無門的事情。第三部分一尺八寸,將有九個以上的考官在這裏寫評語蓋上自己的印章。
所有這些數字,都不是隨便擬定的,據說是合天人之變,不過唐棣顯然不在乎這些。連考四場,舉子們都得住在貢院裏,哪有心思想這些呀。這地方實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快點寫完為妙。好在石越之前特意和他們幾個說了一些要點,這出什麽題目沒有人能料得到,不過石越說的那幾個要點聽起來卻是不錯的。唐棣一邊寫一邊想著石越說過的話:“無論如何要突出變法的中心,或為變法叫好;或者引經據典,指出變法實則是法先王,總之證明變法是於經典中有依據的;或者指出變法必有挫折,當知難而上,表明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的道理……但是有一點卻需要注意,行文亦不可太直白,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來你是為變法而寫。”就為了這個曲折之意,他和李敦敏、柴氏兄弟在家裏寫了多少論文,幾個人細細推敲過多少遍呀?
石子明所說的這些章程,有些唐棣明白,有些唐棣不明白。像為新法叫好,他是明白的,不過他本來不屑為之,這新法縱然是好的,執行起來也不好,這一點唐棣所深知,讓他寫這種違心之論,實在不痛快。不過石子明說若采用那個什麽“議會製”其實也是變法,漢代的儒生說孔子作《春秋》是為漢代立法,其實也是一種變法,變法本身未必有錯,有錯的是新法推行不當,倒說得也不無道理……所以唐棣決定寫一篇說明“法先王”必要性的策論,那個議會製,不就是“法先王之意”而來的嗎?至於為什麽行文不能太直白了,他就不太懂了,不過石子明說的,多半不會有錯吧。
這主旨定下來,這些天做過這許多討論,寫過許多範文,算是沒有白費。況且還有一部《論語》自己是理解從未有過的深刻。區區幾篇論文,實在難不倒唐棣。幾場考下來,文章做得花團錦簇,出了考場,長籲了一口氣,連忙去找李敦敏、柴氏兄弟,卻發現他們正興高采烈的到處找他呢。看這神態,顯見是考得不錯的。
幾個人會了頭,正想著一起回去,卻見*鳳和一個人嘻笑著走了過來,仔細看時,那個人也是認識的,原來是曾經一起會過文的葉祖洽。二人看起來心情都挺不錯,過來打過招呼,葉祖洽含笑說道:“唐兄,《論語正義》洛陽紙貴,科場想必也是春風得意了?真是好季節呀。改日相約一起去踏春如何?”這個葉祖洽是最靈瓏的性格,他顯見唐棣等人風頭甚健,看起來前途無量,自然而然便有結納之心。
唐棣對葉祖洽倒沒什麽惡感,隻是想到石越之前交待尚有事要處置,便不敢答應,正待婉拒,卻聽到*鳳酸溜溜的說道:“《論語正義》印刷裝幀都是上上之品,雖未能盡道孔聖之意,卻也頗有可采之處,將來諸兄必定賴此名留青史。”
唐棣本來覺得自己和*鳳交情甚好,不曾料得他竟然說出這種話來。便是陌生人,也不好當麵說這種表麵上看來是讚揚,暗裏卻說不盡的不以為然之意的話語。他心頭不禁有氣,正要頂過去,不料柴貴誼先就忍不住了,冷笑道:“《論語正義》固然不足道,不過小弟聽陳兄之意,卻是自己能盡道孔聖之意,而《論語正義》頗有不足采之處,改日裏還要請教陳兄的高明之見。”
李敦敏心裏也很不舒服,卻不願意因此小事得罪葉祖洽,便衝唐棣說道:“毅夫,我等還有一點俗事,不如先行告辭,改日再來請教陳兄的高見吧。”他心裏起了芥蒂,便不再稱*鳳的表字。
當下眾人便告辭而去,把葉祖洽給丟在那裏做聲不得,心裏暗怪*鳳失禮,但是以他的脾氣,卻是無論如何不肯當麵得罪人的。何況此時*鳳臉色不佳,正在那啐罵:“小人得誌!”他葉祖洽又不傻,哪裏願意去觸這個黴頭呀?
※※※
崇政殿說書呂惠卿最近心情甚好,自己被王安石賞識以來,王安石屢屢在皇帝麵前推薦自己。自己官階雖然不過七品,但是這卻是個經筵美職,經常能見得皇帝,並在皇帝麵前發表議論。憑自己的才學,也頗受年輕好學的皇帝的賞識。能做到省試的考官之一,顯然皇帝已經認可自己的才學了,否則這個差事輪不到自己。前幾天曾布那邊又來消息,說自己內定為製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這個官職聽起來不怎麽樣,權力卻重要,所有條例司製定的政策,自己都有覆核之權,而最重要的,則是這意味著自己進了新黨的核心圈子。眼見自己一步一步接近大宋最高權力的所在地,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呀。
省試的閱卷已經結束,這些舉子中有不少人還是挺有見識的,懂得誇讚新法。偏偏舊黨有人不太知好歹,有一份策論做得花團錦簇,把皇帝吹成堯舜再生,新法那更是不世之良法,這樣的文筆佳絕政治正確的文章,怎麽可以不放在第一呢,他居然想把這篇文章放到三甲以後……為這個幾乎和他爭得麵紅耳赤,最後迫得主考官蘇軾和李大臨把這篇策論放在了第二。狀元最後是由皇帝上欽定,這個叫什麽葉祖洽的文章,皇帝絕無理由不欣賞,到時候這個人取了狀元,自己就算有知人之明了。
呂惠卿想著這些事情,心情真是格外的愉悅。省試主考的差使還沒有交,不過崇政殿說書的本職工作還需要做,這是殿試前最後一次向皇帝講課了,以後自己再要在皇帝麵前談論學問,就會有另外一個更顯赫的身份了。呂惠卿洋洋得意的微笑著,神情卻顯得很恭敬。他在心裏又暗暗回想了一遍今天打算講的《禮記》的一些要點……
“皇上駕到……”太監拖長聲音的唱禮打斷了呂惠卿的記憶,他連忙恭恭敬敬的站著迎接。崇政殿說書,官職雖微,實際上卻是皇帝的老師,王安石甚至提出過要恢複古製,讓臣子們坐著給皇帝講課,但是沒有人響應,雖然理論上他是對的,但最後連他自己都不敢坐,依然是站著講課,皇帝坐著聽。不過為了體現尊師重道,臣子們進了這裏給皇帝講課,就可以不要跪迎跪送。
年青的皇帝剛剛解決一次政治危機,心情顯然也還不錯。他進來坐好後,便衝呂惠卿說道:“呂卿,這次就給朕說說《論語正義》吧。”
呂惠卿本來可以拒絕,可是那不顯得自己無知嗎?他正需要皇帝的賞識呢。幸好他也看過這本正在風行的《論語正義》——王安石都誇讚的書,他哪裏敢不看?他可是王安石的好學生呀。他一邊把《禮記》拋到九霄雲外,一邊連忙回憶《論語正義》的內容。虧得呂惠卿是個高智商的人物,最竟然把《論語正義》的內容說得*不離十。
皇帝饒有興趣的聽著,直到他講得差不多時方問道:“呂卿,你以為這《論語正義》是否盡如聖人本意?”
呂惠卿略一思忖,微笑道:“皇上,聖人之道如無邊無際的宇宙,豈是我輩所能盡知。不過這《論語正義》亦有其過人之處,其中種種闡明,都得自圓其說。以臣之愚昧,不敢言其盡得聖人之意,也不敢謂其不可取。不過比之董子,則差相仿佛。”他不敢把話說滿,但聽皇帝口中有欣賞之意,便拿這本書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相比,算是一個折中。
“聽說這《論語正義》是幾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士子所作?”
呂惠卿笑道:“臣不認識這幾個作者,不過傳聞如此。有一個石越石子明,小詞寫得極好。”
皇帝並不知道《論語正義》的作者有石越,他不過聽內侍說起,便有點印象,加上有幾個侍講也時不時在他麵前提到《論語正義》,今天心情不錯,便叫呂惠卿講上一講。此時聽到“石越”這個名字,便想起的確有這個詞人,宮裏的樂隊也曾唱過他的長短句的。不禁笑道:“可是號稱石九變的石越?想不到有此才學。”
禮部的考場非常之大,每個考生各有一桌一屜,桌子之間隔開一尺以上,並有木板相隔,每個人完全是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之內考試。首先發下來的考卷是特製的宣紙,寬一尺二寸,長一丈零八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二尺二寸,考生將在此填自己的姓名、籍貫、祖宗三代的情況,寫好之後便加以密封,不能讓人知道是誰的卷子,謂之“糊名製”。似唐棣這樣出身於商人之家的,寫這部分就顯得底氣不足,而如石越這樣忘記了自己許多記憶的人,除非有人做保,否則根本不可能被允許參加考試。第二部分六尺八寸,是考生寫策論的地方,必須用楷書做答,否則難免前途不妙。因為這一部的答題在交上去之後,會有專門的人另行抄寫一遍交給考官判卷,防止考官認出筆跡來循私。若是字跡讓那些抄寫的人不認識,倒黴的終究是考生自己,那可是申訴無門的事情。第三部分一尺八寸,將有九個以上的考官在這裏寫評語蓋上自己的印章。
所有這些數字,都不是隨便擬定的,據說是合天人之變,不過唐棣顯然不在乎這些。連考四場,舉子們都得住在貢院裏,哪有心思想這些呀。這地方實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快點寫完為妙。好在石越之前特意和他們幾個說了一些要點,這出什麽題目沒有人能料得到,不過石越說的那幾個要點聽起來卻是不錯的。唐棣一邊寫一邊想著石越說過的話:“無論如何要突出變法的中心,或為變法叫好;或者引經據典,指出變法實則是法先王,總之證明變法是於經典中有依據的;或者指出變法必有挫折,當知難而上,表明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的道理……但是有一點卻需要注意,行文亦不可太直白,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來你是為變法而寫。”就為了這個曲折之意,他和李敦敏、柴氏兄弟在家裏寫了多少論文,幾個人細細推敲過多少遍呀?
石子明所說的這些章程,有些唐棣明白,有些唐棣不明白。像為新法叫好,他是明白的,不過他本來不屑為之,這新法縱然是好的,執行起來也不好,這一點唐棣所深知,讓他寫這種違心之論,實在不痛快。不過石子明說若采用那個什麽“議會製”其實也是變法,漢代的儒生說孔子作《春秋》是為漢代立法,其實也是一種變法,變法本身未必有錯,有錯的是新法推行不當,倒說得也不無道理……所以唐棣決定寫一篇說明“法先王”必要性的策論,那個議會製,不就是“法先王之意”而來的嗎?至於為什麽行文不能太直白了,他就不太懂了,不過石子明說的,多半不會有錯吧。
這主旨定下來,這些天做過這許多討論,寫過許多範文,算是沒有白費。況且還有一部《論語》自己是理解從未有過的深刻。區區幾篇論文,實在難不倒唐棣。幾場考下來,文章做得花團錦簇,出了考場,長籲了一口氣,連忙去找李敦敏、柴氏兄弟,卻發現他們正興高采烈的到處找他呢。看這神態,顯見是考得不錯的。
幾個人會了頭,正想著一起回去,卻見*鳳和一個人嘻笑著走了過來,仔細看時,那個人也是認識的,原來是曾經一起會過文的葉祖洽。二人看起來心情都挺不錯,過來打過招呼,葉祖洽含笑說道:“唐兄,《論語正義》洛陽紙貴,科場想必也是春風得意了?真是好季節呀。改日相約一起去踏春如何?”這個葉祖洽是最靈瓏的性格,他顯見唐棣等人風頭甚健,看起來前途無量,自然而然便有結納之心。
唐棣對葉祖洽倒沒什麽惡感,隻是想到石越之前交待尚有事要處置,便不敢答應,正待婉拒,卻聽到*鳳酸溜溜的說道:“《論語正義》印刷裝幀都是上上之品,雖未能盡道孔聖之意,卻也頗有可采之處,將來諸兄必定賴此名留青史。”
唐棣本來覺得自己和*鳳交情甚好,不曾料得他竟然說出這種話來。便是陌生人,也不好當麵說這種表麵上看來是讚揚,暗裏卻說不盡的不以為然之意的話語。他心頭不禁有氣,正要頂過去,不料柴貴誼先就忍不住了,冷笑道:“《論語正義》固然不足道,不過小弟聽陳兄之意,卻是自己能盡道孔聖之意,而《論語正義》頗有不足采之處,改日裏還要請教陳兄的高明之見。”
李敦敏心裏也很不舒服,卻不願意因此小事得罪葉祖洽,便衝唐棣說道:“毅夫,我等還有一點俗事,不如先行告辭,改日再來請教陳兄的高見吧。”他心裏起了芥蒂,便不再稱*鳳的表字。
當下眾人便告辭而去,把葉祖洽給丟在那裏做聲不得,心裏暗怪*鳳失禮,但是以他的脾氣,卻是無論如何不肯當麵得罪人的。何況此時*鳳臉色不佳,正在那啐罵:“小人得誌!”他葉祖洽又不傻,哪裏願意去觸這個黴頭呀?
※※※
崇政殿說書呂惠卿最近心情甚好,自己被王安石賞識以來,王安石屢屢在皇帝麵前推薦自己。自己官階雖然不過七品,但是這卻是個經筵美職,經常能見得皇帝,並在皇帝麵前發表議論。憑自己的才學,也頗受年輕好學的皇帝的賞識。能做到省試的考官之一,顯然皇帝已經認可自己的才學了,否則這個差事輪不到自己。前幾天曾布那邊又來消息,說自己內定為製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這個官職聽起來不怎麽樣,權力卻重要,所有條例司製定的政策,自己都有覆核之權,而最重要的,則是這意味著自己進了新黨的核心圈子。眼見自己一步一步接近大宋最高權力的所在地,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呀。
省試的閱卷已經結束,這些舉子中有不少人還是挺有見識的,懂得誇讚新法。偏偏舊黨有人不太知好歹,有一份策論做得花團錦簇,把皇帝吹成堯舜再生,新法那更是不世之良法,這樣的文筆佳絕政治正確的文章,怎麽可以不放在第一呢,他居然想把這篇文章放到三甲以後……為這個幾乎和他爭得麵紅耳赤,最後迫得主考官蘇軾和李大臨把這篇策論放在了第二。狀元最後是由皇帝上欽定,這個叫什麽葉祖洽的文章,皇帝絕無理由不欣賞,到時候這個人取了狀元,自己就算有知人之明了。
呂惠卿想著這些事情,心情真是格外的愉悅。省試主考的差使還沒有交,不過崇政殿說書的本職工作還需要做,這是殿試前最後一次向皇帝講課了,以後自己再要在皇帝麵前談論學問,就會有另外一個更顯赫的身份了。呂惠卿洋洋得意的微笑著,神情卻顯得很恭敬。他在心裏又暗暗回想了一遍今天打算講的《禮記》的一些要點……
“皇上駕到……”太監拖長聲音的唱禮打斷了呂惠卿的記憶,他連忙恭恭敬敬的站著迎接。崇政殿說書,官職雖微,實際上卻是皇帝的老師,王安石甚至提出過要恢複古製,讓臣子們坐著給皇帝講課,但是沒有人響應,雖然理論上他是對的,但最後連他自己都不敢坐,依然是站著講課,皇帝坐著聽。不過為了體現尊師重道,臣子們進了這裏給皇帝講課,就可以不要跪迎跪送。
年青的皇帝剛剛解決一次政治危機,心情顯然也還不錯。他進來坐好後,便衝呂惠卿說道:“呂卿,這次就給朕說說《論語正義》吧。”
呂惠卿本來可以拒絕,可是那不顯得自己無知嗎?他正需要皇帝的賞識呢。幸好他也看過這本正在風行的《論語正義》——王安石都誇讚的書,他哪裏敢不看?他可是王安石的好學生呀。他一邊把《禮記》拋到九霄雲外,一邊連忙回憶《論語正義》的內容。虧得呂惠卿是個高智商的人物,最竟然把《論語正義》的內容說得*不離十。
皇帝饒有興趣的聽著,直到他講得差不多時方問道:“呂卿,你以為這《論語正義》是否盡如聖人本意?”
呂惠卿略一思忖,微笑道:“皇上,聖人之道如無邊無際的宇宙,豈是我輩所能盡知。不過這《論語正義》亦有其過人之處,其中種種闡明,都得自圓其說。以臣之愚昧,不敢言其盡得聖人之意,也不敢謂其不可取。不過比之董子,則差相仿佛。”他不敢把話說滿,但聽皇帝口中有欣賞之意,便拿這本書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相比,算是一個折中。
“聽說這《論語正義》是幾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士子所作?”
呂惠卿笑道:“臣不認識這幾個作者,不過傳聞如此。有一個石越石子明,小詞寫得極好。”
皇帝並不知道《論語正義》的作者有石越,他不過聽內侍說起,便有點印象,加上有幾個侍講也時不時在他麵前提到《論語正義》,今天心情不錯,便叫呂惠卿講上一講。此時聽到“石越”這個名字,便想起的確有這個詞人,宮裏的樂隊也曾唱過他的長短句的。不禁笑道:“可是號稱石九變的石越?想不到有此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