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管怎麽樣,王安石還是答應了修改免役法和廢除市易法兩條。在這個小場合裏答應,因為我不參與朝議,那麽王安石的政治聲譽還是很好的保存了。雖然做為舊黨的大臣心裏很明白怎麽回事,但在政治上,心照不宣和公開宣示,是完全不同的性質。
不過我看王安石答應這兩條時,頗有點忍辱負重的味道。也許他心裏在想:“為了大宋的大業,就做一點讓步吧。”而在我心裏,則在感歎,都是為了華夏的事業,僅僅因為政見不同而要如此勾心鬥角,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過我既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僅僅出於責任感,我也無法坐視曆史朝不好的方向發展。
為了防止王安石朝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特別我對曆史上王安石曾經搞過的特務控製輿論一直持有戒心,很害怕他突然就玩出這一手,那可真是要“一覺回到解決前”了。所以趁熱打鐵,我向皇帝提出了《朝野清議法》,清議法中,我提出:凡詔書旨意可分為三級,第三級為第低級,即皇帝麵向全國百姓頒布的詔令以及各級官員的任免考核情況,每道詔令一旦通過,即由翰林院抄送副本交給兩家民辦印書館,向天下公開發行;第二級為朝廷決定的大事,需要知會七品以上官員的,亦由翰林院抄送副本,交給一家指定的印書館印製,由禮部向天下有功名的士大夫發行,並在三年後向天下公開發行;第一級為軍機大事,不必公開發行,但在三十年至五十年後,再向天下公開發行。另外在清議法中,提出創辦每周一期的《樞密院旬刊》,由皇帝任命翰林學士主持,任何有功名的儒生及官員,皆可向《樞密院旬刊》提交自己的策論、對朝政的看法,在《旬刊》上公開發表,但是《旬刊》隻限於在有功名的儒生和官員中發行,嚴禁普通百姓傳閱,違者課以重金之罰。若傳向外國,則剝奪功名,處以刑責。又請創辦《皇宋月刊》,由禮部主辦,每月一期向天下發行,專門解釋禮儀製度、國家政策,以爭取士大夫的理解和平民的支持,使民心順應天心。又奏請皇帝,儒生每逢辯論日,可以在朝廷指定場所辯論朝政得失。我對此的解釋是防止這些儒生們私下裏議論朝政,反而容易擾亂人心,不若給他們一個地方,表達自己的意見,朝廷可擇其善者而從之,又可以更好的加以控製。
這個《清議法》並沒有提出保障言論自由權與出版結社自由權,這些東西便是提出來,也會被否決。針對宋代皇帝對文人特別開明的傳統,我這個《清議法》實際上給了士大夫們一些言論自由的權利。因為宋的開明也是有限度的,有功名的儒生談論朝政一般不會有人管你,但是如果你向朝政上書談論朝政,就算你說得對,有司也會說你“非所宜言”,這輩子的政治前途基本上就毀掉了。除非運氣好,碰到一個好皇帝,而且沒有權相當道。
《清議法》所保障的,是一種有限的政務公開,讓朝廷的決策,受到士大夫的牽製,從而保證文化精英治國的法理正當性,雖然這不是一種民主主義,卻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促進政治更加開明的方法。《清議法》並沒有保證皇帝不被議論的權力,是因為當時根本沒有必要去做這種保證,諫官們就是專門罵皇帝的,我並沒必要開這個倒車。中國的皇帝可以不被大臣罵,是在滿清開始的,滿清把諫官變成了禦史,隻能罵百官不能罵皇帝,但是宋代的諫官們,卻還保持著他們的本來職責。
我所做的事情,實際上是在一個大壩上捅一個口子。什麽時大壩全部衝垮,則應當由民眾自己來決定,當壩內的水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民眾的政治意識慢慢的覺醒之時,他們就會籍著這個早就開好的口子,把大壩給衝垮。民主永遠不是被賜予的,而隻能是爭取得來的,這是我所相信的一個原則。
而實際上,既便我想捅開這道口子,也是異常的艱難。皇帝和王安石對此都不能理解,他們不明白這個《清議法》的意義何在,在他們看來,這隻是增加噪聲,他們太習慣於隻有一個聲音的天下,便是這黨爭,就讓人很不耐煩了,我還要讓天下的士子來參加議論。特別在王安石看來,我這根本是想給舊黨支持者更多的發言權。我當然不能向他們去解釋什麽民主什麽自由,隻是委婉的說,現在士子們特別喜歡議論朝政,若是鉗製,則陛下不免於防民之口之譏,若是放任自流,則朝廷體麵無存。不如由朝廷用適當的方法來引導,所謂堵不如疏,這也是疏導言論的一個對策。又,以上各種詔令和旬刊月刊,皆應收取費用,國家有功名的士子及官員數以十萬計,即便不是人人都買,國庫每年亦可由此創收五十萬貫以上。又朝廷向天下公示詔令,亦可助天下百姓理解皇帝的聖明,顯示朝廷的誠意,可以讓百姓更加服膺陛下之英明,也可以防止下層奸吏欺上瞞下,誆騙百姓。
王安石始終認為這個清議法是給舊黨加油的,所以他是決不可能支持的。而皇帝也在疑慮當中,雖然每年能給國庫創收不是不讓他動心,(當然未必有五十萬貫那麽多,我多少有點誇大其辭。)但是這個新法的必要性他還在搖擺不定。最後決定在朝會中討論再議。
當天我回到住所之後,來道賀兼打聽消息的人是絡繹不絕,我一晚沒睡,早就累得不行了,幹脆閉門謝客,躺下來呼呼大睡。這是回到宋代以來最累的一天呀……
到了掌燈時分,李一俠闖進了我的臥室,毫不留情的把我叫醒了。奶奶的,這個瘦子真是太過份,我差點破口大罵,不過他倒是機伶,搶在我罵之前開口:“子明公,司馬大人來訪。”
“什麽司馬大人?司馬懿還是司馬昭?”我很不甘心的爬起來。
李一俠一臉壞笑的看著我,慢慢的說:“非也非也,來者司馬光大人也。”
切,司馬光了不起呀?我又不是沒見過司馬光。肚子裏罵著,但是還是讓丫環服侍著穿好衣服,到客廳迎接。
司馬光倒是很客氣,見我出來,連忙見視:“打擾石大人。”
知道打擾還來?我心裏真的很憤憤不平,我最恨別人把我從睡夢中鬧醒了。臉上卻堆著虛偽的笑容:“哪裏哪裏,讓大人久候了。”
雙方告了座,分賓主坐下。我也知道他的來意,就開門見山,把那邊的事大略說了一下,並且告訴他皇帝可能在朝會中要討論《清議法》,司馬光是個精明人,他馬上就明白這個《清議法》是我為舊黨爭取來的一個政治籌碼。雖然我的本意並非如此。
然後我也向司馬光暗示,王安石接受了免役法和市易法的結局,已經是一種政治妥協,要他們不為已甚。又讚了幾句王相公很懂得為國家顧全大局之類的假話。司馬光也就明白,這是我政治上的一種表態,我並不想在這個時候和王安石決戰。司馬光對這個結局還是比較滿意的,這是新舊黨爭以來,舊黨所贏得第一役,我此已然隱隱成為舊黨的領軍人物。
和司馬光又談了一會別的曆史典故什麽的……借著清人的一些考證,還指出了資鑒中的一些錯誤,讓司馬光佩服了一會。文彥博又來了……
好不容易這些名臣們全都散掉,我又沒有睡意了,隻好坐在椅子上發呆。婢女家丁們也不敢來打擾,整個客廳裏靜得要可怕。
我想了許多事,我現在富甲天下,又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還是名義上的宰相,每天不耐煩見的人竟然都是以前做夢都想見一見的王安石、司馬光之流,來到古代不過數年,人生際遇於此,真是讓人嗟歎呀……隻是每天裏沒有一本看得習慣的書,沒有一個人可以和我說普通話,沒有電燈沒有電腦沒有電視,也還真不是一般的鬱悶。若是忙個不停,想著自己事業有成,能夠使國家民族向一個較好的方向發展,心裏還有一種充實感;但是拋開這些大的理想,做為個人來講,真的是害怕靜悄悄,雖然我現在從外表上看來,幾乎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汴京人了,但是我內心的深處,卻還是一個現代人。我也有文化上的寂寞感,有心理上的孤獨……
苦笑著搖了搖頭,似乎要揮開這些胡思亂想,我招了招手,讓婢女把歌伎們叫上來,我需要熱鬧一點的環境,這樣想多了,我會得抑鬱症的。
宋朝的士大夫家養歌伎是一種很流行的風雅事,歌女們的聲音軟靡優美,讓人陶醉,而長袖舞更讓人眼光繚亂……我似乎要沉迷在這美妙的歌舞當中,忘記塵世間的紛擾了……
;
不過我看王安石答應這兩條時,頗有點忍辱負重的味道。也許他心裏在想:“為了大宋的大業,就做一點讓步吧。”而在我心裏,則在感歎,都是為了華夏的事業,僅僅因為政見不同而要如此勾心鬥角,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過我既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僅僅出於責任感,我也無法坐視曆史朝不好的方向發展。
為了防止王安石朝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特別我對曆史上王安石曾經搞過的特務控製輿論一直持有戒心,很害怕他突然就玩出這一手,那可真是要“一覺回到解決前”了。所以趁熱打鐵,我向皇帝提出了《朝野清議法》,清議法中,我提出:凡詔書旨意可分為三級,第三級為第低級,即皇帝麵向全國百姓頒布的詔令以及各級官員的任免考核情況,每道詔令一旦通過,即由翰林院抄送副本交給兩家民辦印書館,向天下公開發行;第二級為朝廷決定的大事,需要知會七品以上官員的,亦由翰林院抄送副本,交給一家指定的印書館印製,由禮部向天下有功名的士大夫發行,並在三年後向天下公開發行;第一級為軍機大事,不必公開發行,但在三十年至五十年後,再向天下公開發行。另外在清議法中,提出創辦每周一期的《樞密院旬刊》,由皇帝任命翰林學士主持,任何有功名的儒生及官員,皆可向《樞密院旬刊》提交自己的策論、對朝政的看法,在《旬刊》上公開發表,但是《旬刊》隻限於在有功名的儒生和官員中發行,嚴禁普通百姓傳閱,違者課以重金之罰。若傳向外國,則剝奪功名,處以刑責。又請創辦《皇宋月刊》,由禮部主辦,每月一期向天下發行,專門解釋禮儀製度、國家政策,以爭取士大夫的理解和平民的支持,使民心順應天心。又奏請皇帝,儒生每逢辯論日,可以在朝廷指定場所辯論朝政得失。我對此的解釋是防止這些儒生們私下裏議論朝政,反而容易擾亂人心,不若給他們一個地方,表達自己的意見,朝廷可擇其善者而從之,又可以更好的加以控製。
這個《清議法》並沒有提出保障言論自由權與出版結社自由權,這些東西便是提出來,也會被否決。針對宋代皇帝對文人特別開明的傳統,我這個《清議法》實際上給了士大夫們一些言論自由的權利。因為宋的開明也是有限度的,有功名的儒生談論朝政一般不會有人管你,但是如果你向朝政上書談論朝政,就算你說得對,有司也會說你“非所宜言”,這輩子的政治前途基本上就毀掉了。除非運氣好,碰到一個好皇帝,而且沒有權相當道。
《清議法》所保障的,是一種有限的政務公開,讓朝廷的決策,受到士大夫的牽製,從而保證文化精英治國的法理正當性,雖然這不是一種民主主義,卻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促進政治更加開明的方法。《清議法》並沒有保證皇帝不被議論的權力,是因為當時根本沒有必要去做這種保證,諫官們就是專門罵皇帝的,我並沒必要開這個倒車。中國的皇帝可以不被大臣罵,是在滿清開始的,滿清把諫官變成了禦史,隻能罵百官不能罵皇帝,但是宋代的諫官們,卻還保持著他們的本來職責。
我所做的事情,實際上是在一個大壩上捅一個口子。什麽時大壩全部衝垮,則應當由民眾自己來決定,當壩內的水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也就是民眾的政治意識慢慢的覺醒之時,他們就會籍著這個早就開好的口子,把大壩給衝垮。民主永遠不是被賜予的,而隻能是爭取得來的,這是我所相信的一個原則。
而實際上,既便我想捅開這道口子,也是異常的艱難。皇帝和王安石對此都不能理解,他們不明白這個《清議法》的意義何在,在他們看來,這隻是增加噪聲,他們太習慣於隻有一個聲音的天下,便是這黨爭,就讓人很不耐煩了,我還要讓天下的士子來參加議論。特別在王安石看來,我這根本是想給舊黨支持者更多的發言權。我當然不能向他們去解釋什麽民主什麽自由,隻是委婉的說,現在士子們特別喜歡議論朝政,若是鉗製,則陛下不免於防民之口之譏,若是放任自流,則朝廷體麵無存。不如由朝廷用適當的方法來引導,所謂堵不如疏,這也是疏導言論的一個對策。又,以上各種詔令和旬刊月刊,皆應收取費用,國家有功名的士子及官員數以十萬計,即便不是人人都買,國庫每年亦可由此創收五十萬貫以上。又朝廷向天下公示詔令,亦可助天下百姓理解皇帝的聖明,顯示朝廷的誠意,可以讓百姓更加服膺陛下之英明,也可以防止下層奸吏欺上瞞下,誆騙百姓。
王安石始終認為這個清議法是給舊黨加油的,所以他是決不可能支持的。而皇帝也在疑慮當中,雖然每年能給國庫創收不是不讓他動心,(當然未必有五十萬貫那麽多,我多少有點誇大其辭。)但是這個新法的必要性他還在搖擺不定。最後決定在朝會中討論再議。
當天我回到住所之後,來道賀兼打聽消息的人是絡繹不絕,我一晚沒睡,早就累得不行了,幹脆閉門謝客,躺下來呼呼大睡。這是回到宋代以來最累的一天呀……
到了掌燈時分,李一俠闖進了我的臥室,毫不留情的把我叫醒了。奶奶的,這個瘦子真是太過份,我差點破口大罵,不過他倒是機伶,搶在我罵之前開口:“子明公,司馬大人來訪。”
“什麽司馬大人?司馬懿還是司馬昭?”我很不甘心的爬起來。
李一俠一臉壞笑的看著我,慢慢的說:“非也非也,來者司馬光大人也。”
切,司馬光了不起呀?我又不是沒見過司馬光。肚子裏罵著,但是還是讓丫環服侍著穿好衣服,到客廳迎接。
司馬光倒是很客氣,見我出來,連忙見視:“打擾石大人。”
知道打擾還來?我心裏真的很憤憤不平,我最恨別人把我從睡夢中鬧醒了。臉上卻堆著虛偽的笑容:“哪裏哪裏,讓大人久候了。”
雙方告了座,分賓主坐下。我也知道他的來意,就開門見山,把那邊的事大略說了一下,並且告訴他皇帝可能在朝會中要討論《清議法》,司馬光是個精明人,他馬上就明白這個《清議法》是我為舊黨爭取來的一個政治籌碼。雖然我的本意並非如此。
然後我也向司馬光暗示,王安石接受了免役法和市易法的結局,已經是一種政治妥協,要他們不為已甚。又讚了幾句王相公很懂得為國家顧全大局之類的假話。司馬光也就明白,這是我政治上的一種表態,我並不想在這個時候和王安石決戰。司馬光對這個結局還是比較滿意的,這是新舊黨爭以來,舊黨所贏得第一役,我此已然隱隱成為舊黨的領軍人物。
和司馬光又談了一會別的曆史典故什麽的……借著清人的一些考證,還指出了資鑒中的一些錯誤,讓司馬光佩服了一會。文彥博又來了……
好不容易這些名臣們全都散掉,我又沒有睡意了,隻好坐在椅子上發呆。婢女家丁們也不敢來打擾,整個客廳裏靜得要可怕。
我想了許多事,我現在富甲天下,又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還是名義上的宰相,每天不耐煩見的人竟然都是以前做夢都想見一見的王安石、司馬光之流,來到古代不過數年,人生際遇於此,真是讓人嗟歎呀……隻是每天裏沒有一本看得習慣的書,沒有一個人可以和我說普通話,沒有電燈沒有電腦沒有電視,也還真不是一般的鬱悶。若是忙個不停,想著自己事業有成,能夠使國家民族向一個較好的方向發展,心裏還有一種充實感;但是拋開這些大的理想,做為個人來講,真的是害怕靜悄悄,雖然我現在從外表上看來,幾乎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汴京人了,但是我內心的深處,卻還是一個現代人。我也有文化上的寂寞感,有心理上的孤獨……
苦笑著搖了搖頭,似乎要揮開這些胡思亂想,我招了招手,讓婢女把歌伎們叫上來,我需要熱鬧一點的環境,這樣想多了,我會得抑鬱症的。
宋朝的士大夫家養歌伎是一種很流行的風雅事,歌女們的聲音軟靡優美,讓人陶醉,而長袖舞更讓人眼光繚亂……我似乎要沉迷在這美妙的歌舞當中,忘記塵世間的紛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