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風神帝國曆史上第一次科技大爆炸,催生出一大批真正的大科學家,這些人都曾參與過李淳風此前攻克大統一理論的研究。
比如曾經是神選者身份的賈斯汀教授,他在重力炮研究基礎上,又研究出星際重力導彈。比如量子力學著名學者沃森博士,在神目帝國量子太空雷的基礎上,研究出量子波紋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位名叫鍾寒的物理學家,年齡在36歲,曾經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員。
鍾寒提出了基於大統一理論的物質崩解射線武器,這種武器發射出的一種射線,將可以把物質最底層的誇克之間的強作用力減弱,同時增強電磁力,這樣誇克就會突然散開。
這種射線是鍾寒在進行元素衰變研究中發現的,也就是說這種射線可以加速元素的衰變周期。
比如用這種射線轟擊武器級的鈈239,這種元素的半衰期在2.4萬年,可是被物質崩解射線照射幾秒鍾後,就會衰變為鈾235。持續照射後,會進一步衰變為釷231。
但是當把這種射線做成武器級的物質崩解射線炮後,就會導致物質在被這種射線照射後,會徹底崩解成為基本粒子。
麵對這種武器的攻擊,即便是五級文明,如果其能量護罩被攻擊消耗後,也能瞬間擊毀其戰艦。
李淳風沒有停留在這個層麵,而是進一步引導鍾寒研究元素衰變。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都屬於強子,強子則由誇克構成。
所謂強子,即是受到強相互作用力影響的粒子。
在四種基本力之中,強作用力最強,電磁力次之。電磁力是斥力,它阻止粒子互相結合在一起,強相互作用力則是吸引力,它推動粒子結合在一起。
就在強相互作用力和電磁力的鬥爭之中,粒子獲得了平衡,得以穩定的存在。
物質崩解射線瞬間打開了誇克,如果這個時候可以再次增強強作用力,減弱電磁力,那麽散開的誇克就會猛烈地撞擊到一起。
這個時候,誇克會重新組合成為質子和中子,接著再組合成為原子核,原子核再去捕捉遊離的電子,從而重新形成了原子。
這個撞擊過程等於是在誇克層麵重新組合了物質,這個過程中初始物質的原子,其質量一定在撞擊和重新組合新原子過程中損失,而損失的質量將會轉變為巨大的能量。
比如鐵元素經過元素衰變後,會從鐵變成氫,這個過程在原有地球的時間尺度上是極為漫長的,不過現在鍾寒研製出物質崩解射線後,李淳風能夠通過這種射線使得鐵衰變成為氫,這個過程將是短暫且可控的。
由此當鐵衰變成為氫的過程,質量會損失,其中產生的巨大能量,就是比核聚變能量更大的能量來源。
李淳風預估這個能量是核聚變能量的十幾倍都不止,這種類似元素衰變的過程,最美妙的事情在於,無論什麽物質最終都會衰變成為氫原子。
而氫原子在收集起來後,又可以進行氫核聚變反應。
如此一來,任何物質都可以轉化為能量,那麽在星際航行之中,如果處在沒有恒星係的虛空之中,能源耗盡,又無法獲取氫能源時,就可以拆解飛船中的物質,用於轉換為能量,從而保持航行的持續。
而且,同樣體積的飛船和戰艦,如果裝載重元素,那麽肯定比裝載同體積的金屬氫質量更大。
也就意味著,同體積下,戰艦可以獲得更多質量的物質,從而保障未來更遠的航行距離。
李淳風利用這個原理,設計出一種複合能源反應爐,這種能源爐有兩層,第一層就是將各種物質進行衰變,獲取巨大的衰變能量。
而衰變後的物質氫元素就會被收集起來,進入第二層,進行氫核聚變反應,再次獲得核聚變能量,產物為氦,而這個產物又可以重新循環到第一層中進行衰變反應。
這樣循環起來,直到初始加入的物質質量全部轉化為能量,這樣周而複始地累積出巨大能量,才能為李淳風另一項研究提供巨大能源保證。
不過,整個設計中,核心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細化,比如在物質崩解打開為誇克狀態時,該如何控製強作用力的重新增強和電磁力的減弱?又該達到何種程度的撞擊才能重新聚合誇克?這些研究都是非常精細的,需要不斷的實驗。
於是,李淳風將這項工作交給鍾寒去研究,自己則投身到另一項激動人心的研究之中。
之所以和鍾寒同步進行,就是確保自己的研究取得成功之時,鍾寒也能完成相應的部分。
李淳風的研究,就是戰艦的超光速航行。
因為相對論的存在,在常規宇宙中,物體的速度都有一個最大限製,那就是光速。
如果隻能以光速航行,宇宙似乎也太大了,僅僅銀河係直徑就在16萬光年,這是多麽令人絕望的數字。
所以,光速一定不是最高速度,超光速是存在的。
在地球時代,2007年進行的一些實驗似乎測試到光脈衝超過了光速,隻不過這些實驗還存在一些爭議。
後來在2007年和2008年的兩次“量子糾纏”實驗中,表明信息傳播的速度比光速快,至少也超過一萬倍。但這其實證明的是,空間是可跳躍的。
顯然如果要實現超光速,就需要對空間具備一定的了解。雖然四級文明還無法建立完整的空間理論,但是已經有了萌芽。
在大統一理論中,就有對空間曲率的解釋,而這個解釋就說明了實現超光速的途徑。
通過引力的作用是可以彎曲空間的,通常想要彎曲很小的空間都需要巨大質量的物質,比如中子星或者白矮星物質,可是這種物質不僅可遇不可求,而且還很難進行有效控製。
但是有了大統一理論之後,引力是可以通過能量轉換來獲得,這樣就可以通過能源獲得可控的引力,從而進行空間的彎曲。
現在李淳風進行的研究就是,使用自己製造的力場發生儀,對空間進行某種彎曲試驗。
當專屬的核聚變反應爐提供的能量不斷注入力場發生儀中,能量被轉換成為引力,並不斷升高。
隨後這個引力的強度很快就達到了中子星物質的引力,它可以在很近的地方產生空間的變形。
李淳風通過細微的觀測設備,果然看到了空間彎曲的情況,這種彎曲情況是在其周圍所有方向的。
而曲率航行的理論,則是將空間形成一種類似氣泡狀,空間在不斷地彎曲變化,其速度可以超過光速,而在這個氣泡狀中的飛船則是相對不動的。
打個比方來說,當空間沒有彎曲時就是一個平坦的麵(曲率為0),小船在其上航行,它的速度不會加速,如果空間突然彎曲,相當於前方出現一個突然向下九十度的瀑布(此時認為曲率無限大),小船就突然獲得了非常大的速度。
而曲率航行,就是通過力場發生儀,不斷地將飛船前方空間彎曲,讓飛船不斷加速,這種加速是相對於氣泡之內的。
這樣一來,在日常空間中,會看到一種現象,就是飛船突然消失了一段距離,直到力場發生儀不再彎曲空間時,就會再次出現。
當李淳風在試驗中發現自己布置的一個小飛船模型,瞬間移動了十公分距離,然後因為力場發生儀停止引力增加,不再彎曲空間時再次出現。
這個現象讓李淳風心情激動了起來,這就是超光速飛行啊!
剛才那個十公分距離,在常規計算下,消失速度已經超過光速1.5倍,這是多麽驚人的一幕。
李淳風興奮地再次進行試驗,給力場發生儀以更大的能量,這一次小飛船模型飛出了十米距離,並且將不遠處的一麵屏風擊穿了。
隨即李淳風就發現屏風上麵,這個洞的形狀並不是小飛船的截麵形狀,李淳風反而因此激動起來,因為這正體現力場發生儀將這處空間彎曲了。
所以當小飛船洞穿過去後,由於彎曲空間恢複正常,這個洞也就呈現的和截麵形狀不同了。
至此,李淳風已經基本確定了曲率飛行的原理和實現方式,看來要為現有的飛船進行一些改裝設計,增加新的裝置。
比如彎曲空間的力場發生儀,這將需要在戰艦的外圍設計一種環狀裝置,用於引導力場發生儀產生的引力,讓戰艦前方的空間實現某種曲率的彎曲。
隨後戰艦以某種速度飛行,從而達到曲率飛行的方式。
當然,由於彎曲空間所需能量的巨大,就需要對戰艦的能源和引擎進行改造,讓這種能量的輸出達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否則的話,能量忽高忽低,引力忽大忽小,飛船豈不是一會曲率飛行,一會又脫離曲率飛行了?
況且,以核聚變為燃料的話,能源的持續性也會是個問題,以目前最大的神風級戰艦,裝載的金屬氫燃料也隻夠進行50光年的超光速飛行。
這就是此前李淳風設計的複合能源反應爐,其中的元素衰變部分的細化控製,交給鍾寒研究。
原本這項研究是需要在環南河三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中實驗的,可是這個設備近期已經完成拆除,並裝運到專用運輸艦中。
幸好,鍾寒在此前的研究中已經進行過多達3248次對撞實驗,每次實驗的數據都通過智腦進行了詳細的記錄。
鍾寒的物質崩解射線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出來的,如今雖然不能繼續這項實驗,但是此前3248次實驗數據已經足夠鍾寒研究出控製方法。
何況,有了這些實驗數據,完全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模擬重複,並據此建立模型,進行參數化演算推導。
這件事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由於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存在時間差,為鍾寒節省了大量時間,從而在較短時間中圓滿完成了李淳風交代的任務。
鑒於鍾寒等人的卓越表現,李淳風專門舉行了一次授勳儀式,授予鍾寒、賈斯汀、沃森三人“帝國大科學家”稱號。
這幾項實用科技的研發,終於在這段危機臨近的時間中被完成。
比如曾經是神選者身份的賈斯汀教授,他在重力炮研究基礎上,又研究出星際重力導彈。比如量子力學著名學者沃森博士,在神目帝國量子太空雷的基礎上,研究出量子波紋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位名叫鍾寒的物理學家,年齡在36歲,曾經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員。
鍾寒提出了基於大統一理論的物質崩解射線武器,這種武器發射出的一種射線,將可以把物質最底層的誇克之間的強作用力減弱,同時增強電磁力,這樣誇克就會突然散開。
這種射線是鍾寒在進行元素衰變研究中發現的,也就是說這種射線可以加速元素的衰變周期。
比如用這種射線轟擊武器級的鈈239,這種元素的半衰期在2.4萬年,可是被物質崩解射線照射幾秒鍾後,就會衰變為鈾235。持續照射後,會進一步衰變為釷231。
但是當把這種射線做成武器級的物質崩解射線炮後,就會導致物質在被這種射線照射後,會徹底崩解成為基本粒子。
麵對這種武器的攻擊,即便是五級文明,如果其能量護罩被攻擊消耗後,也能瞬間擊毀其戰艦。
李淳風沒有停留在這個層麵,而是進一步引導鍾寒研究元素衰變。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都屬於強子,強子則由誇克構成。
所謂強子,即是受到強相互作用力影響的粒子。
在四種基本力之中,強作用力最強,電磁力次之。電磁力是斥力,它阻止粒子互相結合在一起,強相互作用力則是吸引力,它推動粒子結合在一起。
就在強相互作用力和電磁力的鬥爭之中,粒子獲得了平衡,得以穩定的存在。
物質崩解射線瞬間打開了誇克,如果這個時候可以再次增強強作用力,減弱電磁力,那麽散開的誇克就會猛烈地撞擊到一起。
這個時候,誇克會重新組合成為質子和中子,接著再組合成為原子核,原子核再去捕捉遊離的電子,從而重新形成了原子。
這個撞擊過程等於是在誇克層麵重新組合了物質,這個過程中初始物質的原子,其質量一定在撞擊和重新組合新原子過程中損失,而損失的質量將會轉變為巨大的能量。
比如鐵元素經過元素衰變後,會從鐵變成氫,這個過程在原有地球的時間尺度上是極為漫長的,不過現在鍾寒研製出物質崩解射線後,李淳風能夠通過這種射線使得鐵衰變成為氫,這個過程將是短暫且可控的。
由此當鐵衰變成為氫的過程,質量會損失,其中產生的巨大能量,就是比核聚變能量更大的能量來源。
李淳風預估這個能量是核聚變能量的十幾倍都不止,這種類似元素衰變的過程,最美妙的事情在於,無論什麽物質最終都會衰變成為氫原子。
而氫原子在收集起來後,又可以進行氫核聚變反應。
如此一來,任何物質都可以轉化為能量,那麽在星際航行之中,如果處在沒有恒星係的虛空之中,能源耗盡,又無法獲取氫能源時,就可以拆解飛船中的物質,用於轉換為能量,從而保持航行的持續。
而且,同樣體積的飛船和戰艦,如果裝載重元素,那麽肯定比裝載同體積的金屬氫質量更大。
也就意味著,同體積下,戰艦可以獲得更多質量的物質,從而保障未來更遠的航行距離。
李淳風利用這個原理,設計出一種複合能源反應爐,這種能源爐有兩層,第一層就是將各種物質進行衰變,獲取巨大的衰變能量。
而衰變後的物質氫元素就會被收集起來,進入第二層,進行氫核聚變反應,再次獲得核聚變能量,產物為氦,而這個產物又可以重新循環到第一層中進行衰變反應。
這樣循環起來,直到初始加入的物質質量全部轉化為能量,這樣周而複始地累積出巨大能量,才能為李淳風另一項研究提供巨大能源保證。
不過,整個設計中,核心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細化,比如在物質崩解打開為誇克狀態時,該如何控製強作用力的重新增強和電磁力的減弱?又該達到何種程度的撞擊才能重新聚合誇克?這些研究都是非常精細的,需要不斷的實驗。
於是,李淳風將這項工作交給鍾寒去研究,自己則投身到另一項激動人心的研究之中。
之所以和鍾寒同步進行,就是確保自己的研究取得成功之時,鍾寒也能完成相應的部分。
李淳風的研究,就是戰艦的超光速航行。
因為相對論的存在,在常規宇宙中,物體的速度都有一個最大限製,那就是光速。
如果隻能以光速航行,宇宙似乎也太大了,僅僅銀河係直徑就在16萬光年,這是多麽令人絕望的數字。
所以,光速一定不是最高速度,超光速是存在的。
在地球時代,2007年進行的一些實驗似乎測試到光脈衝超過了光速,隻不過這些實驗還存在一些爭議。
後來在2007年和2008年的兩次“量子糾纏”實驗中,表明信息傳播的速度比光速快,至少也超過一萬倍。但這其實證明的是,空間是可跳躍的。
顯然如果要實現超光速,就需要對空間具備一定的了解。雖然四級文明還無法建立完整的空間理論,但是已經有了萌芽。
在大統一理論中,就有對空間曲率的解釋,而這個解釋就說明了實現超光速的途徑。
通過引力的作用是可以彎曲空間的,通常想要彎曲很小的空間都需要巨大質量的物質,比如中子星或者白矮星物質,可是這種物質不僅可遇不可求,而且還很難進行有效控製。
但是有了大統一理論之後,引力是可以通過能量轉換來獲得,這樣就可以通過能源獲得可控的引力,從而進行空間的彎曲。
現在李淳風進行的研究就是,使用自己製造的力場發生儀,對空間進行某種彎曲試驗。
當專屬的核聚變反應爐提供的能量不斷注入力場發生儀中,能量被轉換成為引力,並不斷升高。
隨後這個引力的強度很快就達到了中子星物質的引力,它可以在很近的地方產生空間的變形。
李淳風通過細微的觀測設備,果然看到了空間彎曲的情況,這種彎曲情況是在其周圍所有方向的。
而曲率航行的理論,則是將空間形成一種類似氣泡狀,空間在不斷地彎曲變化,其速度可以超過光速,而在這個氣泡狀中的飛船則是相對不動的。
打個比方來說,當空間沒有彎曲時就是一個平坦的麵(曲率為0),小船在其上航行,它的速度不會加速,如果空間突然彎曲,相當於前方出現一個突然向下九十度的瀑布(此時認為曲率無限大),小船就突然獲得了非常大的速度。
而曲率航行,就是通過力場發生儀,不斷地將飛船前方空間彎曲,讓飛船不斷加速,這種加速是相對於氣泡之內的。
這樣一來,在日常空間中,會看到一種現象,就是飛船突然消失了一段距離,直到力場發生儀不再彎曲空間時,就會再次出現。
當李淳風在試驗中發現自己布置的一個小飛船模型,瞬間移動了十公分距離,然後因為力場發生儀停止引力增加,不再彎曲空間時再次出現。
這個現象讓李淳風心情激動了起來,這就是超光速飛行啊!
剛才那個十公分距離,在常規計算下,消失速度已經超過光速1.5倍,這是多麽驚人的一幕。
李淳風興奮地再次進行試驗,給力場發生儀以更大的能量,這一次小飛船模型飛出了十米距離,並且將不遠處的一麵屏風擊穿了。
隨即李淳風就發現屏風上麵,這個洞的形狀並不是小飛船的截麵形狀,李淳風反而因此激動起來,因為這正體現力場發生儀將這處空間彎曲了。
所以當小飛船洞穿過去後,由於彎曲空間恢複正常,這個洞也就呈現的和截麵形狀不同了。
至此,李淳風已經基本確定了曲率飛行的原理和實現方式,看來要為現有的飛船進行一些改裝設計,增加新的裝置。
比如彎曲空間的力場發生儀,這將需要在戰艦的外圍設計一種環狀裝置,用於引導力場發生儀產生的引力,讓戰艦前方的空間實現某種曲率的彎曲。
隨後戰艦以某種速度飛行,從而達到曲率飛行的方式。
當然,由於彎曲空間所需能量的巨大,就需要對戰艦的能源和引擎進行改造,讓這種能量的輸出達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否則的話,能量忽高忽低,引力忽大忽小,飛船豈不是一會曲率飛行,一會又脫離曲率飛行了?
況且,以核聚變為燃料的話,能源的持續性也會是個問題,以目前最大的神風級戰艦,裝載的金屬氫燃料也隻夠進行50光年的超光速飛行。
這就是此前李淳風設計的複合能源反應爐,其中的元素衰變部分的細化控製,交給鍾寒研究。
原本這項研究是需要在環南河三的大型粒子對撞機中實驗的,可是這個設備近期已經完成拆除,並裝運到專用運輸艦中。
幸好,鍾寒在此前的研究中已經進行過多達3248次對撞實驗,每次實驗的數據都通過智腦進行了詳細的記錄。
鍾寒的物質崩解射線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出來的,如今雖然不能繼續這項實驗,但是此前3248次實驗數據已經足夠鍾寒研究出控製方法。
何況,有了這些實驗數據,完全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模擬重複,並據此建立模型,進行參數化演算推導。
這件事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由於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存在時間差,為鍾寒節省了大量時間,從而在較短時間中圓滿完成了李淳風交代的任務。
鑒於鍾寒等人的卓越表現,李淳風專門舉行了一次授勳儀式,授予鍾寒、賈斯汀、沃森三人“帝國大科學家”稱號。
這幾項實用科技的研發,終於在這段危機臨近的時間中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