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挺不願意去摻和這件事,因為每一位皇子背後都有一位嬪妃。
別看朱元璋嘴上說著都是一些普通豹紋阿姨,
可是有孫貴妃的例子擺在那兒。
搞不好哪天某個豹紋阿姨嗝屁。
朱樉還要成為戴孝大軍當中的一員。
楊士奇聽到‘熊孩子’這個稱呼。
倒是出聲提醒道:“大王,如此稱呼怕是有些不妥。”
“要是流傳出去,怕是陛下那兒不好交代啊。”
楊士奇沒明說這個稱呼有諷刺朱元璋的意思。
畢竟有熊孩子,就一定會有熊父母。
朱樉倒是輕蔑一笑:“老頭子能說我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就不能說這幾個熊孩子?”
楊士奇很想說,你這樣不是把自己都罵進去了?
談完了公事。
楊士奇變得有些難為情,低垂著頭說道:“臣下今日找大王,其實還有一件私事相求。”
“就是感到有些難以啟齒。”
朱樉搖了搖手,絲毫沒有介意。
“雖說我們現在算不上君臣,好歹是相交多年的知己。”
“你不妨相告,隻要是我能辦到的。自然沒有二話。”
楊士奇說道:“臣有一繼父姓羅諱性,原本是德安府同知。”
“因當年得罪了禦史大夫陳寧,被彈劾充軍流放西安。”
“繼父從小待我視如己出,如今年事已高。”
“臣想接他回京頤養天年,惟有懇請大王施以援手。”
按理說楊士奇這樣的翰林清貴,又是皇子皇孫的老師。
這點小事知會刑部一聲,自然有人替他辦理。
朱樉當然讀懂了,楊士奇的意思。
“既然胡惟庸亂黨之一的陳寧已經認罪伏法,你父親的案子應該屬於冤案。”
“本王會派人護送你父親回京,你繼父以前專管刑獄。”
“秦王府還缺少一名正六品的正審理。”
“如果你繼父不嫌棄的話,就先擔任著王府屬官吧。”
朱樉說完,楊士奇直接答應道:“大王對臣恩重如山,臣真不知道如何感謝大王的恩德。”
楊士奇說完,直接對著朱樉躬身行禮。
朱樉伸手扶住了他,說道:“大家都是自己人,你的事自然是秦王府的事。”
楊士奇滿臉感動,“大恩不言謝,大王的恩情,臣銘記於心。”
朱樉和楊士奇寒暄了幾句,就轉身離開了。
朱元璋在乾清宮舉行了家宴,除了未成年的藩王就隻有太子和秦王一家。
宴會上,朱元璋坐在主位,太子坐在左邊。
朱樉坐在朱元璋的右邊。
宴會上,朱元璋連連咳嗽幾聲,旁邊的朱樉都當做視而不見。
朱樉心裏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是讓他出麵教訓幾個弟弟一頓。
大過年,朱樉可沒有要當惡人的覺悟。
朱元璋重重咳嗽一聲,
朱樉吃了兩口菜,抬頭說道:“老頭子,你要是得了風寒。”
“就叫太醫院,給你開兩副治咳嗽的藥唄。”
朱元璋聽到這話,嗆的連連咳嗽。
“咳咳…”
朱元璋眼睛瞪的跟銅鈴一樣,罵罵咧咧:“叫你小子做點事,比請縣太爺還費勁。”
“您老人家下道聖旨,兒臣絕對跑的比縣太爺還勤快。”
朱元璋的臉黑了,小聲說道:“咱是讓你背鍋,不是讓你甩鍋。”
“你有本事,你讓大哥去背唄。”
“我一個藩王,去教訓其他藩王算是個什麽事兒啊?”
朱樉說的話,把朱元璋噎得說不出話來。
朱元璋半晌才緩過來,開口埋怨道:“都是你小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帶壞了咱的兒孫。”
“我的那幾個弟弟年紀,可都比尚煌年齡大。”
“誰帶壞誰,還不一定了。”
朱元璋聽到這話,不依不饒道:“你小子在宮外收保護費,這幾個小崽子在宮裏收保護費。”
“你還說不是你帶的頭?”
朱樉這一下,有些百口莫辯。
索性閉口不言,幹脆耍起賴來。
朱元璋問起了另一件事,“你小子準備什麽時候,把那元史稿審完?”
“兒子手下幾個老頭,那兩三百萬的元史稿得審到什麽時候?”
“要不你從翰林院派幾個大儒過來?”
朱元璋說道:“你需要哪些人自己去找,咱同意了。”
“那行,你先把王禕那個老頭派給我吧。”
洪武元年,王禕和宋濂一起任命的《元史》總編,也是名滿天下的大儒。
朱元璋說了一句讓朱樉吃驚的話,“王禕死了。”
“怎麽死的?”
“洪武五年,咱派他出使雲南招降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被把匝剌瓦爾密用來祭旗了。”
朱元璋的解釋,讓朱樉覺得無語。
王禕這個名滿天下的大儒,被老頭子用來當使者。
最後還被敵人宰了,用來提振士氣軍心。
“元朝的降臣那麽多,你用王禕這種大儒當勸降的使者。”
“老頭子,你可真是奢侈。”
麵對兒子的質問,朱元璋長歎一聲,有些後悔道:“咱當時的想法,就是派個重臣。”
“顯得咱誠意十足,本來勸降的過程還挺順利的。”
“誰知道北元王庭派出使臣脫脫,經過烏斯藏進入雲南。”
“元梁王見到北元使臣脫脫之後,事到臨頭反悔了。”
蒙古人重名的挺多,不叫全名根本分不清誰是誰。
朱樉聽完,小聲說道:“我與元梁王不共戴天。”
少了個能幹活的老頭,等於給元史稿的審議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
朱元璋笑著說道:“如果元梁王願意投誠的話,咱不介意留他一命。”
朱樉被這善變的老頭子,搞得一下子沒了幹勁。
“行吧,你是皇帝你說了算。”
朱元璋又問了一個問題,“你準備什麽時候納老鄧家的大閨女?”
朱樉說道:“這件事等我出征回來再說。”
“過了年,別人就二十六了,已經是金陵城有名的老姑娘了。”
如果是鄧愈活著的時候,朱元璋不會關心這些小事。
可是鄧愈死了好幾年,朱元璋覺得有必要替以前的老兄弟的家事,做一下主。
朱樉出聲解釋道:“眼下出征在即,總不能娶回家之後。”
“將別人扔到一邊,獨守空房吧。”
別看朱元璋嘴上說著都是一些普通豹紋阿姨,
可是有孫貴妃的例子擺在那兒。
搞不好哪天某個豹紋阿姨嗝屁。
朱樉還要成為戴孝大軍當中的一員。
楊士奇聽到‘熊孩子’這個稱呼。
倒是出聲提醒道:“大王,如此稱呼怕是有些不妥。”
“要是流傳出去,怕是陛下那兒不好交代啊。”
楊士奇沒明說這個稱呼有諷刺朱元璋的意思。
畢竟有熊孩子,就一定會有熊父母。
朱樉倒是輕蔑一笑:“老頭子能說我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就不能說這幾個熊孩子?”
楊士奇很想說,你這樣不是把自己都罵進去了?
談完了公事。
楊士奇變得有些難為情,低垂著頭說道:“臣下今日找大王,其實還有一件私事相求。”
“就是感到有些難以啟齒。”
朱樉搖了搖手,絲毫沒有介意。
“雖說我們現在算不上君臣,好歹是相交多年的知己。”
“你不妨相告,隻要是我能辦到的。自然沒有二話。”
楊士奇說道:“臣有一繼父姓羅諱性,原本是德安府同知。”
“因當年得罪了禦史大夫陳寧,被彈劾充軍流放西安。”
“繼父從小待我視如己出,如今年事已高。”
“臣想接他回京頤養天年,惟有懇請大王施以援手。”
按理說楊士奇這樣的翰林清貴,又是皇子皇孫的老師。
這點小事知會刑部一聲,自然有人替他辦理。
朱樉當然讀懂了,楊士奇的意思。
“既然胡惟庸亂黨之一的陳寧已經認罪伏法,你父親的案子應該屬於冤案。”
“本王會派人護送你父親回京,你繼父以前專管刑獄。”
“秦王府還缺少一名正六品的正審理。”
“如果你繼父不嫌棄的話,就先擔任著王府屬官吧。”
朱樉說完,楊士奇直接答應道:“大王對臣恩重如山,臣真不知道如何感謝大王的恩德。”
楊士奇說完,直接對著朱樉躬身行禮。
朱樉伸手扶住了他,說道:“大家都是自己人,你的事自然是秦王府的事。”
楊士奇滿臉感動,“大恩不言謝,大王的恩情,臣銘記於心。”
朱樉和楊士奇寒暄了幾句,就轉身離開了。
朱元璋在乾清宮舉行了家宴,除了未成年的藩王就隻有太子和秦王一家。
宴會上,朱元璋坐在主位,太子坐在左邊。
朱樉坐在朱元璋的右邊。
宴會上,朱元璋連連咳嗽幾聲,旁邊的朱樉都當做視而不見。
朱樉心裏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是讓他出麵教訓幾個弟弟一頓。
大過年,朱樉可沒有要當惡人的覺悟。
朱元璋重重咳嗽一聲,
朱樉吃了兩口菜,抬頭說道:“老頭子,你要是得了風寒。”
“就叫太醫院,給你開兩副治咳嗽的藥唄。”
朱元璋聽到這話,嗆的連連咳嗽。
“咳咳…”
朱元璋眼睛瞪的跟銅鈴一樣,罵罵咧咧:“叫你小子做點事,比請縣太爺還費勁。”
“您老人家下道聖旨,兒臣絕對跑的比縣太爺還勤快。”
朱元璋的臉黑了,小聲說道:“咱是讓你背鍋,不是讓你甩鍋。”
“你有本事,你讓大哥去背唄。”
“我一個藩王,去教訓其他藩王算是個什麽事兒啊?”
朱樉說的話,把朱元璋噎得說不出話來。
朱元璋半晌才緩過來,開口埋怨道:“都是你小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帶壞了咱的兒孫。”
“我的那幾個弟弟年紀,可都比尚煌年齡大。”
“誰帶壞誰,還不一定了。”
朱元璋聽到這話,不依不饒道:“你小子在宮外收保護費,這幾個小崽子在宮裏收保護費。”
“你還說不是你帶的頭?”
朱樉這一下,有些百口莫辯。
索性閉口不言,幹脆耍起賴來。
朱元璋問起了另一件事,“你小子準備什麽時候,把那元史稿審完?”
“兒子手下幾個老頭,那兩三百萬的元史稿得審到什麽時候?”
“要不你從翰林院派幾個大儒過來?”
朱元璋說道:“你需要哪些人自己去找,咱同意了。”
“那行,你先把王禕那個老頭派給我吧。”
洪武元年,王禕和宋濂一起任命的《元史》總編,也是名滿天下的大儒。
朱元璋說了一句讓朱樉吃驚的話,“王禕死了。”
“怎麽死的?”
“洪武五年,咱派他出使雲南招降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被把匝剌瓦爾密用來祭旗了。”
朱元璋的解釋,讓朱樉覺得無語。
王禕這個名滿天下的大儒,被老頭子用來當使者。
最後還被敵人宰了,用來提振士氣軍心。
“元朝的降臣那麽多,你用王禕這種大儒當勸降的使者。”
“老頭子,你可真是奢侈。”
麵對兒子的質問,朱元璋長歎一聲,有些後悔道:“咱當時的想法,就是派個重臣。”
“顯得咱誠意十足,本來勸降的過程還挺順利的。”
“誰知道北元王庭派出使臣脫脫,經過烏斯藏進入雲南。”
“元梁王見到北元使臣脫脫之後,事到臨頭反悔了。”
蒙古人重名的挺多,不叫全名根本分不清誰是誰。
朱樉聽完,小聲說道:“我與元梁王不共戴天。”
少了個能幹活的老頭,等於給元史稿的審議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
朱元璋笑著說道:“如果元梁王願意投誠的話,咱不介意留他一命。”
朱樉被這善變的老頭子,搞得一下子沒了幹勁。
“行吧,你是皇帝你說了算。”
朱元璋又問了一個問題,“你準備什麽時候納老鄧家的大閨女?”
朱樉說道:“這件事等我出征回來再說。”
“過了年,別人就二十六了,已經是金陵城有名的老姑娘了。”
如果是鄧愈活著的時候,朱元璋不會關心這些小事。
可是鄧愈死了好幾年,朱元璋覺得有必要替以前的老兄弟的家事,做一下主。
朱樉出聲解釋道:“眼下出征在即,總不能娶回家之後。”
“將別人扔到一邊,獨守空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