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同原是廣東番禺的縣令,同京城的繁華相比,番禺縣可以算作窮鄉僻壤。
在他的固有觀念中,藩王的府邸應該是裝飾的富麗堂皇、貴不可言。
眼前秦王居住的後院,占地不過十餘畝,甚至還不如皇上賜給自己的宅子。
親王的節儉令道同感慨頗深,他躬下身子,恭敬問道:“不知殿下召下官前來,是為了何事?”
看著他身上的青衣長衫打滿了補丁,朱樉的語氣變得溫和:“前些日子,小王派遣了錦衣衛向京城之中的權貴和富商征收了保護費,這件事想必道大人應該有所耳聞。”
在來到秦王府之前,道同一直以為秦王征收‘保護費’是為了斂財。
可當他親眼所見,秦王的生活如此節儉,同地方上的七品官相比寬裕不了多少時,道同改變了對秦王的看法。
“不瞞殿下,下官確實聽聞過此事。下官鬥膽猜測一番,殿下此舉是為了向富人征稅,減輕平民百姓的負擔。”
“不知殿下是否有此深意?”
道同的話有點將朱樉架在火上烤的嫌疑,通俗來說就是道德綁架。不過朱樉卻不責怪他,這是一個一心為民的好官,他對這種人一向懷有敬意。
“不錯,小王正有此意。不過你的說法也不是完全對的。”
這話讓道同十分意外,他拱手道:“下官願聞其詳。”
朱樉邀請他一邊遊覽王府,一邊閑庭信步道:“百姓的負擔主要來源於賦役,一個是夏稅和秋糧,另一個是冬季的徭役。”
“咱們大明的百姓不光要參加農忙,春耕、夏種、秋收。哪怕是到了農閑的冬天,還要受官府的征召去服徭役,一年到頭幾乎沒有閑暇時間休息。”
“國朝初期,天下間地廣人稀,朝廷的稅賦定的低,布衣百姓家中多少有些結餘,負擔也不算沉重。”
“可是大明的稅賦終究有個很大的隱患,這個隱患,道大人你知道嗎?”
道同在知縣任上一直很關注民生,不然也不會和朱亮祖鬧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他一撩長袍,朗聲說道:“下官自然是有所耳聞,不知殿下所言,是否是宗室、勳貴、官紳不納糧的問題?”
朱樉用欣賞的目光看著道同,換作是其他的讀書人,一定會對科舉功名免稅這件事裝聾作啞,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而道同不同,這是一個心係百姓、舍身往往的好官。朱樉臉上露出笑容:“道大人說的不錯,正是因為宗室、勳貴、官紳不納糧,這天下賦稅自然壓到了平民百姓身上。”
“如果是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景,平民百姓勉強能糊口度日,如果換做天災頻發,戰火紛飛的年景,再加上土地大量被權貴兼並。那樣會發生什麽事呢?”
對於朱樉的問題,經曆過元末亂世的道同自然深有感觸。
道同回答道:“真到那時天下間民怨沸騰,各地民變四起。大明恐怕會分崩離析。”
這話並不是危言聳聽,朱樉作為穿越者,非常清楚曆史上大明亡國的原因。
小冰河時期頻發的天災隻是亡國的誘因,土地兼並嚴重製造了大量的流民加速了民變,龐大的宗室人口加上讀書人群體的特權階層,壓垮了大明朝脆弱的財政體係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下官有個疑問,不知殿下這樣行事的用意?”
道同的話,打斷了朱樉的思緒,他認真說道:“現在我讓這些人每月上交三分毛利,看起來不多,可是一年加起來就有三成左右。”
在道同說出了內心的擔憂。“下官有一點拙見,殿下現在位高權重,這些人姑且忍氣吞聲。”
“可是這樣下去並不是長久之計,若是有朝一日,殿下不在京中,這樣的政策必然無法實施。”
道同說的話很現實,人亡政息是誰都無法避免的,哪怕是朱元璋這樣強勢的帝王,也無法保證自己的繼承人坐穩皇位。
朱樉微微一笑:“你說的沒錯,本王在這裏,他們隻有捏著鼻子認賬。本王下個月隨大軍出征,這些人都不是善茬,必然不可能老實交錢。”
“這就是本王今天找你過來的原因。”
道同一下子來興趣,“不知殿下對下官有何安排?”
朱樉對著身後的趙鐵柱,吩咐道:“一會兒從衙門的賬上支使二十萬兩銀子,給道府丞帶過去。”
趙鐵柱心裏雖然很疑惑,麵上還是恭敬道:“卑職遵命。”
“殿下拿這麽一大筆銀子給下官,不知有何用意?”
道同一臉困惑,朱樉笑著解釋:“京城之中,除了達官顯貴居住的東城和西城,道路還算完好之外。”
“大部分地方道路年久失修,一到了江南梅雨時節,這些道路泥濘不堪,我要你用這些錢來整修京城內外的道路。”
他的話,讓道同覺得十分驚訝:“下官有個疑問,這等利國利民的善舉,殿下為何不自己去做?”
“第一,修繕道路算是一個政績,第二,這件事未免有收買人心之舉。”
朱樉給出的解釋,見他不到三十歲年紀,行事如此謹慎,讓道同對他有些刮目相看。
修繕道路這件事,工部也可以做,但是朱樉跟工部尚書薛祥隻不過是一麵之緣,沒必要將這個天大的政績送給別人。
道同說道:“如果隻是簡單修繕一下京中的道路,用不了二十萬兩之巨。”
古代的道路不像現代那麽講究,除了城裏的主路會鋪石板和石子以外,大多數的道路不過就是在上麵夯一層三合土,而且官府征發徭役都是不花錢的。
在道同看來,修繕這些道路,最多花費十萬兩銀子。
朱樉搖頭說道:“本王要修的不是泥巴路,而是水泥路。”
水泥路?聽到這個名詞,道同愣住了。
“這水泥到底為何物?”
朱樉現在沒有樣品,不知道怎麽跟他解釋。
隻好推給了手下人,“本王在鍾山的廢棄采石場,準備建一座水泥作坊,到時候你找府上的蒯工正采購水泥就行了。”
“那下官這去找蒯工正商議。”
道同點頭答應,他清廉正直,又不是迂腐之人。在他看來,隻要利國利民,反正這些錢都是秦王給的。
在他的固有觀念中,藩王的府邸應該是裝飾的富麗堂皇、貴不可言。
眼前秦王居住的後院,占地不過十餘畝,甚至還不如皇上賜給自己的宅子。
親王的節儉令道同感慨頗深,他躬下身子,恭敬問道:“不知殿下召下官前來,是為了何事?”
看著他身上的青衣長衫打滿了補丁,朱樉的語氣變得溫和:“前些日子,小王派遣了錦衣衛向京城之中的權貴和富商征收了保護費,這件事想必道大人應該有所耳聞。”
在來到秦王府之前,道同一直以為秦王征收‘保護費’是為了斂財。
可當他親眼所見,秦王的生活如此節儉,同地方上的七品官相比寬裕不了多少時,道同改變了對秦王的看法。
“不瞞殿下,下官確實聽聞過此事。下官鬥膽猜測一番,殿下此舉是為了向富人征稅,減輕平民百姓的負擔。”
“不知殿下是否有此深意?”
道同的話有點將朱樉架在火上烤的嫌疑,通俗來說就是道德綁架。不過朱樉卻不責怪他,這是一個一心為民的好官,他對這種人一向懷有敬意。
“不錯,小王正有此意。不過你的說法也不是完全對的。”
這話讓道同十分意外,他拱手道:“下官願聞其詳。”
朱樉邀請他一邊遊覽王府,一邊閑庭信步道:“百姓的負擔主要來源於賦役,一個是夏稅和秋糧,另一個是冬季的徭役。”
“咱們大明的百姓不光要參加農忙,春耕、夏種、秋收。哪怕是到了農閑的冬天,還要受官府的征召去服徭役,一年到頭幾乎沒有閑暇時間休息。”
“國朝初期,天下間地廣人稀,朝廷的稅賦定的低,布衣百姓家中多少有些結餘,負擔也不算沉重。”
“可是大明的稅賦終究有個很大的隱患,這個隱患,道大人你知道嗎?”
道同在知縣任上一直很關注民生,不然也不會和朱亮祖鬧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他一撩長袍,朗聲說道:“下官自然是有所耳聞,不知殿下所言,是否是宗室、勳貴、官紳不納糧的問題?”
朱樉用欣賞的目光看著道同,換作是其他的讀書人,一定會對科舉功名免稅這件事裝聾作啞,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而道同不同,這是一個心係百姓、舍身往往的好官。朱樉臉上露出笑容:“道大人說的不錯,正是因為宗室、勳貴、官紳不納糧,這天下賦稅自然壓到了平民百姓身上。”
“如果是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景,平民百姓勉強能糊口度日,如果換做天災頻發,戰火紛飛的年景,再加上土地大量被權貴兼並。那樣會發生什麽事呢?”
對於朱樉的問題,經曆過元末亂世的道同自然深有感觸。
道同回答道:“真到那時天下間民怨沸騰,各地民變四起。大明恐怕會分崩離析。”
這話並不是危言聳聽,朱樉作為穿越者,非常清楚曆史上大明亡國的原因。
小冰河時期頻發的天災隻是亡國的誘因,土地兼並嚴重製造了大量的流民加速了民變,龐大的宗室人口加上讀書人群體的特權階層,壓垮了大明朝脆弱的財政體係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下官有個疑問,不知殿下這樣行事的用意?”
道同的話,打斷了朱樉的思緒,他認真說道:“現在我讓這些人每月上交三分毛利,看起來不多,可是一年加起來就有三成左右。”
在道同說出了內心的擔憂。“下官有一點拙見,殿下現在位高權重,這些人姑且忍氣吞聲。”
“可是這樣下去並不是長久之計,若是有朝一日,殿下不在京中,這樣的政策必然無法實施。”
道同說的話很現實,人亡政息是誰都無法避免的,哪怕是朱元璋這樣強勢的帝王,也無法保證自己的繼承人坐穩皇位。
朱樉微微一笑:“你說的沒錯,本王在這裏,他們隻有捏著鼻子認賬。本王下個月隨大軍出征,這些人都不是善茬,必然不可能老實交錢。”
“這就是本王今天找你過來的原因。”
道同一下子來興趣,“不知殿下對下官有何安排?”
朱樉對著身後的趙鐵柱,吩咐道:“一會兒從衙門的賬上支使二十萬兩銀子,給道府丞帶過去。”
趙鐵柱心裏雖然很疑惑,麵上還是恭敬道:“卑職遵命。”
“殿下拿這麽一大筆銀子給下官,不知有何用意?”
道同一臉困惑,朱樉笑著解釋:“京城之中,除了達官顯貴居住的東城和西城,道路還算完好之外。”
“大部分地方道路年久失修,一到了江南梅雨時節,這些道路泥濘不堪,我要你用這些錢來整修京城內外的道路。”
他的話,讓道同覺得十分驚訝:“下官有個疑問,這等利國利民的善舉,殿下為何不自己去做?”
“第一,修繕道路算是一個政績,第二,這件事未免有收買人心之舉。”
朱樉給出的解釋,見他不到三十歲年紀,行事如此謹慎,讓道同對他有些刮目相看。
修繕道路這件事,工部也可以做,但是朱樉跟工部尚書薛祥隻不過是一麵之緣,沒必要將這個天大的政績送給別人。
道同說道:“如果隻是簡單修繕一下京中的道路,用不了二十萬兩之巨。”
古代的道路不像現代那麽講究,除了城裏的主路會鋪石板和石子以外,大多數的道路不過就是在上麵夯一層三合土,而且官府征發徭役都是不花錢的。
在道同看來,修繕這些道路,最多花費十萬兩銀子。
朱樉搖頭說道:“本王要修的不是泥巴路,而是水泥路。”
水泥路?聽到這個名詞,道同愣住了。
“這水泥到底為何物?”
朱樉現在沒有樣品,不知道怎麽跟他解釋。
隻好推給了手下人,“本王在鍾山的廢棄采石場,準備建一座水泥作坊,到時候你找府上的蒯工正采購水泥就行了。”
“那下官這去找蒯工正商議。”
道同點頭答應,他清廉正直,又不是迂腐之人。在他看來,隻要利國利民,反正這些錢都是秦王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