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自證清白
重生後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作者:有點兒小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猛地一推,李嫣然一時沒站住腳,整個人朝著床榻的方向倒了下去,偏生腰間一蹭,硌到了。
“哎呦——”一聲,疼痛不已。
然而,此刻的李嫣然哪裏還有往日的氣焰,心底鼓聲陣陣,隻忍著疼痛,濕了眼眶,趴在床上哭了起來,“我是沒長腦子,可若是有人教過我,我又何必如此。”
想到要回揚州之事,李嫣然越發覺得委屈:“你一句話就讓我回了揚州,那你可知揚州早就容不下我了。”
“哭哭啼啼,吵死個人。”溫疏提起裙擺,往床上一坐,隻盯著她在這裏裝腔作勢。“你且說說,昨日為何腦子一抽,與盧家人來往。”
溫疏沒將事情點透,實則是給了李嫣然一些解釋的機會,留了些臉麵在。為此,李嫣然吸著鼻子,忍著抽泣之音,小聲回道:“盧倩說,你若是無意二皇子,那便是有意陸玉安。若是你嫁進來,更是容不下我。”
“我容不下你?那你進京的頭一年,我便能想法子把你送回去。”溫疏拿起了一側的枕頭,往她身上扔了過去,砸了一個悶聲。“寧王妃沒說錯,你果真是個蠢笨的。”
李嫣然不悅,“反正我日後回了揚州,再也不會礙著你的眼了。”
“都說了,我與你們一同去。”溫疏抽過了枕頭,又往她身上砸了一下,“昨日還算你有良心,喊了陸輕舟來救我。”
將枕頭往床內一扔,溫疏伸出右手扣住了李嫣然的下巴:“李嫣然,咱們是一同長大的情誼。小打小鬧,我都可當做是些小情趣。但你要好好想想,想清楚,想明白了,這世間你該對誰好,該依靠誰,該如何活下去。寧王府並非安穩之地,但如今隻有寧王活著,咱們才能好好活著。”
“可懂?”
李嫣然被她捏疼了下巴,眼神直直地朝著溫疏望去,此話她聽得懂,但未能懂得透徹。她一向知道自己得靠著寧王府才能過得好一些,可是溫疏為何也這麽說?“我,懂一些。”
溫疏鬆開了手,站起身來:“陸玉安於我,隻是哥哥。”
剩下的事,該李嫣然自己好好想想了。入了揚州,怕也是一場硬仗。
“揚州李氏,想必你與他們更熟悉些。等到了揚州,做個東道主吧。”房間一側的梳妝台旁放置了昨日送來的生辰禮,字畫、頭麵、玉石等等皆有,溫疏隨手打開看了看幾樣,最終拿了一方較為罕見的澄泥硯走了,“行路不易,建議多帶些錢銀在身。”
“我知道。”那可是一金難求的澄泥硯!李嫣然眼睜睜地看著溫疏將硯台拿走了,心中甚是滴血,這硯台不知能賣多少錢呢!可她此刻並不敢說什麽,隻等到人走遠了,才嘟囔了一聲:“竟是挑最貴的拿了。”
皇城宮內,紅牆綠瓦,一片靜謐。
唯有禦書房那處,傳來了些嘲雜之聲。
“啟稟聖上,本官認為此事可行。既然二皇子直言揚州李家有罪,那不如就讓寧王去查一查。那本就是寧王妃的娘家,正巧攀上了關係,好套話。”在寧王跑著進宮,上氣不接下氣地跪在地上請奏時,溫文清正合時宜地接過了話頭。
顧珩一身皇子貴袍加身,溫潤如玉,慣是一副好人的模樣。揚州私鹽之事,與李家牽扯頗深,可他剛剛遞上了折子,寧王後腳就進了宮,其間實在是讓人覺得奇怪。“寧王的消息未免太過靈通了些。”
寧王額上豆大的汗珠滴落而下,他結結巴巴道:“皇兄,皇兄你,你聽我說,我實在是,實在是……”
“實在是大為震驚,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溫文清又接過了話,“寧王您放心,此事既是我告知了你,那就必然有解決的法子。”
“哦?是溫相告知了寧王?”顧珩抓到了其中的字眼,立刻朝著皇帝告誡道:“溫相是北齊的丞相,其一言一行合該考慮周全,怎能隨意將私鹽一事,告知他人呢!還請聖上明鑒!”
言語之中,無非是想提醒皇上好好提防溫文清與寧王之間的關係。
然而,皇帝卻是對著顧珩冷笑了一聲,語氣冷冽道:“他人?寧王是朕的親弟弟,是你的親叔叔。如今還能成他人嗎?”
這些日子,盧家的舉動不少,加之太後與皇後又暗中算計,硬是要將溫家姑娘塞給顧珩。這番心思,他如今還活著呢!由不得他們在京城中指手畫腳。
顧珩陡然下跪,膝蓋磕得生疼。“父皇,兒臣並無此意。”
溫文清站在寧王的身側,趁著無人看見,用腳踢了寧王一下。
寧王惶然不已,趴在地上偷摸往右側看了一眼,卻是見溫文清做了個哭臉的表情。隨即,他反應過來,連忙狠狠掐了自己的大腿一下,硬生生擠出了幾滴淚珠子來,“皇兄啊,臣弟在這京城過得苦啊,頂著個異姓王的頭銜,是人見人嫌!我,我是真不願在京城待著,憑空受人白眼啊!”
若是提到這個弟弟,皇帝心中雖有些提防,但更多的還是愧疚。畢竟是一母同胞的血脈,又自幼被養成如此浪蕩性子,人人都說是太後寵溺幼子,可皇帝心中清楚,不過是捧殺著養大罷了。
“好了好了。你是朕的同胞親弟!還真有人敢給你臉色嗎?”皇帝將剛剛二皇子遞上來的奏折扔到了寧王的麵前,“你看看,那李家都做了些什麽!”
“皇兄啊,臣弟在京城哪裏知道這些事。這,這不是平白牽連上了嘛!”寧王索性往地上一滾,如市井無賴般撒潑道,“我要自證清白!我就要去揚州!"
“去去去。讓你去。”快四十的男人,在他麵前滾得如三歲孩童一般,皇帝隻覺得眼睛疼,“揚州私鹽一事,交由你去查探。”
“父皇,不如讓兒臣也跟著同行吧。”顧珩在揚州布局了月餘,本就等著收網了。現在拱手讓人,豈不是煮熟的鴨子飛了。“此事,兒臣在揚州待了一月有餘,已查到了線索。”
“哎呦——”一聲,疼痛不已。
然而,此刻的李嫣然哪裏還有往日的氣焰,心底鼓聲陣陣,隻忍著疼痛,濕了眼眶,趴在床上哭了起來,“我是沒長腦子,可若是有人教過我,我又何必如此。”
想到要回揚州之事,李嫣然越發覺得委屈:“你一句話就讓我回了揚州,那你可知揚州早就容不下我了。”
“哭哭啼啼,吵死個人。”溫疏提起裙擺,往床上一坐,隻盯著她在這裏裝腔作勢。“你且說說,昨日為何腦子一抽,與盧家人來往。”
溫疏沒將事情點透,實則是給了李嫣然一些解釋的機會,留了些臉麵在。為此,李嫣然吸著鼻子,忍著抽泣之音,小聲回道:“盧倩說,你若是無意二皇子,那便是有意陸玉安。若是你嫁進來,更是容不下我。”
“我容不下你?那你進京的頭一年,我便能想法子把你送回去。”溫疏拿起了一側的枕頭,往她身上扔了過去,砸了一個悶聲。“寧王妃沒說錯,你果真是個蠢笨的。”
李嫣然不悅,“反正我日後回了揚州,再也不會礙著你的眼了。”
“都說了,我與你們一同去。”溫疏抽過了枕頭,又往她身上砸了一下,“昨日還算你有良心,喊了陸輕舟來救我。”
將枕頭往床內一扔,溫疏伸出右手扣住了李嫣然的下巴:“李嫣然,咱們是一同長大的情誼。小打小鬧,我都可當做是些小情趣。但你要好好想想,想清楚,想明白了,這世間你該對誰好,該依靠誰,該如何活下去。寧王府並非安穩之地,但如今隻有寧王活著,咱們才能好好活著。”
“可懂?”
李嫣然被她捏疼了下巴,眼神直直地朝著溫疏望去,此話她聽得懂,但未能懂得透徹。她一向知道自己得靠著寧王府才能過得好一些,可是溫疏為何也這麽說?“我,懂一些。”
溫疏鬆開了手,站起身來:“陸玉安於我,隻是哥哥。”
剩下的事,該李嫣然自己好好想想了。入了揚州,怕也是一場硬仗。
“揚州李氏,想必你與他們更熟悉些。等到了揚州,做個東道主吧。”房間一側的梳妝台旁放置了昨日送來的生辰禮,字畫、頭麵、玉石等等皆有,溫疏隨手打開看了看幾樣,最終拿了一方較為罕見的澄泥硯走了,“行路不易,建議多帶些錢銀在身。”
“我知道。”那可是一金難求的澄泥硯!李嫣然眼睜睜地看著溫疏將硯台拿走了,心中甚是滴血,這硯台不知能賣多少錢呢!可她此刻並不敢說什麽,隻等到人走遠了,才嘟囔了一聲:“竟是挑最貴的拿了。”
皇城宮內,紅牆綠瓦,一片靜謐。
唯有禦書房那處,傳來了些嘲雜之聲。
“啟稟聖上,本官認為此事可行。既然二皇子直言揚州李家有罪,那不如就讓寧王去查一查。那本就是寧王妃的娘家,正巧攀上了關係,好套話。”在寧王跑著進宮,上氣不接下氣地跪在地上請奏時,溫文清正合時宜地接過了話頭。
顧珩一身皇子貴袍加身,溫潤如玉,慣是一副好人的模樣。揚州私鹽之事,與李家牽扯頗深,可他剛剛遞上了折子,寧王後腳就進了宮,其間實在是讓人覺得奇怪。“寧王的消息未免太過靈通了些。”
寧王額上豆大的汗珠滴落而下,他結結巴巴道:“皇兄,皇兄你,你聽我說,我實在是,實在是……”
“實在是大為震驚,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溫文清又接過了話,“寧王您放心,此事既是我告知了你,那就必然有解決的法子。”
“哦?是溫相告知了寧王?”顧珩抓到了其中的字眼,立刻朝著皇帝告誡道:“溫相是北齊的丞相,其一言一行合該考慮周全,怎能隨意將私鹽一事,告知他人呢!還請聖上明鑒!”
言語之中,無非是想提醒皇上好好提防溫文清與寧王之間的關係。
然而,皇帝卻是對著顧珩冷笑了一聲,語氣冷冽道:“他人?寧王是朕的親弟弟,是你的親叔叔。如今還能成他人嗎?”
這些日子,盧家的舉動不少,加之太後與皇後又暗中算計,硬是要將溫家姑娘塞給顧珩。這番心思,他如今還活著呢!由不得他們在京城中指手畫腳。
顧珩陡然下跪,膝蓋磕得生疼。“父皇,兒臣並無此意。”
溫文清站在寧王的身側,趁著無人看見,用腳踢了寧王一下。
寧王惶然不已,趴在地上偷摸往右側看了一眼,卻是見溫文清做了個哭臉的表情。隨即,他反應過來,連忙狠狠掐了自己的大腿一下,硬生生擠出了幾滴淚珠子來,“皇兄啊,臣弟在這京城過得苦啊,頂著個異姓王的頭銜,是人見人嫌!我,我是真不願在京城待著,憑空受人白眼啊!”
若是提到這個弟弟,皇帝心中雖有些提防,但更多的還是愧疚。畢竟是一母同胞的血脈,又自幼被養成如此浪蕩性子,人人都說是太後寵溺幼子,可皇帝心中清楚,不過是捧殺著養大罷了。
“好了好了。你是朕的同胞親弟!還真有人敢給你臉色嗎?”皇帝將剛剛二皇子遞上來的奏折扔到了寧王的麵前,“你看看,那李家都做了些什麽!”
“皇兄啊,臣弟在京城哪裏知道這些事。這,這不是平白牽連上了嘛!”寧王索性往地上一滾,如市井無賴般撒潑道,“我要自證清白!我就要去揚州!"
“去去去。讓你去。”快四十的男人,在他麵前滾得如三歲孩童一般,皇帝隻覺得眼睛疼,“揚州私鹽一事,交由你去查探。”
“父皇,不如讓兒臣也跟著同行吧。”顧珩在揚州布局了月餘,本就等著收網了。現在拱手讓人,豈不是煮熟的鴨子飛了。“此事,兒臣在揚州待了一月有餘,已查到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