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童年的時候兒,媽媽留給我一首歌……”
女兒姍姍那輕柔委婉的歌聲從樓上飛飄下來,使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童年。
盡管歲月的航船早已把我遠遠地送離了童年時代,但是,我還十分清楚地記得我童年時所親眼看到、親身經曆過的、美好的一切……
我的娘家不在這繁華熱鬧的r市內,而是在那離此很遠的一個小山村——土家屯。
在我童年的時候兒,我們家一共有六口人: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哥哥和我。
那時,我是一個十分淘氣的小姑娘,不僅在家裏時時為所欲為地胡鬧,就是到了外麵也肆無忌憚地瘋跑。以至惹得母親經常指點著我的腦門兒進行譴責:
“唉,我把你生錯了,咋就偏偏是個‘野丫頭’呢?”
在我童年的時候兒,我們家當院裏有棵大家棗樹,那是祖父親手栽的。每到初夏,棗花兒一盛開,便會有數不清的小蜜蜂兒“嗡兒、嗡兒、嗡兒”地輕聲歡唱著飛來采蜜;還有那一隻隻大花蝴蝶,也都十分歡快地紛紛向棗花兒靠攏,仿佛它們也要采蜜似的。
在棗樹旁,有一盤石磨,那是曾祖父親手鑿成的。據說,我的曾祖父除了精於稼穡,更有一套很好的石匠手藝。可惜,祖父沒有把它繼承下來,我出生的又太晚。要不然,我會親眼看到那大大的磐石是怎樣在錘鑿的有力催促下演變成堅固耐用的石磨的。
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很勤勞,不論是春夏秋冬,他們都天天起得很早做豆腐賣。那時,我們家開豆腐坊。他們做豆腐的具體分工是這樣:
父親負責套驢、上磨、卸磨、過濾豆腐和壓豆腐;母親負責磨豆腐、點豆腐以及洗涮家什;祖父隻負責燒火——那是出於他的自願。其實,我的父母並不希望祖父參加勞動,都讓他呆著他卻呆不住。
祖母的身體欠佳,幹不了活兒,她就主動地領導哥哥和我在一旁參觀,決不允許我們輕舉妄動,以免萬一哪個跌進滾熱的豆腐鍋裏燙壞了會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損失。
父親的嗓音很洪亮,象京劇武生的。每天豆腐一做好,他挑出了家門就總是這麽吆喝:
“豆腐嘍——!又白又嫩、一吃噴香的大豆腐嘍——!……”
這不是自我吹噓,我們家的豆腐做得確實好,不但又白淨又嫩綽吃起來格外香,而且打的塊頭也大。因此,人們一聽到父親那唱歌兒似的吆喝聲,立刻就會紛紛拿著個盤子或大花碗(也有端盆的——因為怕慢了會買不到我們家的豆腐,所以來不及拿小家夥)奔出來購買……
父親不但嗓音好,脾氣也好,對所有的人都總是那麽和和氣氣的,哪怕是誰衝撞了他,他也絕不動怒。因此,屯子裏的老前輩們一提起父親就都說:
“德長隨他爹。”
是的,父親的脾氣很像祖父。祖父從未與人吵過架,一天到晚總是笑眯眯的,好像他每天都能揀到一錠金元寶似的。
祖父會講故事,我和哥哥都十分喜歡聽。那時,每當我們一向他提出要求:
“爺爺,再給敏(‘敏’——即‘我們’的意思。那時發音不準,想來挺可笑的。)講個故事吧!”
他就笑眯眯地一點頭,領著我們坐到棗樹下的那個大鼓形石墩子上,裝上一袋旱煙,抽過兩口之後,便眯縫起細長的雙眼,緩言慢語地給我們講起故事來。
祖父知道的故事很多:《人和猴子》、《狗找同伴》、《石剛打柴》……他都給我們講過——特別是《石剛打柴》,那真是一個十分美好動聽的神話故事啊!
在我童年的時候兒,我們家的前邊有個大水潭,那清瀅瀅的水喲,一到春天就綠汪汪的,比“梅雨潭”那綠還要綠,春風輕輕吹過時,水麵就像小花貓兒那分外有神的眼睛,綠光蕩漾。
哥哥經常帶著我去那兒釣魚。記得有一回他釣上一條大白鰱,我高興得歡蹦亂跳,不料一下子掉到了水潭裏,當時要不是哥哥跳進水中拚命搶救,隻怕我的小命兒早就報銷了。
哥哥名叫海龍,雖然隻比我大兩歲,卻大人似的,非常勇敢。我總覺得,他像祖父所講的“石剛”。我喜歡哥哥,哥哥更喜歡我。每到秋天我們的家棗兒全長熟了時,他就像一隻小猴子似的爬上樹,挑選那最大最紅最鮮亮的家棗兒摘下許多來給我吃……
“啊!哥哥,我的好哥哥,要是你還活著該有多好啊?”
哥哥是在十二歲那年的冬天,到我家門前大水潭上滑冰車玩兒不幸掉到冰窟窿裏淹死的。因此,我既喜愛那水潭,又憎恨那水潭,常常揀起石頭狠狠地往那裏扔。喜愛也罷,憎恨也罷,如今它早已不存在了——那裏變成了公路……
在我童年的時候兒,最喜歡度過的,是伏天。在伏天裏,我們土家屯的人們有個傳統習慣:
一吃罷晚飯,便都紛紛拿著個凳子到屯子裏的那棵老槐樹下坐著,連乘涼帶談天兒。
那期間,每個人都少不了還得握著把蒲扇,一邊嘮嗑兒一邊在麵前輕輕地扇——那樣,不僅能取得更加涼快的效果,而且還能防禦蚊子及小咬兒們的偷襲。一舉兩得!
人們扇著扇著,忽然吹來一陣小風兒,便都停住扇子,暫時將一切置之度外,而專心致誌地聞著那由風兒吹來的、馨甜的窩瓜花香味兒。
這個時候兒,最為歡快的要數我們小孩子。
我們成幫結夥的,一會兒爭論遠處的蛙鳴是從哪個池塘裏發出的,一會兒聽到蟈蟈叫,便又集體行動尋聲到菜園子裏去搜查。結果驚動了蟈蟈,不再叫喚。
我們失去了尋找的目標兒,正愣在那裏掃興時,忽然發現有隻螢火蟲兒正悠然自得地從遠處飛行,便都歡呼著,隨手擗了個大蔥葉兒,爭先恐後地跑出園子去捕捉螢火蟲。我一旦有幸捉住了它,便興高采烈地把它裝進蔥葉兒裏,欣賞那股緩緩移動的綠光兒。別的孩子們正羨慕不已時,忽然發現一隻黑黑的蝙蝠來到頭頂上空盤旋,便都一片聲地歡呼:
“燕蝙蝠,鑽花兒鞋……”
大家一邊喊叫一邊脫下一隻鞋奮力地向天上扔去,企圖套住它。結果總是落空。我們正感到失望,忽然又看見天北邊兒一閃亮兒,便都急忙跑到各自的母親跟前兒。
“媽媽,快備柴禾吧,我瞧見打閃了,今兒黑價準下雨。”我向母親報告。
母親望了一眼格外晴朗的星空,從容不迫地笑著說:
“不會的,剛才打的是‘露水閃’。”
“嗯,明兒早露水準多。”祖母隨後下了定義——乘機,又向母親透露,“妞子她媽,我小時候兒啊,瞅著打‘露水閃’,也尋思要下雨呢!”
母親聽了,覺得不能再隱瞞自己的曆史,遂及時地向祖母坦白:
“媽,我小時候兒也是!”
鄰居的嬸子大娘和四舅媽聽了,便都其樂滔滔地紛紛講述起各自小時候兒的軼聞趣事。
——小時候兒!人們總喜歡提起自己那最值得眷戀的、美好的、一去不複返的小時候兒!
“小時候兒,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
女兒姍姍的歌聲一變換,打斷了我對童年的遐想。
女兒姍姍那輕柔委婉的歌聲從樓上飛飄下來,使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童年。
盡管歲月的航船早已把我遠遠地送離了童年時代,但是,我還十分清楚地記得我童年時所親眼看到、親身經曆過的、美好的一切……
我的娘家不在這繁華熱鬧的r市內,而是在那離此很遠的一個小山村——土家屯。
在我童年的時候兒,我們家一共有六口人: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哥哥和我。
那時,我是一個十分淘氣的小姑娘,不僅在家裏時時為所欲為地胡鬧,就是到了外麵也肆無忌憚地瘋跑。以至惹得母親經常指點著我的腦門兒進行譴責:
“唉,我把你生錯了,咋就偏偏是個‘野丫頭’呢?”
在我童年的時候兒,我們家當院裏有棵大家棗樹,那是祖父親手栽的。每到初夏,棗花兒一盛開,便會有數不清的小蜜蜂兒“嗡兒、嗡兒、嗡兒”地輕聲歡唱著飛來采蜜;還有那一隻隻大花蝴蝶,也都十分歡快地紛紛向棗花兒靠攏,仿佛它們也要采蜜似的。
在棗樹旁,有一盤石磨,那是曾祖父親手鑿成的。據說,我的曾祖父除了精於稼穡,更有一套很好的石匠手藝。可惜,祖父沒有把它繼承下來,我出生的又太晚。要不然,我會親眼看到那大大的磐石是怎樣在錘鑿的有力催促下演變成堅固耐用的石磨的。
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很勤勞,不論是春夏秋冬,他們都天天起得很早做豆腐賣。那時,我們家開豆腐坊。他們做豆腐的具體分工是這樣:
父親負責套驢、上磨、卸磨、過濾豆腐和壓豆腐;母親負責磨豆腐、點豆腐以及洗涮家什;祖父隻負責燒火——那是出於他的自願。其實,我的父母並不希望祖父參加勞動,都讓他呆著他卻呆不住。
祖母的身體欠佳,幹不了活兒,她就主動地領導哥哥和我在一旁參觀,決不允許我們輕舉妄動,以免萬一哪個跌進滾熱的豆腐鍋裏燙壞了會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損失。
父親的嗓音很洪亮,象京劇武生的。每天豆腐一做好,他挑出了家門就總是這麽吆喝:
“豆腐嘍——!又白又嫩、一吃噴香的大豆腐嘍——!……”
這不是自我吹噓,我們家的豆腐做得確實好,不但又白淨又嫩綽吃起來格外香,而且打的塊頭也大。因此,人們一聽到父親那唱歌兒似的吆喝聲,立刻就會紛紛拿著個盤子或大花碗(也有端盆的——因為怕慢了會買不到我們家的豆腐,所以來不及拿小家夥)奔出來購買……
父親不但嗓音好,脾氣也好,對所有的人都總是那麽和和氣氣的,哪怕是誰衝撞了他,他也絕不動怒。因此,屯子裏的老前輩們一提起父親就都說:
“德長隨他爹。”
是的,父親的脾氣很像祖父。祖父從未與人吵過架,一天到晚總是笑眯眯的,好像他每天都能揀到一錠金元寶似的。
祖父會講故事,我和哥哥都十分喜歡聽。那時,每當我們一向他提出要求:
“爺爺,再給敏(‘敏’——即‘我們’的意思。那時發音不準,想來挺可笑的。)講個故事吧!”
他就笑眯眯地一點頭,領著我們坐到棗樹下的那個大鼓形石墩子上,裝上一袋旱煙,抽過兩口之後,便眯縫起細長的雙眼,緩言慢語地給我們講起故事來。
祖父知道的故事很多:《人和猴子》、《狗找同伴》、《石剛打柴》……他都給我們講過——特別是《石剛打柴》,那真是一個十分美好動聽的神話故事啊!
在我童年的時候兒,我們家的前邊有個大水潭,那清瀅瀅的水喲,一到春天就綠汪汪的,比“梅雨潭”那綠還要綠,春風輕輕吹過時,水麵就像小花貓兒那分外有神的眼睛,綠光蕩漾。
哥哥經常帶著我去那兒釣魚。記得有一回他釣上一條大白鰱,我高興得歡蹦亂跳,不料一下子掉到了水潭裏,當時要不是哥哥跳進水中拚命搶救,隻怕我的小命兒早就報銷了。
哥哥名叫海龍,雖然隻比我大兩歲,卻大人似的,非常勇敢。我總覺得,他像祖父所講的“石剛”。我喜歡哥哥,哥哥更喜歡我。每到秋天我們的家棗兒全長熟了時,他就像一隻小猴子似的爬上樹,挑選那最大最紅最鮮亮的家棗兒摘下許多來給我吃……
“啊!哥哥,我的好哥哥,要是你還活著該有多好啊?”
哥哥是在十二歲那年的冬天,到我家門前大水潭上滑冰車玩兒不幸掉到冰窟窿裏淹死的。因此,我既喜愛那水潭,又憎恨那水潭,常常揀起石頭狠狠地往那裏扔。喜愛也罷,憎恨也罷,如今它早已不存在了——那裏變成了公路……
在我童年的時候兒,最喜歡度過的,是伏天。在伏天裏,我們土家屯的人們有個傳統習慣:
一吃罷晚飯,便都紛紛拿著個凳子到屯子裏的那棵老槐樹下坐著,連乘涼帶談天兒。
那期間,每個人都少不了還得握著把蒲扇,一邊嘮嗑兒一邊在麵前輕輕地扇——那樣,不僅能取得更加涼快的效果,而且還能防禦蚊子及小咬兒們的偷襲。一舉兩得!
人們扇著扇著,忽然吹來一陣小風兒,便都停住扇子,暫時將一切置之度外,而專心致誌地聞著那由風兒吹來的、馨甜的窩瓜花香味兒。
這個時候兒,最為歡快的要數我們小孩子。
我們成幫結夥的,一會兒爭論遠處的蛙鳴是從哪個池塘裏發出的,一會兒聽到蟈蟈叫,便又集體行動尋聲到菜園子裏去搜查。結果驚動了蟈蟈,不再叫喚。
我們失去了尋找的目標兒,正愣在那裏掃興時,忽然發現有隻螢火蟲兒正悠然自得地從遠處飛行,便都歡呼著,隨手擗了個大蔥葉兒,爭先恐後地跑出園子去捕捉螢火蟲。我一旦有幸捉住了它,便興高采烈地把它裝進蔥葉兒裏,欣賞那股緩緩移動的綠光兒。別的孩子們正羨慕不已時,忽然發現一隻黑黑的蝙蝠來到頭頂上空盤旋,便都一片聲地歡呼:
“燕蝙蝠,鑽花兒鞋……”
大家一邊喊叫一邊脫下一隻鞋奮力地向天上扔去,企圖套住它。結果總是落空。我們正感到失望,忽然又看見天北邊兒一閃亮兒,便都急忙跑到各自的母親跟前兒。
“媽媽,快備柴禾吧,我瞧見打閃了,今兒黑價準下雨。”我向母親報告。
母親望了一眼格外晴朗的星空,從容不迫地笑著說:
“不會的,剛才打的是‘露水閃’。”
“嗯,明兒早露水準多。”祖母隨後下了定義——乘機,又向母親透露,“妞子她媽,我小時候兒啊,瞅著打‘露水閃’,也尋思要下雨呢!”
母親聽了,覺得不能再隱瞞自己的曆史,遂及時地向祖母坦白:
“媽,我小時候兒也是!”
鄰居的嬸子大娘和四舅媽聽了,便都其樂滔滔地紛紛講述起各自小時候兒的軼聞趣事。
——小時候兒!人們總喜歡提起自己那最值得眷戀的、美好的、一去不複返的小時候兒!
“小時候兒,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
女兒姍姍的歌聲一變換,打斷了我對童年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