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彩雲追月
全能藝術家:從女團選秀開始 作者:薄暮映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即使把目光放在整個中國音樂史,《彩雲追月》的知名度也絕對在第一梯隊。
即使是一個完全不關注音樂的人,也會聽過這個名字。
“彩雲追月”這個詞原本形容的是一種天象。
每逢中秋佳節,賞月都是傳統,月亮都是滿月,但雲每年都不一樣。
有時是一輪皓月當空,萬裏無雲,有時候雲又太多,把月亮遮了個嚴嚴實實。
當不多不少的時候,隨著雲朵飄動,月亮時而露臉,時而被遮,這就是“彩雲追月”。
《彩雲追月》的雛形是廣東地區的小曲小調。
任光,也就是《漁光曲》的作者,在1935年和聶耳一起為民樂隊寫了一批曲子,其中就有這首《彩雲追月》。
他是愛國左翼音樂家,還參加過第一版《義勇軍進行曲》的唱片錄製,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隻是還沒等他看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就已經在皖南事變中遇害。
犧牲的任光並不知道,他創作的這首《彩雲追月》在他去世後,被日本據為己有。
1943年,戰爭還沒結束,一首名叫《南の花嫁さん》(南方的新娘)的歌在整個日本流行了起來。
當時有點名氣的日本女歌手幾乎都唱過這首歌,因為出自日本演歌音樂奠基人古賀政男之手,這首歌也成了演歌經典。
但真相是,古賀政男不知道從哪聽到了《彩雲追月》,用了這個旋律,然後直接在作曲一欄裏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直到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南の花嫁さん》的原唱歌手高峰三枝子作為文化交流代表訪華,聽到了原本的《彩雲追月》。
因為查重率高達100%,沒有任何拉扯的空間,這首經典演歌的作曲家從此就被修改成了“任光”。
每逢中秋,各大音樂會和晚會上必定有《彩雲追月》。
林夏演奏的是王建中改編鋼琴獨奏版本,鋼琴獨特的音色把浩瀚的夜空和空靈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原曲的基礎上,這個版本的《彩雲追月》加入了很多鋼琴特有的音色和表現力,有些地方也在模仿民樂的音色,用鋼琴和弦豐富的優勢去模擬不同樂器的合奏,也是在模擬彩雲追月的景色。
練習這首曲子的時候,林夏總是會想到在她放棄鋼琴之前,她也經常會彈起這首《彩雲追月》,這個旋律就像白月光一樣,經常縈繞在她的腦海裏。
現在時過境遷,雙手一觸上琴鍵,仍然有一種懷念的感覺。
作為業餘九級的曲子,《彩雲追月》在技術上不是特別難,隻是意境嘛就不好說了。
可能會在“烏雲蓋月、誇父趕月、猴子撈月和炮轟月球”之中隨機浮動,即使是知名的演奏家,彈這首小曲也有翻車的可能。
這是典型中式音樂的特點,每一個音的意境和感悟不會寫在譜麵上,隻能靠自己去悟,然後用音樂性體現出來。
一開始,鋼琴就在模仿琵琶、古箏這一類的彈撥樂器,音色連綿輕盈,像是清風拂麵,雲開月明。
主旋律帶著豐富的裝飾音,流光溢彩,又不失月光的清冷。
鋼琴的音色就像雲一樣飄逸、月一樣溫柔明亮,時而活潑輕快地追趕,時而行雲流水地延續,時而安靜地陪伴。
就像用鋼琴作畫一樣,還是寫意畫,遙遠的天幕、自由的雲和皎潔的月光一一浮現。
畫上雖然沒有人,但又處處有人。
因為整幅畫就是用人的眼睛、筆觸和感情作出來的。
如果沒有感情,那月亮就是月亮,多雲就是多雲,隻是一種自然天象罷了,誰會去想到“彩雲追月”這個情景呢?
從這個詞裏就已經透露出了濃濃的感情,要麽自比月亮,太過寂寥,期待著雲來陪伴,要麽想象自己是雲,追逐著心中的月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首曲子的每一個音都是濃濃的中國味道,所有的聽眾一聽都能明白其中蘊含的意味。
……
在演出結束之後,林夏還不能直接休息,她要留下來接受官媒的采訪。
這可是文藝協會一手牽頭搞的大事情,演出圓滿結束,總歸是要宣傳出去,而且這也值得去宣傳。
總比沒話找話,每天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強。
廖軒和林伯山、韓珂一起,避開媒體,從另一邊離場了。
在同行的路上,廖會長誇林夏的嘴就沒停過,眼裏都在放光,搞得林伯山很警惕,誇就誇吧,這架勢和想偷孩子一樣。
而且把他們夏夏搞得這麽忙,過個節也回不了家,到底怪誰啊?
韓珂看著林伯山的反應開始幸災樂禍,好好一個人,可惜長了張嘴,明明心裏惦記著林夏,硬是能每次都把氣氛搞僵。
還得是她啊,和林伯山比起來贏麻了,已經和林夏悄悄定了下一次演出的時間。
“行,那我先走了,你們還要等小林是吧?”
廖軒叭叭爽了,直接坐上車,完全沒有意識到林伯山已經對他很不爽了。
他們沒有接受采訪,但其他音樂家一肚子想法,不吐不快,直接給出了一係列誇張至極的評語,讓這些記者都驚了。
尤其是那些沒看到演出的,越聽越不對,這林夏到底演了些什麽細糠?把這些大佬激動成這個樣子,明天可得好好看看。
即使是一個完全不關注音樂的人,也會聽過這個名字。
“彩雲追月”這個詞原本形容的是一種天象。
每逢中秋佳節,賞月都是傳統,月亮都是滿月,但雲每年都不一樣。
有時是一輪皓月當空,萬裏無雲,有時候雲又太多,把月亮遮了個嚴嚴實實。
當不多不少的時候,隨著雲朵飄動,月亮時而露臉,時而被遮,這就是“彩雲追月”。
《彩雲追月》的雛形是廣東地區的小曲小調。
任光,也就是《漁光曲》的作者,在1935年和聶耳一起為民樂隊寫了一批曲子,其中就有這首《彩雲追月》。
他是愛國左翼音樂家,還參加過第一版《義勇軍進行曲》的唱片錄製,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隻是還沒等他看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就已經在皖南事變中遇害。
犧牲的任光並不知道,他創作的這首《彩雲追月》在他去世後,被日本據為己有。
1943年,戰爭還沒結束,一首名叫《南の花嫁さん》(南方的新娘)的歌在整個日本流行了起來。
當時有點名氣的日本女歌手幾乎都唱過這首歌,因為出自日本演歌音樂奠基人古賀政男之手,這首歌也成了演歌經典。
但真相是,古賀政男不知道從哪聽到了《彩雲追月》,用了這個旋律,然後直接在作曲一欄裏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直到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南の花嫁さん》的原唱歌手高峰三枝子作為文化交流代表訪華,聽到了原本的《彩雲追月》。
因為查重率高達100%,沒有任何拉扯的空間,這首經典演歌的作曲家從此就被修改成了“任光”。
每逢中秋,各大音樂會和晚會上必定有《彩雲追月》。
林夏演奏的是王建中改編鋼琴獨奏版本,鋼琴獨特的音色把浩瀚的夜空和空靈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原曲的基礎上,這個版本的《彩雲追月》加入了很多鋼琴特有的音色和表現力,有些地方也在模仿民樂的音色,用鋼琴和弦豐富的優勢去模擬不同樂器的合奏,也是在模擬彩雲追月的景色。
練習這首曲子的時候,林夏總是會想到在她放棄鋼琴之前,她也經常會彈起這首《彩雲追月》,這個旋律就像白月光一樣,經常縈繞在她的腦海裏。
現在時過境遷,雙手一觸上琴鍵,仍然有一種懷念的感覺。
作為業餘九級的曲子,《彩雲追月》在技術上不是特別難,隻是意境嘛就不好說了。
可能會在“烏雲蓋月、誇父趕月、猴子撈月和炮轟月球”之中隨機浮動,即使是知名的演奏家,彈這首小曲也有翻車的可能。
這是典型中式音樂的特點,每一個音的意境和感悟不會寫在譜麵上,隻能靠自己去悟,然後用音樂性體現出來。
一開始,鋼琴就在模仿琵琶、古箏這一類的彈撥樂器,音色連綿輕盈,像是清風拂麵,雲開月明。
主旋律帶著豐富的裝飾音,流光溢彩,又不失月光的清冷。
鋼琴的音色就像雲一樣飄逸、月一樣溫柔明亮,時而活潑輕快地追趕,時而行雲流水地延續,時而安靜地陪伴。
就像用鋼琴作畫一樣,還是寫意畫,遙遠的天幕、自由的雲和皎潔的月光一一浮現。
畫上雖然沒有人,但又處處有人。
因為整幅畫就是用人的眼睛、筆觸和感情作出來的。
如果沒有感情,那月亮就是月亮,多雲就是多雲,隻是一種自然天象罷了,誰會去想到“彩雲追月”這個情景呢?
從這個詞裏就已經透露出了濃濃的感情,要麽自比月亮,太過寂寥,期待著雲來陪伴,要麽想象自己是雲,追逐著心中的月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首曲子的每一個音都是濃濃的中國味道,所有的聽眾一聽都能明白其中蘊含的意味。
……
在演出結束之後,林夏還不能直接休息,她要留下來接受官媒的采訪。
這可是文藝協會一手牽頭搞的大事情,演出圓滿結束,總歸是要宣傳出去,而且這也值得去宣傳。
總比沒話找話,每天寫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強。
廖軒和林伯山、韓珂一起,避開媒體,從另一邊離場了。
在同行的路上,廖會長誇林夏的嘴就沒停過,眼裏都在放光,搞得林伯山很警惕,誇就誇吧,這架勢和想偷孩子一樣。
而且把他們夏夏搞得這麽忙,過個節也回不了家,到底怪誰啊?
韓珂看著林伯山的反應開始幸災樂禍,好好一個人,可惜長了張嘴,明明心裏惦記著林夏,硬是能每次都把氣氛搞僵。
還得是她啊,和林伯山比起來贏麻了,已經和林夏悄悄定了下一次演出的時間。
“行,那我先走了,你們還要等小林是吧?”
廖軒叭叭爽了,直接坐上車,完全沒有意識到林伯山已經對他很不爽了。
他們沒有接受采訪,但其他音樂家一肚子想法,不吐不快,直接給出了一係列誇張至極的評語,讓這些記者都驚了。
尤其是那些沒看到演出的,越聽越不對,這林夏到底演了些什麽細糠?把這些大佬激動成這個樣子,明天可得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