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孔家(一)
大明:皇子的我還不能享受享受? 作者:南瓜變成菜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朝。
“陳顏,洪武五年的賦稅算出來了嗎?”朱元璋問道。
戶部尚書陳顏出班道:“啟稟陛下,各省的賦稅大部分開始運抵應天,但遲遲未見江南行省的賦稅,還請陛下知曉。”
朱元璋尚未發言,朱標便轉身麵對眾官員,朗聲道:“江南行省賦稅繁多,本宮臨行前仍在裝車點檢,預計不出五日即可抵達京城。”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嘩然。要知道,從杭州府到應天府不過兩三日行程而已,江南行省究竟征收了多少稅款?眾人暗自揣測。
江南地區發展狀況如何,太子不言,陛下不問,又有誰敢輕易開口詢問呢?
一時間,諸位大臣紛紛將目光投向朱標,眼中滿是好奇之色。
戶部尚書陳顏麵帶愧色,朝著朱標跪地施禮,惶恐道:“殿下恕罪,微臣失言了。”
陳顏不禁暗暗自責,怎麽如此糊塗,提及江南行省作甚!那裏可是由太子親自管轄之地呀。
此刻,他懊悔萬分,恨不得給自己一個耳光。
“本宮並無怪罪陳大人之意,請不必多慮。”朱標語氣平和地回應道。
陳顏擦了一把額頭的冷汗謝道:“臣多謝殿下。”
早朝匆匆結束,朱元璋傳旨召見二人前往禦書房議事。
禦書房。
朱標與朱樉坐下後,朱元璋率先開口道:“你們對於禦史台此番清查山東、河南兩地之結果作何看法?”
朱標略加思索後回應道:“依兒臣所見,單就這調查結果而言,禦史台顯然未能徹查到底。僅推出幾名知縣作為替罪羊,實難令人信服。畢竟如此重大之事若欲隱瞞不報,絕非區區幾位知縣膽敢為之。而觀及河南方麵,則更似將事態輕描淡寫、大事化小處理,其中頗有袒護縱容之嫌。”
言罷,朱元璋微微頷首,表示認同朱標的看法,意味深長的說道:“由此可見,這幫官員心中依然視百姓如草芥般微不足道啊!”
見朱樉不吭聲,朱元璋問道:“老二,你覺得呢?”
“老頭子,具體情況錦衣衛都查清了吧。河南的事情好解決,是山東的事讓你為難了吧。”朱樉說道。
“就知道瞞不過你小子。”朱元璋說完,從禦案之上拿起一封密奏給朱標。
朱標打開看了起來,朱樉也湊了過去一同看到。
奏報上將山東災情前因後果寫的很詳細,大致意思是山東災民大多都是被迫離開,衍聖公孔家得知山東大旱後,聯係布政司延後上報,推遲朝廷救災,用時間差來以極低的價格買到受災農民手中的土地,並且抬高糧價販賣糧食。
曲阜孔家,孔聖人之後,其家族自春秋時期傳承至今,而天下官員學子又是將《論語》奉為至理名言,做文章說話時都離不開,所以官員學子見孔家每一代的衍聖公都執弟子禮。
古代常說天地君親師,以天下官員學子之師自居曲阜孔家可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官員學子。
朱元璋準備登基時想讓南宋提出“程朱理學”的朱熹為祖上,就跟唐朝李淵將李耳(老子)尊為先祖一樣,都是為了統治需要。
這件事朱元璋與李善長劉伯溫討論了許久,因為在士大夫階層認為朱元璋這個皇位看來是名不正,言不順。
因為從漢朝開始朝代傳承都是“君權天授”,朱元璋一個放牛娃,乞丐,和尚,農民這種低賤出身,懂不懂上古傳下來的禮樂製度,能不能看懂儒家經典,會不會管理國家等等。
天下讀書人何其多,雖然嘴上不說,心裏卻是這麽想,普通百姓也不管誰當皇帝,誰來統治他們,隻要能勉強活下去就行。
朱元璋想了許久,這文人之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就當一切準備就緒,這事讓朱樉知道了,大晚上拿著朱元璋準備好的朱熹牌位,跑到坤寧宮當著他的麵就給砸了。
朱元璋大怒,鞋都沒穿揚起手就要揍朱樉,哪知他根本不怕,梗著脖子說道:“父皇,他朱熹一個江西人怎麽做咱安徽人的祖宗,你這叫數典忘祖!小心爺爺晚上回來抽你!”
朱元璋抬起的手在空中一動不動,呆愣在此。
朱樉繼續說道:“不就是那些酸了吧唧的讀書人不認同你麽,隻要大明軍隊聽你的,那些人能幹個啥?誰敢紮刺就直接弄死他。”
“咱老朱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到你這可倒好,非要給自己重新找個祖宗,子不嫌家貧這道理你都不懂?”
朱元璋聽到朱樉的話猶如醍醐灌頂,整個人一下都通透了,揚起的手放在朱樉頭上摸了摸說道:“天也晚了,快回去睡覺吧。”
第二天早朝,知道朱元璋要認朱熹為先祖的二人準備開口拋磚引玉,哪成想朱元璋先開口了,說道:“朕本淮右布衣,然天命所在,人孰違之。”
意思就是咱就是出身不好,但咱能領著人將元朝推翻,這就是天命所歸,誰敢不服?
最後命當時沉兵山東與北元大都對峙的徐達帶兵靠近濟寧曲阜,孔聖人的老家。
當代衍聖公孔克堅眼見著軍隊呈現出合圍之勢,心中惶恐不安,毫不猶豫地稱病並且讓自己的兒子孔希學前往應天府拜見朱元璋。
朱元璋修書一封讓孔希學帶回去。孔克堅看到信後立馬汗毛聳立。
信上寫到:“朕聞爾祖孔子垂教於世,扶植綱常。孔子非常人等也,故曆數十代,往往作賓王家,豈獨今日哉?胡元入主中國,蔑棄禮義,彝倫攸斁,天實厭之,以喪其師。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複先王之舊。雖起自布衣,實承古先帝王之統。且古人起布衣而稱帝者,漢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違之?聞爾抱風疾,果然否?若無疾而稱疾,則不可。諭至思之。”(出自《明太祖實錄》卷三一)
孔克堅看到信後立馬汗毛聳立,重病纏身的他立馬痊愈了,立馬動身前往應天。
朱元璋在謹身殿見了孔克堅、
“老秀才,多大年紀了?”
“咱見你臉色不錯,是個有福快活之人啊。”
朱元璋寒暄著,誇讚了其子孔希學。
最後一次見麵,說道:“你就在家好好做學問吧,朝廷的官也不必當了,衍聖公的位子咱也給你兒子了,老秀才,以後要為大明多教幾個有用之才。”
這個消息像一陣旋風般迅速傳播開來,很快便傳遍了整個士大夫階層以及眾多學子們的耳畔。眾人對此事議論紛紛,目光紛紛聚焦於此。
朱樉讀完這份密奏後,暗自思忖道:“這孔家真是本性難移啊!”他深知孔家一直以來都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家族利益考量,但沒想到他們竟然如此頑固不靈。
“陳顏,洪武五年的賦稅算出來了嗎?”朱元璋問道。
戶部尚書陳顏出班道:“啟稟陛下,各省的賦稅大部分開始運抵應天,但遲遲未見江南行省的賦稅,還請陛下知曉。”
朱元璋尚未發言,朱標便轉身麵對眾官員,朗聲道:“江南行省賦稅繁多,本宮臨行前仍在裝車點檢,預計不出五日即可抵達京城。”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嘩然。要知道,從杭州府到應天府不過兩三日行程而已,江南行省究竟征收了多少稅款?眾人暗自揣測。
江南地區發展狀況如何,太子不言,陛下不問,又有誰敢輕易開口詢問呢?
一時間,諸位大臣紛紛將目光投向朱標,眼中滿是好奇之色。
戶部尚書陳顏麵帶愧色,朝著朱標跪地施禮,惶恐道:“殿下恕罪,微臣失言了。”
陳顏不禁暗暗自責,怎麽如此糊塗,提及江南行省作甚!那裏可是由太子親自管轄之地呀。
此刻,他懊悔萬分,恨不得給自己一個耳光。
“本宮並無怪罪陳大人之意,請不必多慮。”朱標語氣平和地回應道。
陳顏擦了一把額頭的冷汗謝道:“臣多謝殿下。”
早朝匆匆結束,朱元璋傳旨召見二人前往禦書房議事。
禦書房。
朱標與朱樉坐下後,朱元璋率先開口道:“你們對於禦史台此番清查山東、河南兩地之結果作何看法?”
朱標略加思索後回應道:“依兒臣所見,單就這調查結果而言,禦史台顯然未能徹查到底。僅推出幾名知縣作為替罪羊,實難令人信服。畢竟如此重大之事若欲隱瞞不報,絕非區區幾位知縣膽敢為之。而觀及河南方麵,則更似將事態輕描淡寫、大事化小處理,其中頗有袒護縱容之嫌。”
言罷,朱元璋微微頷首,表示認同朱標的看法,意味深長的說道:“由此可見,這幫官員心中依然視百姓如草芥般微不足道啊!”
見朱樉不吭聲,朱元璋問道:“老二,你覺得呢?”
“老頭子,具體情況錦衣衛都查清了吧。河南的事情好解決,是山東的事讓你為難了吧。”朱樉說道。
“就知道瞞不過你小子。”朱元璋說完,從禦案之上拿起一封密奏給朱標。
朱標打開看了起來,朱樉也湊了過去一同看到。
奏報上將山東災情前因後果寫的很詳細,大致意思是山東災民大多都是被迫離開,衍聖公孔家得知山東大旱後,聯係布政司延後上報,推遲朝廷救災,用時間差來以極低的價格買到受災農民手中的土地,並且抬高糧價販賣糧食。
曲阜孔家,孔聖人之後,其家族自春秋時期傳承至今,而天下官員學子又是將《論語》奉為至理名言,做文章說話時都離不開,所以官員學子見孔家每一代的衍聖公都執弟子禮。
古代常說天地君親師,以天下官員學子之師自居曲阜孔家可謂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官員學子。
朱元璋準備登基時想讓南宋提出“程朱理學”的朱熹為祖上,就跟唐朝李淵將李耳(老子)尊為先祖一樣,都是為了統治需要。
這件事朱元璋與李善長劉伯溫討論了許久,因為在士大夫階層認為朱元璋這個皇位看來是名不正,言不順。
因為從漢朝開始朝代傳承都是“君權天授”,朱元璋一個放牛娃,乞丐,和尚,農民這種低賤出身,懂不懂上古傳下來的禮樂製度,能不能看懂儒家經典,會不會管理國家等等。
天下讀書人何其多,雖然嘴上不說,心裏卻是這麽想,普通百姓也不管誰當皇帝,誰來統治他們,隻要能勉強活下去就行。
朱元璋想了許久,這文人之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就當一切準備就緒,這事讓朱樉知道了,大晚上拿著朱元璋準備好的朱熹牌位,跑到坤寧宮當著他的麵就給砸了。
朱元璋大怒,鞋都沒穿揚起手就要揍朱樉,哪知他根本不怕,梗著脖子說道:“父皇,他朱熹一個江西人怎麽做咱安徽人的祖宗,你這叫數典忘祖!小心爺爺晚上回來抽你!”
朱元璋抬起的手在空中一動不動,呆愣在此。
朱樉繼續說道:“不就是那些酸了吧唧的讀書人不認同你麽,隻要大明軍隊聽你的,那些人能幹個啥?誰敢紮刺就直接弄死他。”
“咱老朱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到你這可倒好,非要給自己重新找個祖宗,子不嫌家貧這道理你都不懂?”
朱元璋聽到朱樉的話猶如醍醐灌頂,整個人一下都通透了,揚起的手放在朱樉頭上摸了摸說道:“天也晚了,快回去睡覺吧。”
第二天早朝,知道朱元璋要認朱熹為先祖的二人準備開口拋磚引玉,哪成想朱元璋先開口了,說道:“朕本淮右布衣,然天命所在,人孰違之。”
意思就是咱就是出身不好,但咱能領著人將元朝推翻,這就是天命所歸,誰敢不服?
最後命當時沉兵山東與北元大都對峙的徐達帶兵靠近濟寧曲阜,孔聖人的老家。
當代衍聖公孔克堅眼見著軍隊呈現出合圍之勢,心中惶恐不安,毫不猶豫地稱病並且讓自己的兒子孔希學前往應天府拜見朱元璋。
朱元璋修書一封讓孔希學帶回去。孔克堅看到信後立馬汗毛聳立。
信上寫到:“朕聞爾祖孔子垂教於世,扶植綱常。孔子非常人等也,故曆數十代,往往作賓王家,豈獨今日哉?胡元入主中國,蔑棄禮義,彝倫攸斁,天實厭之,以喪其師。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複先王之舊。雖起自布衣,實承古先帝王之統。且古人起布衣而稱帝者,漢之高祖也。天命所在,人孰違之?聞爾抱風疾,果然否?若無疾而稱疾,則不可。諭至思之。”(出自《明太祖實錄》卷三一)
孔克堅看到信後立馬汗毛聳立,重病纏身的他立馬痊愈了,立馬動身前往應天。
朱元璋在謹身殿見了孔克堅、
“老秀才,多大年紀了?”
“咱見你臉色不錯,是個有福快活之人啊。”
朱元璋寒暄著,誇讚了其子孔希學。
最後一次見麵,說道:“你就在家好好做學問吧,朝廷的官也不必當了,衍聖公的位子咱也給你兒子了,老秀才,以後要為大明多教幾個有用之才。”
這個消息像一陣旋風般迅速傳播開來,很快便傳遍了整個士大夫階層以及眾多學子們的耳畔。眾人對此事議論紛紛,目光紛紛聚焦於此。
朱樉讀完這份密奏後,暗自思忖道:“這孔家真是本性難移啊!”他深知孔家一直以來都有著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和家族利益考量,但沒想到他們竟然如此頑固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