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三日的暴雨過後,天氣變忽而涼了下來。
小桃來為阿笙梳妝的時候,卻見她今日早起,也不知從哪摸出來的吃食,盡往她那魚池裏丟。
“姑娘今日怎麽起的這般早?”
阿笙賴床的性子要改可不容易。
聽得小桃這話,她也隻是懶懶地應了一聲,便未再多言。
她哪裏是早起,而是根本一夜未眠。
她這一夜被風雨鬧得慌,便思索了一夜。
無論是強行扶持清流,還是重用新臣,提拔武將,亦或是今日棄辛氏抬趙氏為妃,皇帝這一步步看似走得強勢,但真的走得穩當麽?
他所扶持的清流如今仍如散沙,凝聚力這種東西,非時間不可造就。
他扶持的武將各懷心思,新臣之間亦各有利益,而那趙氏,本是靠著天恩發跡,如無本之木,將趙氏抬上去,皇帝便失了皇後的扶持。
皇帝這一步步不是在給自己埋隱患,就是在斷自己的後路。
竇氏與天家的關係甚為微妙,若是軒帝的位子不穩,那她又該怎麽穩竇氏的家業?
外祖父對先帝以及軒帝的附和恐怕會被看作附庸的表現,若當真帝宮出現些什麽意外,新主可還會容得竇氏手中這一半的糧脈?
想到這,阿笙也不自覺地便將手裏剩下的饅頭全都進了魚池裏。
“唉,唉,姑娘,多了,多了!”
小桃趕緊喚人去撈那半塊饅頭。
這北淵背麟嬌氣得很,吃得不僅精細,還需控著量,阿笙這填塞式的喂法,若是養死了豈不可惜。
“別府可出發了?”
今日便是封後大典,因北方即將有戰事,皇帝吩咐一應從簡,因而這典禮並未在皇家太祀所在的舟山舉辦,而是在帝京的九雲宮。
“二爺一大早便帶著二夫人出發了。”
聞此,阿笙拍了拍手,大步往屋內走去。
“小桃,給我梳妝。”
小桃趕緊跟了上去。
“姑娘這是要出門?”
“恩,要去看看今日這封後大典究竟有多熱鬧。”
因封後大典,帝京四方城門外、中央主道之上都站滿了城中的百姓。
眾人都在翹首以盼,欲看看今日這皇家的熱鬧。
與禦街交叉穿行的便是尚禦街,轉角處的茶樓今日是人滿為患。
三樓靠街的茶位上,一人甩開手中折扇,輕輕搖了搖,他挑眉看著那些陸陸續續往九雲宮而去的車馬,一臉的玩味。
他的對座上,辛弘文替自己又填了些茶水。
今日這茶寮客多,小二忙不過來,便須得他們自己動手了。
“王爺不打算入宮觀禮?”
宗親王緩緩搖了搖頭,入宮觀禮哪有這裏熱鬧。
再者他如今手中掌二十萬定海軍,即便軒帝不在意他隨意進京,那些迂腐的老臣可不會。
今日但凡他露麵,明日參他的折子就少不了。
“今日這九雲宮去的都是些什麽人,你我心知肚明,本王若是去了,有失身份。”
他這話說得玩味,辛弘文不由笑了笑。
宗親王這話說得沒錯,趙氏這封後大典之上,倒真沒幾個正經的人家。
以辛氏為首的帝京世族多是派了旁係的子弟前往,江淮那邊更是不當回事。
莊氏嫡女便在帝京,但今日出席這封後典的卻是莊家的管事。
今日這典禮一辦,無論是天家還是趙氏都會淪為一則笑柄。
“唉,那不是笙丫頭麽?”
宗親王這一喚,辛弘文遂看到對街之上,阿笙今日為了行走方便著了一身文士服,就這般帶著侍女在人群中穿梭,這熱鬧她是看得不遺餘力,絲毫沒有平日裏的貴女樣子。
宗親王見她這模樣,不由失笑。
辛弘文看著阿笙走遠了的身影,不由想到那日在船上,她與沈自軫。
這兩人的關係匪淺,但以阿笙的條件,為何會看上清貧出身的沈自軫?
“不知王爺對沈自軫此人怎麽看?”
忽而聽得這名,宗親王將折扇一收,言語倒是簡單。
“他的事你莫要插手。”
這一句話看似什麽都未透露,卻經不起人細細地琢磨。
良久,辛弘文似乎想明白了什麽,而後淺聲應下。
九雲宮內,商行司主司章自鑫抵達時,掃了一眼各席之上的人,心中便有了數。
“唉,那不是竇氏的二爺麽?”
經身旁的人提醒,章自鑫順著看了過去,果然看到了盛裝出席的竇知進夫婦。
“他能代表家主出席這大典,看來這兩兄弟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傳聞中的那般生硬。”
“那他向司內提請之事,咱們拖到現在才弄完一半,剩下的還要繼續麽?”
章自鑫看著竇知進與旁人談笑風生的模樣,良久,方才開口:
“隻要東西齊全,沒有不辦的道理。”
說到這,他又頓了頓,“還是先壓一壓,等我尋個機會問一問竇家那丫頭,畢竟如今她主事。”
“是。”
這封後大典的熱鬧足以讓人看了一日。
阿笙又帶著小桃去趕了晚集,看華燈初上時,帝京的另一番熱鬧,這是屬於市井的煙火之氣。
待她二人回去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次日一早,竇盛康房內的仆從便來喚。
嬤嬤一邊伺候阿笙梳洗,一邊道:
“我剛從前院過,正好遇上二爺來看老家主。”
竇知進這般早來,當是有事來尋。
阿笙猜測,大概是在封後大典上得了什麽消息。
她簡單吃了幾口早膳,又接過清水漱了漱口,方才往竇盛康的院子去。
今日,竇盛康的精神不錯,在廊下搭了涼椅,吹著悠悠的風,看竹簾翻飛,時而與小兒子閑話兩句。
阿笙到的時候見到的便是這般父慈子孝的場景。
不得不說,與長房相比,二房更摸得準老爺子的脾氣,也更得他喜歡。
阿笙上前,欠了欠身。
竇盛康朝她罷了罷手,而後對竇知進道:“你與她說吧。”
竇知進點了點頭,帶著謙和的笑。
“是這樣,昨日我在典禮之上與鎮撫司的人聊到今年南方多雨水,鹹河泛濫成災,下遊不少村鎮遭了災。”
“朝廷著鎮撫司的人前往安置,我看文大人的意思是希望民間也能幫忙一二。”
“往年我們竇氏也都會一同前往,幫忙救濟,我便替大哥應了下來。”
“今年大哥接了家主之位,甚是繁忙,帝京這邊你也走不開,我手裏現下也閑著,便想著不如我親自走一趟。”
竇知進這話讓人挑不出毛病來,世家大族多會在民間受難之時伸出援手,這並不少見。
阿笙雖心有疑問,但見竇盛康已然點頭,遂也就應了下來。
但竇氏眾人都未想到的是,半個月後,鎮撫司派人回帝京通報。
竇氏上報的賑災糧食遲遲未到位,就連負責運送的竇知進本人也一同沒了蹤影。
小桃來為阿笙梳妝的時候,卻見她今日早起,也不知從哪摸出來的吃食,盡往她那魚池裏丟。
“姑娘今日怎麽起的這般早?”
阿笙賴床的性子要改可不容易。
聽得小桃這話,她也隻是懶懶地應了一聲,便未再多言。
她哪裏是早起,而是根本一夜未眠。
她這一夜被風雨鬧得慌,便思索了一夜。
無論是強行扶持清流,還是重用新臣,提拔武將,亦或是今日棄辛氏抬趙氏為妃,皇帝這一步步看似走得強勢,但真的走得穩當麽?
他所扶持的清流如今仍如散沙,凝聚力這種東西,非時間不可造就。
他扶持的武將各懷心思,新臣之間亦各有利益,而那趙氏,本是靠著天恩發跡,如無本之木,將趙氏抬上去,皇帝便失了皇後的扶持。
皇帝這一步步不是在給自己埋隱患,就是在斷自己的後路。
竇氏與天家的關係甚為微妙,若是軒帝的位子不穩,那她又該怎麽穩竇氏的家業?
外祖父對先帝以及軒帝的附和恐怕會被看作附庸的表現,若當真帝宮出現些什麽意外,新主可還會容得竇氏手中這一半的糧脈?
想到這,阿笙也不自覺地便將手裏剩下的饅頭全都進了魚池裏。
“唉,唉,姑娘,多了,多了!”
小桃趕緊喚人去撈那半塊饅頭。
這北淵背麟嬌氣得很,吃得不僅精細,還需控著量,阿笙這填塞式的喂法,若是養死了豈不可惜。
“別府可出發了?”
今日便是封後大典,因北方即將有戰事,皇帝吩咐一應從簡,因而這典禮並未在皇家太祀所在的舟山舉辦,而是在帝京的九雲宮。
“二爺一大早便帶著二夫人出發了。”
聞此,阿笙拍了拍手,大步往屋內走去。
“小桃,給我梳妝。”
小桃趕緊跟了上去。
“姑娘這是要出門?”
“恩,要去看看今日這封後大典究竟有多熱鬧。”
因封後大典,帝京四方城門外、中央主道之上都站滿了城中的百姓。
眾人都在翹首以盼,欲看看今日這皇家的熱鬧。
與禦街交叉穿行的便是尚禦街,轉角處的茶樓今日是人滿為患。
三樓靠街的茶位上,一人甩開手中折扇,輕輕搖了搖,他挑眉看著那些陸陸續續往九雲宮而去的車馬,一臉的玩味。
他的對座上,辛弘文替自己又填了些茶水。
今日這茶寮客多,小二忙不過來,便須得他們自己動手了。
“王爺不打算入宮觀禮?”
宗親王緩緩搖了搖頭,入宮觀禮哪有這裏熱鬧。
再者他如今手中掌二十萬定海軍,即便軒帝不在意他隨意進京,那些迂腐的老臣可不會。
今日但凡他露麵,明日參他的折子就少不了。
“今日這九雲宮去的都是些什麽人,你我心知肚明,本王若是去了,有失身份。”
他這話說得玩味,辛弘文不由笑了笑。
宗親王這話說得沒錯,趙氏這封後大典之上,倒真沒幾個正經的人家。
以辛氏為首的帝京世族多是派了旁係的子弟前往,江淮那邊更是不當回事。
莊氏嫡女便在帝京,但今日出席這封後典的卻是莊家的管事。
今日這典禮一辦,無論是天家還是趙氏都會淪為一則笑柄。
“唉,那不是笙丫頭麽?”
宗親王這一喚,辛弘文遂看到對街之上,阿笙今日為了行走方便著了一身文士服,就這般帶著侍女在人群中穿梭,這熱鬧她是看得不遺餘力,絲毫沒有平日裏的貴女樣子。
宗親王見她這模樣,不由失笑。
辛弘文看著阿笙走遠了的身影,不由想到那日在船上,她與沈自軫。
這兩人的關係匪淺,但以阿笙的條件,為何會看上清貧出身的沈自軫?
“不知王爺對沈自軫此人怎麽看?”
忽而聽得這名,宗親王將折扇一收,言語倒是簡單。
“他的事你莫要插手。”
這一句話看似什麽都未透露,卻經不起人細細地琢磨。
良久,辛弘文似乎想明白了什麽,而後淺聲應下。
九雲宮內,商行司主司章自鑫抵達時,掃了一眼各席之上的人,心中便有了數。
“唉,那不是竇氏的二爺麽?”
經身旁的人提醒,章自鑫順著看了過去,果然看到了盛裝出席的竇知進夫婦。
“他能代表家主出席這大典,看來這兩兄弟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傳聞中的那般生硬。”
“那他向司內提請之事,咱們拖到現在才弄完一半,剩下的還要繼續麽?”
章自鑫看著竇知進與旁人談笑風生的模樣,良久,方才開口:
“隻要東西齊全,沒有不辦的道理。”
說到這,他又頓了頓,“還是先壓一壓,等我尋個機會問一問竇家那丫頭,畢竟如今她主事。”
“是。”
這封後大典的熱鬧足以讓人看了一日。
阿笙又帶著小桃去趕了晚集,看華燈初上時,帝京的另一番熱鬧,這是屬於市井的煙火之氣。
待她二人回去的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次日一早,竇盛康房內的仆從便來喚。
嬤嬤一邊伺候阿笙梳洗,一邊道:
“我剛從前院過,正好遇上二爺來看老家主。”
竇知進這般早來,當是有事來尋。
阿笙猜測,大概是在封後大典上得了什麽消息。
她簡單吃了幾口早膳,又接過清水漱了漱口,方才往竇盛康的院子去。
今日,竇盛康的精神不錯,在廊下搭了涼椅,吹著悠悠的風,看竹簾翻飛,時而與小兒子閑話兩句。
阿笙到的時候見到的便是這般父慈子孝的場景。
不得不說,與長房相比,二房更摸得準老爺子的脾氣,也更得他喜歡。
阿笙上前,欠了欠身。
竇盛康朝她罷了罷手,而後對竇知進道:“你與她說吧。”
竇知進點了點頭,帶著謙和的笑。
“是這樣,昨日我在典禮之上與鎮撫司的人聊到今年南方多雨水,鹹河泛濫成災,下遊不少村鎮遭了災。”
“朝廷著鎮撫司的人前往安置,我看文大人的意思是希望民間也能幫忙一二。”
“往年我們竇氏也都會一同前往,幫忙救濟,我便替大哥應了下來。”
“今年大哥接了家主之位,甚是繁忙,帝京這邊你也走不開,我手裏現下也閑著,便想著不如我親自走一趟。”
竇知進這話讓人挑不出毛病來,世家大族多會在民間受難之時伸出援手,這並不少見。
阿笙雖心有疑問,但見竇盛康已然點頭,遂也就應了下來。
但竇氏眾人都未想到的是,半個月後,鎮撫司派人回帝京通報。
竇氏上報的賑災糧食遲遲未到位,就連負責運送的竇知進本人也一同沒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