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從前百八十年,便是往前推個十年,敏朝京城地界的百姓,便是各有各的不如意,但心中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始終卻也還是不無自豪,認為京城作為兩京之一,而且是皇家常年駐蹕之所,理所當然也算是華夏境內的第一大城了。這旁的且先不說,京裏光是皇城,這就不是別的州縣輕易能夠相比的。
就算有些州縣是有名的膏腴富貴之所,但那是人情風月,要說巍峨宏大、莊重肅穆,這京城裏打從皇宮算起,天壇、地壇、先農壇……這些林林總總的皇家建築,就是遠眺也讓人心生敬畏,城內的王府、公主府乃至各高官權貴的府邸,外地會館乃至星羅棋布的大量觀廟,也都是精心雕琢、富麗堂皇的所在,這是江南地區講究素淡風雅、步移景換的園林,所不能比擬的氣魄。這一點也算是京中上下各色人等的共識,同樣也得到了京城這裏大量外來人口的證實,這外地來的客人,甭管他是什麽身份,打從哪兒來,進京都是來‘開眼界’的,這道路的寬闊,華表的軒昂,不親眼見到,怎麽知道自己原來還是個鄉巴佬呢?
但是,這樣的認識,隨著買地的崛起,在過去十幾年間,卻是逐漸地削減了下去,到了如今,哪怕老京城心底再驕傲,也明白這座城市,哪怕和雲縣都沒有可比之處了,更別說和新京羊城港比較。這要埋怨皇帝,也說不上來,實際上,當今聖上除了割土獻城之外,也沒有什麽大的過錯,甚至在百姓們看來,他算是諸多皇帝之中較能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了,皇帝的名聲是相當不錯的——
在他手上,百姓要認字,代價比從前小了,班比從前多了。冬日裏取暖要付出的代價也少了,除了那些醉漢,每年也少有聽說誰凍死的,米麵的價格,也一直穩定在一個低位,當然了,災年的話,一樣的價錢,買到的雜麵、雜糧裏,紅薯和土豆、玉米碴子的比例相對要高得多,人吃了容易燒心便秘,而且不是特別的頂飽,飯量還要跟著變大……但是不論如何,糧價穩定了下來,輕易是餓不死人了。
除此之外,在城內風貌這一塊,皇帝也作興了很多便民的措施,而且能拉得下臉來尋求買地的幫助,譬如說從買地那裏買了水泥來,給城內的幾條主幹道都鋪了水泥,而且對道路的高度做了調整,還增修了大量的下水道:這是成套的舉措,裏頭的緣由是這樣的,由於京城的百姓越來越多,便溺無處可去,一個普遍的做法就是傾倒在路上,這樣道路的髒汙就難以想象了,為了維持道路本身的清潔,道路越修越高,到後來幾乎‘高與簷齊’,這樣保證了主道通行最大的便利,清潔和排水都得到解決,當然,如此一來在主道兩旁的商家住戶,苦不堪言,一下雨就成了水簾洞,黃泥路遇到暴雨輒成爛泥灘子,車行馬步,爛泥湯全甩到屋門口,實在是腥臭難當。再合著京城無廁的事實,便溺隨處都是,這就讓京城民間瘟疫很容易流行開來。汙糟不堪成為了京城百姓的一大心病。
要整治這樣環環嵌套的弊病,就必須給出連環招,這件事就是特科從頭到尾主持辦理的,也讓特科官吏引以為豪,因此張九娘和衛妮兒都十分清楚:皇帝首先整修道路,把主路的高度降下來,和兩側人家齊平,隨後下令讓兩側的百姓進行衛生包幹:每個月能保證衛生的話,便免了他們的‘臨街錢’——這個臨街錢,是這些沿街的人家難免不開個商鋪門臉,或者把門前的空地租給旁人經營,所收的雜費。那麽理所應當,你在這裏經營不能汙損了道路,也不能有異味影響到左鄰右舍,這筆錢就是要給吏目巡邏檢查的辛苦費。
倘若能保持幹淨,這筆錢就免了,被查到長期汙糟,那不但不免,還要罰錢。尤其這水泥路的修補,是專門的官署負責,一旦損壞了,他們查到的話,巡街吏目也要受罰,因此吏目巡街都比較盡心,這樣就保證了道路的基本清潔,以及兩側的繁華商貿。臨街再不是一間小院的缺點,反而成了很大的優勢。
除此之外,要跟上的還有生活汙水的收集,以及排泄物的處理,自從排泄物堆肥可賣錢之後,每日裏收馬桶、洗涮馬桶的事情,都是被行會包了去的,一般人不容染指,因為這農家肥的買賣,完全是無本生意,隻有一些人力,除了不太好聞之外,收入可謂豐厚,有些沼氣池子如果堆得好,沒有異味,產生的熱力還能給浴池、熱水鋪子供上——且官衙門還補貼一筆小錢,這五穀輪回的買賣,算是無本萬利,京城裏許多公侯府邸私下都有經營,也算是皇家專營了許多奢物之外,給出的一點小甜頭了。
汙物入池,汙水入渠,主幹道鋪水泥路,設雨水渠——這麽三板斧下來,京城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空氣一下清潔了許多——主幹道這邊,說不上晴天半碗土,雨天一腳泥了,就連離開大街那小巷子,很多住戶也吆喝著湊錢,去衙門申請了貼補,買水泥粉來鋪道路:買地的城市都是衙門管鋪的水泥路,京城這裏麽,不敢指望了,自己湊了錢,能得補貼,按低價買水泥粉來,也就夠知足的了;
空氣好了,連異味都少了,再一個水也甜了,雖然談不上所有井都能出甜水,足夠百姓飲用,但甜水井的數量是要比前些年多了;疫病也少了,大家接種牛痘之後,七八年沒再聽說鬧天花——這都是在皇帝手裏生發出來的變化,有消息靈通一些的,知道這裏很多都是皇帝內庫出錢,是陛下親頒賜的‘上恩’,就算是最倔強的‘強項令’,也不好意思不說他幾句好話。這些人又不知道皇帝私下吃裏扒外,和買活軍合作,對宗親藩王燒殺搶掠,榨幹油水充實內庫的事情,因此,皇帝的名聲在民間是非常不錯的,其實,衛妮兒私下覺得,就算百姓們知道了,那又如何呢?他們自己或許很重視宗族倫理,但在切切實實的好處麵前,大多數人必然會對施恩者予以極大的寬容。
固然,過去十年內,京城中也多了一些建築奇觀,王公貴族的府邸中,新式小樓拔地而起,冷熱水的龍頭,抽水馬桶,甚至是城外新建的海清河晏園,以及那些神奇的仙器:配的極清晰的玻璃眼鏡、超市、奶茶、蛋糕、新式戲劇、話本乃至是新皮影戲‘幻燈片’……這些都在城中掀起了極大的熱潮,可謂是煊赫一時,不過,在衛妮兒來看,對百姓影響最深的變化其實還是這三個進步,皇帝在民間的口碑,也幾乎完全建築於這三點上。對此,張九娘也很認可——她隻是做派矜貴,但卻並非真是‘何不食肉糜’的蠢材,反而很多時候越是這樣和百姓隔開的人,見事還更準確些。
“若說百姓們埋怨陛下,那是沒有的,都念著陛下的好。可這十幾年來,人心卻依舊是逐漸離散,便是因為雖然京城也在變好,可外來人帶來的買地消息,卻實在是太多了。本身京城的變化,就有許多是仰賴買活軍,這種對買地的了解是攔都攔不住的——時至今日,《買活周報》在城裏已經根本不算是禁報了,大家公然買賣閱讀,還有搞報刊批發的,那些專做販報的快船,對自己的買賣根本絲毫都不遮掩,一船報紙從天港進京之後,半日就全空了,現在每周往來買地和京城之間的報船都有三艘……”
她對這一點是知道得很仔細的,因為雄國公府就是這報船的後台之一,這些年來,他們若光靠著老鋪、老田,哪裏支應得起這樣奢靡的生活,隨著張九娘出仕特科,雄國公府得風氣之先,也是撈足了好處——很多時候撈好處不意味著貪汙受賄損公肥私,擁有雄厚的資本、穩固的地位之後,隻要相應的見識能跟上,想不賺錢都難。張九娘以及諸多子孫入特科,無疑就是為雄國公府補上了最關鍵的‘見識’這一點。
“這消息一流通,買地的真實情況是掩藏不住的,就算是最頑固的老八板兒,也知道,買地雲縣,仙器遍地,錢淹腳目,於京城是不敢去想,隻敢看看的水泥小樓,在南麵,隻要省得住錢,下得了苦力,那也不是不能買上一套安身……這些見識,事到如今已經無法否認了——又不是京畿五縣八鄉的村戶農民,一輩子沒出過城的,京城百姓見聞廣博,不得不接受京城已非華夏第一城的事實。甚至……去年前年失了江南,就算兩地的報紙極度淡化,在民間又哪能不掀起震動呢?”
這也是實話,半壁江山已失,在心理上對所有敏朝百姓都會是一個巨大的衝擊,這和現實中對敏朝財政、朝政的影響是兩回事。當然,你可以說,這些地方有許多都是收不了多少稅的,而且損失的稅銀,買地會從海關銀兩中補一部分,所以財政的損失沒那麽大,而朝政上,江南人如果付得起買活錢,或者願意悄無聲息的從野路偷渡到敏朝的話,敏朝這裏也可以考慮放棄對科舉考生出身的調查,選擇接納他們趕考,這樣在新官吏的來源上也沒有受到極大的影響——
這些或許都是實話,但實話也遮掩不住更赤裸的事實,那就是敏朝終究是失去了大江以南的膏腴之地,留給他們的江北大河地域,這些年來多災多難,為苦痛籠罩,前景實在堪憂,為了維持日子的體麵,也在主動向著買活軍靠攏,承受著買活軍的滲透——如今,誰還敢做‘買地自敗’的美夢?眼看著買地越發蒸蒸日上,京城這裏的百姓,心思怎能不活動?
前些年買地入川之後,消息傳來,又有一批想投機的走了。當時張九娘和衛妮兒私下還分析:有魄力走的,當時都走了,留下來的大約也就不走了,畢竟,有雄心建功立業的還是少數,多數人,這日子能過便且過罷!他們對自己的能為心中有數,在京城普普通通,去買地難道還能做人上人麽?這就和如今各大家的仆役多數都知道買地不許蓄奴,去了便可脫奴籍,可各人家裏依舊是仆從如雲,依舊有很多人寧可留在京城做大戶的附庸,也不願南下去買地闖蕩。這其中有多少個人的考量和心思,一時是難以盡述的,但客觀事實是,哪怕買地比京城強百倍,依舊有人——而且是為數不少的百姓,願意留在京城生活,甚至打心眼裏認為京城也不比買地差多少。
“可如今,連陛下都要去新京賀禮,參加定都大典,儼然把自己擺在藩屬國的位置上……”
張九娘輕聲細語地說道,柳眉也是飛快地蹙了一瞬,“其實,那些舊黨的反對也不無道理,大義名分,無形無影,卻又的確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最是微妙,容不得絲毫的觸犯。一旦被褻瀆,想要再塑造便幾乎再不可能了……不管陛下再怎麽想要去新京遊玩,他以這樣的身份前去,便等於是把大義讓給了買地,從今往後,我敏朝便隻能自認是買地附屬的藩國——至少,京城許多百姓,便是做這班想的。”
“這出使之事,算是把許多人最後的幻想也給戳破了,多少還懷著扶正救國夢想的儒生,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之犬般到處遊蕩,飲酒鬧事,要去皇陵祭拜,甚至是去衝擊西山煤礦,認為西山重新采煤,破滅了祖墳風水,才讓陛下做了如今這樣不智的決斷,說陛下……是鬼迷心竅的都有。”
畢竟是編排皇帝,張九娘的音量一降再降,幾乎是和衛妮兒耳語著,而衛妮兒的神色也越來越肅穆凝重,“自從衝撞奉先殿的大逆案之後,這一次南下賀喜,算是把京城中最後的激進護道黨,都給激出來了!看來這可不是什麽小事……對此,陛下難道就沒有隻言片語麽?”
“要知道,他南下一行,可要帶走不少護衛、官吏,京中坐鎮的精兵也要帶走小半,正是內力空虛的時候,倘若不在事情有所處置的話……這使團剛一南下,恐怕……沒準有心人,就要在後方鬧出事情來,生出大變——怎能不早加預防一二呢?!”,
就算有些州縣是有名的膏腴富貴之所,但那是人情風月,要說巍峨宏大、莊重肅穆,這京城裏打從皇宮算起,天壇、地壇、先農壇……這些林林總總的皇家建築,就是遠眺也讓人心生敬畏,城內的王府、公主府乃至各高官權貴的府邸,外地會館乃至星羅棋布的大量觀廟,也都是精心雕琢、富麗堂皇的所在,這是江南地區講究素淡風雅、步移景換的園林,所不能比擬的氣魄。這一點也算是京中上下各色人等的共識,同樣也得到了京城這裏大量外來人口的證實,這外地來的客人,甭管他是什麽身份,打從哪兒來,進京都是來‘開眼界’的,這道路的寬闊,華表的軒昂,不親眼見到,怎麽知道自己原來還是個鄉巴佬呢?
但是,這樣的認識,隨著買地的崛起,在過去十幾年間,卻是逐漸地削減了下去,到了如今,哪怕老京城心底再驕傲,也明白這座城市,哪怕和雲縣都沒有可比之處了,更別說和新京羊城港比較。這要埋怨皇帝,也說不上來,實際上,當今聖上除了割土獻城之外,也沒有什麽大的過錯,甚至在百姓們看來,他算是諸多皇帝之中較能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了,皇帝的名聲是相當不錯的——
在他手上,百姓要認字,代價比從前小了,班比從前多了。冬日裏取暖要付出的代價也少了,除了那些醉漢,每年也少有聽說誰凍死的,米麵的價格,也一直穩定在一個低位,當然了,災年的話,一樣的價錢,買到的雜麵、雜糧裏,紅薯和土豆、玉米碴子的比例相對要高得多,人吃了容易燒心便秘,而且不是特別的頂飽,飯量還要跟著變大……但是不論如何,糧價穩定了下來,輕易是餓不死人了。
除此之外,在城內風貌這一塊,皇帝也作興了很多便民的措施,而且能拉得下臉來尋求買地的幫助,譬如說從買地那裏買了水泥來,給城內的幾條主幹道都鋪了水泥,而且對道路的高度做了調整,還增修了大量的下水道:這是成套的舉措,裏頭的緣由是這樣的,由於京城的百姓越來越多,便溺無處可去,一個普遍的做法就是傾倒在路上,這樣道路的髒汙就難以想象了,為了維持道路本身的清潔,道路越修越高,到後來幾乎‘高與簷齊’,這樣保證了主道通行最大的便利,清潔和排水都得到解決,當然,如此一來在主道兩旁的商家住戶,苦不堪言,一下雨就成了水簾洞,黃泥路遇到暴雨輒成爛泥灘子,車行馬步,爛泥湯全甩到屋門口,實在是腥臭難當。再合著京城無廁的事實,便溺隨處都是,這就讓京城民間瘟疫很容易流行開來。汙糟不堪成為了京城百姓的一大心病。
要整治這樣環環嵌套的弊病,就必須給出連環招,這件事就是特科從頭到尾主持辦理的,也讓特科官吏引以為豪,因此張九娘和衛妮兒都十分清楚:皇帝首先整修道路,把主路的高度降下來,和兩側人家齊平,隨後下令讓兩側的百姓進行衛生包幹:每個月能保證衛生的話,便免了他們的‘臨街錢’——這個臨街錢,是這些沿街的人家難免不開個商鋪門臉,或者把門前的空地租給旁人經營,所收的雜費。那麽理所應當,你在這裏經營不能汙損了道路,也不能有異味影響到左鄰右舍,這筆錢就是要給吏目巡邏檢查的辛苦費。
倘若能保持幹淨,這筆錢就免了,被查到長期汙糟,那不但不免,還要罰錢。尤其這水泥路的修補,是專門的官署負責,一旦損壞了,他們查到的話,巡街吏目也要受罰,因此吏目巡街都比較盡心,這樣就保證了道路的基本清潔,以及兩側的繁華商貿。臨街再不是一間小院的缺點,反而成了很大的優勢。
除此之外,要跟上的還有生活汙水的收集,以及排泄物的處理,自從排泄物堆肥可賣錢之後,每日裏收馬桶、洗涮馬桶的事情,都是被行會包了去的,一般人不容染指,因為這農家肥的買賣,完全是無本生意,隻有一些人力,除了不太好聞之外,收入可謂豐厚,有些沼氣池子如果堆得好,沒有異味,產生的熱力還能給浴池、熱水鋪子供上——且官衙門還補貼一筆小錢,這五穀輪回的買賣,算是無本萬利,京城裏許多公侯府邸私下都有經營,也算是皇家專營了許多奢物之外,給出的一點小甜頭了。
汙物入池,汙水入渠,主幹道鋪水泥路,設雨水渠——這麽三板斧下來,京城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空氣一下清潔了許多——主幹道這邊,說不上晴天半碗土,雨天一腳泥了,就連離開大街那小巷子,很多住戶也吆喝著湊錢,去衙門申請了貼補,買水泥粉來鋪道路:買地的城市都是衙門管鋪的水泥路,京城這裏麽,不敢指望了,自己湊了錢,能得補貼,按低價買水泥粉來,也就夠知足的了;
空氣好了,連異味都少了,再一個水也甜了,雖然談不上所有井都能出甜水,足夠百姓飲用,但甜水井的數量是要比前些年多了;疫病也少了,大家接種牛痘之後,七八年沒再聽說鬧天花——這都是在皇帝手裏生發出來的變化,有消息靈通一些的,知道這裏很多都是皇帝內庫出錢,是陛下親頒賜的‘上恩’,就算是最倔強的‘強項令’,也不好意思不說他幾句好話。這些人又不知道皇帝私下吃裏扒外,和買活軍合作,對宗親藩王燒殺搶掠,榨幹油水充實內庫的事情,因此,皇帝的名聲在民間是非常不錯的,其實,衛妮兒私下覺得,就算百姓們知道了,那又如何呢?他們自己或許很重視宗族倫理,但在切切實實的好處麵前,大多數人必然會對施恩者予以極大的寬容。
固然,過去十年內,京城中也多了一些建築奇觀,王公貴族的府邸中,新式小樓拔地而起,冷熱水的龍頭,抽水馬桶,甚至是城外新建的海清河晏園,以及那些神奇的仙器:配的極清晰的玻璃眼鏡、超市、奶茶、蛋糕、新式戲劇、話本乃至是新皮影戲‘幻燈片’……這些都在城中掀起了極大的熱潮,可謂是煊赫一時,不過,在衛妮兒來看,對百姓影響最深的變化其實還是這三個進步,皇帝在民間的口碑,也幾乎完全建築於這三點上。對此,張九娘也很認可——她隻是做派矜貴,但卻並非真是‘何不食肉糜’的蠢材,反而很多時候越是這樣和百姓隔開的人,見事還更準確些。
“若說百姓們埋怨陛下,那是沒有的,都念著陛下的好。可這十幾年來,人心卻依舊是逐漸離散,便是因為雖然京城也在變好,可外來人帶來的買地消息,卻實在是太多了。本身京城的變化,就有許多是仰賴買活軍,這種對買地的了解是攔都攔不住的——時至今日,《買活周報》在城裏已經根本不算是禁報了,大家公然買賣閱讀,還有搞報刊批發的,那些專做販報的快船,對自己的買賣根本絲毫都不遮掩,一船報紙從天港進京之後,半日就全空了,現在每周往來買地和京城之間的報船都有三艘……”
她對這一點是知道得很仔細的,因為雄國公府就是這報船的後台之一,這些年來,他們若光靠著老鋪、老田,哪裏支應得起這樣奢靡的生活,隨著張九娘出仕特科,雄國公府得風氣之先,也是撈足了好處——很多時候撈好處不意味著貪汙受賄損公肥私,擁有雄厚的資本、穩固的地位之後,隻要相應的見識能跟上,想不賺錢都難。張九娘以及諸多子孫入特科,無疑就是為雄國公府補上了最關鍵的‘見識’這一點。
“這消息一流通,買地的真實情況是掩藏不住的,就算是最頑固的老八板兒,也知道,買地雲縣,仙器遍地,錢淹腳目,於京城是不敢去想,隻敢看看的水泥小樓,在南麵,隻要省得住錢,下得了苦力,那也不是不能買上一套安身……這些見識,事到如今已經無法否認了——又不是京畿五縣八鄉的村戶農民,一輩子沒出過城的,京城百姓見聞廣博,不得不接受京城已非華夏第一城的事實。甚至……去年前年失了江南,就算兩地的報紙極度淡化,在民間又哪能不掀起震動呢?”
這也是實話,半壁江山已失,在心理上對所有敏朝百姓都會是一個巨大的衝擊,這和現實中對敏朝財政、朝政的影響是兩回事。當然,你可以說,這些地方有許多都是收不了多少稅的,而且損失的稅銀,買地會從海關銀兩中補一部分,所以財政的損失沒那麽大,而朝政上,江南人如果付得起買活錢,或者願意悄無聲息的從野路偷渡到敏朝的話,敏朝這裏也可以考慮放棄對科舉考生出身的調查,選擇接納他們趕考,這樣在新官吏的來源上也沒有受到極大的影響——
這些或許都是實話,但實話也遮掩不住更赤裸的事實,那就是敏朝終究是失去了大江以南的膏腴之地,留給他們的江北大河地域,這些年來多災多難,為苦痛籠罩,前景實在堪憂,為了維持日子的體麵,也在主動向著買活軍靠攏,承受著買活軍的滲透——如今,誰還敢做‘買地自敗’的美夢?眼看著買地越發蒸蒸日上,京城這裏的百姓,心思怎能不活動?
前些年買地入川之後,消息傳來,又有一批想投機的走了。當時張九娘和衛妮兒私下還分析:有魄力走的,當時都走了,留下來的大約也就不走了,畢竟,有雄心建功立業的還是少數,多數人,這日子能過便且過罷!他們對自己的能為心中有數,在京城普普通通,去買地難道還能做人上人麽?這就和如今各大家的仆役多數都知道買地不許蓄奴,去了便可脫奴籍,可各人家裏依舊是仆從如雲,依舊有很多人寧可留在京城做大戶的附庸,也不願南下去買地闖蕩。這其中有多少個人的考量和心思,一時是難以盡述的,但客觀事實是,哪怕買地比京城強百倍,依舊有人——而且是為數不少的百姓,願意留在京城生活,甚至打心眼裏認為京城也不比買地差多少。
“可如今,連陛下都要去新京賀禮,參加定都大典,儼然把自己擺在藩屬國的位置上……”
張九娘輕聲細語地說道,柳眉也是飛快地蹙了一瞬,“其實,那些舊黨的反對也不無道理,大義名分,無形無影,卻又的確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最是微妙,容不得絲毫的觸犯。一旦被褻瀆,想要再塑造便幾乎再不可能了……不管陛下再怎麽想要去新京遊玩,他以這樣的身份前去,便等於是把大義讓給了買地,從今往後,我敏朝便隻能自認是買地附屬的藩國——至少,京城許多百姓,便是做這班想的。”
“這出使之事,算是把許多人最後的幻想也給戳破了,多少還懷著扶正救國夢想的儒生,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之犬般到處遊蕩,飲酒鬧事,要去皇陵祭拜,甚至是去衝擊西山煤礦,認為西山重新采煤,破滅了祖墳風水,才讓陛下做了如今這樣不智的決斷,說陛下……是鬼迷心竅的都有。”
畢竟是編排皇帝,張九娘的音量一降再降,幾乎是和衛妮兒耳語著,而衛妮兒的神色也越來越肅穆凝重,“自從衝撞奉先殿的大逆案之後,這一次南下賀喜,算是把京城中最後的激進護道黨,都給激出來了!看來這可不是什麽小事……對此,陛下難道就沒有隻言片語麽?”
“要知道,他南下一行,可要帶走不少護衛、官吏,京中坐鎮的精兵也要帶走小半,正是內力空虛的時候,倘若不在事情有所處置的話……這使團剛一南下,恐怕……沒準有心人,就要在後方鬧出事情來,生出大變——怎能不早加預防一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