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從金陵離開,重新回到京杭大運河的線路之上,這一趟漫長的旅程,也就快到尾聲了,主要是從金陵回到廣陵之後,再往下走,出了鎮江就算是進入買地的地界了,從常州開始,姑蘇、湖州,武林,這就算是到了大運河的終點。接下來將無法再維持運河兩岸有廂軍和侍衛護送船隊的局麵,因為從武林再往南去廣府道,怎麽看都是坐海船最方便。
如果不從武林港口上海船的話,那也要走錢塘江去衢縣,再從衢縣換陸路去雲縣,在雲縣上海船去廣府道——總歸都是要坐海船的,從雲縣到羊城港,不論是陸路還是內河水運都非常周折,便是錢塘江兩岸也遠遠談不上能讓大隊人馬在堤岸跟從的條件。大運河兩岸,在北方以平原為多,而且畢竟是人工河道,堤岸屢屢修築,這才有走人的條件。船一過浙中,到了南部兩岸都是崇山峻嶺,人在岸上跟?很多山完全沒有路走,可以說是人跡罕至,原有的村落現在都荒廢了,走在山裏,連吃飯的條件都沒有!
“荒廢了……自然都是下山去了,山下有工做,想種地也有地種,還在山裏待著做什麽呢?”
在常州,到營地裏來兜售特產的小販就是之江道人,大家反而是在他這裏買到了鎮江香醋,因為在鎮江時,他們沒有進城。他是這樣說的,“我們之江道的人還是很喜歡做工的,既然有事做,能吃得飽飯,我們就服從六姐的管理。她要我們怎麽樣,我們也隻好照做——萬幸,六姐對我們倒很寬厚,並沒有薄待什麽。不像是敏朝的未皇帝,總是記恨我們江南、之江道的百姓擁戴陳友諒的事情,對我們多加刻薄。讀書人不知道,我們之江道的老百姓,倒挺喜歡買活軍的。”
這大概是實話,大家很快發現之江道的民風和北方是完全不同的,大概是因為他們這裏耕地很少的緣故,之江道的百姓頭腦非常靈活,並且樂於做工從商,不像是北方人總覺得田地是根基,而且性子板正比較執拗,做起事來,一板一眼,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怕是在運河沿岸的敏朝州縣,他們這些廂軍一到,當地的衙門也就都約束百姓不得前來滋擾,而百姓們也沒有過來滋事的,大概就是這心理在作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些窮當兵的能有幾個臭錢?就算猜度著有生意可做,也寧可不來煩這個神了。
但,一過了敏朝的地界,到了買活軍的地盤上,他們被安排歇宿的營地前頭,就有小販的身影出現了,負責接待這些廂軍的買活軍吏目,譬如劉營長等人,也更活躍得多了,每天歇宿下來,都會出去逛一圈,然後帶些貨物表回來給大家看。
——倒都不貴,是小本生意,譬如在常州就有人賣上好的鎮江陳醋,一文錢一碟子,雖不多也能嚐個意思,要說起本來,不過是一兩成的利潤。但之江道的小商販,對於這樣微薄的利潤也不厭其煩,認認真真,做買賣的態度是一絲不苟的。他們認為,雖然營地的廂軍大概是錢不多,隻夠做一些‘窮生意’的,但這裏五六千人,哪怕隻有五六百個家裏還算是殷實,這些人裏又隻有五六十人來照顧了他的買賣,這裏也就有一筆錢可以掙的了。
不但小販的思想很活潑,便連衙門的態度也是不同,在敏朝,一件事要辦成,先要找辦成的道理,倘若沒有先例,那誰也不願點頭。可在買活軍這裏,道理不是這樣說,要辦一件事,衙門如果找不到反對的道理,那就要給他辦成了去,一件事先設了立場是要給他辦掉的。因此,哪怕小販跑到廂軍這裏來做買賣,大概會一定程度上擾亂秩序,或者引起使團的不快,買地的衙門也就隻是設了個規矩,讓他們隻許在營地外頭做買賣,不要擅入別人的營地,免得惹來誤會,也就罷了。
更有趣的是,之江道這裏的人,又多數是守規矩的,雖然這樣的規定不過是一句話,衙門也沒有特地派人來盯著,但這些小販也都能遵守,隻在營外叫賣,不肯進來——當然北方的百姓也多是守規矩的,但總有一種印象,認為做生意的人很奸滑,很會投機取巧,一有機會就要鑽空子。但沒想到,之江道這裏越是做生意的人越是重信用,“又不是吃不起飯的時候,既然是做生活,那麽總要守規矩,大家清清爽爽,還有下回的生意。”
這些新鮮的世情,也不知道是因為民風的不同,還是因為買地規矩的不同,總歸讓大家感到非常的新鮮,即便不買什麽,也願意出去看一看,和這些小販搭搭話——往往這一去,便不由得慷慨解囊,總歸花個幾文錢來。因為這些人真是很會做買賣的,譬如說每日裏擺出來賣的貨物,總有一碟一碟的調味料,正好給廂軍們拿來佐餐吃,而且大概是不知從哪裏打聽來的,總和當地供給的餐食相配合,一開始還是賣外帶的貨,用裁好的幹荷葉托著,拿回去佐餐,到後來,很多廂軍領了飯幹脆跑到外頭去,在那裏現加現吃,這樣的人也有很多。
賣什麽呢?真是都合適的,比如今日的晚餐是一個個的精麵大饅頭,那麽他們就賣腐乳——南方的腐乳和北方的臭腐還不全是一回事,他們這裏的腐乳是紅的!還有些加了酒去做的,叫做‘紅方’、‘酒方’,和北麵常吃的那種臭豆腐乳滋味完全不同,北麵的這種腐乳叫做‘青方’,據說因為地域的差異,在南方不容易發得起來,容易整壇的生花,因此南方的腐乳喜歡加酒,吃起來口感細膩,鹹中帶甜也很下飯,掰開饅頭往裏夾半塊,往嘴裏一送,饅頭瓤被口水浸濕了,是一種甜味,腐乳的汁液慢慢透過饅頭浸入口中,滿嘴鮮香,簡直可以說是無上的美味!
這樣的一塊腐乳也隻要一文錢,怎麽能說是非常貴呢?畢竟紅方也是要放了好酒去浸的呀。當然,也有人說這東西在城裏絕不是這個價錢,但廂軍不是沒有時間入城麽?再者說了,北方漢子性格魯直,很少有善於經商的,要讓他們進城去買一壇腐乳來分銷,他們也確實辦不到。因此這個錢是要給他們賺去的。大多數人都覺得小販的出現是個好事,也不得不承認,買地的生活要比敏朝滋潤多了,就不說小販,光是進了買地,由買地來負責餐食,他們的夥食都好多了,除了米製品占的比例非常大之外,飲食上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
在敏朝的時候,上頭管的飯肯定是雜麵餅子,雜麵窩窩頭,那烤餅為了怕壞,本來就特意做得很幹,吃飯的時候所以一定要燒熱水,因為隻有泡在熱水裏,把餅子泡軟了才好入口。至於配飯的菜,那不是每頓都有的,除非自己帶點老鹹菜來送,不然一旦離開州縣碼頭,在路上那一兩個晚上,總歸飲食要簡單些。
雖然說,以軍糧來說,這就不算是供得很差的了,至少糧食都還是能吃的,沒有發黴長蟲,但進了買地之後,差距也就跟著來了。一天照舊還是隻吃兩頓熱飯,但滋味足了,而且軍需也豐富得多了,基本每天都有糧食在宿營地等著,一般是各種幹菜:幹海帶、梅幹菜、青菜幹……大概都是去年的陳貨,價格不貴,但泡開了略洗洗,往鍋裏一家就是一碗有滋味的湯,糧食則往往是粉幹,這東西在南方非常多而且非常的便宜,價格和紅薯粉都差不多,畢竟,這裏已經靠近南洋了,南洋那裏的米,一年可以三熟,產量又很高,不拿來做米粉幹簡直就是浪費。買地隻要是米粉做的東西都意想不到的便宜。
一碗海帶青菜粉幹,吃在嘴裏,熱乎乎、鹹滋滋的,本就已經夠滋味了,這時候如果有人到營門口去買點辣椒醬來,往碗裏一加,那是要引起轟動的,有時候小販還賣點海鮮幹貨,一個班的人一人出一文,合夥買了,按照小販的指點,煮米粉的時候放進去,更是鮮香可口,對京城長大的土老冒來說是難以想象的饕餮美餐!北方絕大多數貧苦百姓沒有吃海鮮的習慣,更不說買幹貨回家品嚐了,海帶幹、海蠣幹、幹蝦米,對於能接受的廂軍來說,簡直是上天賜給的恩物——加上一點,本來寡淡的湯水就鮮起來了,且還這樣的便宜!
“哦喲,客官,這個算得了什麽呢?畢竟還是在內陸,沒有到靠海的地方,待你們若是到了我們的東海邊,吃個粉幹沒有幾隻蝦,幾個小軟絲,那是吃不下去的。我們海邊從前反倒是蔬菜貴,這些爛得快的海鮮最便宜了!”
有些健談的小販,便笑著和他們誇耀起了自己家鄉的美食,“……不過自從六姐來了以後,青菜、米麵、鹽巴都跌價了,漁民也許上岸了,沒了漁霸,又派人開船上學校,出海趕魚訊的時候,在島上教我們的孩子認得拚音。我們這些海島民的日子倒是越過越好起來,便連我們在閩南的親戚也說,啊六姐必定是受了天妃的點化,不然怎麽會對我們這些漁民疍戶這樣厚恩呢!便連金華、義烏那些挨石砸的礦工也看不起我們打魚的,就偏六姐還對我們這樣好!”
看得出來,這是個漁民轉變過來的小販,大概是在事故中失去了一隻手,所以不好幹重活了,改尋其他的生路,他的貨也是以海鮮幹貨為多。廂軍把他的話學回去一說,大家都詫異道,“都說金華義烏人勇猛善戰,但桀驁不馴,難以管束,是南蠻子,沒想到他們還有看不起的人。看來每一道內部也有內部的紛爭,隻我們原來在京城是絲毫都不曉得,甚至不知道還沿海還有許多漁民都不肯靠岸,為的就是不服官府的管束呢。
原來這些人在之江道也是人人都看不起的,我們說之江道的人是南蠻子,之江道內部又把這群漁民當成是他鄉漂泊來的野人。這些漁民自己也說自己是閩南人,他們和之江道其餘人的方言都不同,和閩南人倒可以互相聽懂。”
又歎道,“這樣的人,六姐也肯容,還派出先生去教化他們,也就難怪他們對六姐忠心耿耿了,至於說買地這裏鄙薄孝道,凡事講邏輯的風氣,也難怪能推開,這些人本來就是沒王法沒教化的,還不是六姐說什麽就是什麽!”
“他們的話其實倒也不無道理的。”
說來這也是奇怪,這人在什麽山頭就唱什麽歌,在敏朝的時候,大家覺得買地的那些書籍簡直是胡編亂造,有群魔亂舞的感覺,所說的一派胡言讓人著實無法接受!可到了買地這裏,也不知道是受了什麽催動,竟又逐漸覺得這好像也蠻合理的——大概是因為偶然和小販談起的時候,他們是用很理所當然的語氣來解釋的,也有他們的一番道理。
“呶,我們這裏自古以來麽,做生意的多呀,生意麽就是一分銅鈿也要算得清清爽爽的,這才是道理的呀!那如今市麵上這樣的說法,不也是合情合理的麽?父母生兒女,就譬如做了買賣,而且還是強買強賣,又沒有問過小孩子願不願意,就把他生下來了,那麽總歸有點虧欠的,是伐啦!”
“不想要麽,給一口飯吃,又不是很難的事情,隨隨便便養到兩三歲,舍去孤兒院,那也就沒這個情分了。不要生,那就避孕呀,生麽是你要生的,養麽,也是你要養的,那麽總歸都是你情願的,這個也情願,那個也情願,那麽,一碗水端平些總是對的了。”
“你不喜歡哪個,就索性不要他了,也不操心,也不要他回報,小孩子能吃幾口飯,那麽一點糧食就當你強買強賣賠給他了,到年紀你就舍掉,舍麽既然舍不掉,那就都公公平平的,又不是要你都給,給了這個給那個,你可以都不給呀,就叫他們都自己去拚,也就沒有偏心這個講法了。這人情麽到最後還不都是全在錢上麵,哪怕你真當偏心這個,平時肉啊多吃一口,糖啊多吃一塊,隻要錢上把牢了,誰都不給——那又還好!別的子女也沒話說的,對伐!”
“錢在你手上把住,到死了以後,誰伺候得好就給誰,哪怕你最後都給了偏心的那個,不照顧你麽,全部家產留給他了,照顧你麽,一分錢不留,到時候你走了呀!兩腳一蹬,脖子一歪,你知道什麽!還在世就誰都別給,要給就都給。書裏講的就是各各意思,‘講邏輯,要公平’,這個道理不是蠻好的?真能落實下來,家裏少了很多架吵的!”
這為人處世的道理,哪個不是似是而非,見這些小販這樣振振有詞地講,原本最抵觸這些書籍的頑固派都有點軟化下來,將信將疑地挑刺,“那麽……那麽這是手裏有錢的嘍,手裏就那麽一點點錢,就夠幫扶一個的,怎麽辦?不幫,都跌在泥裏,不要講養你,幫呢,隻夠幫一個的。”
這一個當然往往就是長子了,也的確是實話,北方貧苦地區,父母竭盡全力,能幫一個的已經不錯了,多得是一個且幫不了的,生養得多了,到頭來各奔前程老的隻有餓死那也是屢見不鮮的。但這個問題在南方似乎不存在,小販兩眼一瞪,“所以要一直掙錢啊,我們這裏是人人都要去做工的,那些老的,七老八十了,走都走不好了,家裏小孩子成千上萬的買賣做著,求他在家裏好好歇,他自己掇條板凳當拐杖,一步一挪也要去做工——不是在家裏做家務啊,是要去做工的,哪怕幫人編柳筐也是要編到死的——我們的老話了,這人什麽時候死?做不動了那就好死了,但凡是還死不了那就都是要去做的!”
不得不說,這樣的觀點是驚著京城人了,這些廂軍們有些人是有眼界的,認為北方的村戶恐怕是沒有做工的機會,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在京城大概工作的機會是多的,可老人卻沒有這種幾乎是瘋狂的勤謹,大家不免感慨南方人有福不會享——這樣溫和的氣候,這樣富饒的物產,一輩子操勞下來,到老了不享幾年清福,還要吃緊的‘做生活’?各地的民風居然差距到了這樣的地步!也就難怪買地的歪理邪說,在南方能傳揚開來了!
“啊呀,這有什麽的,說破天來,不就是不要愚孝,該分家就分家麽,這點事情算得了什麽呀!”
還有一些小販,卻認為他們糾結的點根本就算不了什麽,完全是對買地還不夠了解的緣故,“我們買地這裏,和敏朝比,進步、文明的地方何止這個?不容易被你們接受的風俗那太多太多了。”
“你們到了武林之後,如果還能再往南走,就會曉得了。自古以來呢,武林是富庶的,東海邊,不窮不富,勉強度日罷了,浙南的日子就苦一些,大體來說,我們之江道不如江南道那麽繁華。可自從來了謝皇帝,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我們苦盼了多少年,才盼著謝軍主吃下了之江道——早在軍主沒有發兵之前,其實很多地方都已經是依買俗生活了,去年我們道還得了表彰,因為我們遵循新俗最徹底最踴躍。你要是再往南走,到了紹興那樣的地方,見到了紹興招上門女婿的盛況,怕不是要更吃驚了?我們買地的婚俗,比你們敏朝來說,更自由更進步了不止百年呢!”
——有一點是非常有趣的,那就是這些之江道的小販不管什麽出身,對買地的統治都非常的滿意和推崇,甚至很引以為豪。對於他們的吹噓,眾人不能說是完全采信,甚至有些人還頗為不以為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都很希望不被打發回京,至少能在武林住上一段時間——如果萬一中的萬一,能和皇帝一起去羊城港那就再好不過了,當然,這個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皇帝決定走河運去雲縣的話,或許他們也能跟著再往之江道深處走一段,走到不能在岸上繼續跟隨的時候再滯留下來,那就最好了。
不過,這樣的想法,他們也知道大概是癡心妄想。甚至很多人都認為,他們如果不想立刻啟程回京,而是在買地多滯留一段時間的話,就隻能放棄報酬,私自逃出去,把自己賣身做謝六姐的活死人。不過,買活軍這裏做事一向是很會照顧人,很讓人舒服的,在他們到達武林之前,廂軍們收到了一個很不錯的消息:皇帝已經決定在武林改乘海船,帶四百名京營親兵南下,他會在雲縣停留幾日,再到羊城港去住四到五個月——不錯,定都大典其實是在四個月之後,他們這麽早出發完全是為了預備路上可能發生的意外……出使一次大半年甚至一年功夫,也是如今的常態。
這樣一來,就有六千廂軍再加上兩千多的京營親兵會滯留在武林,等候半年甚至更久,這些京營的親兵倒也罷了,廂軍的來曆、報酬、訴求,買地還是很清楚的,因此他們為廂軍提供了一個機會——如果不願意做工的,那就先領了敏朝的銀子,買地組織他們動身回京。如果是願意等待皇帝,到時候多拿一份護送回程的銀子,那麽,買地也會考量他們的素質,給他們安排一些短期的工作,讓他們留下來做工賺錢!,
如果不從武林港口上海船的話,那也要走錢塘江去衢縣,再從衢縣換陸路去雲縣,在雲縣上海船去廣府道——總歸都是要坐海船的,從雲縣到羊城港,不論是陸路還是內河水運都非常周折,便是錢塘江兩岸也遠遠談不上能讓大隊人馬在堤岸跟從的條件。大運河兩岸,在北方以平原為多,而且畢竟是人工河道,堤岸屢屢修築,這才有走人的條件。船一過浙中,到了南部兩岸都是崇山峻嶺,人在岸上跟?很多山完全沒有路走,可以說是人跡罕至,原有的村落現在都荒廢了,走在山裏,連吃飯的條件都沒有!
“荒廢了……自然都是下山去了,山下有工做,想種地也有地種,還在山裏待著做什麽呢?”
在常州,到營地裏來兜售特產的小販就是之江道人,大家反而是在他這裏買到了鎮江香醋,因為在鎮江時,他們沒有進城。他是這樣說的,“我們之江道的人還是很喜歡做工的,既然有事做,能吃得飽飯,我們就服從六姐的管理。她要我們怎麽樣,我們也隻好照做——萬幸,六姐對我們倒很寬厚,並沒有薄待什麽。不像是敏朝的未皇帝,總是記恨我們江南、之江道的百姓擁戴陳友諒的事情,對我們多加刻薄。讀書人不知道,我們之江道的老百姓,倒挺喜歡買活軍的。”
這大概是實話,大家很快發現之江道的民風和北方是完全不同的,大概是因為他們這裏耕地很少的緣故,之江道的百姓頭腦非常靈活,並且樂於做工從商,不像是北方人總覺得田地是根基,而且性子板正比較執拗,做起事來,一板一眼,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怕是在運河沿岸的敏朝州縣,他們這些廂軍一到,當地的衙門也就都約束百姓不得前來滋擾,而百姓們也沒有過來滋事的,大概就是這心理在作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些窮當兵的能有幾個臭錢?就算猜度著有生意可做,也寧可不來煩這個神了。
但,一過了敏朝的地界,到了買活軍的地盤上,他們被安排歇宿的營地前頭,就有小販的身影出現了,負責接待這些廂軍的買活軍吏目,譬如劉營長等人,也更活躍得多了,每天歇宿下來,都會出去逛一圈,然後帶些貨物表回來給大家看。
——倒都不貴,是小本生意,譬如在常州就有人賣上好的鎮江陳醋,一文錢一碟子,雖不多也能嚐個意思,要說起本來,不過是一兩成的利潤。但之江道的小商販,對於這樣微薄的利潤也不厭其煩,認認真真,做買賣的態度是一絲不苟的。他們認為,雖然營地的廂軍大概是錢不多,隻夠做一些‘窮生意’的,但這裏五六千人,哪怕隻有五六百個家裏還算是殷實,這些人裏又隻有五六十人來照顧了他的買賣,這裏也就有一筆錢可以掙的了。
不但小販的思想很活潑,便連衙門的態度也是不同,在敏朝,一件事要辦成,先要找辦成的道理,倘若沒有先例,那誰也不願點頭。可在買活軍這裏,道理不是這樣說,要辦一件事,衙門如果找不到反對的道理,那就要給他辦成了去,一件事先設了立場是要給他辦掉的。因此,哪怕小販跑到廂軍這裏來做買賣,大概會一定程度上擾亂秩序,或者引起使團的不快,買地的衙門也就隻是設了個規矩,讓他們隻許在營地外頭做買賣,不要擅入別人的營地,免得惹來誤會,也就罷了。
更有趣的是,之江道這裏的人,又多數是守規矩的,雖然這樣的規定不過是一句話,衙門也沒有特地派人來盯著,但這些小販也都能遵守,隻在營外叫賣,不肯進來——當然北方的百姓也多是守規矩的,但總有一種印象,認為做生意的人很奸滑,很會投機取巧,一有機會就要鑽空子。但沒想到,之江道這裏越是做生意的人越是重信用,“又不是吃不起飯的時候,既然是做生活,那麽總要守規矩,大家清清爽爽,還有下回的生意。”
這些新鮮的世情,也不知道是因為民風的不同,還是因為買地規矩的不同,總歸讓大家感到非常的新鮮,即便不買什麽,也願意出去看一看,和這些小販搭搭話——往往這一去,便不由得慷慨解囊,總歸花個幾文錢來。因為這些人真是很會做買賣的,譬如說每日裏擺出來賣的貨物,總有一碟一碟的調味料,正好給廂軍們拿來佐餐吃,而且大概是不知從哪裏打聽來的,總和當地供給的餐食相配合,一開始還是賣外帶的貨,用裁好的幹荷葉托著,拿回去佐餐,到後來,很多廂軍領了飯幹脆跑到外頭去,在那裏現加現吃,這樣的人也有很多。
賣什麽呢?真是都合適的,比如今日的晚餐是一個個的精麵大饅頭,那麽他們就賣腐乳——南方的腐乳和北方的臭腐還不全是一回事,他們這裏的腐乳是紅的!還有些加了酒去做的,叫做‘紅方’、‘酒方’,和北麵常吃的那種臭豆腐乳滋味完全不同,北麵的這種腐乳叫做‘青方’,據說因為地域的差異,在南方不容易發得起來,容易整壇的生花,因此南方的腐乳喜歡加酒,吃起來口感細膩,鹹中帶甜也很下飯,掰開饅頭往裏夾半塊,往嘴裏一送,饅頭瓤被口水浸濕了,是一種甜味,腐乳的汁液慢慢透過饅頭浸入口中,滿嘴鮮香,簡直可以說是無上的美味!
這樣的一塊腐乳也隻要一文錢,怎麽能說是非常貴呢?畢竟紅方也是要放了好酒去浸的呀。當然,也有人說這東西在城裏絕不是這個價錢,但廂軍不是沒有時間入城麽?再者說了,北方漢子性格魯直,很少有善於經商的,要讓他們進城去買一壇腐乳來分銷,他們也確實辦不到。因此這個錢是要給他們賺去的。大多數人都覺得小販的出現是個好事,也不得不承認,買地的生活要比敏朝滋潤多了,就不說小販,光是進了買地,由買地來負責餐食,他們的夥食都好多了,除了米製品占的比例非常大之外,飲食上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
在敏朝的時候,上頭管的飯肯定是雜麵餅子,雜麵窩窩頭,那烤餅為了怕壞,本來就特意做得很幹,吃飯的時候所以一定要燒熱水,因為隻有泡在熱水裏,把餅子泡軟了才好入口。至於配飯的菜,那不是每頓都有的,除非自己帶點老鹹菜來送,不然一旦離開州縣碼頭,在路上那一兩個晚上,總歸飲食要簡單些。
雖然說,以軍糧來說,這就不算是供得很差的了,至少糧食都還是能吃的,沒有發黴長蟲,但進了買地之後,差距也就跟著來了。一天照舊還是隻吃兩頓熱飯,但滋味足了,而且軍需也豐富得多了,基本每天都有糧食在宿營地等著,一般是各種幹菜:幹海帶、梅幹菜、青菜幹……大概都是去年的陳貨,價格不貴,但泡開了略洗洗,往鍋裏一家就是一碗有滋味的湯,糧食則往往是粉幹,這東西在南方非常多而且非常的便宜,價格和紅薯粉都差不多,畢竟,這裏已經靠近南洋了,南洋那裏的米,一年可以三熟,產量又很高,不拿來做米粉幹簡直就是浪費。買地隻要是米粉做的東西都意想不到的便宜。
一碗海帶青菜粉幹,吃在嘴裏,熱乎乎、鹹滋滋的,本就已經夠滋味了,這時候如果有人到營門口去買點辣椒醬來,往碗裏一加,那是要引起轟動的,有時候小販還賣點海鮮幹貨,一個班的人一人出一文,合夥買了,按照小販的指點,煮米粉的時候放進去,更是鮮香可口,對京城長大的土老冒來說是難以想象的饕餮美餐!北方絕大多數貧苦百姓沒有吃海鮮的習慣,更不說買幹貨回家品嚐了,海帶幹、海蠣幹、幹蝦米,對於能接受的廂軍來說,簡直是上天賜給的恩物——加上一點,本來寡淡的湯水就鮮起來了,且還這樣的便宜!
“哦喲,客官,這個算得了什麽呢?畢竟還是在內陸,沒有到靠海的地方,待你們若是到了我們的東海邊,吃個粉幹沒有幾隻蝦,幾個小軟絲,那是吃不下去的。我們海邊從前反倒是蔬菜貴,這些爛得快的海鮮最便宜了!”
有些健談的小販,便笑著和他們誇耀起了自己家鄉的美食,“……不過自從六姐來了以後,青菜、米麵、鹽巴都跌價了,漁民也許上岸了,沒了漁霸,又派人開船上學校,出海趕魚訊的時候,在島上教我們的孩子認得拚音。我們這些海島民的日子倒是越過越好起來,便連我們在閩南的親戚也說,啊六姐必定是受了天妃的點化,不然怎麽會對我們這些漁民疍戶這樣厚恩呢!便連金華、義烏那些挨石砸的礦工也看不起我們打魚的,就偏六姐還對我們這樣好!”
看得出來,這是個漁民轉變過來的小販,大概是在事故中失去了一隻手,所以不好幹重活了,改尋其他的生路,他的貨也是以海鮮幹貨為多。廂軍把他的話學回去一說,大家都詫異道,“都說金華義烏人勇猛善戰,但桀驁不馴,難以管束,是南蠻子,沒想到他們還有看不起的人。看來每一道內部也有內部的紛爭,隻我們原來在京城是絲毫都不曉得,甚至不知道還沿海還有許多漁民都不肯靠岸,為的就是不服官府的管束呢。
原來這些人在之江道也是人人都看不起的,我們說之江道的人是南蠻子,之江道內部又把這群漁民當成是他鄉漂泊來的野人。這些漁民自己也說自己是閩南人,他們和之江道其餘人的方言都不同,和閩南人倒可以互相聽懂。”
又歎道,“這樣的人,六姐也肯容,還派出先生去教化他們,也就難怪他們對六姐忠心耿耿了,至於說買地這裏鄙薄孝道,凡事講邏輯的風氣,也難怪能推開,這些人本來就是沒王法沒教化的,還不是六姐說什麽就是什麽!”
“他們的話其實倒也不無道理的。”
說來這也是奇怪,這人在什麽山頭就唱什麽歌,在敏朝的時候,大家覺得買地的那些書籍簡直是胡編亂造,有群魔亂舞的感覺,所說的一派胡言讓人著實無法接受!可到了買地這裏,也不知道是受了什麽催動,竟又逐漸覺得這好像也蠻合理的——大概是因為偶然和小販談起的時候,他們是用很理所當然的語氣來解釋的,也有他們的一番道理。
“呶,我們這裏自古以來麽,做生意的多呀,生意麽就是一分銅鈿也要算得清清爽爽的,這才是道理的呀!那如今市麵上這樣的說法,不也是合情合理的麽?父母生兒女,就譬如做了買賣,而且還是強買強賣,又沒有問過小孩子願不願意,就把他生下來了,那麽總歸有點虧欠的,是伐啦!”
“不想要麽,給一口飯吃,又不是很難的事情,隨隨便便養到兩三歲,舍去孤兒院,那也就沒這個情分了。不要生,那就避孕呀,生麽是你要生的,養麽,也是你要養的,那麽總歸都是你情願的,這個也情願,那個也情願,那麽,一碗水端平些總是對的了。”
“你不喜歡哪個,就索性不要他了,也不操心,也不要他回報,小孩子能吃幾口飯,那麽一點糧食就當你強買強賣賠給他了,到年紀你就舍掉,舍麽既然舍不掉,那就都公公平平的,又不是要你都給,給了這個給那個,你可以都不給呀,就叫他們都自己去拚,也就沒有偏心這個講法了。這人情麽到最後還不都是全在錢上麵,哪怕你真當偏心這個,平時肉啊多吃一口,糖啊多吃一塊,隻要錢上把牢了,誰都不給——那又還好!別的子女也沒話說的,對伐!”
“錢在你手上把住,到死了以後,誰伺候得好就給誰,哪怕你最後都給了偏心的那個,不照顧你麽,全部家產留給他了,照顧你麽,一分錢不留,到時候你走了呀!兩腳一蹬,脖子一歪,你知道什麽!還在世就誰都別給,要給就都給。書裏講的就是各各意思,‘講邏輯,要公平’,這個道理不是蠻好的?真能落實下來,家裏少了很多架吵的!”
這為人處世的道理,哪個不是似是而非,見這些小販這樣振振有詞地講,原本最抵觸這些書籍的頑固派都有點軟化下來,將信將疑地挑刺,“那麽……那麽這是手裏有錢的嘍,手裏就那麽一點點錢,就夠幫扶一個的,怎麽辦?不幫,都跌在泥裏,不要講養你,幫呢,隻夠幫一個的。”
這一個當然往往就是長子了,也的確是實話,北方貧苦地區,父母竭盡全力,能幫一個的已經不錯了,多得是一個且幫不了的,生養得多了,到頭來各奔前程老的隻有餓死那也是屢見不鮮的。但這個問題在南方似乎不存在,小販兩眼一瞪,“所以要一直掙錢啊,我們這裏是人人都要去做工的,那些老的,七老八十了,走都走不好了,家裏小孩子成千上萬的買賣做著,求他在家裏好好歇,他自己掇條板凳當拐杖,一步一挪也要去做工——不是在家裏做家務啊,是要去做工的,哪怕幫人編柳筐也是要編到死的——我們的老話了,這人什麽時候死?做不動了那就好死了,但凡是還死不了那就都是要去做的!”
不得不說,這樣的觀點是驚著京城人了,這些廂軍們有些人是有眼界的,認為北方的村戶恐怕是沒有做工的機會,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在京城大概工作的機會是多的,可老人卻沒有這種幾乎是瘋狂的勤謹,大家不免感慨南方人有福不會享——這樣溫和的氣候,這樣富饒的物產,一輩子操勞下來,到老了不享幾年清福,還要吃緊的‘做生活’?各地的民風居然差距到了這樣的地步!也就難怪買地的歪理邪說,在南方能傳揚開來了!
“啊呀,這有什麽的,說破天來,不就是不要愚孝,該分家就分家麽,這點事情算得了什麽呀!”
還有一些小販,卻認為他們糾結的點根本就算不了什麽,完全是對買地還不夠了解的緣故,“我們買地這裏,和敏朝比,進步、文明的地方何止這個?不容易被你們接受的風俗那太多太多了。”
“你們到了武林之後,如果還能再往南走,就會曉得了。自古以來呢,武林是富庶的,東海邊,不窮不富,勉強度日罷了,浙南的日子就苦一些,大體來說,我們之江道不如江南道那麽繁華。可自從來了謝皇帝,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我們苦盼了多少年,才盼著謝軍主吃下了之江道——早在軍主沒有發兵之前,其實很多地方都已經是依買俗生活了,去年我們道還得了表彰,因為我們遵循新俗最徹底最踴躍。你要是再往南走,到了紹興那樣的地方,見到了紹興招上門女婿的盛況,怕不是要更吃驚了?我們買地的婚俗,比你們敏朝來說,更自由更進步了不止百年呢!”
——有一點是非常有趣的,那就是這些之江道的小販不管什麽出身,對買地的統治都非常的滿意和推崇,甚至很引以為豪。對於他們的吹噓,眾人不能說是完全采信,甚至有些人還頗為不以為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他們都很希望不被打發回京,至少能在武林住上一段時間——如果萬一中的萬一,能和皇帝一起去羊城港那就再好不過了,當然,這個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皇帝決定走河運去雲縣的話,或許他們也能跟著再往之江道深處走一段,走到不能在岸上繼續跟隨的時候再滯留下來,那就最好了。
不過,這樣的想法,他們也知道大概是癡心妄想。甚至很多人都認為,他們如果不想立刻啟程回京,而是在買地多滯留一段時間的話,就隻能放棄報酬,私自逃出去,把自己賣身做謝六姐的活死人。不過,買活軍這裏做事一向是很會照顧人,很讓人舒服的,在他們到達武林之前,廂軍們收到了一個很不錯的消息:皇帝已經決定在武林改乘海船,帶四百名京營親兵南下,他會在雲縣停留幾日,再到羊城港去住四到五個月——不錯,定都大典其實是在四個月之後,他們這麽早出發完全是為了預備路上可能發生的意外……出使一次大半年甚至一年功夫,也是如今的常態。
這樣一來,就有六千廂軍再加上兩千多的京營親兵會滯留在武林,等候半年甚至更久,這些京營的親兵倒也罷了,廂軍的來曆、報酬、訴求,買地還是很清楚的,因此他們為廂軍提供了一個機會——如果不願意做工的,那就先領了敏朝的銀子,買地組織他們動身回京。如果是願意等待皇帝,到時候多拿一份護送回程的銀子,那麽,買地也會考量他們的素質,給他們安排一些短期的工作,讓他們留下來做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