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還不知道自己要熬一隻凶猛的史前巨鷹。比計劃中遲來的下雪讓他甩著膀子準備做更多的事情。
有時候為了保持進取就不能懈怠,最好把能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做了。
就以現在的農田水利來說,王川發動部落的人起早貪黑的開田挖渠,然後他便發現農田多了以後,光靠小溪的灌溉可能水量不夠,因而他計劃在寨子東麵的小溪流出的小山坳裏,因地製宜弄一個大麵積的山塘或者水庫,用於蓄水。
這個工作自然也是在下雪前完成比較好的。明年開春就開始農忙,現在沒弄好就得再等一年才用得上。如果可以爭取早一年,可以多種多少田地,收獲多少糧食?
山坳最窄的地方寬不到三十米,從兩邊山坡上往下挖土,將這個窄口堵上,小山穀裏就可以形成一個方圓幾百米寬的湖泊。工程難度不大,問題是,下雪前完成要投入多少人呢?
“今晚就講這個東西:假設還有十天下雪,我們要建的這個堤壩,計劃是下麵寬20米,上麵寬10米,高4米,我們每人能夠搬運的土方數是……那麽我們應該投入多少人?”
入夜後的議事廳裏點著竹子紮的火把,明亮的火光下,一眾部落的百夫長十夫長等人坐在地板上聽王川講天書一樣講五六年紀才能學的應用題。他們每人手裏都有一塊小木板子,隻是他們的小木板比孩子用的寬一些,足有兩尺大小,以應付這些人蒲扇般的笨手。
不出意外,這些最多才跟著完成業餘上學一年的笨學生,讓王川收獲了一堆狗看星星似的目光。
王川也不能指望這些人能懂這些。但既然自己要算這樣的題,拿出來算給大家看看,讓大家知道有這麽回事,讓他們見識一下數學的用途也是好的。就算最後還是沒有人懂,那也算是幫他們長見識了。
部落的學校已然開學。在王川的計劃裏,下雪之後,部落的所有人都要上學。時間跨度就是這個冬天。沒有指望部落的人能學會寫錦繡文章,但王川希望從中挑選個別智力出眾的大人繼續深造,讓他們成為教師或者加入管理層。同時希望其他人學會一些王川帶來的生活用語,認得少數幾個字,或者會簡單的算數就行。
王川帶來的一些語言習慣如果沒有進行統一的學習,語言交流上就可能存在障礙。比如,方向上,王川帶來了東南西北,時間上分出了上午下午,這時候如果部落裏還有人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那可能就會耽誤事情。如果他們對數目還是一點概念沒有,就可能出現說去殺五頭牛,部落的人卻把所有的牛都殺了的問題。
除此之外,管理層作為部落的核心,王川現在把晚上的篝火下的故事改成了夜校,就專為管理層講課,加強這些人的文化素養和管理能力。至於講什麽,王川也沒有列相應的課程,或者說來不及備課,基本上是白天遇到什麽,晚上就講這些方麵的東西。
學習這些東西自覺為主,王川不考核,但這些十夫長百夫長真的一點進步沒有,估計以後王川就不會再提升他們了。
今天王川看完地形準備建堤壩,所以弄出了這個計算工程的應用題出來,但這題目顯然涉及的東西太多了。王川就把涉及的東西都一一列了出來,細化講解。體積的概念,怎麽拆分計算,哪裏用乘除法等等。
王川差不多花了一個小時將這些講完。然後把題目改了兩個數,讓他們自己算,王川點亮油燈對人群後麵的棲等人招招手,進了旁邊的小辦公室。
夜校麵對管理層,但其實是公開的,靈,大黑,狼婷一種機靈孩子以及魚珠,尚香,夷人等人都坐在後麵旁聽。現在學校的二年級王川已經在教乘除法了,靈、大黑和狼婷等正好可以給那些比較笨的管理們輔導一下。
王川在小會議室裏準備好筆墨獸皮本,記錄起夷人的遷徙見聞。
這是王川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徑,因而這些記錄都十分詳細。王川基本是逐日記錄他們的見聞的,每次王川都要七八個夷人一起回憶,盡量做到沒有遺漏。
通過這樣的記錄,王川知道夷人並非一年到頭都在旅途之中。他們一年一般隻在路上行走四個月左右。春秋各走兩個月,其他八個月在南北方居住。
冬天北方寒冷,缺少食物,搬去南方是比較合適的。夏天的時候南方酷熱,瘴氣肆虐,回到北方也比較安全。
王川計算了他們的遷徙的距離,南北跨度一千五百公裏到兩千公裏之間。夷人的本部在北方,一般到南方的居住地不固定。
他們的遷徙路線也並非正南正北。就以河部落附近這一段為例,他們就是從東北方向向西南方向走。這樣一路行走,他們會在北麵經過一片澤國,走到南邊的時候,也會經過一片澤國。這兩個澤國水草豐盛,有利於遷徙獸群的生存。
最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南邊的澤國後,就會進入和這邊類似的地形,完全不會遇上橫渡太江這樣的問題。甚至夷人對太江幾乎一無所知。
這也是王川收獲最大的地方之一,他知道後世太江接連演變,才變成後世一條水道的樣子的,卻沒有想到這個時代的太江卻在經過一片沼澤的情況下,連主水道都可以沒有。
這也給王川提了個醒,他印象裏的後世地形圖,和現在可能完全不同,自己千萬不能憑著後世的經驗去冒險,要不然最後怎麽死的可能都不知道呢。
夷人的見聞還告訴王川,靠獵獸訊為生的部落不止太江邊這些。而且似乎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了。而且夷人這種遷徙的人似乎也在增加。這讓王川有一個比較大膽的設想:如果什麽時候部落的農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是不是可以到獵獸訊去擄掠人口?
這個設想不錯,王川把這個想法單獨記到了一個本子當中,準備過幾年再執行。
夷人很配合地跟王川講述自己的見聞,一來這是和王川的交換條件,二來棲的某個想法在夷人中產生了共識:將這個川長老哄回自己部落去。因而關於北麵的情況他們講得特別詳細,唯恐王川找不到路一般。
王川不知道夷人的心思,隻是盡量記錄。有時候臨時想起什麽問題,也會自己發問,就這些東西單獨記一個篇幅。
比如:“你們在路上遇到過驅虎人嗎?臉上綁著虎牙,這裏有個疤痕的那個。”
有時候為了保持進取就不能懈怠,最好把能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做了。
就以現在的農田水利來說,王川發動部落的人起早貪黑的開田挖渠,然後他便發現農田多了以後,光靠小溪的灌溉可能水量不夠,因而他計劃在寨子東麵的小溪流出的小山坳裏,因地製宜弄一個大麵積的山塘或者水庫,用於蓄水。
這個工作自然也是在下雪前完成比較好的。明年開春就開始農忙,現在沒弄好就得再等一年才用得上。如果可以爭取早一年,可以多種多少田地,收獲多少糧食?
山坳最窄的地方寬不到三十米,從兩邊山坡上往下挖土,將這個窄口堵上,小山穀裏就可以形成一個方圓幾百米寬的湖泊。工程難度不大,問題是,下雪前完成要投入多少人呢?
“今晚就講這個東西:假設還有十天下雪,我們要建的這個堤壩,計劃是下麵寬20米,上麵寬10米,高4米,我們每人能夠搬運的土方數是……那麽我們應該投入多少人?”
入夜後的議事廳裏點著竹子紮的火把,明亮的火光下,一眾部落的百夫長十夫長等人坐在地板上聽王川講天書一樣講五六年紀才能學的應用題。他們每人手裏都有一塊小木板子,隻是他們的小木板比孩子用的寬一些,足有兩尺大小,以應付這些人蒲扇般的笨手。
不出意外,這些最多才跟著完成業餘上學一年的笨學生,讓王川收獲了一堆狗看星星似的目光。
王川也不能指望這些人能懂這些。但既然自己要算這樣的題,拿出來算給大家看看,讓大家知道有這麽回事,讓他們見識一下數學的用途也是好的。就算最後還是沒有人懂,那也算是幫他們長見識了。
部落的學校已然開學。在王川的計劃裏,下雪之後,部落的所有人都要上學。時間跨度就是這個冬天。沒有指望部落的人能學會寫錦繡文章,但王川希望從中挑選個別智力出眾的大人繼續深造,讓他們成為教師或者加入管理層。同時希望其他人學會一些王川帶來的生活用語,認得少數幾個字,或者會簡單的算數就行。
王川帶來的一些語言習慣如果沒有進行統一的學習,語言交流上就可能存在障礙。比如,方向上,王川帶來了東南西北,時間上分出了上午下午,這時候如果部落裏還有人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那可能就會耽誤事情。如果他們對數目還是一點概念沒有,就可能出現說去殺五頭牛,部落的人卻把所有的牛都殺了的問題。
除此之外,管理層作為部落的核心,王川現在把晚上的篝火下的故事改成了夜校,就專為管理層講課,加強這些人的文化素養和管理能力。至於講什麽,王川也沒有列相應的課程,或者說來不及備課,基本上是白天遇到什麽,晚上就講這些方麵的東西。
學習這些東西自覺為主,王川不考核,但這些十夫長百夫長真的一點進步沒有,估計以後王川就不會再提升他們了。
今天王川看完地形準備建堤壩,所以弄出了這個計算工程的應用題出來,但這題目顯然涉及的東西太多了。王川就把涉及的東西都一一列了出來,細化講解。體積的概念,怎麽拆分計算,哪裏用乘除法等等。
王川差不多花了一個小時將這些講完。然後把題目改了兩個數,讓他們自己算,王川點亮油燈對人群後麵的棲等人招招手,進了旁邊的小辦公室。
夜校麵對管理層,但其實是公開的,靈,大黑,狼婷一種機靈孩子以及魚珠,尚香,夷人等人都坐在後麵旁聽。現在學校的二年級王川已經在教乘除法了,靈、大黑和狼婷等正好可以給那些比較笨的管理們輔導一下。
王川在小會議室裏準備好筆墨獸皮本,記錄起夷人的遷徙見聞。
這是王川了解外界的重要途徑,因而這些記錄都十分詳細。王川基本是逐日記錄他們的見聞的,每次王川都要七八個夷人一起回憶,盡量做到沒有遺漏。
通過這樣的記錄,王川知道夷人並非一年到頭都在旅途之中。他們一年一般隻在路上行走四個月左右。春秋各走兩個月,其他八個月在南北方居住。
冬天北方寒冷,缺少食物,搬去南方是比較合適的。夏天的時候南方酷熱,瘴氣肆虐,回到北方也比較安全。
王川計算了他們的遷徙的距離,南北跨度一千五百公裏到兩千公裏之間。夷人的本部在北方,一般到南方的居住地不固定。
他們的遷徙路線也並非正南正北。就以河部落附近這一段為例,他們就是從東北方向向西南方向走。這樣一路行走,他們會在北麵經過一片澤國,走到南邊的時候,也會經過一片澤國。這兩個澤國水草豐盛,有利於遷徙獸群的生存。
最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南邊的澤國後,就會進入和這邊類似的地形,完全不會遇上橫渡太江這樣的問題。甚至夷人對太江幾乎一無所知。
這也是王川收獲最大的地方之一,他知道後世太江接連演變,才變成後世一條水道的樣子的,卻沒有想到這個時代的太江卻在經過一片沼澤的情況下,連主水道都可以沒有。
這也給王川提了個醒,他印象裏的後世地形圖,和現在可能完全不同,自己千萬不能憑著後世的經驗去冒險,要不然最後怎麽死的可能都不知道呢。
夷人的見聞還告訴王川,靠獵獸訊為生的部落不止太江邊這些。而且似乎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了。而且夷人這種遷徙的人似乎也在增加。這讓王川有一個比較大膽的設想:如果什麽時候部落的農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是不是可以到獵獸訊去擄掠人口?
這個設想不錯,王川把這個想法單獨記到了一個本子當中,準備過幾年再執行。
夷人很配合地跟王川講述自己的見聞,一來這是和王川的交換條件,二來棲的某個想法在夷人中產生了共識:將這個川長老哄回自己部落去。因而關於北麵的情況他們講得特別詳細,唯恐王川找不到路一般。
王川不知道夷人的心思,隻是盡量記錄。有時候臨時想起什麽問題,也會自己發問,就這些東西單獨記一個篇幅。
比如:“你們在路上遇到過驅虎人嗎?臉上綁著虎牙,這裏有個疤痕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