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 18 章
在大唐當外科醫生的日子 作者:火星少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思魯愣了一下:“啊?”
“別啊了,趕緊隨我來。”周自衡如一陣風一般的走在前麵,扔下一句話。
楊思魯隻能匆忙的跟上去。
片刻之後,兩匹馬從潤州屯的官署內駛出,奔向了江寧縣外。
看著他們消失在大門外的背影,正在屯署中悠哉悠哉的喝茶閑聊的幾位吏目麵麵相覷,有些摸不著頭腦。
“周錄事這是怎麽了?”
怎麽忽然一下子變得這麽有幹勁?這可不像他。
一個老吏拿出圍棋,嗤笑一聲:“年輕人心血來潮,想一出是一出罷了。不管他,咱們來下棋,今日我必要殺你個片甲不留!”
“你想得美!”
屯署裏安逸悠閑,但騎馬到了城外,風簌簌的從身上臉上掠過的時候,那種感覺就不怎麽舒適了。
楊思魯打了個大大的噴嚏,他看向騎馬走在自己前麵的男人,臉上飄過疑惑的神色。
他剛來潤州屯才半年,但也清楚的知道了整個屯裏麵是什麽樣的氛圍。這位周錄事,性格頹唐,每日喜歡做的就是窩在自己的房間裏看書寫詩,間或才記錄一些文本檔案之類,甚至都很少和其他人交際。他今天怎麽會忽然想著要去巡田?
這位長安來的公子哥兒知道田裏是什麽樣嗎?知道春耕要做些什麽嗎?
楊思魯在心中腹誹,而周自衡也默默的在後悔——艸,這騎快馬原來這麽累的嗎?他隻覺得自己的腰差點要斷了,臀部也顛得慌。
周純是會騎馬的,這個時代的高門俊傑們,騎馬是必備技能,即使是文士也是如此。周自衡本身也騎過幾次馬,所以他理所當然的覺得繼承了周純記憶的自己也能騎快馬。可沒想到,腦子學會了,身體適應卻還需要時間,馬匹剛開始奔跑起來的時候他差點沒掉下來,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穩住,差點就破防。
出城行駛了一段,這才逐漸掌握住這門技藝,而潤州屯的屯田也就差不多到了。
“周錄事還好嗎?”楊思魯見周自衡下馬的時候似乎身姿有些別扭,關心的問了一句。
周自衡扶著腰,扯出一抹笑:“還好,還好。”
不管怎麽樣,氣勢不能輸。
他看著眼前連成一片的田地:“這裏就是靠近江寧縣最近的那一部分屯田?”
楊思魯回道:“是,咱們一共八個小屯,江寧縣兩個,這是其中之一,剩下那個比較偏遠。至於其他的,在丹陽、金壇、句容周邊。”
周自衡看向眼前的田地。
潤州屯的屯田麵積不算大,大概一百二十頃左右,也就是一萬兩千畝地,這個麵積在司農寺幾十個屯裏麵排倒數第三。他眼前的這個小屯,需要耕種的麵積是一千三百多畝。
這一千三百多畝並沒有連在一起,眼前這塊算是主要耕作區,相對開闊,一直從他腳下延續到遠處的山腳,看上去還像模像樣。
他想起之前在馬上看到的民田,有一些被茂盛的植被和細碎的水域以及沼澤地、山地等分割成一塊一塊,可想而知農人們平日耕作極為不便。
“寧鎮丘陵啊......”周自衡喃喃自語,“果然還是比不上平原。”
隔壁的太湖平原和甬紹平原,一馬平川,地理條件比這邊好多了。這也是潤州屯的農業收成一直都比不上臨近越州和蘇州的緣故。
他蹲下來,絲毫不嫌棄的用手從田裏麵掬起一捧土來,然後仔細的用手指撚了撚,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能得出結論:“土質黏重,透水性差。”
周自衡將手中黃土放回田裏,拍了拍手站了起來,搖了搖頭,有點不太滿意——這時候的土質熟化程度顯然是不如千年後的,千年後江南地區的土已經是成熟的水稻土,現在卻還很原始。
看來,工作還需要一項一項做,任重道遠啊!
他在心中已經瞬間列了好幾個事項。
楊思魯欲言又止。
周自衡瞥他一眼:“有什麽想問的就問吧。”
楊思魯恭敬的:“周錄事,您到底想做什麽呢?”
周自衡看著年輕人疑惑卻不失幹淨的雙眼,笑了笑,轉而問他:“楊思魯,你記得上一年,這個小屯的收成是多少嗎?”
“稻子收了兩千五百二十石,麥子收了五百八十八石,粟收了四百七十石,糜......”楊思魯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看得出來這些數據他很熟悉。
周自衡讚賞的看他一眼:“這裏稻子一共種了一千四百畝,每畝的產量還不足兩石,而麥子的畝產甚至還不足一石,隻有七鬥!整個潤州屯,一萬兩千畝地,過半種稻,最後稻子的收成還不足一萬石!你不覺得這樣的產量實在是少得可憐嗎?”
楊思魯的神情變得凝重了,他不知自己的這位上官忽然問這個是什麽意圖,猶豫了一下:“咱們這裏的產量本來就不如關中地區......”
“不!”周自衡打斷他,他挑眉道:“我有辦法,可以讓這裏的產量超過關中!”
楊思魯張大嘴:“......啊?”
他想說,周錄事您今天抽什麽風?開玩笑嗎?但看這樣子也不像是開玩笑啊!
且不說楊思魯在風中淩亂,正在田裏工作的屯戶看到有騎馬前來的人,還有熟人,立刻過來見禮。
“楊掌固。”
掌固是楊思魯的職位,顧名思義,掌管倉庫和一些固定資產,給屯戶分發種子和農具等。而屯中這樣的掌固有四位,楊思魯負責的就是江寧縣兩個屯。
“這位是?”來人顯然不認識周自衡,還需要楊思魯的介紹,“......原來是周錄事,小的見過周錄事。”
這人叫丁老三,四十多歲的年紀,但在繁重的農活和風吹日曬下看上去像是五十多歲了,他是這個小屯的屯正,管理這邊的屯戶們。
“周錄事今日前來,不知有何吩咐?”丁老三有些忐忑不安。
掌固和幾位小吏會經常往這邊來,屯監和屯副一年能來一次已經算不錯了,而主簿和錄事他從來沒有見過。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
當他聽到周自衡說想要了解一下屯裏麵的春耕準備工作,他就更忐忑了,生怕這什麽也不懂、細皮嫩肉的公子哥兒胡亂出點主意。
但既然上官問了,那就要回答。
丁老三一麵帶周自衡看看屯裏現在在幹的活兒,一麵向他介紹:“現在我們還在整地......等到秧苗長出來了,就可以把它移栽到田裏了。”
周自衡安靜聽,並不插嘴。
然後,就在丁老三懸著的心慢慢放下的時候,他就聽到這位周錄事問自己:“等一下,你們在播種之前不會將水稻進行浸種嗎?”
丁老三一片茫然:......浸種?那是啥?
周自衡歎氣,知道這在後世水稻耕作中極為重要的一步如今還沒有被推廣開來,他明明記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裏是有提到過的。看來,這時候技術的傳播速度還是要比自己想象中的更慢。
他將周圍的屯戶都召集過來,溫和耐心的介紹了水稻浸種這項技術:“......總之,在播種之前給水稻浸種,可以提高稻種的發芽率,呃,可以讓稻種發更多的芽,後續也能長得更好。”
他換了種屯戶們可以聽懂的表達方式。
講完之後,圍過來的屯戶們卻起了小小的騷亂。
有人大驚失色:“這種子泡這麽久還能長出秧苗來嗎?”
也有人無所謂:“應該沒關係吧?稻子不就是長在水裏麵的嗎?”
有人堅決反對:“早就泡爛了吧?上次我家曬好的稻子忽然遇到暴雨,都發黴了,可心疼死我了!”
有人讚同:“雖然稻穀喜水,但上次遇到洪災,咱們的稻子都減產了大半。”
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過幾圈後,覺得這種新東西,還是不要輕易嚐試為好。
周自衡甚至聽到有人帶著怨氣和諷刺的嘟囔:“要是聽了他的,到時候種子被泡爛了,咱們顆粒無收,他卻一點事也不會有,他可是高高在上的錄事!”
“就是。”
周自衡循聲找到這個人,提高聲音:“你,對,就是你,到我麵前來!”
周圍的空氣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
“別啊了,趕緊隨我來。”周自衡如一陣風一般的走在前麵,扔下一句話。
楊思魯隻能匆忙的跟上去。
片刻之後,兩匹馬從潤州屯的官署內駛出,奔向了江寧縣外。
看著他們消失在大門外的背影,正在屯署中悠哉悠哉的喝茶閑聊的幾位吏目麵麵相覷,有些摸不著頭腦。
“周錄事這是怎麽了?”
怎麽忽然一下子變得這麽有幹勁?這可不像他。
一個老吏拿出圍棋,嗤笑一聲:“年輕人心血來潮,想一出是一出罷了。不管他,咱們來下棋,今日我必要殺你個片甲不留!”
“你想得美!”
屯署裏安逸悠閑,但騎馬到了城外,風簌簌的從身上臉上掠過的時候,那種感覺就不怎麽舒適了。
楊思魯打了個大大的噴嚏,他看向騎馬走在自己前麵的男人,臉上飄過疑惑的神色。
他剛來潤州屯才半年,但也清楚的知道了整個屯裏麵是什麽樣的氛圍。這位周錄事,性格頹唐,每日喜歡做的就是窩在自己的房間裏看書寫詩,間或才記錄一些文本檔案之類,甚至都很少和其他人交際。他今天怎麽會忽然想著要去巡田?
這位長安來的公子哥兒知道田裏是什麽樣嗎?知道春耕要做些什麽嗎?
楊思魯在心中腹誹,而周自衡也默默的在後悔——艸,這騎快馬原來這麽累的嗎?他隻覺得自己的腰差點要斷了,臀部也顛得慌。
周純是會騎馬的,這個時代的高門俊傑們,騎馬是必備技能,即使是文士也是如此。周自衡本身也騎過幾次馬,所以他理所當然的覺得繼承了周純記憶的自己也能騎快馬。可沒想到,腦子學會了,身體適應卻還需要時間,馬匹剛開始奔跑起來的時候他差點沒掉下來,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穩住,差點就破防。
出城行駛了一段,這才逐漸掌握住這門技藝,而潤州屯的屯田也就差不多到了。
“周錄事還好嗎?”楊思魯見周自衡下馬的時候似乎身姿有些別扭,關心的問了一句。
周自衡扶著腰,扯出一抹笑:“還好,還好。”
不管怎麽樣,氣勢不能輸。
他看著眼前連成一片的田地:“這裏就是靠近江寧縣最近的那一部分屯田?”
楊思魯回道:“是,咱們一共八個小屯,江寧縣兩個,這是其中之一,剩下那個比較偏遠。至於其他的,在丹陽、金壇、句容周邊。”
周自衡看向眼前的田地。
潤州屯的屯田麵積不算大,大概一百二十頃左右,也就是一萬兩千畝地,這個麵積在司農寺幾十個屯裏麵排倒數第三。他眼前的這個小屯,需要耕種的麵積是一千三百多畝。
這一千三百多畝並沒有連在一起,眼前這塊算是主要耕作區,相對開闊,一直從他腳下延續到遠處的山腳,看上去還像模像樣。
他想起之前在馬上看到的民田,有一些被茂盛的植被和細碎的水域以及沼澤地、山地等分割成一塊一塊,可想而知農人們平日耕作極為不便。
“寧鎮丘陵啊......”周自衡喃喃自語,“果然還是比不上平原。”
隔壁的太湖平原和甬紹平原,一馬平川,地理條件比這邊好多了。這也是潤州屯的農業收成一直都比不上臨近越州和蘇州的緣故。
他蹲下來,絲毫不嫌棄的用手從田裏麵掬起一捧土來,然後仔細的用手指撚了撚,幾乎是第一時間就能得出結論:“土質黏重,透水性差。”
周自衡將手中黃土放回田裏,拍了拍手站了起來,搖了搖頭,有點不太滿意——這時候的土質熟化程度顯然是不如千年後的,千年後江南地區的土已經是成熟的水稻土,現在卻還很原始。
看來,工作還需要一項一項做,任重道遠啊!
他在心中已經瞬間列了好幾個事項。
楊思魯欲言又止。
周自衡瞥他一眼:“有什麽想問的就問吧。”
楊思魯恭敬的:“周錄事,您到底想做什麽呢?”
周自衡看著年輕人疑惑卻不失幹淨的雙眼,笑了笑,轉而問他:“楊思魯,你記得上一年,這個小屯的收成是多少嗎?”
“稻子收了兩千五百二十石,麥子收了五百八十八石,粟收了四百七十石,糜......”楊思魯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看得出來這些數據他很熟悉。
周自衡讚賞的看他一眼:“這裏稻子一共種了一千四百畝,每畝的產量還不足兩石,而麥子的畝產甚至還不足一石,隻有七鬥!整個潤州屯,一萬兩千畝地,過半種稻,最後稻子的收成還不足一萬石!你不覺得這樣的產量實在是少得可憐嗎?”
楊思魯的神情變得凝重了,他不知自己的這位上官忽然問這個是什麽意圖,猶豫了一下:“咱們這裏的產量本來就不如關中地區......”
“不!”周自衡打斷他,他挑眉道:“我有辦法,可以讓這裏的產量超過關中!”
楊思魯張大嘴:“......啊?”
他想說,周錄事您今天抽什麽風?開玩笑嗎?但看這樣子也不像是開玩笑啊!
且不說楊思魯在風中淩亂,正在田裏工作的屯戶看到有騎馬前來的人,還有熟人,立刻過來見禮。
“楊掌固。”
掌固是楊思魯的職位,顧名思義,掌管倉庫和一些固定資產,給屯戶分發種子和農具等。而屯中這樣的掌固有四位,楊思魯負責的就是江寧縣兩個屯。
“這位是?”來人顯然不認識周自衡,還需要楊思魯的介紹,“......原來是周錄事,小的見過周錄事。”
這人叫丁老三,四十多歲的年紀,但在繁重的農活和風吹日曬下看上去像是五十多歲了,他是這個小屯的屯正,管理這邊的屯戶們。
“周錄事今日前來,不知有何吩咐?”丁老三有些忐忑不安。
掌固和幾位小吏會經常往這邊來,屯監和屯副一年能來一次已經算不錯了,而主簿和錄事他從來沒有見過。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
當他聽到周自衡說想要了解一下屯裏麵的春耕準備工作,他就更忐忑了,生怕這什麽也不懂、細皮嫩肉的公子哥兒胡亂出點主意。
但既然上官問了,那就要回答。
丁老三一麵帶周自衡看看屯裏現在在幹的活兒,一麵向他介紹:“現在我們還在整地......等到秧苗長出來了,就可以把它移栽到田裏了。”
周自衡安靜聽,並不插嘴。
然後,就在丁老三懸著的心慢慢放下的時候,他就聽到這位周錄事問自己:“等一下,你們在播種之前不會將水稻進行浸種嗎?”
丁老三一片茫然:......浸種?那是啥?
周自衡歎氣,知道這在後世水稻耕作中極為重要的一步如今還沒有被推廣開來,他明明記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裏是有提到過的。看來,這時候技術的傳播速度還是要比自己想象中的更慢。
他將周圍的屯戶都召集過來,溫和耐心的介紹了水稻浸種這項技術:“......總之,在播種之前給水稻浸種,可以提高稻種的發芽率,呃,可以讓稻種發更多的芽,後續也能長得更好。”
他換了種屯戶們可以聽懂的表達方式。
講完之後,圍過來的屯戶們卻起了小小的騷亂。
有人大驚失色:“這種子泡這麽久還能長出秧苗來嗎?”
也有人無所謂:“應該沒關係吧?稻子不就是長在水裏麵的嗎?”
有人堅決反對:“早就泡爛了吧?上次我家曬好的稻子忽然遇到暴雨,都發黴了,可心疼死我了!”
有人讚同:“雖然稻穀喜水,但上次遇到洪災,咱們的稻子都減產了大半。”
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過幾圈後,覺得這種新東西,還是不要輕易嚐試為好。
周自衡甚至聽到有人帶著怨氣和諷刺的嘟囔:“要是聽了他的,到時候種子被泡爛了,咱們顆粒無收,他卻一點事也不會有,他可是高高在上的錄事!”
“就是。”
周自衡循聲找到這個人,提高聲音:“你,對,就是你,到我麵前來!”
周圍的空氣一下子就安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