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一千多個縣裏,上海縣無疑是排名前幾位的大縣。前世曾有一個說法是,百年前上海隻是一個小漁村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大明的上海縣僅城市人口,就已經小十萬人了。
王越又向唐以典詢問了外灘的概況,據唐以典說,上海的航運並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築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
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
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
王越道:“唐大人,朝廷設鬆江總兵,駐地上海縣。這征地選址正是歸縣裏負責,唐大人可有辦妥?”
這位唐以典是上海縣誌都記載過的有名的清官能吏,在任期間組織民眾築堤,興修水利,大搞生產,改善農耕。甚至捐獻薪俸築城垣,治理河道,砌修馬路、文廟等,所以頗有政績。
朝廷設鬆江總兵駐地上海縣,就要涉及到征地,這是每個縣府都要頭疼的問題。尤其是隸屬於鬆江府的上海縣,這裏是大明數一數二的富裕地區,與蘇州府合並稱作蘇鬆地區,該地區占了大明財賦的半壁江山,這裏的地能不肥嗎?
經過本朝二百年下來,大多的田地已經被大家族吞並,這些家族哪個沒有背景?
朝廷征地都是無償的,雖說是朝廷的政令,這卻要他唐以典來執行。
“中丞大人,下官在北門外已征地五十畝,可供鬆江總兵在此建立衙屬。”這塊地可是唐以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弄來的,甚至付出了利益交換。
王越立刻道:“哦,在什麽位置?”
唐以典拿出一副地圖指給王越看,這個位置在縣城外,通過這份非常抽象的地圖,王越大約估算出這個位置大概就在後世的河南中路跟廣東路附近。
這個位置雖然還不錯,王越卻不會滿足,他搖頭道:“地方還是太小了。”
唐以典頭大了:“那王大人是想……?”
王越在那份抽象的地圖上一比劃,畫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道:“從這裏到這裏,包括這片灘塗。”
這片區域從吳淞江(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口,直到上海鎮,全長三裏地,寬兩裏地,其中灘塗就寬約半裏,總麵積一點五平方公裏,兩千多畝。
唐以典有點傻了,這地方大而狹長,讓他想不明白王越要這樣一塊地方幹嘛?
他最頭疼的是征地,這塊地除去那片河灘,起碼要征地一千五百畝。
“中丞大人,這,這……!”唐以典頭上有點冒汗了。
王越當然也明白他的顧慮,這塊地方他是勢在必得,這地方在後世用寸土寸金都難以形容其價值。
“唐大人,你不用為難,這塊地本官不會無償征用,而是有償的,就以現在地價的一倍付給補償款。”王越暗道,若是這樣還征不來地,那隻好用手段了。
唐以典聞言這才鬆了一口氣,王越有錢的名聲他也有所耳聞,有了錢事情就好辦多了。
王越接著又道:“剛才那五十畝地也同樣如此辦理,既然縣裏已經無償征用,這筆錢款就交到上海縣吧。”
唐以典大喜,上海縣這邊的地價大約八兩銀子一畝,按一倍算這就是八千兩銀子了。這王越確實如聞名的那樣土豪,白來的東西還要給錢。
唐以典當然不會矯情,恭維道:“多謝中丞大人,中丞大人真是待下官如父母也!”
“但是!”王越道。
“啊?”唐以典沒想到這裏還有轉折。
王越笑著道:“既然本官付了這買地的錢,這地契就由縣裏辦在本官的名下吧。”
這塊風水寶地,王越打算做傳家寶了,要立個祖訓,隻能出租,永遠不能發賣,誰賣誰就不是王氏子孫。但這要建立在政權穩定的情況下,頻繁的改朝換代,尤其是推翻三座大山的那種改朝換代,土地所有權就成廢紙了。
王越要轉換成私有土地,這當然沒問題了,人家王越也沒義務為朝廷買地。
這征地的事就交給唐以典了,不過要把外灘建起來,難度不小。建外灘要用到挖泥船,工程量很大,這不像建港口。港口都是選址在深水處,用推土機把泥沙往海裏堆積就行。
這次同來的客貨混裝輪就帶來了不少工程機械,還有民政處和港口建設的相關人員,他們將做前期的規劃和勘察。
這些人還將前往吳淞口勘察,吳淞口那邊要建炮台和軍港。
明朝吳淞口不但建有炮台,而且還設有吳淞江守禦千戶所,崇明島上也有個崇明水師。但這樣的軍事力量連小股的倭寇都打不過,可見廢弛到什麽地步。
王越作為應天巡撫,是本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當然有權利加強軍備。鎖住吳淞口,就等於鎖住了長江出海口和黃浦江出海口。
為了接待王越一行,唐以典向當地縉紳潘家商借了潘園作為王越等人的下榻處。
此地就在上海縣的城隍廟之後,正是後世上海城內的第一名園豫園的前身。
在這個時空,豫園是嘉靖年間當過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的產業。目前還在潘氏後裔手中。雖然地在城中鬧市區,卻是鬧中取靜,頗為清靜幽雅。
王越本來要在船上居住的,聽唐以典說安排在潘園,因此欣然應往。
他前世是到過城隍廟,遊過豫園的,還在九曲橋邊的茶樓裏吃過有名的小籠包。現在的潘園隻是豫園的前身,布局不盡相同。一八四零年的時候,當時叫西園的豫園被英軍毀了,後來的豫園是翻修的。
潘家聽說是應天巡撫大人下榻,招待的甚是殷勤,還派了幾個丫鬟過來端茶倒水。潘家畢竟是縉紳,吃喝享用極為精致,所以王越又吃到了小籠包,這可不是後世的小籠包,大明版的更加天然鮮美。
大明的上海縣僅城市人口,就已經小十萬人了。
王越又向唐以典詢問了外灘的概況,據唐以典說,上海的航運並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築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
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
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
王越道:“唐大人,朝廷設鬆江總兵,駐地上海縣。這征地選址正是歸縣裏負責,唐大人可有辦妥?”
這位唐以典是上海縣誌都記載過的有名的清官能吏,在任期間組織民眾築堤,興修水利,大搞生產,改善農耕。甚至捐獻薪俸築城垣,治理河道,砌修馬路、文廟等,所以頗有政績。
朝廷設鬆江總兵駐地上海縣,就要涉及到征地,這是每個縣府都要頭疼的問題。尤其是隸屬於鬆江府的上海縣,這裏是大明數一數二的富裕地區,與蘇州府合並稱作蘇鬆地區,該地區占了大明財賦的半壁江山,這裏的地能不肥嗎?
經過本朝二百年下來,大多的田地已經被大家族吞並,這些家族哪個沒有背景?
朝廷征地都是無償的,雖說是朝廷的政令,這卻要他唐以典來執行。
“中丞大人,下官在北門外已征地五十畝,可供鬆江總兵在此建立衙屬。”這塊地可是唐以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弄來的,甚至付出了利益交換。
王越立刻道:“哦,在什麽位置?”
唐以典拿出一副地圖指給王越看,這個位置在縣城外,通過這份非常抽象的地圖,王越大約估算出這個位置大概就在後世的河南中路跟廣東路附近。
這個位置雖然還不錯,王越卻不會滿足,他搖頭道:“地方還是太小了。”
唐以典頭大了:“那王大人是想……?”
王越在那份抽象的地圖上一比劃,畫了一個大概的輪廓道:“從這裏到這裏,包括這片灘塗。”
這片區域從吳淞江(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口,直到上海鎮,全長三裏地,寬兩裏地,其中灘塗就寬約半裏,總麵積一點五平方公裏,兩千多畝。
唐以典有點傻了,這地方大而狹長,讓他想不明白王越要這樣一塊地方幹嘛?
他最頭疼的是征地,這塊地除去那片河灘,起碼要征地一千五百畝。
“中丞大人,這,這……!”唐以典頭上有點冒汗了。
王越當然也明白他的顧慮,這塊地方他是勢在必得,這地方在後世用寸土寸金都難以形容其價值。
“唐大人,你不用為難,這塊地本官不會無償征用,而是有償的,就以現在地價的一倍付給補償款。”王越暗道,若是這樣還征不來地,那隻好用手段了。
唐以典聞言這才鬆了一口氣,王越有錢的名聲他也有所耳聞,有了錢事情就好辦多了。
王越接著又道:“剛才那五十畝地也同樣如此辦理,既然縣裏已經無償征用,這筆錢款就交到上海縣吧。”
唐以典大喜,上海縣這邊的地價大約八兩銀子一畝,按一倍算這就是八千兩銀子了。這王越確實如聞名的那樣土豪,白來的東西還要給錢。
唐以典當然不會矯情,恭維道:“多謝中丞大人,中丞大人真是待下官如父母也!”
“但是!”王越道。
“啊?”唐以典沒想到這裏還有轉折。
王越笑著道:“既然本官付了這買地的錢,這地契就由縣裏辦在本官的名下吧。”
這塊風水寶地,王越打算做傳家寶了,要立個祖訓,隻能出租,永遠不能發賣,誰賣誰就不是王氏子孫。但這要建立在政權穩定的情況下,頻繁的改朝換代,尤其是推翻三座大山的那種改朝換代,土地所有權就成廢紙了。
王越要轉換成私有土地,這當然沒問題了,人家王越也沒義務為朝廷買地。
這征地的事就交給唐以典了,不過要把外灘建起來,難度不小。建外灘要用到挖泥船,工程量很大,這不像建港口。港口都是選址在深水處,用推土機把泥沙往海裏堆積就行。
這次同來的客貨混裝輪就帶來了不少工程機械,還有民政處和港口建設的相關人員,他們將做前期的規劃和勘察。
這些人還將前往吳淞口勘察,吳淞口那邊要建炮台和軍港。
明朝吳淞口不但建有炮台,而且還設有吳淞江守禦千戶所,崇明島上也有個崇明水師。但這樣的軍事力量連小股的倭寇都打不過,可見廢弛到什麽地步。
王越作為應天巡撫,是本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當然有權利加強軍備。鎖住吳淞口,就等於鎖住了長江出海口和黃浦江出海口。
為了接待王越一行,唐以典向當地縉紳潘家商借了潘園作為王越等人的下榻處。
此地就在上海縣的城隍廟之後,正是後世上海城內的第一名園豫園的前身。
在這個時空,豫園是嘉靖年間當過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的產業。目前還在潘氏後裔手中。雖然地在城中鬧市區,卻是鬧中取靜,頗為清靜幽雅。
王越本來要在船上居住的,聽唐以典說安排在潘園,因此欣然應往。
他前世是到過城隍廟,遊過豫園的,還在九曲橋邊的茶樓裏吃過有名的小籠包。現在的潘園隻是豫園的前身,布局不盡相同。一八四零年的時候,當時叫西園的豫園被英軍毀了,後來的豫園是翻修的。
潘家聽說是應天巡撫大人下榻,招待的甚是殷勤,還派了幾個丫鬟過來端茶倒水。潘家畢竟是縉紳,吃喝享用極為精致,所以王越又吃到了小籠包,這可不是後世的小籠包,大明版的更加天然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