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牆一線


    當袁譚策馬提槍,帶著一腔複仇之心趕到時,一顆心瞬間涼了半截。


    舉目遠望,隻見營外無數火把,如滿空星鬥般無邊無際。


    綿延百步的營牆一線,六路漢軍正如火龍一般,挾著震天殺聲襲卷而近。


    而倉促趕至營牆布防的己軍士卒,一個個則是神色惶恐緊張,緊握刀槍的雙手,都在瑟瑟發抖。


    楚軍還未殺到,他們一個個已在不自覺的往後挪,眼睛四下亂瞅,似乎都在尋覓著逃跑的路徑。


    軍心士氣。


    袁譚這才猛然意識到,自己忽略了一個決定勝負的最大因素:


    士氣。


    他的十萬魏卒,顯然還籠罩在項城慘敗的陰影之下,士氣低落,軍心動蕩。


    士氣不整,雖有十萬之眾,又焉能抵擋士氣如虹的楚軍進攻?


    “該死,是我太過自信了,不該向父王誇下海口才是……”


    袁紹暗自咬牙自責,已然是心虛了。


    這時。


    文醜已策馬趕到,臉色凝重的望著眼前局麵,冷冷道:


    “大公子,大王令我等皆聽從大公子號令。”


    “咱們該怎麽守,請大公子下令吧。”


    文醜的語氣,就好像有種看他笑話的意味在內,令袁譚聽著心中很是不爽。


    袁譚心中也確實有些後悔,但到了這般地步,已是騎虎難下,隻能硬著頭皮上了。


    “還能怎麽守,爾等各統本部兵馬,給我死守營牆!”


    “不得我號令,後退半步者,斬!”


    袁譚拔劍在手,滿口霸氣的喝令。


    文醜咽了口唾沫,道了聲“諾”,撥馬而去。


    諸將到位,十萬魏軍士卒,戰戰兢兢準備迎戰楚軍來攻。


    片刻後,楚軍殺到。


    無數利箭鋪天蓋地而來,無數柄刀鋒斬向了營牆,無數槍鋒疾刺而至…


    六路楚軍,一場空前激烈的進攻就此開始。


    士氣的至關重要性,在這場攻防戰中,盡顯無疑。


    楚軍士氣如虹,無不是前赴後繼,舍身忘死。


    一名士卒倒下,後邊的士卒,則毫不猶豫的頂上前來,繼續瘋了似的猛攻。


    與楚軍截然相反,魏軍則是毫無鬥誌,但遇楚軍攻勢,無不是一觸即退。


    不到一刻鍾,營牆便有數處被突破,形勢轉眼是急轉直下。


    “大公子,敵軍攻勢太猛,我軍士氣低落,根本抵擋不住!”


    “固陵是守不住了,得速速棄營北撤才是!”


    飛奔而來的張郃,神色激動的大叫。


    此時的袁譚,已是麵如死灰,先前那份要找劉備報仇的氣勢,現下已被滿臉的不甘與懊悔取代。


    “我竟忽視了我軍士氣低落這麽關鍵之事!”


    “虧我還跟父王麵前誇下海口,這要是棄營北撤,我豈非更令父王失望?”


    袁譚暗暗咬牙切齒,心中糾結不斷,遲遲不肯做決斷。


    張郃心中急啊。


    他知道這位大公子,這是好麵子,不肯下棄營的命令。


    可若是給袁譚再拖延下去,待楚軍全線突破,他們這十萬大軍就完了!


    眼見形勢不妙,張郃眼珠一轉,隻得瞞過袁譚,派人去向袁紹告急。


    王帳內。


    袁紹臉色鐵青,如雕像般僵坐在那裏,拳頭握到哢哢作響,額頭的青筋若隱若現。


    “啟稟大王,我東翼營牆為楚軍攻破!”


    “啟稟大王,我右翼力戰不敵,為楚軍攻破了營牆!”


    “啟稟大王,敵軍攻勢太猛,我正門營牆就要抵擋不住!”


    “啟稟大王…”


    雪片刻的急報,源源不斷的送到了王帳,送到了袁紹的手中。


    每一道急報,都如一柄鐵錘,重重的敲擊在袁紹的心頭。


    “廢物!”


    “孤給你十萬大軍,你都守不住大營,當真是廢物!”


    “你真是太令孤失望了,失望透頂!”


    袁紹咬牙切齒,臉上青筋爆漲欲裂,眼中盡是失望透頂之色。


    他對袁譚,再次失望了。


    “大公子的統軍之能,比之三公子還是相差甚遠,若是三公子在此,必定能保得營牆不失!”


    “莫說是劉備隻有八萬人,縱然是百萬大軍,也休想破我大營!”


    逢紀自然是抓住機會,一通陰陽怪氣,貶低袁譚之餘,不忘順口吹捧了袁尚一番。


    袁紹心頭微微一動,眼中那份失望與後悔越來越凝重。


    “這必是我軍軍心受挫,鬥誌低落,人人皆貪生怕死,不敢死戰楚軍,方才致使營牆不保。”


    “以大公子的統軍之能都抵擋不住,若是三公子指揮,恐怕連一刻鍾都撐不住!”


    “這實在是我軍士氣太低,非是大公子能力不及呀。”


    郭圖當場坐不住,立時出口為袁譚開脫辯解。


    逢紀斜瞟了他一眼,冷哼道:


    “若非你為那蕭方戲耍,令我們中了大耳賊的調虎離山之計,使我主營失守,失了四萬大軍,我軍心士氣焉能遭此重創?”


    “郭公則,要說這軍心低落,也是你一手造成。”


    郭圖被諷刺,臉色尷尬,便立時反駁道:


    “那蕭方號稱謀聖,何等的詭詐,當時那種情況,誰又能想到大耳賊隻派了三千騎兵來佯攻?”


    “我是失算了,可你逢元圖為什麽就沒看出來這是蕭方的詭計,為何不早提醒大王?”


    “要說項城一役失利的罪任,我郭圖固然難辭其咎,你逢紀就能脫得了幹係嗎?”


    逢紀語塞,被懟到啞口無言,一時竟說不出話來。


    大敵當前,形勢堪危,這兩位謀士卻不顧眼前局麵,當著袁紹的麵互相攻詰甩起鍋來。


    都到了這個時候,自己的重臣們還在勾心鬥角,袁紹看在眼裏,心中是一陣的拔涼。


    “夠了!”


    忍無可忍之下,袁紹終於爆發,拍案怒道:


    “都到了什麽時候,你們幾個為了一己私利,還在勾心鬥角!”


    “你們置孤於何地,置孤的十萬將士於何地,置孤的大魏江山於何地?”


    郭圖和逢紀身形一凜,瞬間啞火,皆是低下了頭來不敢再吭聲。


    袁紹顫巍巍抬起頭,想要怒罵二人一番,怎奈心力憔悴,話到嘴邊卻又沒有力氣再罵出去。


    他隻得捂著心口,有氣無力的癱坐下來,一臉痛苦的樣子。


    “大王!”


    一直不作聲的沮授,終於站了起來。


    “照如今形勢來看,我軍軍心士氣已土崩瓦解,士卒們全然沒有死戰之心,固陵是絕計守不住了。”


    “現下營牆是處處被突破,大營失守已成定局,再堅守下去我十萬大軍隻怕都有全軍覆沒之危。”


    “臣請大王以保存實力為重,下令棄營吧!”


    棄營!


    沮授說出了所有人想說的話。


    郭圖和逢紀也不吵了,目光巴巴的望向袁紹。


    顯然二人不管如何攻擊對方,在棄營北撤這件事上,卻有著同樣的共識。


    袁紹卻手捂著胸口,臉龐扭曲著不甘,心如刀絞。


    先前失了四萬大軍,兩國攻守之勢已然逆轉。


    但好歹十萬大軍主力還在,固陵糧營也都還在。


    現下若再敗走,那可就是名符其實的大敗。


    十六萬大軍,被劉備打得損兵失地,狼狽不堪的逃回許昌,魏國上下將是何等的震動。


    他這大魏之王的威名,也將隨之一掃而空。


    介時劉備繼續趁勝北進,許昌便有可能不保,黃河以南諸州,皆有失陷之危!


    他也將被劉備逐出中原趕回河北,有生之年,就此與一統天下四個字說再見!


    豈能甘心?


    “孤絕不棄營!”


    袁紹掙紮著站了起來,麵目猙獰扭曲到駭人地步,大叫道:


    “孤乃大魏之王,六州之主,手握十六萬大軍,焉能敗給那織席販履之徒!”


    “孤絕不棄守固陵,孤要親自去統軍,與那大耳賊決一死戰!”


    咆哮聲中,袁紹抓著拐杖,跌跌撞撞就要衝出營帳,衝向營牆去主持大局。


    眾人大驚失色。


    “大王,大勢已去,請大王下令棄營吧!”


    “現下棄營撤退,我們還能保住十萬大軍,若是再不走,就有全軍覆沒之危啊!”


    “大王,現下萬不可意氣用事啊!”


    郭圖和逢紀也不敢再置身事外了,紛紛起身苦勸。


    “你們一個個皆是貪生懼死的蠢才,危難之際隻會讓孤逃命,竟沒一個人能幫孤力挽狂瀾!”


    “孤養你們這幫廢物有何用?”


    袁紹憤然拔劍,大喝道:


    “孤就是要與大耳賊決一死戰,誰敢再言棄營,孤必殺之!”


    眾人嚇的一哆嗦,空有滿腔勸言,皆無人再敢勸半個字。


    自家大王,現下是急怒攻心,已然失去了理智,是真有可能殺人啊。


    袁紹威服了眾臣,一手執劍,一手拄著拐杖,跌跌撞撞衝出了大帳。


    “所有人隨孤往營牆,與大耳賊決一死——”


    戰字還未出口。


    前方數不清的魏卒,已如驚弓之鳥般,慌不擇路的潰散而來。


    不是一人,而是成千上萬!


    十萬魏軍,已是全線土崩瓦解,望風而潰。


    他們的身後,無數的楚軍旗幟,引領著無數楚軍,如虎狼一般追輾而來。


    袁紹僵在原地,劍舉在半空,臉上狂怒漸漸凝固為愕然。


    “父王,敵軍攻勢太急,我軍士氣全無,抵擋不住啊!”


    “兒已盡了全力,可還是沒能守住營牆!”


    “父王,請速速棄營北撤吧!”


    策馬而來的袁譚,滿麵羞愧惶急的衝著袁紹悲叫。


    “哐哐!”


    左手的長劍,右手的拐杖,同時跌落在地。


    袁紹兩腿一軟,腳下再也站立不住,一屁股跌坐在了地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臥龍姐夫,忽悠劉備搶荊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堂燕歸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堂燕歸來並收藏三國:臥龍姐夫,忽悠劉備搶荊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