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平定匈奴之後,北方暫時安穩下來,但趙國被秦國打得夠嗆,趙國內部人才凋零,沒人能擋得住秦軍。公元前234年,趙王遷上台還不久,趁趙國君位交替,人心不穩,秦王政又派出大軍,由桓齮帶隊攻打趙國的平陽和武城。趙王遷派將軍扈輒去救火,結果敗得一塌糊塗,十萬趙軍陣亡,扈輒被殺,又是一次慘重的損失。
秦王政覺得這次是滅亡趙國的好時機,桓齮繼續攻打趙國。桓齮從上黨出發,越過太行山,繞到趙國後方,勢如破竹,直逼邯鄲。危急時刻,趙王遷趕緊把李牧從雁門郡召了回來,任命他為大將軍,抵擋秦軍。當時趙國內部沒多少人馬了,李牧隻好帶著邊防主力南下,和邯鄲守軍匯合後,到了宜安(今河北槁城西南)附近與秦軍相峙。
李牧覺得秦軍接連取勝,士氣高昂,就下令固守,以逸待勞,再伺機。桓齮這次是繞道來的,不利於打持久戰,就率領大軍圍攻宜安南邊的肥下,想誘使李牧出戰。趙將趙蔥見肥下危急,建議李牧趕緊派兵救援,李牧說:“人家打你就去救,這不是受製於人嗎,此乃兵家大忌。”趙蔥說:“你不救,肥下失守了他們照樣能進軍邯鄲呀。”李牧答:“他們打肥下,我們就去打他們大營,看是攻營快還是攻城快。”
由於李牧之前在固守,桓齮覺得他怕了,在軍營的防守比較薄弱,就剩下萬把人,大部隊都出門攻打肥下了。李牧率領趙軍發動奇襲,很快就攻占了秦軍大營。桓齮看李牧出來了,就放棄攻打肥下,掉頭準備與趙軍決戰。又是相同的套路,李牧料定桓齮會率軍返回,提前在兩側安排了伏兵,然後讓少量部隊誘敵深入。等秦軍掉入到包圍圈裏,李牧下令發動進攻,秦軍大敗。肥之戰一場圍魏救趙的典型案例,李牧將計就計,牢牢掌握住了戰場的主動權,給趙國帶來了一次久違的勝利,李牧因此打響了名號,受封武安君。
雖然肥之戰趙國勝了,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趙國所剩兵馬不多,再容不得半點失誤。至於秦國,家底雄厚,這次打輸了稍微休養一下又能卷土重來。公元前232年,秦國兵分兩路,一路從鄴城北山,繞道太行山對趙國北部發動進攻,一路從上黨出發,直逼邯鄲。要命的是,趙國這年發生了大旱,糧食大幅減產,物資嚴重不足。這下知道水利工程的重用了吧,秦國巴蜀地區有都江堰、關中地區有鄭國渠,這兩地的糧食充分保障了秦軍前線的補給。
趙國內憂外患之際,隻能靠李牧來救火了。李牧分析了戰場形勢後,認為邯鄲南邊有漳水和趙長城作為防禦基礎,秦軍短時間內不好突進,便派部將司馬尚在南邊防禦,自己帶了主力部隊北上對付另一支秦軍。李牧清楚這次要速戰速決,時間長了後方糧草供應不上。當李牧部隊和北上的秦軍在番吾(現河北平山縣南)附近相遇,李牧立即率軍發動猛攻,秦軍繞道而來,趕路趕累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秦軍大敗而逃。
因為趙國的補給跟不上,李牧沒有追擊,番吾之戰獲勝後馬上帶著部隊南下,和司馬尚匯合後,出兵攻打秦國南路軍。北邊部隊已經戰敗了,南邊部隊也無心再戰,稍微打了幾下就撤軍了。在李牧的指揮下,趙國再次取勝,但也看得出來,趙國已經沒有實力打殲滅戰了,隻能進行防守反擊。李牧再厲害,也彌補不了秦趙雙方的國家實力差距,這也是趙國的最後一次勝仗。
秦王政覺得這次是滅亡趙國的好時機,桓齮繼續攻打趙國。桓齮從上黨出發,越過太行山,繞到趙國後方,勢如破竹,直逼邯鄲。危急時刻,趙王遷趕緊把李牧從雁門郡召了回來,任命他為大將軍,抵擋秦軍。當時趙國內部沒多少人馬了,李牧隻好帶著邊防主力南下,和邯鄲守軍匯合後,到了宜安(今河北槁城西南)附近與秦軍相峙。
李牧覺得秦軍接連取勝,士氣高昂,就下令固守,以逸待勞,再伺機。桓齮這次是繞道來的,不利於打持久戰,就率領大軍圍攻宜安南邊的肥下,想誘使李牧出戰。趙將趙蔥見肥下危急,建議李牧趕緊派兵救援,李牧說:“人家打你就去救,這不是受製於人嗎,此乃兵家大忌。”趙蔥說:“你不救,肥下失守了他們照樣能進軍邯鄲呀。”李牧答:“他們打肥下,我們就去打他們大營,看是攻營快還是攻城快。”
由於李牧之前在固守,桓齮覺得他怕了,在軍營的防守比較薄弱,就剩下萬把人,大部隊都出門攻打肥下了。李牧率領趙軍發動奇襲,很快就攻占了秦軍大營。桓齮看李牧出來了,就放棄攻打肥下,掉頭準備與趙軍決戰。又是相同的套路,李牧料定桓齮會率軍返回,提前在兩側安排了伏兵,然後讓少量部隊誘敵深入。等秦軍掉入到包圍圈裏,李牧下令發動進攻,秦軍大敗。肥之戰一場圍魏救趙的典型案例,李牧將計就計,牢牢掌握住了戰場的主動權,給趙國帶來了一次久違的勝利,李牧因此打響了名號,受封武安君。
雖然肥之戰趙國勝了,但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趙國所剩兵馬不多,再容不得半點失誤。至於秦國,家底雄厚,這次打輸了稍微休養一下又能卷土重來。公元前232年,秦國兵分兩路,一路從鄴城北山,繞道太行山對趙國北部發動進攻,一路從上黨出發,直逼邯鄲。要命的是,趙國這年發生了大旱,糧食大幅減產,物資嚴重不足。這下知道水利工程的重用了吧,秦國巴蜀地區有都江堰、關中地區有鄭國渠,這兩地的糧食充分保障了秦軍前線的補給。
趙國內憂外患之際,隻能靠李牧來救火了。李牧分析了戰場形勢後,認為邯鄲南邊有漳水和趙長城作為防禦基礎,秦軍短時間內不好突進,便派部將司馬尚在南邊防禦,自己帶了主力部隊北上對付另一支秦軍。李牧清楚這次要速戰速決,時間長了後方糧草供應不上。當李牧部隊和北上的秦軍在番吾(現河北平山縣南)附近相遇,李牧立即率軍發動猛攻,秦軍繞道而來,趕路趕累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秦軍大敗而逃。
因為趙國的補給跟不上,李牧沒有追擊,番吾之戰獲勝後馬上帶著部隊南下,和司馬尚匯合後,出兵攻打秦國南路軍。北邊部隊已經戰敗了,南邊部隊也無心再戰,稍微打了幾下就撤軍了。在李牧的指揮下,趙國再次取勝,但也看得出來,趙國已經沒有實力打殲滅戰了,隻能進行防守反擊。李牧再厲害,也彌補不了秦趙雙方的國家實力差距,這也是趙國的最後一次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