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注視著額頭已經冒汗的孔穎達,笑著問道:“老孔你今日不忙暈,可以認真想一想,好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聽到李牧這樣說,在場的學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會心一笑。李牧與孔穎達之間的過往,旁人不了解,他們是再清楚不過了。以往孔穎達每次不敵,都會為了麵子‘仰麵暈倒’,一次兩次情有可原,畢竟孔穎達這麽大的年歲了,而且李牧也確實不給留麵子,但是每次都暈倒,哪有這麽巧的事情,必定是裝暈無疑了。
幾次下來,已成了孔穎達的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李牧當麵點破,更是陰損,他這下連暈都暈不成了,若是現在暈過去,不是假的也會被誣成假的,以後在學子麵前,更是一點威嚴都沒了。
離著老遠,李世民都能感受到孔穎達身上散發出來的怨氣,心裏也多少有些可憐他。孔穎達雖然也是山東士族出身,但是相比魏征之流喜歡添麻煩,孔穎達要好很多了。因為他這個人比較純粹,他教書,考慮的,說的,圍繞的,也都是些教書的事情,至於魏征等人操心的事兒,他反而不甚關注。
此番再次被李牧擠到牆角,孔穎達自知避無可避,便把心一橫,決定與之迎戰。即便是辯不過,也要放手一搏,說到底,在他的心裏,還是對祖宗傳下來的這一套儒家學問有信心的。
為什麽?
自漢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就是答案麽?若其他學問比得過儒家,何以到了現在,全都消散殆盡了?
因此孔穎達無懼。
孔穎達深吸了口氣,穩定住心神,迎上李牧的視線,道:“你說的情況,不可否認一定會有。對於這等冥頑不靈之輩,自有律法處之。我儒家學說,也不隻有仁政。”
李牧像是等著這句話似的,灑然一笑,道:“老孔,你說這話,我都不好意思與你辯論了,你真是太笨了。”
孔穎達瞪圓了眼睛,怒道:“你說什麽?!”
“我知道你大概的意思,你想得也沒錯。但是你想過沒有,你如此說,便是錯。作為統治者的你,施了仁政,在你的想象中,在你的仁政沐浴之下,百姓應該感激涕零。這時有人跟你唱反調,便是不通教化之人,你便要處罰人家……哈,你自己琢磨琢磨,這還能叫仁政麽?”
“所謂仁政的‘仁’,是你定,還是百姓來定?有句話叫做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也。塞北牧民,奔走於草原荒漠,生活困苦,江南有肥沃良田可以耕種,若按照你的想法,你會想,不如讓這牧民來江南,給他一塊地耕種,他過得不就好些了?”
孔穎達下意識點頭,道:“若條件允許,有何不可?”
“嗬!還有何不可?”李牧笑得非常無語,道:“這就是書呆子的話了,你有沒有想過,牧民為何叫牧民,因為他隻會放牧,他不會種地。你覺得對他好,讓他來江南種地,他不會種,餓死了,算誰的?你不幫他,他活得難點,至少能活,你幫了他,他被你幫死了,這也叫仁政?”
孔穎達滿臉漲紅,幾句話的交鋒下來,他已經知道若論狡辯,他永遠不是李牧的對手。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李牧說得道理或者例子,他自己竟然聽進去了。這可太嚇人了,若再這麽交談下去,豈不是要顛覆他心中的儒家要義?
孔穎達咬了咬牙,道:“就算是我錯了,那也是我孔穎達學業不精,對不起先祖,你也不能說是儒家學說錯了!”
孔穎達本以為,接下來要迎接的會是李牧猛烈的攻擊與羞辱,他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承受了。但讓他一萬個沒想到的是,李牧聽到他這樣說,表現得比他還要驚訝,道:“老孔,你在想些什麽,我何時有過一個字說過儒家學說錯了?我難道不是在說你錯了麽?”
孔穎達麵上一呆,他沒反應過來,這難道不是一回事麽?
李牧不去管他,自顧地對學子們說道:“諸位學子,說了這麽半天,相信你們也聽得有些糊塗。剛剛孔祭酒說了仁政,我說他錯了,通過我的駁斥,大家也都知曉了他錯在哪裏。你們現在可能會想,孔祭酒傳授你們的就是純粹的儒家仁政之說,這若是錯了,豈不是儒家、孔聖錯了?”
“有這種想法,才是大錯而特錯!”
“我們從頭分析一下仁政這兩個字,方才說過了。孔子他老人家是沒說過‘仁政’二字的,他隻說過仁。政,是孟子加上的。後人研究儒家經典,習慣於將孔孟二人合並,稱之為二聖,便混淆了起來,但是兩者還是有所分別的。”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孔孟二人雖合稱二聖,但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乃是源於孔子。孟子是根據孔子的學說進行解釋,發揚。孔孟二人相差超過百歲,未曾謀麵,試問孔子所想,孟子如何知道?這就如同今天,爾等從孔祭酒學儒家典籍時日不短,朝夕相處,你等學會其精髓了麽?”
眾人皆搖頭,孔穎達的‘理論課’是所有課程最難懂的,經常是自以為聽懂了,卻被告知理解錯了,讓人不勝其煩,又畏懼不已。
“據此,我可不可以大膽猜測一下,關於這‘仁政’二字,孔子隻想說的是‘仁’,而‘政’是孟子因自己的想象或者需要添加上去的,這可不是我亂說,孟子為了謀取官職,得到重用,先後遊曆梁、魏、齊、宋、滕、魯等國,仁政二字,便是他與梁惠王奏對時說出來的!”
學子們若有所思,孔穎達見狀內心焦急萬分,卻也沒有辦法,因為他舉不出例子證明李牧所言荒謬。
就在學子們即將被洗腦成功的時候,李牧忽然笑了一下,話鋒一轉,道:“當然了,我說得一切,也都是揣測,也許孔子想過——注意,我說的是揣測,我揣測孔孟,孟子揣測孔子,大家都是揣測,都不是眼睛看到的,身體經曆的事實,所以,這種話不足為信。”
眾學子鴉雀無聲,他們懷疑自己的耳朵。這位年輕的逐鹿侯在說些什麽,他竟然說,孔孟之道不足為信?這實在是太挑戰他們的價值觀了。
孔穎達實在忍不住開口,道:“李牧,請你慎言,你不要仗著自己有幾分才氣,就在這裏誤人子弟,他們都是未來的國之肱骨,你擔待不起!”
李牧笑了,道:“老孔,你還真別嚇我。我是奉旨授課,不得不來,不然你以為我願意來麽?我李牧邊城庶民出身,半年之前大字不識一個,名字都寫不出來。混到今天,擁有這一切,靠的便是‘與眾不同’這四個字。我若與你們的想法都一樣,何以脫穎而出啊?反正我也不愛講,既然你這麽說,那我就不說了,今日就到這兒,下課了!”
這話不說還好,說了之後可炸窩了。
關於李牧的出身來曆,大唐日報早有報道,學子們都清楚地不能再清楚了。關於他的種種神奇,耳濡目染也見過了許多。他說他得到的一切,便是因為他的與眾不同,學子們下意識地全信了。
在場的眾人,出身自不必說,未來都是要襲公侯爵位的。但是他們誰敢說,能比得過李牧去?誰不想得屠龍技,見李牧要走,李承乾第一個撲過去,一把抱住李牧的大腿,哪裏還顧得上太子的威嚴,高聲叫道:“大哥大哥,他們不聽,我想聽,父皇不是讓你給我和青雀上課嘛,你得講完呐!”
李泰也撲了上來,抱住另一條大腿,道:“大哥大哥,皇兄說得對呀!”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完全不理會孔穎達的喝止。李牧無奈歎了口氣,道:“好吧,都各自回座,聽我講完吧,反正下一堂課也不知道什麽時候了。也許陛下覺得我講得不好,再不讓講了也說不定,索性我就過一把當老師的癮!”
眾學子轟然應聲,乖乖坐回自己的位置。李牧看了眼孔穎達,道:“老孔,你不妨也聽完,若你覺得我說得不對,你可以去跟陛下稟明,正好我也不愛講課,省得來這兒礙你眼。”
孔穎達已經顏麵掃地,哼了一聲,視線撇到一邊,權當沒有聽見。
李牧笑了笑,也不理他,繼續說道:“剛才我說了,後人揣測前人所想,本來就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咱們可以進一步想,不要說是後人揣測前人,就是麵對麵的兩個人,你覺得你能盡知他心中所想麽?”
見眾學子麵麵相覷,李牧直接給出了答案,道:“不能!因為人與人之間,無論是父子親情還是朋友義氣,隻要不是一體,天然具有防備之心,他是不可能讓你看穿的。一個人怎麽想,隻有他自己知道,旁人都是猜而已。”
“我真正要告訴你們的道理是,讀書,要帶上自己的腦子。聖人典籍,固然是經典。但是聖人典籍,也不一定全對。這世上哪有全知全能之人?每一個人都犯過錯,孔孟若全知全能,為何他們沒封侯拜相,他們沒能建立王朝?若他們做得全對,為何在他們或者的時候,百姓沒有享受到仁政?我們先看結果,便可反推出緣由,這個緣由非常簡單,那就一定是他們的理論中,有錯誤的地方。”
孔穎達鼻孔冒著粗氣,他想說什麽,但是大腦一片空白,實在是想不出話來反駁。
“那麽就這個仁政來說,我可以帶著你們試著研究一下,為何做不到仁政,為何孟子如此大能都做不到?因為——它本身就是做不到的事情。”
學子們本來已經屏住呼吸,等著李牧的高論了,沒想到又來了一個大緩氣,差點閃了腰。
“為何我說做不到?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自古以來,君王少而百姓多。君王隻有一個,加上所有的大臣官吏,也就數千人而已。但是百姓如過江之鯽,千千萬。一個君王,幾千個官吏,如何能想得出讓所有百姓都滿意的仁政?同樣的一條政令,有人歡喜就有人咒罵,你如何堵住悠悠之口?”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孟子結合孔子‘仁’的想法提出‘仁政’,他自己也沒有做到的原因就是‘仁政’是一個理想化的概念。想要達到仁政,需要君是明君,臣是賢臣,百姓還得是良善知恩義的好百姓。此三者,缺一不可。諸位想一想,若這三者具備,哪還需要什麽仁政?隨便都是仁政!所謂‘仁政’,就是一句廢話了。古今王朝三者具其二就是盛世了,哪有三者皆具的時候?”
“在我看來,一味地研究聖人典籍,是一件荒唐而沒有意義的事情。前人的生活,環境,禮樂,教化等等,與我們截然不同。就連孔子當年,想在魯國恢複周禮,他都沒有成功。如今我們去摳典籍中的字眼,用前人遇到的事情,來套用到我們現在遇到的事情上,能行得通嗎?”
李牧看了眼孔穎達,道:“那麽有人聽到這裏會產生疑問,若按照我的說法,君主就不要施仁政了麽?”
“也不是!”
“還是那句話,可以反著來想嘛!既然君主想推行仁政,總會有人來挑毛病,那麽君主不妨等一等。等,不是不聞不問,而是要去體察民情。給予百姓他所急需的東西,效果要比你推行一個所謂的仁政要好得多。用一句我做生意的時候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就叫做‘上趕著沒有好買賣’,一切要以務實為主。你們以後不出意外都是要做官的,切記不要把什麽仁政啊,慈愛啊,寬厚啊,這種沒用的屁話掛在嘴邊,百姓在意的不是這些,話說得再漂亮,你得把事情解決掉。”
“試想一下,若遇荒年,百姓餓著肚子,瘦的皮包骨了,你跟百姓說仁政,百姓有空聽嗎?他們要的是糧食,除了糧食,都是狗屁!你們是沒見過真正饑餓的人啊,人要是餓急眼了,真的是會吃人的。我今天跟你們說的話,你們要是不放在心上,他日真遇到這種情況,誇誇其談的時候被人撕了,吃了,可別怪我沒提醒過你們啊!”
聽到李牧這樣說,在場的學子們都不約而同地會心一笑。李牧與孔穎達之間的過往,旁人不了解,他們是再清楚不過了。以往孔穎達每次不敵,都會為了麵子‘仰麵暈倒’,一次兩次情有可原,畢竟孔穎達這麽大的年歲了,而且李牧也確實不給留麵子,但是每次都暈倒,哪有這麽巧的事情,必定是裝暈無疑了。
幾次下來,已成了孔穎達的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李牧當麵點破,更是陰損,他這下連暈都暈不成了,若是現在暈過去,不是假的也會被誣成假的,以後在學子麵前,更是一點威嚴都沒了。
離著老遠,李世民都能感受到孔穎達身上散發出來的怨氣,心裏也多少有些可憐他。孔穎達雖然也是山東士族出身,但是相比魏征之流喜歡添麻煩,孔穎達要好很多了。因為他這個人比較純粹,他教書,考慮的,說的,圍繞的,也都是些教書的事情,至於魏征等人操心的事兒,他反而不甚關注。
此番再次被李牧擠到牆角,孔穎達自知避無可避,便把心一橫,決定與之迎戰。即便是辯不過,也要放手一搏,說到底,在他的心裏,還是對祖宗傳下來的這一套儒家學問有信心的。
為什麽?
自漢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就是答案麽?若其他學問比得過儒家,何以到了現在,全都消散殆盡了?
因此孔穎達無懼。
孔穎達深吸了口氣,穩定住心神,迎上李牧的視線,道:“你說的情況,不可否認一定會有。對於這等冥頑不靈之輩,自有律法處之。我儒家學說,也不隻有仁政。”
李牧像是等著這句話似的,灑然一笑,道:“老孔,你說這話,我都不好意思與你辯論了,你真是太笨了。”
孔穎達瞪圓了眼睛,怒道:“你說什麽?!”
“我知道你大概的意思,你想得也沒錯。但是你想過沒有,你如此說,便是錯。作為統治者的你,施了仁政,在你的想象中,在你的仁政沐浴之下,百姓應該感激涕零。這時有人跟你唱反調,便是不通教化之人,你便要處罰人家……哈,你自己琢磨琢磨,這還能叫仁政麽?”
“所謂仁政的‘仁’,是你定,還是百姓來定?有句話叫做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也。塞北牧民,奔走於草原荒漠,生活困苦,江南有肥沃良田可以耕種,若按照你的想法,你會想,不如讓這牧民來江南,給他一塊地耕種,他過得不就好些了?”
孔穎達下意識點頭,道:“若條件允許,有何不可?”
“嗬!還有何不可?”李牧笑得非常無語,道:“這就是書呆子的話了,你有沒有想過,牧民為何叫牧民,因為他隻會放牧,他不會種地。你覺得對他好,讓他來江南種地,他不會種,餓死了,算誰的?你不幫他,他活得難點,至少能活,你幫了他,他被你幫死了,這也叫仁政?”
孔穎達滿臉漲紅,幾句話的交鋒下來,他已經知道若論狡辯,他永遠不是李牧的對手。而且更加可怕的是,李牧說得道理或者例子,他自己竟然聽進去了。這可太嚇人了,若再這麽交談下去,豈不是要顛覆他心中的儒家要義?
孔穎達咬了咬牙,道:“就算是我錯了,那也是我孔穎達學業不精,對不起先祖,你也不能說是儒家學說錯了!”
孔穎達本以為,接下來要迎接的會是李牧猛烈的攻擊與羞辱,他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承受了。但讓他一萬個沒想到的是,李牧聽到他這樣說,表現得比他還要驚訝,道:“老孔,你在想些什麽,我何時有過一個字說過儒家學說錯了?我難道不是在說你錯了麽?”
孔穎達麵上一呆,他沒反應過來,這難道不是一回事麽?
李牧不去管他,自顧地對學子們說道:“諸位學子,說了這麽半天,相信你們也聽得有些糊塗。剛剛孔祭酒說了仁政,我說他錯了,通過我的駁斥,大家也都知曉了他錯在哪裏。你們現在可能會想,孔祭酒傳授你們的就是純粹的儒家仁政之說,這若是錯了,豈不是儒家、孔聖錯了?”
“有這種想法,才是大錯而特錯!”
“我們從頭分析一下仁政這兩個字,方才說過了。孔子他老人家是沒說過‘仁政’二字的,他隻說過仁。政,是孟子加上的。後人研究儒家經典,習慣於將孔孟二人合並,稱之為二聖,便混淆了起來,但是兩者還是有所分別的。”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孔孟二人雖合稱二聖,但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乃是源於孔子。孟子是根據孔子的學說進行解釋,發揚。孔孟二人相差超過百歲,未曾謀麵,試問孔子所想,孟子如何知道?這就如同今天,爾等從孔祭酒學儒家典籍時日不短,朝夕相處,你等學會其精髓了麽?”
眾人皆搖頭,孔穎達的‘理論課’是所有課程最難懂的,經常是自以為聽懂了,卻被告知理解錯了,讓人不勝其煩,又畏懼不已。
“據此,我可不可以大膽猜測一下,關於這‘仁政’二字,孔子隻想說的是‘仁’,而‘政’是孟子因自己的想象或者需要添加上去的,這可不是我亂說,孟子為了謀取官職,得到重用,先後遊曆梁、魏、齊、宋、滕、魯等國,仁政二字,便是他與梁惠王奏對時說出來的!”
學子們若有所思,孔穎達見狀內心焦急萬分,卻也沒有辦法,因為他舉不出例子證明李牧所言荒謬。
就在學子們即將被洗腦成功的時候,李牧忽然笑了一下,話鋒一轉,道:“當然了,我說得一切,也都是揣測,也許孔子想過——注意,我說的是揣測,我揣測孔孟,孟子揣測孔子,大家都是揣測,都不是眼睛看到的,身體經曆的事實,所以,這種話不足為信。”
眾學子鴉雀無聲,他們懷疑自己的耳朵。這位年輕的逐鹿侯在說些什麽,他竟然說,孔孟之道不足為信?這實在是太挑戰他們的價值觀了。
孔穎達實在忍不住開口,道:“李牧,請你慎言,你不要仗著自己有幾分才氣,就在這裏誤人子弟,他們都是未來的國之肱骨,你擔待不起!”
李牧笑了,道:“老孔,你還真別嚇我。我是奉旨授課,不得不來,不然你以為我願意來麽?我李牧邊城庶民出身,半年之前大字不識一個,名字都寫不出來。混到今天,擁有這一切,靠的便是‘與眾不同’這四個字。我若與你們的想法都一樣,何以脫穎而出啊?反正我也不愛講,既然你這麽說,那我就不說了,今日就到這兒,下課了!”
這話不說還好,說了之後可炸窩了。
關於李牧的出身來曆,大唐日報早有報道,學子們都清楚地不能再清楚了。關於他的種種神奇,耳濡目染也見過了許多。他說他得到的一切,便是因為他的與眾不同,學子們下意識地全信了。
在場的眾人,出身自不必說,未來都是要襲公侯爵位的。但是他們誰敢說,能比得過李牧去?誰不想得屠龍技,見李牧要走,李承乾第一個撲過去,一把抱住李牧的大腿,哪裏還顧得上太子的威嚴,高聲叫道:“大哥大哥,他們不聽,我想聽,父皇不是讓你給我和青雀上課嘛,你得講完呐!”
李泰也撲了上來,抱住另一條大腿,道:“大哥大哥,皇兄說得對呀!”
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完全不理會孔穎達的喝止。李牧無奈歎了口氣,道:“好吧,都各自回座,聽我講完吧,反正下一堂課也不知道什麽時候了。也許陛下覺得我講得不好,再不讓講了也說不定,索性我就過一把當老師的癮!”
眾學子轟然應聲,乖乖坐回自己的位置。李牧看了眼孔穎達,道:“老孔,你不妨也聽完,若你覺得我說得不對,你可以去跟陛下稟明,正好我也不愛講課,省得來這兒礙你眼。”
孔穎達已經顏麵掃地,哼了一聲,視線撇到一邊,權當沒有聽見。
李牧笑了笑,也不理他,繼續說道:“剛才我說了,後人揣測前人所想,本來就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咱們可以進一步想,不要說是後人揣測前人,就是麵對麵的兩個人,你覺得你能盡知他心中所想麽?”
見眾學子麵麵相覷,李牧直接給出了答案,道:“不能!因為人與人之間,無論是父子親情還是朋友義氣,隻要不是一體,天然具有防備之心,他是不可能讓你看穿的。一個人怎麽想,隻有他自己知道,旁人都是猜而已。”
“我真正要告訴你們的道理是,讀書,要帶上自己的腦子。聖人典籍,固然是經典。但是聖人典籍,也不一定全對。這世上哪有全知全能之人?每一個人都犯過錯,孔孟若全知全能,為何他們沒封侯拜相,他們沒能建立王朝?若他們做得全對,為何在他們或者的時候,百姓沒有享受到仁政?我們先看結果,便可反推出緣由,這個緣由非常簡單,那就一定是他們的理論中,有錯誤的地方。”
孔穎達鼻孔冒著粗氣,他想說什麽,但是大腦一片空白,實在是想不出話來反駁。
“那麽就這個仁政來說,我可以帶著你們試著研究一下,為何做不到仁政,為何孟子如此大能都做不到?因為——它本身就是做不到的事情。”
學子們本來已經屏住呼吸,等著李牧的高論了,沒想到又來了一個大緩氣,差點閃了腰。
“為何我說做不到?很簡單的一個道理,自古以來,君王少而百姓多。君王隻有一個,加上所有的大臣官吏,也就數千人而已。但是百姓如過江之鯽,千千萬。一個君王,幾千個官吏,如何能想得出讓所有百姓都滿意的仁政?同樣的一條政令,有人歡喜就有人咒罵,你如何堵住悠悠之口?”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孟子結合孔子‘仁’的想法提出‘仁政’,他自己也沒有做到的原因就是‘仁政’是一個理想化的概念。想要達到仁政,需要君是明君,臣是賢臣,百姓還得是良善知恩義的好百姓。此三者,缺一不可。諸位想一想,若這三者具備,哪還需要什麽仁政?隨便都是仁政!所謂‘仁政’,就是一句廢話了。古今王朝三者具其二就是盛世了,哪有三者皆具的時候?”
“在我看來,一味地研究聖人典籍,是一件荒唐而沒有意義的事情。前人的生活,環境,禮樂,教化等等,與我們截然不同。就連孔子當年,想在魯國恢複周禮,他都沒有成功。如今我們去摳典籍中的字眼,用前人遇到的事情,來套用到我們現在遇到的事情上,能行得通嗎?”
李牧看了眼孔穎達,道:“那麽有人聽到這裏會產生疑問,若按照我的說法,君主就不要施仁政了麽?”
“也不是!”
“還是那句話,可以反著來想嘛!既然君主想推行仁政,總會有人來挑毛病,那麽君主不妨等一等。等,不是不聞不問,而是要去體察民情。給予百姓他所急需的東西,效果要比你推行一個所謂的仁政要好得多。用一句我做生意的時候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就叫做‘上趕著沒有好買賣’,一切要以務實為主。你們以後不出意外都是要做官的,切記不要把什麽仁政啊,慈愛啊,寬厚啊,這種沒用的屁話掛在嘴邊,百姓在意的不是這些,話說得再漂亮,你得把事情解決掉。”
“試想一下,若遇荒年,百姓餓著肚子,瘦的皮包骨了,你跟百姓說仁政,百姓有空聽嗎?他們要的是糧食,除了糧食,都是狗屁!你們是沒見過真正饑餓的人啊,人要是餓急眼了,真的是會吃人的。我今天跟你們說的話,你們要是不放在心上,他日真遇到這種情況,誇誇其談的時候被人撕了,吃了,可別怪我沒提醒過你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