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謀劃未來之技術創新
亮劍:為什麽你的繳獲這麽多 作者:待客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路迎著朝霞,吹著山風,跨越群山,邁過清澗,張雲帶領兩萬多部隊和十多萬支前群眾再次橫穿了太行山山脈,回歸了正太軍分區。
回到駐地的時候,邢誌國已經帶著軍分區後勤部等大量工作人員做好準備迎接部隊歸來,另有很多部隊家屬、群眾家屬也在那裏翹首等待著家人們回歸。
看到隊伍回來,駐地附近的人群中都爆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
看到支前群眾們也歸心似箭,張雲安排劉長青、邢誌國等人妥善安置了部隊回營,迅速兌現了支前群眾的酬勞等,還專門為支前群眾額外發放了糖果等物資作為獎勵。
一時間,群眾們眉眼頓開,攜帶著酬勞的糧食、布匹、糖果等,開開心心的跟著家人回歸了各個山村。
張雲等人好一通忙活,才把工作逐步理順,整個駐地周邊才慢慢安靜下來。
……
第二天,張雲安排部隊幹部和戰士們好好休整,褪去長途征戰的疲憊,自己則是帶著警衛員去調研考察兵工廠,第一站就到了專家組工作站。
(目前專家組工作站被張雲放置在了兵工廠下麵,由兵工廠負責經費撥付、設備維護、物資提供等,並由張雲親自負責管理。)
專家工作站,就是原來的專家工作組升級而成。
自1938年7月張雲第一次破襲井陘煤礦並救助了葉教授等專家及大學生後,張雲就邀請這些專家在駐地成立了化學工作組,負責一些化學技術的支持和研發工作。而後隨著獨立支隊越來越強大,經費越來越充足,設備越來越先進,這些教授先後又邀請了不少國內冶金、化工、材料、機械等領域專家來此工作和服務,順便培養大學生技術人才。
一年多來,這個工作組前前後後邀請了近30名國內有些名氣的專家教授來此服務,隨之而來的還有近200餘名理工科大學生,同時工作組也與不少國內專家建立了通訊聯係。可惜民國時期國內的理工專家數量不多,且大部分集中在西南聯大等國統地區。要不是目前國統區工業經濟蕭條,腐敗嚴重加之經費緊張,大部分理工專家生活困頓,很多人其實是不願意來到這裏研究。哪怕現在,張雲也僅僅是以合作和委托的方式進行管理。
(這裏沒法細講,大家隻要知道這些專家學者不隸屬張雲,也不在軍分區和獨立支隊的名冊上就可以。)
為了方便管理,張雲早早就將專家工作組升級為專家工作站,並參照後世的大學設計,成立了冶金組、有機化工組、無機化工組、材料組、機械組、農業組、醫療組等等專業組別,同時以項目製推動開展技術創新和土法技術研究。
去年在專家組的努力下,張雲為總部提供了《土法兵工指南》。如今這份指南已經遍布八路軍部隊各地兵工廠,成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平原根據地、山東根據地軍工發展的最核心技術支撐,成功幫助敵後抗日的群眾製造出了堪用的炸藥、手榴彈、地雷、子彈甚至是步槍和土炮。
生產隱蔽,原料方便,雖然質量和生產效率不高,但這樣的土法兵工廠卻已經四處開花,成為全民敵後抗戰中最重要的彈藥支撐。
……………………
那本《土法兵工指南》,是張雲指導專家們以後世了解的抗戰末期成熟土法軍工技術進行進一步優化而形成的,最大限度的考慮現實原料需求和敵後抗日環境。
但是,這些技術本就是1945年前後或者最晚解放戰爭時期本應出現的技術和產品,說白了,技術不算先進,產品不算高端,僅僅是解決了部分根據地彈藥短缺或者應急使用的難題。
但專家們既然是國內少有的理工專家,雖然遠遠趕不上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張雲提供的歐美專業書籍(兌現升級而來)支持下,也算專業領域的一時人傑,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遠遠不止這些土法工藝。張雲自然不會閑置這些專家們,而是繼續鼓勵和支持這些專家圍繞國內緊缺的專業技術和工藝進行研究,包括但不限於新型炸藥生產工藝、炮鋼生產工藝、農業增產技術、煤化工技術以及磺胺類、黴素類消炎藥物等等。
雖然張雲這兩年空間內積累了大量的各類物資,也可以通過調換等方式更換為更為先進的同品類物資,比如可以把積累的大量中藥、西藥等調換為磺胺藥物,把鋼鐵調換為炮鋼甚至是合金鋼等多功能,但是卻不能直接獲得最先進的生產工藝。目前一些關鍵技術、中間過程品或者關鍵藥物的國際價格奇高,按照調換方式獲得很不劃算,這也是張雲資助專家工作組的最重要原因。
經過了大半年的研究和沉澱,工作站的眾多專家們根據張雲的要求和想法,依靠張雲提供的大量經費、國內外先進的儀器設備,也依靠張雲提供的專業書籍及後世了解到的一些知識,陸續研發了一些新技術新產品,另有一些新的技術創新也在正在進行中。
目前來說,這些技術都還不夠成熟,產品也不夠完善,張雲本打算等過段時間技術更為完善了再推動落實這些技術的應用。
但是看到平原地區兄弟部隊戰士們與鬼子的艱難周旋,想到後續幾年華北百姓甚至全國百姓的饑荒問題,張雲決定要多做一些,把原定的計劃盡可能提前,把一些新農業技術、新生產工藝、新武器產品提前放出來,先行在軍分區試驗並推廣,在推廣中逐步完善,盡可能提升軍分區的每一塊短板,增強軍分區物資積累和戰力積累的速度。
這樣一來,就能整體提升軍分區甚至是整個根據地的實力,逐步積累與鬼子進行更大規模戰鬥和消耗的條件。
(本來張雲打算是要等珍珠港戰役爆發後,才開始正式發力,向鬼子發起全麵反擊,但現在張雲要盡可能把進度提前。在明年9月在鬼子進攻東南亞法屬殖民地暴露其南向野心,美國因鬼子威脅了其核心利益而正式放棄日本轉而加大支持中國後,張雲就打算開展組織對山西日軍的反攻,持續消耗鬼子的物資和軍力。
沒法再提前了,直到1940年上半年,美國仍然是鬼子侵華的最大金主,張雲哪怕是擁有係統,也耗不過美日兩國的物資生產速度。)
回到駐地的時候,邢誌國已經帶著軍分區後勤部等大量工作人員做好準備迎接部隊歸來,另有很多部隊家屬、群眾家屬也在那裏翹首等待著家人們回歸。
看到隊伍回來,駐地附近的人群中都爆發出了熱烈的歡呼聲。
看到支前群眾們也歸心似箭,張雲安排劉長青、邢誌國等人妥善安置了部隊回營,迅速兌現了支前群眾的酬勞等,還專門為支前群眾額外發放了糖果等物資作為獎勵。
一時間,群眾們眉眼頓開,攜帶著酬勞的糧食、布匹、糖果等,開開心心的跟著家人回歸了各個山村。
張雲等人好一通忙活,才把工作逐步理順,整個駐地周邊才慢慢安靜下來。
……
第二天,張雲安排部隊幹部和戰士們好好休整,褪去長途征戰的疲憊,自己則是帶著警衛員去調研考察兵工廠,第一站就到了專家組工作站。
(目前專家組工作站被張雲放置在了兵工廠下麵,由兵工廠負責經費撥付、設備維護、物資提供等,並由張雲親自負責管理。)
專家工作站,就是原來的專家工作組升級而成。
自1938年7月張雲第一次破襲井陘煤礦並救助了葉教授等專家及大學生後,張雲就邀請這些專家在駐地成立了化學工作組,負責一些化學技術的支持和研發工作。而後隨著獨立支隊越來越強大,經費越來越充足,設備越來越先進,這些教授先後又邀請了不少國內冶金、化工、材料、機械等領域專家來此工作和服務,順便培養大學生技術人才。
一年多來,這個工作組前前後後邀請了近30名國內有些名氣的專家教授來此服務,隨之而來的還有近200餘名理工科大學生,同時工作組也與不少國內專家建立了通訊聯係。可惜民國時期國內的理工專家數量不多,且大部分集中在西南聯大等國統地區。要不是目前國統區工業經濟蕭條,腐敗嚴重加之經費緊張,大部分理工專家生活困頓,很多人其實是不願意來到這裏研究。哪怕現在,張雲也僅僅是以合作和委托的方式進行管理。
(這裏沒法細講,大家隻要知道這些專家學者不隸屬張雲,也不在軍分區和獨立支隊的名冊上就可以。)
為了方便管理,張雲早早就將專家工作組升級為專家工作站,並參照後世的大學設計,成立了冶金組、有機化工組、無機化工組、材料組、機械組、農業組、醫療組等等專業組別,同時以項目製推動開展技術創新和土法技術研究。
去年在專家組的努力下,張雲為總部提供了《土法兵工指南》。如今這份指南已經遍布八路軍部隊各地兵工廠,成為了敵後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平原根據地、山東根據地軍工發展的最核心技術支撐,成功幫助敵後抗日的群眾製造出了堪用的炸藥、手榴彈、地雷、子彈甚至是步槍和土炮。
生產隱蔽,原料方便,雖然質量和生產效率不高,但這樣的土法兵工廠卻已經四處開花,成為全民敵後抗戰中最重要的彈藥支撐。
……………………
那本《土法兵工指南》,是張雲指導專家們以後世了解的抗戰末期成熟土法軍工技術進行進一步優化而形成的,最大限度的考慮現實原料需求和敵後抗日環境。
但是,這些技術本就是1945年前後或者最晚解放戰爭時期本應出現的技術和產品,說白了,技術不算先進,產品不算高端,僅僅是解決了部分根據地彈藥短缺或者應急使用的難題。
但專家們既然是國內少有的理工專家,雖然遠遠趕不上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張雲提供的歐美專業書籍(兌現升級而來)支持下,也算專業領域的一時人傑,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遠遠不止這些土法工藝。張雲自然不會閑置這些專家們,而是繼續鼓勵和支持這些專家圍繞國內緊缺的專業技術和工藝進行研究,包括但不限於新型炸藥生產工藝、炮鋼生產工藝、農業增產技術、煤化工技術以及磺胺類、黴素類消炎藥物等等。
雖然張雲這兩年空間內積累了大量的各類物資,也可以通過調換等方式更換為更為先進的同品類物資,比如可以把積累的大量中藥、西藥等調換為磺胺藥物,把鋼鐵調換為炮鋼甚至是合金鋼等多功能,但是卻不能直接獲得最先進的生產工藝。目前一些關鍵技術、中間過程品或者關鍵藥物的國際價格奇高,按照調換方式獲得很不劃算,這也是張雲資助專家工作組的最重要原因。
經過了大半年的研究和沉澱,工作站的眾多專家們根據張雲的要求和想法,依靠張雲提供的大量經費、國內外先進的儀器設備,也依靠張雲提供的專業書籍及後世了解到的一些知識,陸續研發了一些新技術新產品,另有一些新的技術創新也在正在進行中。
目前來說,這些技術都還不夠成熟,產品也不夠完善,張雲本打算等過段時間技術更為完善了再推動落實這些技術的應用。
但是看到平原地區兄弟部隊戰士們與鬼子的艱難周旋,想到後續幾年華北百姓甚至全國百姓的饑荒問題,張雲決定要多做一些,把原定的計劃盡可能提前,把一些新農業技術、新生產工藝、新武器產品提前放出來,先行在軍分區試驗並推廣,在推廣中逐步完善,盡可能提升軍分區的每一塊短板,增強軍分區物資積累和戰力積累的速度。
這樣一來,就能整體提升軍分區甚至是整個根據地的實力,逐步積累與鬼子進行更大規模戰鬥和消耗的條件。
(本來張雲打算是要等珍珠港戰役爆發後,才開始正式發力,向鬼子發起全麵反擊,但現在張雲要盡可能把進度提前。在明年9月在鬼子進攻東南亞法屬殖民地暴露其南向野心,美國因鬼子威脅了其核心利益而正式放棄日本轉而加大支持中國後,張雲就打算開展組織對山西日軍的反攻,持續消耗鬼子的物資和軍力。
沒法再提前了,直到1940年上半年,美國仍然是鬼子侵華的最大金主,張雲哪怕是擁有係統,也耗不過美日兩國的物資生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