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思鵬聞言,麵上頗不自在。


    崔毓柳歎道:“我這兄弟向來明惠,不成想今兒個竟然有此等誤判。真應了老話,恁他聰明才士,難免昏饋有時。我曾心裏琢磨著到你說的那個崔樓去盤桓盤桓,眼下看來是不須去的了,那崔樓也未必便有姓崔的在內。”


    褚思鵬尬尬的道:“崔樓,我聽說姓崔的還是有的。”


    崔毓柳長籲了口氣:“有沒有都不打緊,我是不想去了。以後打遊擊戰,我也未必到這兒來,北麵的抱犢崮山區比這兒大得多了,還不夠我轉悠的麽?!”


    朱木石道:“這不是褚兄弟的錯。這等昏判本不應當出現的。你們看這朱古鄉……”


    朱木石指著山下的村莊:“這個村子,你們看是不是像是山穀中。”


    此言一出,褚思鵬與便隨著他手指轉。崔毓柳也站起身來,四周的看。


    崔毓柳看罷多時,點頭道:“有點道理……,馬頭山……,東邊的那個就是馬頭山了罷!啊嗬,還別說,還真像極了一匹駿馬,好馬!好馬!!好馬!!!難得一見的好馬呀!且待我上馬揚鞭走上一程……”


    崔毓柳對著馬頭山極口稱讚,讚不絕口。


    正是:


    高馬乘風行,矯姿世罕匹。


    昂首本南北,奮蹄忽東西。


    凡俗心方折,豪客意未羈。


    昔年馬上客,今夕何處棲?


    讚罷多時崔毓柳道:“馬頭山離這兒也不遠,看來最多三四裏路的樣子,再加上這朱古山,中間地勢又窪,說好聽的叫穀,說難聽點還就是一條大溝。”


    褚思鵬道:“向前走轉過這個山坡,向北看,也是山,山下是東河泉和西河泉村。”


    朱木石道:“這樣就對了,西北高,東麵高,北麵也高,也有山,僅有南麵一望平原,地勢偏低。三麵山之水皆往下流,便集中在中間低窪處,山間水流處便為穀,深則為溝。這個地方也是一個簸箕口,隻是比北許陽那個要大得多……”


    褚思鵬道:“還真是這樣子。”


    朱木石道:“褚兄弟,這個地方是不是有個村子叫竹溝?從字麵上看意似是長滿竹子的山溝。”


    褚思鵬愣道:“竹溝?長滿竹子的山溝?沒聽說過?”


    朱木石疑道:“沒聽說過,這是怎麽回事?”


    褚思鵬道:“有什麽問題?”


    朱木石道:“咱們的縣誌,光緒年間的,上麵有張嶧縣地理圖,我曾細加琢磨,它最南麵的界叫茶棚,茶棚北麵緊挨著不老河,不老河北便是汴塘,在這附近有馬頭村、竹溝村標記字樣,怎麽會沒有呢?”


    褚思鵬道:“茶棚,有!確實在不老河南岸,那兒有個茶棚渡口,一點兒也不假;馬頭村也有,你看馬頭山南麵山下就是。就是沒有叫竹溝的村。”


    崔毓柳道:“什麽山穀、山溝、竹溝、穀溝的,我腦子都亂了,天這就黑了,咱們還是想想今晚怎麽過吧!”


    朱木石沒搭崔毓柳的話,口中卻喃喃自語:“山穀……山溝……穀溝……竹溝……朱古……”


    他這樣翻來覆去的這樣念了幾遍,那幾個聽閑話像是聽出了門道,相互看了看,精神大振,相互點點頭。


    崔毓柳道:“這就對了,朱古這個名字原來是這樣來的。”


    朱木石驚道:“怎麽來的,你知道?”


    崔毓柳見他驚訝,反倒吃驚起來:“你不是都說出來了麽?還問我!”


    朱木石道:“我說什麽了?我隻是重了你一句話罷了。”


    崔毓柳:“嗨,你看你,還說重我的話。你說:穀溝、竹溝、朱古。這不就齊了。就是這麽來的。”


    朱木石又慢慢說了一遍,這才歎了口氣:“也許是吧,由穀溝演化而為竹溝,由竹溝演化而為朱古,好像有些兒道理。我這腦子今兒個看來是昏了,還得你們不斷提醒。”


    崔毓柳道:“這些兒都不提了。今晚如何,是走是留,得聽你一句話了。”


    朱木石道:“今兒個忙了一天了,大夥兒也都累了。就是走,也得吃頓飯,休息休息再走,你們兩個看怎麽樣?”


    笑道:“早該這樣了。褚哥,今兒個跟你去,你怎麽也沒句話,不夠意思。”


    褚思鵬苦笑著道:“兄弟,邀請你們的話我還真不敢說。我這幾天也是寄人籬下。如今兵荒馬亂不說,尤其咱們這個運河兩岸,本就土匪橫出的個地,自打抗戰以來,更是憑空又多了許多。”


    “別的不說,一路上走來,兄弟,你仔細想想,哪個村子不都是大圩子小圩子的?且一個圩子配上三五個炮樓還不是常有的事?這些圩子是對付誰的?是對付日本人嗎?是對付國軍嗎?都不是!都是為了這些該死的馬子。這些馬子殺人是常有的事,更別提綁票勒索了。”


    “這白天還好說一些,可一到了晚上,圩子緊閉,莊子裏青壯勞力輪流值更,洋槍土炮的什麽都有,這些家夥什對付正規部隊不行,可是對付一般的馬子那是綽綽有餘。是以生人任誰也進不去,萬一是馬子呢,夜裏偷偷開了門,或弄個窩裏亂,這後果不用我說了。就你們幾個,你們看看,可都是青壯勞力,誰敢說你們就不是馬子?就我這個外地人,把你們弄進去,實在沒那臉麵。”


    這一席話直說的麵紅耳赤,好在天已漸黑,且他又背向著西方,別人也看不出來。


    朱木石道:“我這兄弟是隨口說說,和你鬧著玩的,褚兄弟,你別朝心裏去。此身在外,河溝邊、屋簷下、麥穰垛,都是我等棲身之所,又何須高屋大宅?”


    褚思鵬道:“你愈是這樣說,我心裏愈是不安。河溝邊、屋簷下、麥穰垛,怎麽竟成了難民了?”


    朱木石:“國軍一旦敗退,倭鬼一到,我們哪一個不是難民?”


    褚思鵬聽了歎道:“也是,國軍若敗,我們哪個不是難民?這話說的好,既是難民,趁著天未黑下來,我帶你們去一個地方。”


    褚思鵬說著話邊用手一指正東邊:“看,那邊有個土邱,看到沒?村後麵!”


    那三個隨著他手指方向看去,果然,前方一裏開外,村後一百多丈處果有一個土邱,地勢頗高,與它處頗為不同。


    褚思鵬道:“那個地方本地人叫它釣台,釣台東邊緊鄰一條溝渠,溝渠內有一汪清泉,汩汩而流,水流成溪,穿村而過,溪西為西朱古,溪東是幺朱古,幺朱古東鄰為東朱古。此地人言,此溪水無論冬夏,澇而不溢,旱而不涸,始終如常。”


    “本地曾有大旱,村中井水皆竭,獨此泉依舊不緊不慢汩汩外流,幸賴此泉,人畜得以活命。故此本地人對此泉極為看重。更有風水師說,此地下必有大河。”


    “因家師已棄世,不想對其師母及其家人相擾,故前幾日我與一眾流民便於此溝渠邊暫時棲身,朱古鄉張茂春在釣台勞作,他識得我,報於師母,師母才讓人帶我到莊裏去,與他們同住。要不然,我與家人還在那溝邊呢。”


    朱木石向崔毓柳說道:“咱們跟褚兄弟一同去看看?”


    崔毓柳道:“好,兄弟,就依你,走。”


    幾個人說說笑笑直奔褚思鵬口中的釣台走去。


    崔毓柳道:“為何叫釣台,怎麽聽著像是釣魚台?”


    褚思鵬道:“這個還真不知道是何原因。不過,這個土邱比東側溪流高出有近兩丈,直上直下的,說是釣魚台,還有點那個意思。隻是,在這樣的溪水裏釣魚,著實浪費了這台子了。”


    愈走愈近,愈近釣台的輪廓也愈明顯。釣台邊上影影綽綽人影不斷。


    待得近了,果然老老少少的數十口子,多於岸邊相互偎依,或三兩個或三五個人裹著一床破被。不過奇怪的是,這些很少女人和小孩子家。台寬約十來丈,長約二十來丈。這個釣台由於較高,故而形成了幾個梯台,他們這些人便於這些梯台平坦且背風處將就歇息。


    朱木石道:“這個台子不簡單,看這模樣並非天然形成的,似是人為。有點兒和我嶧縣一區峨山北的散金台相似。散金台是為紀念西漢疏廣、疏受叔侄倆而留下的,這叔侄兩個一個是太子太傅,一個是太子少傅,在我嶧縣曆史中也是響當當的人物。這個釣台的歲月也不會少了。這個村子依台而建,曆史想來也不會太短,應當說有些文化積澱。”


    褚思鵬道:“文化積澱我不太敢說,不過有一樣還值得一提:起初,朱古鄉不讓這些人入圩子的,怕的是混入馬子,惹出禍患,後來也就讓女人和小孩子進入過夜。餘下的就是些男人了。”


    朱木石道:“這個村還有這點講究很是難得。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如此小心,這馬子危害匪淺,本地村村成圩,為的便是防範他們。看這運河南北,哪個村子不成圩子。將來,我廣大遊擊戰士與敵作戰,必然無法入圩。既無法入圩,則與民無法勾通,想要人民成為我們的後盾都難。去除圩子勢在必行,可要讓他們去掉圩子,可就難了……”


    崔毓柳讚道:“兄弟,你想的可真夠長遠的,這個你都難想的到。”


    朱木石心中有憂,於崔毓柳的讚譽竟似沒聽到,一時未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風起龍門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魯遊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魯遊客並收藏大風起龍門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