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廖沙的大規模投資行為為蘇聯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因為歐亞天然氣管道龐大的需求,帶給了蘇聯占比重最大,同時也是就業人口最多的重工業大筆的訂單。幾乎一夜之間,蘇聯一些大型的工廠全都滿負荷的運行了起來。
都說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在謝廖沙看來,大規模的資金刺激確實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這種效果如果沒有後續的政策進行配合,也隻能是曇花一現。
因為歐亞天然氣管道工程帶來的大批訂單,重工業終於可以暫時的擺脫虧損狀態。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導的話,一旦有更多的僵屍工廠恢複產能,那麽現在去的的這些成績很快就會被再次打壓下去。為了讓自己的投資能夠產生最大的效益,謝廖沙所選擇的工廠都是有實力的大型國有企業,比如烏拉爾重型機械廠這樣的。而那些地方自治州所屬的鋼鐵廠等企業,根本就別想獲得訂單。謝廖沙會讓他們繼續自生自滅。
在大批的失業人口重新獲得了工作的情況下,整個經濟體的購買力也在逐漸的升高。在蘇聯因為國土實在過於遼闊,所以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獲得土地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而板建房的出現更是讓住房成本降低到了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很多沒有獲得分房資格的年輕人也不在等待那些可望不可及的公寓式住宅了,他們可以選擇在近郊買下一塊土地,然後搭建一座板建房當作自己的家。雖然這種住房還有著這樣和那樣的缺點,但是畢竟有了一個可以安家的地方了,因此很多工作了幾個月的年輕人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棟住宅。盡管這種住宅實在是有些過於的簡陋了。
由於謝廖沙的介入,蘇聯的情況要比東歐大部分國家稍微好上一些。雖然東歐各國已經發生了顏色革命,共產黨一個接一個的喪失了政權,可是對於那些西方的大財團和資本家來說,東歐依舊是一塊投資的禁地,這裏的通脹水平,巨額的外債,以及新興政權的穩定性讓西方的投資者始終心存忌憚,誰知道他們到這裏投資之後,共產黨政權會不會卷土重來把他們的投資收歸國有呢?這種可能性哪怕隻有百分之一也足以讓西方投資者將東歐視為投資的禁地了。
而謝廖沙作為一個穿越人士卻沒有這番顧慮。隨著哥倫比亞銀行和休克療法在波蘭初步取得成功,越來越多的東歐國家在向西方求助無門之後,開始把目光轉向了哥倫比亞銀行。傑弗裏·薩克斯自從受雇於哥倫比亞銀行之後就一直在東歐各國遊走,努力的勸說東歐各國的政要們接受哥倫比亞銀行的改革方案。除此之外嚐到了改革甜頭的瓦文薩也成為了哥倫比亞銀行的擁護者。作為一個和共產黨政權鬥爭了將近二十年,並且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瓦文薩西方和東歐各國有著良好的聲譽。他所出來的話自然還是有些分量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東歐各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強的民主德國正在和聯邦德國眉來眼去,兩德統一已經被提上了日程。刨除了東德這個有著富家子孿生兄弟的國家之外,各國之中自然要以波蘭作為改革的風向標。首先波蘭是各國之中國土麵積最大的國家,而且也是最早發生顏色革命並且取得成功的國家。波蘭在改革之後所采取的新政策自然會成為東歐各國仿效的對象。
作為談判對手,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並沒有太多的優勢。匈牙利幾乎就是一個農業國,除了葡萄酒和鋁礬土比較有名氣外,其他的簡直一無是處,倒是捷克斯洛伐克因為斯柯達工廠的存在,還有一些跟哥倫比亞銀行討價劃價的餘地。
作為波蘭的鄰國,波蘭幾個月來經濟情況的變化讓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如果在政權交接之後,新興的政府不能夠扭轉局勢,徹底的改善經濟,那麽他們改革的意義又從何談起呢?正是因為有著這一層緊迫感,所以他們其實比哥倫比亞銀行更加的焦急。
因為捷克斯洛伐克有可能分裂成兩個獨立的國家,所以米哈依爾首先把談判的重點集中在了匈牙利的頭上。作為談判的一方,匈牙利的處境並不怎麽好,本身就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談判條件,而自身有沒有什麽豐富的資源,所以匈牙利政府幾乎全盤接受了哥倫比亞銀行的改革條件。
按照哥倫比亞銀行的要求,匈牙利中央銀行同樣要由哥倫比亞銀行進行托管,同時立刻停止發放新的匈牙利國債,而已經發行的國債則由哥倫比亞銀行負責償還。而作為談判的另一方,哥倫比亞銀行答應在年底之前穩定匈牙利的經濟,並且降低現在匈牙利國內的通脹水平到一個安全的級別,同時還會保證降低匈牙利現在的失業率。在緊迫的現實情況的逼迫下,匈牙利當局痛快的在合作協議上簽了字,而這也就意味著繼波蘭之後,東歐又有一個國家被來自美國的私人銀行買下。
哥倫比亞銀行的在東歐的大手筆投入整個西方的投資界感到非常的震驚,以私人銀行買下一個國家並非沒有先例,曆史上顯赫一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曾經承包了英國的中央銀行,成為了英國的大債主,而摩根財團也曾經憑借著一己之力將美國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但是在二十世紀末這一幕再次上演的時候,人們還是不了避免的將哥倫比亞銀行視為了羅斯柴爾德、摩根之後的又一跨國財團。
哥倫比亞銀行在東歐的大筆投資同樣讓美國政府感到吃驚,他們倒是希望哥倫比亞銀行能夠配合美國政府在東歐地區的國家戰略,可是作為一家非上市的私人銀行,美國政府就連哥倫比亞銀行背後的股東是誰都無法查清,因為哥倫比亞銀行的控股方注冊地在英屬維爾京群島以及巴拿馬,至於這兩個國家之後的控製者是誰,除非英屬維爾京群島以及巴拿馬修改銀行法,不然美國政府根本無從得知。(未完待續)
都說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在謝廖沙看來,大規模的資金刺激確實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這種效果如果沒有後續的政策進行配合,也隻能是曇花一現。
因為歐亞天然氣管道工程帶來的大批訂單,重工業終於可以暫時的擺脫虧損狀態。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導的話,一旦有更多的僵屍工廠恢複產能,那麽現在去的的這些成績很快就會被再次打壓下去。為了讓自己的投資能夠產生最大的效益,謝廖沙所選擇的工廠都是有實力的大型國有企業,比如烏拉爾重型機械廠這樣的。而那些地方自治州所屬的鋼鐵廠等企業,根本就別想獲得訂單。謝廖沙會讓他們繼續自生自滅。
在大批的失業人口重新獲得了工作的情況下,整個經濟體的購買力也在逐漸的升高。在蘇聯因為國土實在過於遼闊,所以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獲得土地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而板建房的出現更是讓住房成本降低到了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很多沒有獲得分房資格的年輕人也不在等待那些可望不可及的公寓式住宅了,他們可以選擇在近郊買下一塊土地,然後搭建一座板建房當作自己的家。雖然這種住房還有著這樣和那樣的缺點,但是畢竟有了一個可以安家的地方了,因此很多工作了幾個月的年輕人都擁有了自己的第一棟住宅。盡管這種住宅實在是有些過於的簡陋了。
由於謝廖沙的介入,蘇聯的情況要比東歐大部分國家稍微好上一些。雖然東歐各國已經發生了顏色革命,共產黨一個接一個的喪失了政權,可是對於那些西方的大財團和資本家來說,東歐依舊是一塊投資的禁地,這裏的通脹水平,巨額的外債,以及新興政權的穩定性讓西方的投資者始終心存忌憚,誰知道他們到這裏投資之後,共產黨政權會不會卷土重來把他們的投資收歸國有呢?這種可能性哪怕隻有百分之一也足以讓西方投資者將東歐視為投資的禁地了。
而謝廖沙作為一個穿越人士卻沒有這番顧慮。隨著哥倫比亞銀行和休克療法在波蘭初步取得成功,越來越多的東歐國家在向西方求助無門之後,開始把目光轉向了哥倫比亞銀行。傑弗裏·薩克斯自從受雇於哥倫比亞銀行之後就一直在東歐各國遊走,努力的勸說東歐各國的政要們接受哥倫比亞銀行的改革方案。除此之外嚐到了改革甜頭的瓦文薩也成為了哥倫比亞銀行的擁護者。作為一個和共產黨政權鬥爭了將近二十年,並且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家,瓦文薩西方和東歐各國有著良好的聲譽。他所出來的話自然還是有些分量的。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東歐各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強的民主德國正在和聯邦德國眉來眼去,兩德統一已經被提上了日程。刨除了東德這個有著富家子孿生兄弟的國家之外,各國之中自然要以波蘭作為改革的風向標。首先波蘭是各國之中國土麵積最大的國家,而且也是最早發生顏色革命並且取得成功的國家。波蘭在改革之後所采取的新政策自然會成為東歐各國仿效的對象。
作為談判對手,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並沒有太多的優勢。匈牙利幾乎就是一個農業國,除了葡萄酒和鋁礬土比較有名氣外,其他的簡直一無是處,倒是捷克斯洛伐克因為斯柯達工廠的存在,還有一些跟哥倫比亞銀行討價劃價的餘地。
作為波蘭的鄰國,波蘭幾個月來經濟情況的變化讓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如果在政權交接之後,新興的政府不能夠扭轉局勢,徹底的改善經濟,那麽他們改革的意義又從何談起呢?正是因為有著這一層緊迫感,所以他們其實比哥倫比亞銀行更加的焦急。
因為捷克斯洛伐克有可能分裂成兩個獨立的國家,所以米哈依爾首先把談判的重點集中在了匈牙利的頭上。作為談判的一方,匈牙利的處境並不怎麽好,本身就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談判條件,而自身有沒有什麽豐富的資源,所以匈牙利政府幾乎全盤接受了哥倫比亞銀行的改革條件。
按照哥倫比亞銀行的要求,匈牙利中央銀行同樣要由哥倫比亞銀行進行托管,同時立刻停止發放新的匈牙利國債,而已經發行的國債則由哥倫比亞銀行負責償還。而作為談判的另一方,哥倫比亞銀行答應在年底之前穩定匈牙利的經濟,並且降低現在匈牙利國內的通脹水平到一個安全的級別,同時還會保證降低匈牙利現在的失業率。在緊迫的現實情況的逼迫下,匈牙利當局痛快的在合作協議上簽了字,而這也就意味著繼波蘭之後,東歐又有一個國家被來自美國的私人銀行買下。
哥倫比亞銀行的在東歐的大手筆投入整個西方的投資界感到非常的震驚,以私人銀行買下一個國家並非沒有先例,曆史上顯赫一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曾經承包了英國的中央銀行,成為了英國的大債主,而摩根財團也曾經憑借著一己之力將美國從破產的邊緣拉了回來。但是在二十世紀末這一幕再次上演的時候,人們還是不了避免的將哥倫比亞銀行視為了羅斯柴爾德、摩根之後的又一跨國財團。
哥倫比亞銀行在東歐的大筆投資同樣讓美國政府感到吃驚,他們倒是希望哥倫比亞銀行能夠配合美國政府在東歐地區的國家戰略,可是作為一家非上市的私人銀行,美國政府就連哥倫比亞銀行背後的股東是誰都無法查清,因為哥倫比亞銀行的控股方注冊地在英屬維爾京群島以及巴拿馬,至於這兩個國家之後的控製者是誰,除非英屬維爾京群島以及巴拿馬修改銀行法,不然美國政府根本無從得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