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魚聽完陳健的解釋,總覺得好像有些不對勁,倒更像是挖了一個坑,讓那些首領們往下跳,並不僅僅是因為那些老人孩子的贍養撫養問題。r?anen ???.?r?a?n??e?n?`o?r?g?
“如果將來有人願意每年拿出四百斤粟米,首領們就沒辦法強求他們在氏族中了?”
“是啊,這是首領們都同意的。”
陳健狡黠地一笑,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靠夏城的公產肯定不夠,如果要分開,征收人頭稅是必然的,可征收人頭稅必然會遇到抵觸,不過換一種方式征收會讓族人們更容易接受一些。
至於說埋坑,陳健的確是挖了一個坑讓首領們往下跳,如今的生產力水平隻靠一個勞動力擔負不起一家人的生活,但如果生產力發展了就又不同了。
這次本該議事會討論的事,在大庭廣眾之下討論完畢,首領們也都許諾隻要每年能夠拿出足夠的糧食就可以單過。將來真到那一天的時候,首領們也沒法食言。
度過了這個冬天,夏城的糧食問題也會基本解決,不打仗的話,兩三年之內城中也會有些家底。
再加上糧食本位的貨幣出現,讓大量的糧食集中在了城邑手中,那些領取了貨幣的人不可能將所有的貨幣都換為糧食,他們可能也會購買一些其餘的生活物品,這樣一來一去,貨幣就借助坊市流通起來。
同時坊市也有類似於銀行的效果,可以讓大量的糧食儲蓄起來,甚至可以超額發型一部分的貨幣,因為部族的人不可能同一天擠兌,隻要能夠周轉過來就行。
陳健不是學經濟的,貨幣超發的數量是準備金的多少他也沒數,但這些集中起來的糧食可以供他調動,利用這個冬天全力發展手工業。
物品不豐富,自然不可能出現自然經濟,隻能是城邑統購統銷,用剪刀差來剝削城邑族人,積累糧食貨物來進行城邑的建設。
城邑的和部族的,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今隸屬於城邑的土地有六千畝,奴隸八百人,一座礦山,一座鹽場,以及名義上屬於城邑的山川河流和各種司貨統一管轄的貨物。
秋天收上的稅一場陽關之戰基本消耗沒了,榆錢兒在娥城費盡苦心換的那些糧食對個人來說不少,可放在城邑看就是杯水車薪。
強製勞動和徭役雖然不花費什麽,但不能長久用,用多了族人會反對,得不償失。
在經曆了初期為家園建設的**之後,夏城的這種團結一致的精氣神還能延續幾年,但幾年後就會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了。
走進坊市,讓榆錢兒到屋子裏,陳健翻看著賬本,估算著城邑的家底。
“榆錢兒,以前每個月族人從坊市能換多少東西?”
“不多,算起來一兩萬斤的糧食吧。有的是用糧食換別的,也有用別的換糧食的。主要還是靠城邑公產的土地和奴隸勞作。這八十萬斤糧食分出了三十萬斤,留下四十萬斤分給各個部族吃到收麥,加上我在娥城賺到的,公產最多還有十七八萬斤的糧食。”
“橡子燒的陶大家換的不多,確實比不上娥城的黑陶,再加上各個部族之間都住在大屋子裏,除了吃飯喝水,難得有像狸貓一樣換幾個放在屋裏好看的。木工和青銅農具換的也不算太多,奴隸們用石頭就行,各個部族也不太舍得用糧食去換。”
陳健翻看了一下,這就是城邑公產的全部家底,一場仗打完城邑的家底已經比不過富庶的姬姓氏族的家底,他作為城邑的首領,卻不能公私不分拿取部族的東西,如果挪用了,部族在城邑的權利分配中就會有更多要求。
十七八萬斤糧食,未必能夠陳健冬天的計劃,再加上遇到特殊的日子還要分配一些糧食給傷殘士兵和老人,已然是捉襟見肘。
陳健起身關上門,屋子裏隻有榆錢兒和紅魚的時候,陳健道:“這樣吧,紅魚,你去陶窯,讓橡子再燒製一批陶貝和銅幣,照四十萬斤來。榆錢兒,以後坊市的交換,盡量用陶貝和銅幣進行,想辦法讓他們把捕獲的獵物之類先換成陶貝。”
紅魚急忙搖頭道:“不行,咱們就有十七八萬斤糧食,那裏有四十萬斤?萬一他們都來換,咱們換不出這麽多怎麽辦?你這首領可是要被人罵的。”
陳健笑道:“不會,你就去做就是了,但是不要讓太多的人知道就好。雖然咱們沒有四十萬斤糧食,可那些族人的糧食還存在咱們這裏,各個部族的糧食可以撐到麥收,他們不太可能全都換糧食。”
“但有一點,燒製陶貝和銅幣的地方,你要每天看著點,做了多少就是多少,決不能多燒製。”
紅魚無可奈何地點頭同意,問道:“那你要這麽多糧食幹什麽呢?”
“一個是想讓族人盡可能接受陶貝和銅幣,除了那些士兵外,其餘人也要熟悉這種東西;另一個……要趁著冬天做些事。”
冬天對於農耕的夏城來說不是個幹活的日子,每天都有風雪,不算太冷,但土地裏無事可幹,隻能蹲在屋子中,甚至於奴隸們的日常工作也轉移到屋子中,以搓麻線和紡織為主。
除了新軍還在堅持訓練,夏城中隻剩下組織起來的巡邏隊在麥田裏晃悠,趕走那些越冬的動物。
那次談話的幾天後,議事會的大廳裏集中了夏城各個掌管奴隸的人,每天晚上都在進行管理奴隸的教學,陳健盡可能用淺顯易懂的方法說清楚鬆弛有度的原則。
對於大規模使用奴隸的田地、礦山,為奴隸們串聯暴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這就需要這些剛剛成為奴隸主的族人們好好學習鎮壓的手段。
晚上的議事會是學習的地方,白天議事會大廳則大門緊閉,陳健和一群木工在裏麵製作一些東西,為明年的變革奠定基礎。
現在夏城的生產力水平比刀耕火種高出一些,已經基本上接受了壟植技術,便於通風和施肥澆水,算得上灌溉農業的雛形。
但是這些雛形還不足以支撐氏族在短時間內解體,也不足能化解解體幾年內的各種矛盾,壓製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生產力的發展,而如今能夠接受也比較容易學習的就是畜力農業。
前世的良渚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石犁之類的農具,牛耕技術沒有什麽難點,犁鏵可以不用鐵的,石頭和青銅也能代替。
之前賣到娥城的一批農具中就有簡單的人拉木犁,這一次陳健要直接弄出牛馬拉動的犁。
有時候技術的進步並非是線性的,前世唐朝已經出現了曲轅犁,漢代已經有了耬車,但到解放前,一些西南山區仍然還在用兩牛抬杠的方式耕種,用人播撒種植的方式種植。
前人已經將彎路走過了,這就是穿越者最大的優勢。
直轅犁和曲轅犁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在省力和效率上千差萬別,曲轅犁因為牛拉的位置更靠地表,所以從力學角度上可以犁的更深,同樣深度會更省力。
陳健算了一下,如今以族人的開墾能力,平均一人一天不到一畝地,而有了曲轅犁和城邑牛馬的支持,效率可以翻六倍。而麵對開墾過的土地,十倍二十倍的效率是可以達成的。
當畜力農業開始普及,氏族的存在也就幾乎沒有意義了,陳健已經將坑挖好,到時候氏族的首領們也隻能用道德和親緣關係來阻止氏族分裂。無論是道德還是親緣關係,在利益麵前不堪一擊。
議事會大廳中的木工已經掌握了卯榫技術和膠合技術,去年製作車輪也讓他們掌握了輮烤技術,雖然不是很精細,但也可以讓直木頭烤成彎曲的形狀。
彎曲的犁身做好後,在木頭上刻出孔洞,再將固定犁鏵的豎直木頭插進去,用木楔子固定和調節犁鏵的高度。
第一批試驗品陳健用的青銅犁鏵,鑄造的數量不多,隻有兩三片,因為青銅犁鏵的實用性不高。
青銅太脆,不能鍛造,隻能熔鑄,一旦用鈍了,鐵器可以讓鐵匠砸吧砸吧弄出刃口,青銅的就隻能打磨或是回爐,這一點也製約了農業的發展。
所以陳健隻是用青銅作為試驗品,等到大規模生產的時候,要用石頭的而不是青銅的,這樣成本可以更低一些,石犁鏵碎掉也可以直接扔掉。
挽具可以直接用拉車的那一套就行,這種曲轅犁是單牛的,而且夏城附近的土地不是紅黏土,而是黃壤土,牛耕或是馬耕都很適合。
除了這種單牛的曲轅犁,陳健還做了一些雙馬的大型犁,可以深耕深翻,便於大規模開墾。
兩種犁的定型製作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族人們隻是知道陳健在議事廳中在做什麽東西,但卻不知道到底在做什麽,那些木工也都三緘其口。
這些木工每天可以領取一個小陶貝,但每天隻能領取一半。
如果在春天之前城邑中的人不知道到底在做什麽,會將剩餘的一半一次性發出去。
陳健用的簡單的連坐法,一旦城邑內的人知道了,那麽不管是誰泄露出去的,所有人那一半的陶貝將被扣除。
隨著坊市逐漸采用陶貝作為交換的媒介,陶貝的使用已經被夏城人所熟悉,隻要拿著陶貝便可以在坊市換到任何你想換的東西,木工們知道陶貝的好處,連睡覺的時候都盡量不說夢話。(未完待續。)
“如果將來有人願意每年拿出四百斤粟米,首領們就沒辦法強求他們在氏族中了?”
“是啊,這是首領們都同意的。”
陳健狡黠地一笑,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靠夏城的公產肯定不夠,如果要分開,征收人頭稅是必然的,可征收人頭稅必然會遇到抵觸,不過換一種方式征收會讓族人們更容易接受一些。
至於說埋坑,陳健的確是挖了一個坑讓首領們往下跳,如今的生產力水平隻靠一個勞動力擔負不起一家人的生活,但如果生產力發展了就又不同了。
這次本該議事會討論的事,在大庭廣眾之下討論完畢,首領們也都許諾隻要每年能夠拿出足夠的糧食就可以單過。將來真到那一天的時候,首領們也沒法食言。
度過了這個冬天,夏城的糧食問題也會基本解決,不打仗的話,兩三年之內城中也會有些家底。
再加上糧食本位的貨幣出現,讓大量的糧食集中在了城邑手中,那些領取了貨幣的人不可能將所有的貨幣都換為糧食,他們可能也會購買一些其餘的生活物品,這樣一來一去,貨幣就借助坊市流通起來。
同時坊市也有類似於銀行的效果,可以讓大量的糧食儲蓄起來,甚至可以超額發型一部分的貨幣,因為部族的人不可能同一天擠兌,隻要能夠周轉過來就行。
陳健不是學經濟的,貨幣超發的數量是準備金的多少他也沒數,但這些集中起來的糧食可以供他調動,利用這個冬天全力發展手工業。
物品不豐富,自然不可能出現自然經濟,隻能是城邑統購統銷,用剪刀差來剝削城邑族人,積累糧食貨物來進行城邑的建設。
城邑的和部族的,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今隸屬於城邑的土地有六千畝,奴隸八百人,一座礦山,一座鹽場,以及名義上屬於城邑的山川河流和各種司貨統一管轄的貨物。
秋天收上的稅一場陽關之戰基本消耗沒了,榆錢兒在娥城費盡苦心換的那些糧食對個人來說不少,可放在城邑看就是杯水車薪。
強製勞動和徭役雖然不花費什麽,但不能長久用,用多了族人會反對,得不償失。
在經曆了初期為家園建設的**之後,夏城的這種團結一致的精氣神還能延續幾年,但幾年後就會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了。
走進坊市,讓榆錢兒到屋子裏,陳健翻看著賬本,估算著城邑的家底。
“榆錢兒,以前每個月族人從坊市能換多少東西?”
“不多,算起來一兩萬斤的糧食吧。有的是用糧食換別的,也有用別的換糧食的。主要還是靠城邑公產的土地和奴隸勞作。這八十萬斤糧食分出了三十萬斤,留下四十萬斤分給各個部族吃到收麥,加上我在娥城賺到的,公產最多還有十七八萬斤的糧食。”
“橡子燒的陶大家換的不多,確實比不上娥城的黑陶,再加上各個部族之間都住在大屋子裏,除了吃飯喝水,難得有像狸貓一樣換幾個放在屋裏好看的。木工和青銅農具換的也不算太多,奴隸們用石頭就行,各個部族也不太舍得用糧食去換。”
陳健翻看了一下,這就是城邑公產的全部家底,一場仗打完城邑的家底已經比不過富庶的姬姓氏族的家底,他作為城邑的首領,卻不能公私不分拿取部族的東西,如果挪用了,部族在城邑的權利分配中就會有更多要求。
十七八萬斤糧食,未必能夠陳健冬天的計劃,再加上遇到特殊的日子還要分配一些糧食給傷殘士兵和老人,已然是捉襟見肘。
陳健起身關上門,屋子裏隻有榆錢兒和紅魚的時候,陳健道:“這樣吧,紅魚,你去陶窯,讓橡子再燒製一批陶貝和銅幣,照四十萬斤來。榆錢兒,以後坊市的交換,盡量用陶貝和銅幣進行,想辦法讓他們把捕獲的獵物之類先換成陶貝。”
紅魚急忙搖頭道:“不行,咱們就有十七八萬斤糧食,那裏有四十萬斤?萬一他們都來換,咱們換不出這麽多怎麽辦?你這首領可是要被人罵的。”
陳健笑道:“不會,你就去做就是了,但是不要讓太多的人知道就好。雖然咱們沒有四十萬斤糧食,可那些族人的糧食還存在咱們這裏,各個部族的糧食可以撐到麥收,他們不太可能全都換糧食。”
“但有一點,燒製陶貝和銅幣的地方,你要每天看著點,做了多少就是多少,決不能多燒製。”
紅魚無可奈何地點頭同意,問道:“那你要這麽多糧食幹什麽呢?”
“一個是想讓族人盡可能接受陶貝和銅幣,除了那些士兵外,其餘人也要熟悉這種東西;另一個……要趁著冬天做些事。”
冬天對於農耕的夏城來說不是個幹活的日子,每天都有風雪,不算太冷,但土地裏無事可幹,隻能蹲在屋子中,甚至於奴隸們的日常工作也轉移到屋子中,以搓麻線和紡織為主。
除了新軍還在堅持訓練,夏城中隻剩下組織起來的巡邏隊在麥田裏晃悠,趕走那些越冬的動物。
那次談話的幾天後,議事會的大廳裏集中了夏城各個掌管奴隸的人,每天晚上都在進行管理奴隸的教學,陳健盡可能用淺顯易懂的方法說清楚鬆弛有度的原則。
對於大規模使用奴隸的田地、礦山,為奴隸們串聯暴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這就需要這些剛剛成為奴隸主的族人們好好學習鎮壓的手段。
晚上的議事會是學習的地方,白天議事會大廳則大門緊閉,陳健和一群木工在裏麵製作一些東西,為明年的變革奠定基礎。
現在夏城的生產力水平比刀耕火種高出一些,已經基本上接受了壟植技術,便於通風和施肥澆水,算得上灌溉農業的雛形。
但是這些雛形還不足以支撐氏族在短時間內解體,也不足能化解解體幾年內的各種矛盾,壓製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生產力的發展,而如今能夠接受也比較容易學習的就是畜力農業。
前世的良渚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石犁之類的農具,牛耕技術沒有什麽難點,犁鏵可以不用鐵的,石頭和青銅也能代替。
之前賣到娥城的一批農具中就有簡單的人拉木犁,這一次陳健要直接弄出牛馬拉動的犁。
有時候技術的進步並非是線性的,前世唐朝已經出現了曲轅犁,漢代已經有了耬車,但到解放前,一些西南山區仍然還在用兩牛抬杠的方式耕種,用人播撒種植的方式種植。
前人已經將彎路走過了,這就是穿越者最大的優勢。
直轅犁和曲轅犁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在省力和效率上千差萬別,曲轅犁因為牛拉的位置更靠地表,所以從力學角度上可以犁的更深,同樣深度會更省力。
陳健算了一下,如今以族人的開墾能力,平均一人一天不到一畝地,而有了曲轅犁和城邑牛馬的支持,效率可以翻六倍。而麵對開墾過的土地,十倍二十倍的效率是可以達成的。
當畜力農業開始普及,氏族的存在也就幾乎沒有意義了,陳健已經將坑挖好,到時候氏族的首領們也隻能用道德和親緣關係來阻止氏族分裂。無論是道德還是親緣關係,在利益麵前不堪一擊。
議事會大廳中的木工已經掌握了卯榫技術和膠合技術,去年製作車輪也讓他們掌握了輮烤技術,雖然不是很精細,但也可以讓直木頭烤成彎曲的形狀。
彎曲的犁身做好後,在木頭上刻出孔洞,再將固定犁鏵的豎直木頭插進去,用木楔子固定和調節犁鏵的高度。
第一批試驗品陳健用的青銅犁鏵,鑄造的數量不多,隻有兩三片,因為青銅犁鏵的實用性不高。
青銅太脆,不能鍛造,隻能熔鑄,一旦用鈍了,鐵器可以讓鐵匠砸吧砸吧弄出刃口,青銅的就隻能打磨或是回爐,這一點也製約了農業的發展。
所以陳健隻是用青銅作為試驗品,等到大規模生產的時候,要用石頭的而不是青銅的,這樣成本可以更低一些,石犁鏵碎掉也可以直接扔掉。
挽具可以直接用拉車的那一套就行,這種曲轅犁是單牛的,而且夏城附近的土地不是紅黏土,而是黃壤土,牛耕或是馬耕都很適合。
除了這種單牛的曲轅犁,陳健還做了一些雙馬的大型犁,可以深耕深翻,便於大規模開墾。
兩種犁的定型製作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族人們隻是知道陳健在議事廳中在做什麽東西,但卻不知道到底在做什麽,那些木工也都三緘其口。
這些木工每天可以領取一個小陶貝,但每天隻能領取一半。
如果在春天之前城邑中的人不知道到底在做什麽,會將剩餘的一半一次性發出去。
陳健用的簡單的連坐法,一旦城邑內的人知道了,那麽不管是誰泄露出去的,所有人那一半的陶貝將被扣除。
隨著坊市逐漸采用陶貝作為交換的媒介,陶貝的使用已經被夏城人所熟悉,隻要拿著陶貝便可以在坊市換到任何你想換的東西,木工們知道陶貝的好處,連睡覺的時候都盡量不說夢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