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議事會結束後,夏城今年的各項規劃已經定了下來,有限的資源用在了與會者全都支持的幾項活動。結束前陳健希望他們明年這個時候,能夠像他想的那樣有理有據地提出意見: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該做的需要多少人手?多久可以完成?都是該做的那些在前?哪些在後?
或許需要很多年才會完美地運轉下去,但不開這個頭需要更久。
六司之下的官員們領取了自己的任務和奴隸,自信滿滿地準備大幹一番,每個人都忙的焦頭爛額,這些人第一次有了被推選為官員並不是一件好事的想法,但想到事成之後的獎賞又有了幹勁。
陳健要忙的也很多,距離七月十五還有一段距離,運動場和劇院還需要繼續修繕,軍功的評定、奴隸的分配、新夏城外城的規劃、孱弱者在私有製下的生存福利、新的人口戶籍下的人口統計、新成為國人的那些人的入城儀式、安撫部族首領的額外支出……
等等這些,每天都要忙到半夜。縱然夏城的人口還不多不至於茫然無措,可能夠幫他分擔的幾個人全都有自己的事,也忙的脫不開身。
學堂裏那些孩子還在被他填鴨樣的教育,能夠分擔這些事至少也要三年之後。
榆錢兒分去了兩千多奴隸,和紅魚一起忙著該做的事,陳健手中可以動用的奴隸隻剩下六百,這六百人暫時不需要耕種土地,歸他機動調配。
六百奴隸都不是新抓來的那些,大部分都是已經做了一年半奴隸的老手,男女都有。
在他每晚評定軍功製定一些法度的時候,這六百奴隸也沒有閑著,陳健把他們派到了草河邊挖掘一個大坑,大坑的位置在夏渠引水渠和那個人工湖的中間。
在大坑的附近又修建了一座更大一些的碼頭,原本的碼頭太小,而且附近的水太淺,隻能通行夏城的樹皮船。
新修的碼頭選在了螺島下遊水流舒緩的地方,修出了一條路通往夏城,奴隸們挖掘的大坑也在碼頭附近,這大坑當然是為了造船用。
這個時代的水運是最為便捷和便宜的運輸方式,草河在流過螺島後水流一直平緩,沒有什麽暗礁,適宜行船。
修路需要大量的人手,就算修出了路,從娥城到夏城有三百裏,牛車拉著千斤糧食要走六天。而這六天裏,人吃、牛啃、車輪耗損等等加在一起,就要七八十斤糧食,將近十分之一的損耗。
這還是距離夏城最近的城邑,距離再遠一些,耗損就要達到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這是難以承受的。
可以預見,隨著氏族的解體,新蓋的屋子和私有製第一年的豐收,夏城的手工業會急速發展起來以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但這些需求在經過高峰後會在明年回落,不想讓忽然發展起來的手工業垮掉,就必須要借助機會向外交流交易。
想要交易,就必須要有合用的運輸工具,陳健想到的辦法就是簡易的帆船。
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但如果帆船製作成功積累經驗,以後夏城的活動範圍和交易範圍就能沿著草河一路向下。
況且那兩座計劃中修建的殖民城邑也是靠近河岸的,在修路難以支撐的情況下,沿河發展是最好的辦法。
奴隸們挖好了大坑作為船塢後,陳健從榆錢兒那裏借調了夏城所有的木工,同時作為司貨的榆錢兒也被要求在一個月內從娥城換來大量的木漆,紅魚帶著那些女人也接到了訂單:麻布和麻繩。
其餘的各項材料也被安排下去,陳健從去年曬幹的木頭中選出了一些上好的,木工們用青銅的鋸子和刨子開始切削木板。
既然是試驗性質,第一次帆船建造的不需要太大,主要是為了培養人手,在一個陳健也很確定第一艘船未必跑的起來。
從獨木成舟到沉舟側畔千帆過,前世的族人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如果說詩經大雅中造舟為梁證明了在商朝末期就有船出現的話,那麽殷墟甲骨文中的一些記載更是證明了商朝初期已經出現了非獨木舟的木板船:商都的奴隸暴動,商王占卜得知某天可以抓到這些奴隸,但是奴隸們果斷地渡水逃走,商王調用了船隻過河抓捕,但還是比占卜的時間晚了幾天,這件事被當成一件大事被記錄了下來。
那時候肯定沒有鐵釘,固定木板連接的無非就是卯榫和天然防水膠,由此可證在船體不需要承受巨大風浪的情況下,現今條件是可以做出可以通行的船隻的。
第一次製造的船隻不需要太大,陳健選了一根大約十二米長的鬆木作為帆船的龍骨,讓奴隸們運送到挖出的坑中,將來建好船隻後將河堤挖開,坑裏有水船隻便可以浮起來。
既然是內河行船,前世族人的方底沙船就是一個極好的模板,具體怎麽造不知道,但是原理可以猜到這種平底船因為寬大的船底可以很好地適應內河的運輸。
將作為龍骨的鬆木切成長方條後,又選了兩根細一些的作為側龍骨,並排作為船底,船體的寬度大約在四米。
計算好了需要的木板和肋骨以及甲板的數量後,將六百名奴隸分為二十組,每一組用簡單的工具切削木板,後續的卯榫則有城邑的木工完成。
十二步長的龍骨分為五段,每一段都加固上肋骨,向兩側翹起,用卯榫和天然膠黏合後風幹,將來分成的五段作為隔水倉,也能夠容納更多的貨物。
船體的支撐結構完成後,再將奴隸們切削好的木板鋪上,固定後在一些縫隙處塗抹上木漆、石灰、葛草的混合物。
木板在遇水潮濕後會脹大,將這些填充物擠在一起,從而起到防水的作用。
外層木板鋪設好後,再塗抹上鬆脂、木漆,選取兩根長木條作為甲板的縱梁,甲板比船底高出兩米。
船尾有一個一米大小的木舵,利用絞盤來控製角度,木舵的作用是擾亂水流提供一個微弱的側向力,但因為船比較長,相當於一個杠杆,所以微弱的轉向力利用船體的自然杠杆可以讓船隻轉向。
桅杆在船體稍微靠前的位置,甲板下的船艙內有大量的橫梁固定,足以抗衡風帆的力量。
陳健用的也不是西洋軟帆,而是頗有前世華夏特色的硬帆,利用橫木將帆連接在一起,類似手風琴一樣。
硬帆很方便,隻需要一個滑輪就能升降,完全不需要大航海時代電影中在桅杆上爬來爬去的水手,或許遠洋航行並不占優勢,但在內河卻可以發揮優勢。
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簡單,升降帆需要的人不多,訓練起來也更容易。
這艘簡單的帆船沒有用太長時間就建造完成,缺點很多,比如左右不平衡、水密性不好、船舷板不夠平滑、過於沉重、沒有流線型的船身等等,陳健估計使用壽命也就在一兩年。但至少可以積累經驗,從中找出不足以便下次改進,這些經驗是無價的。
整條船長十三步,寬四步,甲板高出船底兩步半,巨大的塗抹了木漆麻布被一根根木條連在一起,算起來載重量並不大,可在夏城人眼中已經算得上是龐然大物了,至少比起那些樹皮船更有資格被稱為船。
這艘簡單的船造價高昂,耗費了六百奴隸、整個城邑的木工半個多月的時間和一個旬休的全城義務勞作;不算奴隸和城邑人的吃住,木頭也不是當時砍伐的就算為沒有成本,但還是消耗了大約二百個銅貝換來的木漆、麻布等等,可以說這是夏城迄今為止最為昂貴的一件產品。
兩米多高的船身在看慣了巨艦的陳健眼中如同玩具,但在夏城人眼中卻是需要昂頭驚歎的造物。
完工的那天正好是七月初十,正值旬休,船塢附近人山人海,甚至一些遠在商城、河陰的夏城人也跑到這裏觀看,對這個“龐然大物”驚歎不已。
陳健聽著四周鼎沸的人聲,默默地祈禱著這艘船的處女航不要沉沒,嗅著船上的鬆脂和木漆味道,陳健咬咬牙,朝著遠處揮了揮手。
幾個泥土做的炮仗被點燃,族人們學會了捂耳朵,硝煙之後,所有參與建造的木工們拿起鏟子,堵住了水坑中通往夏渠的通道,挖開了草河的河堤。
河水衝進了坑中,陳健和幾個人站在船上,心裏砰砰直跳,打開倉板查看著船體滲水的情況。
船艙中的原本幹燥的石灰和壓艙石逐漸變得濕潤,但水並沒有太多地湧入,在浸潤了一陣後,那些縫隙逐漸被擠壓住。
陳健暗暗鬆了口氣,隨著水漲船逐漸高了起來,最終的吃水線在船底向上兩尺的地方,看來做工還是太過沉重,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
當水麵逐漸穩定下來的時候,陳健揮揮手,百餘名奴隸拉動著纖繩,一點點地將這艘船拖出了船塢,行駛進了草河。
草河很平穩,船在河中順流而下,在最為寬闊的地方,陳健轉動著絞盤帶動木舵,兩側的人一同用力撐著,船隻在水麵上打了個橫,從遙遠大海吹來的東風將水麵吹皺。
“升帆!”
兩個人拉動著滑輪下的繩索,將橫著木棍的硬帆掛了起來,陳健和幾個人調整了一下角度,於是河岸傳來了一陣歡呼。
一群雁鵝在水麵上漂浮著,隨著水流不斷向東,追逐著飄在水麵上也是向東的草葉,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因為夏城人都知道順水而下的道理。
這樣自然的事不會引動歡呼,引動歡呼的是這艘木船與那些漂流的雁鵝和草葉截然不同,竟然逆著水流,緩緩向前。速度很慢,然而水向東,它卻向西。(未完待續。)
或許需要很多年才會完美地運轉下去,但不開這個頭需要更久。
六司之下的官員們領取了自己的任務和奴隸,自信滿滿地準備大幹一番,每個人都忙的焦頭爛額,這些人第一次有了被推選為官員並不是一件好事的想法,但想到事成之後的獎賞又有了幹勁。
陳健要忙的也很多,距離七月十五還有一段距離,運動場和劇院還需要繼續修繕,軍功的評定、奴隸的分配、新夏城外城的規劃、孱弱者在私有製下的生存福利、新的人口戶籍下的人口統計、新成為國人的那些人的入城儀式、安撫部族首領的額外支出……
等等這些,每天都要忙到半夜。縱然夏城的人口還不多不至於茫然無措,可能夠幫他分擔的幾個人全都有自己的事,也忙的脫不開身。
學堂裏那些孩子還在被他填鴨樣的教育,能夠分擔這些事至少也要三年之後。
榆錢兒分去了兩千多奴隸,和紅魚一起忙著該做的事,陳健手中可以動用的奴隸隻剩下六百,這六百人暫時不需要耕種土地,歸他機動調配。
六百奴隸都不是新抓來的那些,大部分都是已經做了一年半奴隸的老手,男女都有。
在他每晚評定軍功製定一些法度的時候,這六百奴隸也沒有閑著,陳健把他們派到了草河邊挖掘一個大坑,大坑的位置在夏渠引水渠和那個人工湖的中間。
在大坑的附近又修建了一座更大一些的碼頭,原本的碼頭太小,而且附近的水太淺,隻能通行夏城的樹皮船。
新修的碼頭選在了螺島下遊水流舒緩的地方,修出了一條路通往夏城,奴隸們挖掘的大坑也在碼頭附近,這大坑當然是為了造船用。
這個時代的水運是最為便捷和便宜的運輸方式,草河在流過螺島後水流一直平緩,沒有什麽暗礁,適宜行船。
修路需要大量的人手,就算修出了路,從娥城到夏城有三百裏,牛車拉著千斤糧食要走六天。而這六天裏,人吃、牛啃、車輪耗損等等加在一起,就要七八十斤糧食,將近十分之一的損耗。
這還是距離夏城最近的城邑,距離再遠一些,耗損就要達到五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這是難以承受的。
可以預見,隨著氏族的解體,新蓋的屋子和私有製第一年的豐收,夏城的手工業會急速發展起來以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但這些需求在經過高峰後會在明年回落,不想讓忽然發展起來的手工業垮掉,就必須要借助機會向外交流交易。
想要交易,就必須要有合用的運輸工具,陳健想到的辦法就是簡易的帆船。
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但如果帆船製作成功積累經驗,以後夏城的活動範圍和交易範圍就能沿著草河一路向下。
況且那兩座計劃中修建的殖民城邑也是靠近河岸的,在修路難以支撐的情況下,沿河發展是最好的辦法。
奴隸們挖好了大坑作為船塢後,陳健從榆錢兒那裏借調了夏城所有的木工,同時作為司貨的榆錢兒也被要求在一個月內從娥城換來大量的木漆,紅魚帶著那些女人也接到了訂單:麻布和麻繩。
其餘的各項材料也被安排下去,陳健從去年曬幹的木頭中選出了一些上好的,木工們用青銅的鋸子和刨子開始切削木板。
既然是試驗性質,第一次帆船建造的不需要太大,主要是為了培養人手,在一個陳健也很確定第一艘船未必跑的起來。
從獨木成舟到沉舟側畔千帆過,前世的族人沒有用太久的時間。如果說詩經大雅中造舟為梁證明了在商朝末期就有船出現的話,那麽殷墟甲骨文中的一些記載更是證明了商朝初期已經出現了非獨木舟的木板船:商都的奴隸暴動,商王占卜得知某天可以抓到這些奴隸,但是奴隸們果斷地渡水逃走,商王調用了船隻過河抓捕,但還是比占卜的時間晚了幾天,這件事被當成一件大事被記錄了下來。
那時候肯定沒有鐵釘,固定木板連接的無非就是卯榫和天然防水膠,由此可證在船體不需要承受巨大風浪的情況下,現今條件是可以做出可以通行的船隻的。
第一次製造的船隻不需要太大,陳健選了一根大約十二米長的鬆木作為帆船的龍骨,讓奴隸們運送到挖出的坑中,將來建好船隻後將河堤挖開,坑裏有水船隻便可以浮起來。
既然是內河行船,前世族人的方底沙船就是一個極好的模板,具體怎麽造不知道,但是原理可以猜到這種平底船因為寬大的船底可以很好地適應內河的運輸。
將作為龍骨的鬆木切成長方條後,又選了兩根細一些的作為側龍骨,並排作為船底,船體的寬度大約在四米。
計算好了需要的木板和肋骨以及甲板的數量後,將六百名奴隸分為二十組,每一組用簡單的工具切削木板,後續的卯榫則有城邑的木工完成。
十二步長的龍骨分為五段,每一段都加固上肋骨,向兩側翹起,用卯榫和天然膠黏合後風幹,將來分成的五段作為隔水倉,也能夠容納更多的貨物。
船體的支撐結構完成後,再將奴隸們切削好的木板鋪上,固定後在一些縫隙處塗抹上木漆、石灰、葛草的混合物。
木板在遇水潮濕後會脹大,將這些填充物擠在一起,從而起到防水的作用。
外層木板鋪設好後,再塗抹上鬆脂、木漆,選取兩根長木條作為甲板的縱梁,甲板比船底高出兩米。
船尾有一個一米大小的木舵,利用絞盤來控製角度,木舵的作用是擾亂水流提供一個微弱的側向力,但因為船比較長,相當於一個杠杆,所以微弱的轉向力利用船體的自然杠杆可以讓船隻轉向。
桅杆在船體稍微靠前的位置,甲板下的船艙內有大量的橫梁固定,足以抗衡風帆的力量。
陳健用的也不是西洋軟帆,而是頗有前世華夏特色的硬帆,利用橫木將帆連接在一起,類似手風琴一樣。
硬帆很方便,隻需要一個滑輪就能升降,完全不需要大航海時代電影中在桅杆上爬來爬去的水手,或許遠洋航行並不占優勢,但在內河卻可以發揮優勢。
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簡單,升降帆需要的人不多,訓練起來也更容易。
這艘簡單的帆船沒有用太長時間就建造完成,缺點很多,比如左右不平衡、水密性不好、船舷板不夠平滑、過於沉重、沒有流線型的船身等等,陳健估計使用壽命也就在一兩年。但至少可以積累經驗,從中找出不足以便下次改進,這些經驗是無價的。
整條船長十三步,寬四步,甲板高出船底兩步半,巨大的塗抹了木漆麻布被一根根木條連在一起,算起來載重量並不大,可在夏城人眼中已經算得上是龐然大物了,至少比起那些樹皮船更有資格被稱為船。
這艘簡單的船造價高昂,耗費了六百奴隸、整個城邑的木工半個多月的時間和一個旬休的全城義務勞作;不算奴隸和城邑人的吃住,木頭也不是當時砍伐的就算為沒有成本,但還是消耗了大約二百個銅貝換來的木漆、麻布等等,可以說這是夏城迄今為止最為昂貴的一件產品。
兩米多高的船身在看慣了巨艦的陳健眼中如同玩具,但在夏城人眼中卻是需要昂頭驚歎的造物。
完工的那天正好是七月初十,正值旬休,船塢附近人山人海,甚至一些遠在商城、河陰的夏城人也跑到這裏觀看,對這個“龐然大物”驚歎不已。
陳健聽著四周鼎沸的人聲,默默地祈禱著這艘船的處女航不要沉沒,嗅著船上的鬆脂和木漆味道,陳健咬咬牙,朝著遠處揮了揮手。
幾個泥土做的炮仗被點燃,族人們學會了捂耳朵,硝煙之後,所有參與建造的木工們拿起鏟子,堵住了水坑中通往夏渠的通道,挖開了草河的河堤。
河水衝進了坑中,陳健和幾個人站在船上,心裏砰砰直跳,打開倉板查看著船體滲水的情況。
船艙中的原本幹燥的石灰和壓艙石逐漸變得濕潤,但水並沒有太多地湧入,在浸潤了一陣後,那些縫隙逐漸被擠壓住。
陳健暗暗鬆了口氣,隨著水漲船逐漸高了起來,最終的吃水線在船底向上兩尺的地方,看來做工還是太過沉重,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
當水麵逐漸穩定下來的時候,陳健揮揮手,百餘名奴隸拉動著纖繩,一點點地將這艘船拖出了船塢,行駛進了草河。
草河很平穩,船在河中順流而下,在最為寬闊的地方,陳健轉動著絞盤帶動木舵,兩側的人一同用力撐著,船隻在水麵上打了個橫,從遙遠大海吹來的東風將水麵吹皺。
“升帆!”
兩個人拉動著滑輪下的繩索,將橫著木棍的硬帆掛了起來,陳健和幾個人調整了一下角度,於是河岸傳來了一陣歡呼。
一群雁鵝在水麵上漂浮著,隨著水流不斷向東,追逐著飄在水麵上也是向東的草葉,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因為夏城人都知道順水而下的道理。
這樣自然的事不會引動歡呼,引動歡呼的是這艘木船與那些漂流的雁鵝和草葉截然不同,竟然逆著水流,緩緩向前。速度很慢,然而水向東,它卻向西。(未完待續。)